?

江蘇經濟發展區域差異時空變化研究

2016-06-06 16:46劉柄麟張超
商場現代化 2016年12期
關鍵詞:時空變化江蘇省

劉柄麟++張超

摘 要:經濟的均衡發展是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研究區域經濟發展的均衡度有利于為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的決策和依據。本文以江蘇省為例,按空間地理區位將其劃分為蘇南、蘇中、蘇北三大區域,基于泰爾指數測度方法對江蘇省13大市2005~2014年GDP、常住人口進行區域差異測度分析,結果表明:(1)2005年~2014年,江蘇區域總體經濟差異呈現穩定下降趨勢;(2)江蘇區域內部差異主導區域總體差異,其中蘇南地區、蘇中地區內部差異貢獻較大;(3)各區域內部差異變化態勢趨向一致,皆不斷縮小,蘇南地區區域內部差異縮小的速度最快。

關鍵詞:區域經濟差異;泰爾指數;時空變化;江蘇省

一、導言

省級行政區是我國最高級別的行政區,其經濟發展狀況往往是我國宏觀經濟的縮影,也是窺探省內地方微觀經濟的橋梁。而省內經濟的非均衡發展,地區差異的存在,是經濟發展進程中的普遍現象。江蘇省作為經濟發達,發展快速的沿海省份,也存在著類似的問題并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關注。相關研究集中在:①均一性分析。如蒲英霞在ESDA全局和局部空間自相關分析的基礎上對江蘇省縣域經濟時空差異的變化趨勢、特點與成因進行了初步探索,歐向軍等人認為江蘇省區域經濟差異在改革開放后經歷了下降-上升-穩定-上升四個階段,同時區域經濟的多極化不斷增強,歐向軍運用基尼系數和塞爾指數定量評價了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省區域經濟差異總體水平與變化特征,發現江蘇省區域總差異擴大的同時,蘇南、蘇中與蘇北三大區域之間的差異和縣域之間的差異有不斷擴大的趨勢。②影響因素剖析。歐向軍通過區域經濟規模、發展速度、發展水平和經濟結構四個影響因素對江蘇省區域經濟總差異進行分析,得出區域發展策略是江蘇省的區域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因素,王啟仿基于區域非均衡發展理論、經濟增長收斂理論對江蘇省區域經濟差異的變遷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歸納和總結;③對策分析。本文聚焦江蘇地區,著重運用泰爾指數(TheilIndex)方法,采用GDP、人口指標對江蘇區域經濟的發展差異進行定量化的測度,對江蘇省的區域總體差異、區域間差異以及區域內部差異及其演變過程進行比較分析,解釋差異原因,深刻揭示新時期江蘇經濟發展現狀,并為進一步推進江蘇經濟的協調發展提供可行性建議。

二、研究區概況

江蘇,簡稱“蘇”,位于中國大陸東部沿海,全省面積為10.72萬平方公里,2014年,江蘇全省常住人口達到7960.06萬人,高居全國第5位。至2014年,江蘇13市GDP悉數進入全國前100名,人均GDP達81874元,居中國各省首位。江蘇的地區發展與民生指數(DLI)、人均GDP均居全國省域第一,達到“中上等”發達國家水平。

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省依托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大量的人才儲備,在國家的“由沿海到內陸”的經濟發展戰略的背景下,一躍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最快的省區之一,各項經濟指標年均增長速度均快于全國同期平均水平。但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蘇南、蘇中、蘇北地區間差異日趨擴大,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最大的蘇州市(129925元)已遙遙領先于全國平均水平(46628元),位居全國第三。而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最少連云港(44277元)還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46628元),兩者相差近3倍。

根據《2015年江蘇省統計年鑒》公布的江蘇省13大市的人均GDP,發現:江蘇省人均GDP的空間分布規律正好符合蘇南、蘇中、蘇北行政區的分區。反映出蘇南、蘇中、蘇北不僅僅是行政區域,也是經濟區域。

為方便研究,將江蘇分為蘇南地區、蘇中地區和蘇北地區(表),以系統探究江蘇省區域內部經濟發展差異和區域間經濟發展差異。

三、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數據來源

數據的選取一般遵循真實性、科學性和準確性,考慮到數據獲取的連續性與可得性,本文收集來自《2005年~2014年江蘇統計年鑒》中分地區的人口數據和GDP數據,而GDP作為主要測度指標。

2.研究方法

泰爾指數(Theil index),又稱錫爾熵或者錫爾系數,由錫爾于1967年首次提出。泰爾指數是衡量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的重要測度手段。分別用GDP和人口比重加權計算T與L。本文著重分析以GDP為權重的T,用L加以驗證。

以江蘇三個地區為基本單元,分別以GDP與人口加權計算,可得:

(1)

(2)

其中wij是第i地區j市的GDP,wi是第i地區的GDP。pij是第i地區j市的人口,pi是第i地區的人口。p是江蘇三個地區總人口,w是三個地區總GDP。

泰爾指數將區域經濟差異劃分為區內差距和區際差距,并可以藉此分析兩者對于總體差異的影響。將江蘇劃分為蘇南、蘇中和蘇北三個區域,則若以GDP比重加權計算可得:

