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消費生活方式引發環境問題的哲學研究與對策探討

2016-06-16 10:31王星辰
商場現代化 2016年13期
關鍵詞:綠色消費生活方式生態

摘 要:本文著重對人類的生活方式進行歷史性考察,首先梳理表面的生活消費演變,找出其背后的思維方式、環境哲學觀和價值觀。其次針對當代生活消費方式所導致的環境問題,包括資源和能源危機,環境污染和生態失衡等,從政府、市場、社會以及公民的層面進行哲學研究分析。最后分別從不同方面進行對策性探討。

關鍵詞:消費方式;環境哲學;生活方式;綠色消費;生態

一、當代生活方式引發環境問題

1.全球性生態危機拷問當代生活消費方式

20世紀60年代以來,人口爆炸性增長,資源枯竭型消耗,森林大規模減少,河流大面積污染,以及溫室效應、土地沙化等,致使人類面臨越來越嚴重的生態危機,生存也受到嚴重威脅。人們開始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千方百計尋求環境保護方法。在試圖用各種技術性手段來解決環境污染問題時,許多學者注意從哲學高度來反思人們與自然打交道的方式和方法。提出了如下問題:人們的生產和消費的行為不可避免地會對自然進行破壞嗎?如果兩者并不是處于完全對立的關系,那么怎樣才能改進人們的生產和消費行為,使之與自然和諧地相處呢?

2.當代消費生活方式日益凸顯的環境問題亟待破解

在工業文明時代,社會物質材料的生產方式一般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產出”,這是一種資源消耗型的生產方式,與之對應,人們的生活方式是鋪張浪費型的。技術革命和經濟的發展提高了人類的生活質量,也加快了人們對于自然環境改造以及對于資源破壞性的開發。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消費社會來臨,消費主義思想泛濫更使得生態危機惡化,生態文明已然成為人類文明關注的核心問題。

消費是一個很廣泛的概念,消費的方式可以分為生產型的消費和生活性的消費。生產消費是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消費,一般主要是物質材料、原料、勞動消費等;生活消費是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消費內容,如物質資料的消費、精神資料的消費,為滿足生存所需要的是物質方面的消費,也就是生活消費。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生活消費模式的變化,直接關系到生產和經濟的發展。

目前從環境哲學立場和角度為出發點,對于消費模式進行的研究比較少,對于生活消費方式研究的領域仍然是空白,僅僅是在對于消費模式研究中稍帶提及。

二、生活消費方式的歷史演變和演變實質

1.生活消費方式的演變

在1982年的《新華文摘》中,周叔蓮認為“消費模式是指一定時期消費的主要特征,“一般而言,模式是從總體上表現一定事物的存在狀態、運行程式和機制,反映著事物的發展趨勢和內在要求,它具有整體性、規范性、目的性的特點?!?/p>

在人類發展歷史不同的階段,人們生活和消費方式有著很大的不同。我們可以從人類生活消費方式的歷史演變分析演變實質,進行成因分析,得出對策。

人類的生活消費方式的歷史演變經歷了漁獵文明時代的原生態消費、農業文明時代的節儉消費、工業文明時代的過度消費。

工業文明的時代人們開始以科學技術為武器,對自然進行利用和改造。但是這種對于資源包括各種不可再生資源的大規模開采,雖然在短時期內為人們積累了大量的物質財富,但是這種“竭澤而漁”的消費方式卻是以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為代價的。工業文明時代人與自然的關系被顛倒過來。工業文明是一種飲鴆止渴的消費方式,在頻繁發生的生態危機和自然災害面前,我們需要重新思索文明的發展方向。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預料到這一點,并且提出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都是以犧牲自然作為代價的,由于人和自然是一個整體,所以我們會受到大自然的報復。

經過歷史的發展,人類消費方式必須走向生態文明時代的理性消費。生態文明擺脫了工業文明中的經濟發展模式,從只注重追求經濟的增長轉向了追求經濟和生態共同發展的雙重目標。在1987年《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首次提出了可持續發展這一概念,這是一種全新的發展模式,促進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使人類的經濟、社會各個方面的發展不以犧牲自然作為代價。

在這一階段,人們需要樹立起一種“綠色消費”的科學的消費觀,使得人們的消費能夠既與物質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相適應,且與生態環境的發展水平相適應,從而既能夠對于人們的消費需要進行滿足,又能夠對自然環境進行保護。

2.生活消費方式演變的實質

(1)思維方式的轉變

人類思維方式的轉變經歷了:客體至上的原始思維——天人合一的古代思維——主客對立的現代思維——主客統一的生態思維。

主客二分可以理解兩種含義:一是主觀和客觀的區分,二是主體與客體的區分。主觀和客觀的區分:在本體論意義上是指思維與存在,精神和物質的區分;在認識論意義上是指認識和對象的區分;在歷史觀意義上是指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之分。主體和客體的區分:馬克思主義以前的哲學,由于缺乏實踐的認識,輕視實踐,只是在認識論的意義上談主體和客體的關系,實際上是主觀和客觀的關系;馬克思主義哲學誕生后,主體和客體本身的聯系涉及到實踐,是在實踐當中把握主客體之間的關系。

