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球大戰》系列電影的美學探究

2016-06-14 00:11李丹
電影文學 2016年11期
關鍵詞:星球大戰科幻電影美學

李丹

[摘要]自1977年《星球大戰》上映后,該系列電影就成為好萊塢的金字招牌,其代表著美國科幻影視的巔峰,甚至因為驚人的流行程度而成為美國的精英主義精神,美國社會文化的一部分,這是單純憑借靈光一現的想象力與高額投入的特效技術堆砌所不能做到的。要了解《星球大戰》系列電影緣何能風靡不衰,便不可不了解七部電影幻光魅影背后的美學特征。文章從虛幻之美、科技之美、人性之美三方面,探究《星球大戰》系列電影的美學呈現。

[關鍵詞]《星球大戰》;科幻電影;美學

隨著由J.J.艾布拉姆斯執導的《星球大戰7:原力覺醒》(Star Wars:The Force Awakens,2015)的熱映,《星球大戰》這一被認為是世界電影史上票房收入最高的系列電影之一又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除《原力覺醒》外,《星球大戰》系列電影包括三部前傳,分別為《星球大戰前傳1:幽靈的威脅》(1999),《星球大戰前傳2:克隆人的進攻》(2002)以及《星球大戰前傳3:西斯的復仇》(2005),還有真正奠定《星球大戰》經典地位的三部曲,獲得七項奧斯卡大獎的《星球大戰》(1977),《星球大戰2:帝國反擊戰》(1980)以及《星球大戰3:絕地歸來》(1983)。40多年來,《星球大戰》與電視劇《星際迷航》呈雙峰并峙之態,共同代表著美國科幻影視的巔峰,甚至因為驚人的流行程度而成為美國的精英主義精神,美國社會文化的一部分,這是單純憑借靈光一現的想象力與高額投入的特效技術堆砌所不能做到的。要了解《星球大戰》系列電影緣何能風靡不衰,便不可不了解七部電影幻光魅影背后的美學特征。

一、《星球大戰》的虛幻之美

《星球大戰》最為突出的美學特征便是虛幻之美,電影的發生地被設定在遙遠的、遍布各種神秘星球的太空(電影中的“銀河系”并非現實中的銀河系,而是一個具有“原力”的河外星系),這正是人類的認知尚處于一知半解的邊界,在這樣一個能夠激發人探索欲望的空間中,以編劇喬治·盧卡斯為首的主創們可以盡可能地在電影中發揮自己瑰麗的想象。

虛幻之美在于它放大與美化了現實中存在的,人們所肯定的一些事物。如《星球大戰》中的銀河共和國,已經超越了當前地球上人類國與國的結盟形式,是一個星球的聯邦體,而共和國的公民社會已經高度發達,絕地武士們則維護著共和國的民主與自由。而絕地武士身上所有奇妙的、與生俱來的“原力”則是人們對自己具備的能力的延伸,如心靈感應,預知未來等。正如路易斯·布努埃爾所說的,電影是人們對自己夢境的不自覺的模仿?!缎乔虼髴稹分袑⒁粋€異域世界表現得極為真切,然而觀眾又能夠明確意識到這是一個與現實截然不同的世界,因此能夠在審美上獲取足夠的安全感,既能代入到具有責任感和超能力的主人公身上,又能夠意識到自己置身于影片規模宏大的戰爭場景之外。同時,虛幻美使得觀眾進行審美活動時被置于平等的位置,任何人都并不比他人更有權威對影片中的具體敘事進行詮釋。

然而另一方面,虛幻美之所以能夠引起觀眾的認可,還在于它立足于觀眾所了解的現實。在《星球大戰》中,盧卡斯傾注了自己對現實社會的一些思考,虛實結合之中,觀眾不僅能最大限度地理解影片傳遞的信息,同時還能在審美活動中更好地代入自己的情感。以西斯大帝步步為營地將阿納金·天行者拉到邪惡陣營時的戰斗為例,阿納金因為夢境而擔憂帕德美公主會難產而死,原力黑暗面能夠幫人死而復生、長生不老以及正邪雙方僵持時出現的光影效果等都是明顯的虛構,然而西斯大帝心機深沉之處卻又是觀眾所熟悉的。如偽裝成帕爾帕庭的西斯大帝有意識地錄下長老會云度大師帶人來結果自己的一幕并給議會看,而他自己砍云度大師的一幕卻沒有錄下來,并且先是在關鍵時候逼迫阿納金砍了云度大師的手,后是趁阿納金驚魂未定收其為徒,并賦予他一個西斯武士的稱號達斯·維達,環環相扣,恩威并施,原本就動搖的阿納金自然也就只能投入敵人的懷抱。而露出真面目后的西斯大帝最急切想做的事便是改共和制為帝制并屠戮異己絕地武士,這樣的陰謀與野心是契合于人類的現實與歷史的。