(3)

(4)

其中TWR是以GDP比重加權的區域內部差異,TBR是以GDP比重加權的區域之間差異;LWR是以人口比重加權的區域內部差異,LBR是以人口比重加權的區域之間差異。本文主要采用GDP比重加權進行測度,運用人口比重加權進行驗證分析。

四、江蘇區域經濟發展時空差異特征

1.江蘇區域總體經濟差異呈現穩定下降趨勢

由2005到2014江蘇省人口與GDP比重加權的泰爾指數的變化圖可知,不論是L值還是T值,它們的波動趨勢大致趨同,具有顯著的同趨勢性,皆呈穩定下降的態勢。T值由2005年的約0.65下降至2014年的約0.39,減少了約0.26。從時間角度看,2005年~2009年,江蘇省泰爾指數呈穩定的下降趨勢,由2005年的約0.62降至2009年的約0.52,下降了約0.1,年均下降5%,2009年~2010年下降速度上升至11%,由2009年的約0.52下降至2010年的0.46。2010年~2012年,年均下降速度減緩至3.4%,2012年~2014年,年均下降速度又回升至5.4%,由此可得江蘇省近十年區域總體經濟發展差異正逐步縮小。L值由2005年的約0.64下降至2014年的約0.38,L值的趨勢與T值基本一致,也驗證了T值的合理性。

2.區域內差異主導區域總體差異

本文將江蘇地區的泰爾指數按照蘇南、蘇中和蘇北三個地區進行劃分,并按照人口加權和GDP加權的標準進行區域內和區域間的分解。研究發現,以GDP權重的加權的區域內部泰爾指數由2005年的約0.4239下降至2014年的約0.2574,區域間泰爾指數由2005年的約0.2261下降至2014年的約0.1414,表明江蘇省區域內部與區域間經濟發展差異呈緩慢、穩定下降的趨勢,蘇南、蘇中和蘇北三個區域內部與區域之間的經濟發展差異不斷減小,區域內部與區域間經濟發展趨向于均衡。

分析區域內部和區域間泰爾指數貢獻率,發現以GDP權重加權的江蘇省區域內部泰爾指數貢獻率由2005年的65.21%緩慢波動下降至2014年的64.55%,年均降幅約為0.07%;區域間泰爾指數貢獻率由2005年的34.79%緩慢波動上升至2014年的35.45%,年均增幅約為0.07%。表明江蘇省經濟發展差異受江蘇區域內部差異影響有變弱的趨勢,受區域間差異影響有增強的趨勢,但目前仍由區域內部差異主導,并且將長期主導。

3.蘇北區域內部差異是影響區域總體差異的主導因素

將江蘇省按照蘇南、蘇中和蘇北的劃分標準(表),以GDP權重加權,計算出蘇南、蘇中和蘇北的泰爾指數貢獻率。

由泰爾指數貢獻率得知:就同一區域的時間演變來看,蘇中地區的貢獻率由2005年的14.36%波動下降至2014年的8.56%,下降了約為原來的一半,年均降幅約為0.58%,表明蘇中地區的區域內部差異不斷減小的同時,對區域整體差異的影響也在不斷減小。蘇南地區的貢獻率由2005年的37.96%波動下降至2014年的37.01%,下降了約0.95%,年均降幅約為0.1%,表明蘇南地區對區域整體差異的影響雖較為顯著,但有減小的趨勢。蘇北地區的貢獻率由2005年的47.68%波動上升至2014年的54.43%,上升了約6.75%,年均增幅約0.68%,表明蘇北地區對區域整體差異的影響最為明顯,且有不斷增強的趨勢,區域內部差異減小的速度慢于蘇中和蘇南地區。就同一年份不同區域的貢獻率而言,蘇北區域內部差異的貢獻率最高,蘇南次之,蘇中最低。綜上所述,不難發現江蘇省經濟發展整體差異主要受蘇南和蘇北影響,兩區域貢獻率逐步接近并超過90%,蘇中各區域間的經濟差異并不顯著,對整個江蘇省經濟發展整體差異影響較小。

4.各區域內部差異變化態勢趨向一致

通過GDP權重加權,將江蘇省泰爾指數按照蘇南、蘇中和蘇北進行分解,得出各區域2005年-2014年的內部差異變化圖,發現:時間上看,蘇南、蘇中、蘇北地區的泰爾指數都呈總體下降趨勢,這反映出各區域內部差異變化態勢趨向于一致,并且各區域內部差異對比由懸殊到逐步接近。從空間上看,2005年~2013年,蘇南地區的泰爾指數最高,蘇北次之,蘇中最小,2013后,蘇北地區的泰爾指數超過蘇南地區成為最高的地區。蘇南地區的區域內部差異總體呈逐年縮小的變化趨勢,泰爾指數由2005年的約0.0122下降至2014年的約0.0021,僅為2005年水平的17.4%,其中2005年~2007年泰爾指數下降了30%,受國際次貸危機對全球經濟的沖擊,僅2008年緩慢回升,2009年泰爾指數又開始穩步下降,表明蘇南地區經濟發展極為強勢,區域內部差異在不斷縮小并縮小速度是各區域中最快的,蘇南地區在領跑江蘇經濟發展的同時,區域內部經濟趨向于均衡發展。蘇北地區的區域內部差異呈現逐年緩慢縮小的趨勢,泰爾指數由2005年的約0.0072緩慢下降至2014年的約0.0035,為2005年水平的48.4%,下降速度非常緩慢,區域內部差異縮小的速度慢于蘇南地區,2013年后成為區域內部差異最大的地區。蘇中地區的泰爾指數總體處于低位平穩狀態,由2005年的約0.0008波動下降至2014年的0.0004,同樣受到全球次貸危機的影響,2008年小幅上升后,便穩定回落,表明蘇中地區區域內部經濟發展最為均衡。