二、《星球大戰》的科技之美

單純就應用的角度而言,科技是中性的詞匯,它意味著人類對世界客觀秩序與規律的揭示。然而當科技被藝術納入表現的對象范圍中時,其便被賦予了具有超越性的美感。在電影中,相對于產生的源頭,科技所指向的終極可能性,人類如何利用科技外化世界的內在規律等被表現得更頻繁,人類掌握科技的喜怒哀樂,以及科技背后的善惡是非等也是電影藝術時常討論的話題。當科幻電影為觀眾制造一個絢爛的世界時,科技之美便是電影審美中重要的一部分。

喬治·盧卡斯等一代“新好萊塢”電影人崛起之時,正是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當時好萊塢最為重要的時代特征,便是各類高科技手段在電影之中的廣泛運用。當時的美國在“冷戰”環境下大力發展航空事業,太空成為人類關注和暢想的對象。而電影因為能夠運用各類精彩紛呈的特技,恰好能為作為普通人的絕大多數觀眾提供火爆、驚險、炫目的場面,滿足觀眾投身科技事業或成為未來社會中一員的夢想。同時,當時的美國電影觀眾主體發生了變化,十幾歲的青少年們成為消費電影的主流,而這一批觀眾顯然更熱衷于特技效果和充滿了想象力的異域世界。當電影市場被重新定義后,敏銳的電影人自然便需要隨之對藝術進行調整。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拍攝了《星球大戰》的盧卡斯和攜《大白鯊》的史蒂芬·斯皮爾伯格一起為世界影壇扔下了兩枚視覺奇觀上的重磅炸彈,而這兩部電影也成為電影史上最早的票房過億的電影。彰顯《星球大戰》科技之美的主要在于太空飛行器、武器以及機器人等元素。

科技美滲透于對某種具體事物或生活情景的詳細描繪上。以飛行器為例,《星球大戰》的太空背景決定了人們必須搭乘各種飛船出行與戰斗。電影中出現了一艘可以以數倍于光速飛行的飛船千年隼號,這一原本用作載貨的飛船被漢索羅改造后加入了各種先進裝備,如防探測隔艙、四聯裝渦輪激光炮塔、震蕩導彈發射器以及“Girodyne SRB42亞光速引擎”等。這樣先進的交通工具實際上是一種文化符號,無論是從外觀抑或功能來看,它并不存在于觀眾生活體驗的范圍內,但是它符合科學技術的進化邏輯與人類對尖端技術發展方向的期待。再以機器人為例,電影中多次出現的兩個機器人R2D2與C3PO代表了20世紀人們對于人工智能的想象。作為天行者“家臣”的兩個機器人盡管金屬外形與人類大相徑庭,并且具備一些機器人特殊的功能,如存儲數據等,但是卻具有人類的情感與性格,如多愁善感,頗有些神經質。說話嘮嘮叨叨的C3PO因為是年僅9歲的阿納金用各種廢棄物拼湊而成的,缺少外殼,C3PO一直為自己的各種零件和線路暴露在外而害羞,如同赤裸的人類急切地需要衣服遮羞一樣。在機器人角色上的這種對人的塑擬效果,讓人感受到的是人與物之間、技術與倫理之間的協調感,美感也由此而生發出來。

三、《星球大戰》的人性之美

如前所述,《星球大戰》系列電影將科幻電影的虛幻之美和科技之美展現得淋漓盡致,“科幻”是《星球大戰》最為醒目的標簽,也是它吸引觀眾,產生其在商業以及美學上價值的重要途徑。但除此之外,《星球大戰》能夠在數代觀眾的更迭之中經久不衰,絕不僅僅是依靠原著的魅力和在攝制手段上緊隨科技發展的腳步,不斷使用視覺奇觀為觀眾制造幻想,《星球大戰》的審美原則之中還包括了電影所體現出來的人性深度。

既然《星球大戰》屬于不折不扣的科幻電影,其勢必具有類型片的特點。正如阿爾特曼所指出的:“每一種類型都是把某一種文化價值與另外一種文化價值對立起來,而這些價值正好是被社會忽視、排斥和特別詛咒的。對于觀眾來說,這樣的綜合體能夠實現一個虛幻的夢;這也使觀眾能表現出被禁止的感情和欲望,同時又得到主流文化的批準?!睋Q言之,結構《星球大戰》整體情節的必然是二元對立的價值觀,正義與邪惡之間的戰爭除了能夠在緊張刺激的較量中體現出虛幻之美與科技之美外,它本身還包含了是非判斷,體現著某種普適的人性認同,而以正義之名所行的暴力又是主流文化允許的。以絕地武士為例,在電影中,絕地武士是一個代表正義,能夠利用原力光明面的群體,他們肩負著維護整個銀河系安定的責任。而在電影中,絕地武士所持的威力無比的武器為光劍。光劍是一種由等離子體做成劍刃的兵器,但是就給觀眾的視覺沖擊而言,光劍卻遠遠不及上述電影中大量的太空飛行器和機器人,包括絕地武士們手持光劍進行打斗時的招式,其文化意味也要高于奇觀意義。盧卡斯認為,他要給觀眾展示的光劍與其說是一種武器,不如說是個具有象征意義的標志,光劍代表的是帝國入侵之前的時代,而這個時代是崇尚榮譽的、樸素的。對于正義和榮譽的維護是亙古存在于人性及人類文明之中的,而非如諸多大型巡洋艦等一樣是時代進步到某種程度才可能出現的產物,因此《星球大戰》中絕地武士使用的招式都借鑒了有“保家衛國”和維護社會治安傳統意義的日本劍道,以強調絕地武士們正義的一面。

但另一方面,《星球大戰》的魅力還在于,它的正邪二元劃分并不是絕對的。盡管在敘事上,《星球大戰》依然基本遵循著“正義戰勝邪惡”這一符合大多數觀眾審美的圓滿、封閉結局,但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星球大戰》敢于提出“反派是如何形成的”這一尖銳的問題。甚至在其結構中,作為前傳的三部曲中的正面人物阿納金在拍攝時間較早的《星球大戰》后三部曲中成為反派維達勛爵,一正一邪之間的轉換過程令人甚可玩味,而更具有戲劇沖突性的是,后三部曲中的主人公正是維達勛爵的親生兒子盧克·天行者。在電影中,阿納金是一個頗為悲劇的人物,自幼為奴,與母親相依為命,在奎剛和歐比旺被發現具有原力天賦后,卻被尤達大師拒絕收為絕地武士。而阿納金與帕德美公主和自己母親之間的深摯情感反而導致他誤入歧途,這不由得令觀眾頗能理解他的蛻變之路。后來阿納金在戰斗中失去手與雙腿,并誤以為愛妻帕德美公主已死,心如死灰,更是使觀眾對他充滿同情。阿納金并非天生的反面人物,相反,在《星球大戰前傳1:幽靈的威脅》中,仍然是一個小男孩的阿納金天真可愛,在地下飛船比賽中表現出了同齡人少有的勇敢。然而命運卻始終在與阿納金開玩笑,先是母親被野人害死,導致阿納金內心充斥著黑暗與仇恨,隨后是被議長帕爾帕庭誘惑,加之阿納金自認始終得不到絕地武士長老會的器重,于是他最終投向了原力的黑暗面。認為不能過分相信預言的尤達大師,卻相信了有關阿納金的預言,因此不肯培養他做絕地武士,間接導致了阿納金的墮落。多年之后,尤達大師卻肯將同樣有缺陷的阿納金之子盧克培養成絕地武士。如果尤達大師當年愿意接受阿納金的話,他的悲劇是有可能避免的,而他最后也選擇了為愛而覺悟向善。即使是在塑造反派時,電影也盡可能地挖掘出了反派的人性閃光之處,以貼合觀眾的價值觀,誘使觀眾對人性的弱點與偉大之處進行思考。

在美國科幻電影得以旺盛創作的數十年中,《星球大戰》具有開拓性的地位。主創天馬行空的想象構建出了虛幻美,帶領觀眾開啟了驚險而神奇的旅程。而數十年間,美國科學技術的發展,也是與包括《星球大戰》在內的電影藝術活動等緊密相連的,電影通過各類令人眼花繚亂的場景或物品,將觀眾裹挾進科技美的浪潮中。在電影敘事的矛盾沖突中,《星球大戰》則表現出了對人性美的追求。也正因如此,《星球大戰》引導和激發著后世一部部新的科幻電影的創作方向和創作理念。

[參考文獻]

[1] 谷時宇.開創新時代的“太空暢想曲” 《星球大戰三部曲》評析[J].當代電影,1998(02).

[2] 張東林.科幻電影:在幻象與本體之間[J].電影藝術,1994(01).

[3] 虞吉.電影的奇觀本性──從梅里愛到美國科幻電影的理論啟示[J].當代電影,1998(05).

[4] 查·阿爾特曼,宮竺峰.類型片芻議[J].世界電影,1985(06).

猜你喜歡
星球大戰科幻電影美學
仝仺美學館
盤中的意式美學
科幻電影:人類對未來的幻想與憂思
不就一部科幻電影嗎,為何要等十九年?
《星球大戰》
純白美學
《星球大戰》回來了
萌萌的星球大戰創意美食
“妝”飾美學
星球大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