五、結論與討論

隨著江蘇經濟的發展,區域經濟能否均衡發展成為影響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重要因素。本文在2005年~2014年江蘇13地級市GDP數據和人口數據的基礎上,運用泰爾指數,評價區域發展的非均衡性,并且結合江蘇各地區結構,探究區域經濟發展規律,根據分析結果,得出如下結論:2005年~2014年,江蘇區域總體經濟差異呈現穩定下降趨勢,但受到世界經濟形勢變化的影響,年際變化呈現出“穩定下降-快速下降-緩慢下降-穩定下降”的態勢;伴隨著江蘇經濟的發展,江蘇呈現出蘇南、蘇中和蘇北“三大經濟板塊”;江蘇呈現出“蘇南強勢,蘇中穩定,蘇北疲軟”的區域經濟格局。江蘇各區域間差異在縮小,區域內差異是影響區域總體差異的主導因素;區域內差異主要由蘇南、蘇北地區內部差異引起,其中蘇北地區內部差異貢獻最大,且內部差異影響逐漸增強。世界經濟形勢的變化影響對區域經濟發展和區域內部差異有所影響。

蘇南、蘇中和蘇北不僅是江蘇省的按照地理空間劃分出的三個行政區域,更是梯度差異明顯的三個經濟區域。雖然區域內部差異的泰爾指數不是最低,但蘇南區域內部差異縮小的速度是各區域最快的,蘇南是江蘇經濟發展的龍頭,也是保證蘇北、蘇中經濟發展和區域內部差異縮小的重要支柱。蘇北目前區域經濟發展內部差異為江蘇省最大。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必然導致區域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差距能夠刺激各區域積極尋求發展的政策和路徑,但是隨著發展不平衡的加劇,區域差距不斷擴大,將嚴重影響人民的生活,容易導致落后地區喪失進一步發展的動力,使江蘇難以實現整體利益的最大化。故江蘇省在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中,應穩住蘇南經濟發展勢頭,為蘇中、蘇北承接先進技術、產業輻射,拉動經濟增長創造優良條件,重點關注蘇北區域經濟發展的協調問題,加速蘇北區域內部各個地級市經濟協調發展,同時也不能遺忘保持區域內部經濟較為協調發展但后勁不足的蘇中地區,加快蘇北蘇中的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推動江蘇形成蘇南繼續提升、蘇中加速崛起、蘇北迅速振興的區域共同發展新格局。近年來,蘇北地區加快了產業轉型并積極對接蘇南的產業轉移,這既為蘇南產業進一步升級騰出了空間,也促進蘇北加速推進工業化,此舉也對穩定全國經濟發展大局,協調東中西部發展,具有積極的啟示作用。

參考文獻:

[1]郭鷹.浙江經濟增長驅動力的區域差異分析--基于浙江11個地市面板數據的研究[J].財經論叢,2010(2):19-23.

[2]蒲英霞,葛瑩,馬榮華,等.基于ESDA的區域經濟空間差異分析--以江蘇省為例[J].地理研究,2005,24(06):965-974.

[3]ROZELLE SCOTT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creasing inequality in China.[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994,19 :362-391.

[4]歐向軍,陳修穎.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省區域經濟差異成因分析[J].經濟地理,2004,24(3):338-342.

[5]胡志遠.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省區域差異測度分析--基于基尼系數與泰爾指數的比較研究[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8(2):1-3.

[6]胡志遠,歐向軍.基于泰爾指數的江蘇省區域差異多指標測度[J].經濟地理,2007,27(5):719-724.

[7]賀小花.江蘇智慧城市建設多地開花,呈爭春之勢[J].中國公共安全:學術版,2015(7):44-46.

[8]歐向軍.江蘇省城市化發展格局與過程研究[J].城市規劃,2009(2):43-49.

[9]段小微,葉信岳,房會會.區域經濟差異常用測度方法與評價--以河南省為例[J].河南科學,2014(4):632-638.

猜你喜歡
時空變化江蘇省
吃火鍋的發現
好辦法
2017年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信息表
2017年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信息表
抽絲剝繭 層層遞進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及熵值法結合的耕地集約利用時空變化
基于DSSAT和GIS的中國水稻產量時空變化模擬研究
江蘇省婦女兒童活動中心選送作品選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