生態學的概念是由德國的博物學家E﹒??藸栐?866年所提出來的,生態性思維是一種在生態文明中所孕育出來的與本體性思維根本不同的嶄新的思維方式,地球是一個整體,是由人、自然界組成的不可分割的統一體系,人作為具有主觀能動性的生物,處于支配的地位,并且人類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不斷探索、改造自然的歷史,但是作為地球生態的一部分,自然界是與人類的生存、發展緊密聯系著的。為了更好地實現人類的發展,同時為了不損害子孫后代的利益,我們必須有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2)環境價值觀的轉型

環境價值觀的轉型經歷了:原始自然中心論——弱式人類中心主義——強式人類中心主義——以人為本的環境價值觀的轉變。隨著人類的發展,人們不斷認識到人的發展與自然界并不是對立的,而是互相依賴的,因此,人類可以通過控制自己的行為實現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同時,要在發展過程中不斷修復自然,改善生態環境,節約資源,盡可能減少浪費,通過不斷開發新產品找到替代資源。

三、當代生活消費方式引發環境問題的成因分析

1.政府層面原因分析

(1)消費刺激經濟的增長觀

傳統的觀念認為只有消費才能刺激經濟的發展,于是各個國家的政府和相關部門會采取各種手段刺激居民的消費,導致了資源的嚴重浪費和環境的嚴重污染。但是人們只看到消費刺激了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但是卻沒有注意到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最終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2)GDP論英雄的政績觀

“唯GDP論英雄”是指我們過去選人用人、特別是選拔干部,單純以一個地方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來論“英雄”,并且作為重要的提拔條件,很多的官員為了實現當地的GDP的增長過度的開發資源,同時不顧環境的破壞問題大力進行城市的建設,致使城市污染問題威脅到百姓的身心的健康,各種問題層出不窮。大肆推行所謂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破壞了生態環境。

(3)重物質輕精神的消費觀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一方面為我國帶來了國外先進的經驗和技術,同時也使西方的很多不好的思想傳到了中國,比如西方的消費觀念,他們重視物質的消費,但是對于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費卻很是欠缺,這導致很多的中國年輕人過于注重娛樂方面的消費,但是在精神消費上卻極度滯后,缺少學習的熱情。

2.市場層面的原因分析

(1)資本逐利邏輯催生了消費社會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膽大起來。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得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p>

(2)企業的不良誘導陷入消費誤區

誘導性消費是與刺激性消費相對應的,刺激性消費主要是通過提高工資等方式來刺激消費,增加稅收,是一種宏觀調控手段。而企業的誘導消費是以買賣雙方信息的不對稱來達到的,以誘導消費者進行不必要消費為目的,通過大量的廣告宣傳或者是名人效應使消費者陷入到企業的消費陷阱當中,成為消費的奴隸,進而使拜金主義、拜物主義的思想得到了蔓延。

(3)企業生態責任意識缺位加劇了非綠色消費盛行

一些企業在利益的驅動之下,以犧牲生態環境的代價換來自身企業的發展和壯大,企業在自然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方面的淡?。阂皇撬帉W工業企業是自然環境破壞的源頭。二是重大的環境污染事故接連發生。三是一些企業在環保方面意識低下。四是許多企業在環境管理體制方面不夠完善。一些企業的治污設施技術上根本就不過關。

3.社會層面的原因分析

消費應該滿足人類的最基本的需求,人性異化理論提出隨著消費思想的改變,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進行交換的本質被改變了,人們如今的消費在滿足需求的基礎上更加向攀比、追求享受、炫耀消費者地位和身份等轉變。

另外,科技發展帶來的消費便利、綠色NGO發展嚴重滯后及生態消費教育缺乏情況助長或影響了了污染生態環境的行為。

四、生活消費方式導致環境問題的對策性思考

1.加強政府綠色消費的引導

(1)堅持踐行科學發展觀

經濟的發展是社會實現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途徑,也是是很多國家政府的追求目標,但是如果經濟的發展是以環境的破壞為代價的話在,這種粗放的的發展方式最終會給這個國家或者地區的生產生活帶來難以估計的消極影響。

(2)培育示范可持續的綠色生活消費方式

綠色消費是一中全新的消費模式,能夠實現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增長,符合科學發展的觀念。作為消費的主體,居民一定要參與到綠色消費的行動當中,樹立綠色消費的觀念,做到保護環境、綠色消費,在住宅的選擇上也可以選擇綠色住宅。

2.促進企業推廣綠色消費

(1)強化企業的生態消費責任

傳統的企業發展模式有很多的弊端,容易導致資源的浪費、成本的增加,因此企業一定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企業的轉型升級,在發展中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落實科學發展觀、實踐可持續的發展理念,把綠色生產、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理念貫穿到企業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各項業務當中。實現資源的循環再利用,進行科技的研發與創新,積極探索不可再生資源的替代資源,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和諧增長。

(2)激勵企業研發綠色技術和綠色產品

綠色技術是指能夠節約資源、避免和減少環境污染的技術??梢苑譃槟┒颂幚砑夹g和污染預防技術。末端處理技術是在默認現有生產體系的前提下,對廢棄物采用分離、處置、處理和焚燒等手段,試圖減少廢棄物對環境污染的技術。污染預防技術則著重于污染源頭的削減。

(3)加大綠色產品的市場監管力度

完善制度,規范食品生產企業行為,切實抓好源頭安全。建立食品安全的相關檢測機構和制度規范,加強對食品生產機構、企業的監督與檢查,切實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權。推動綠色農產品、食品的生產與銷售,可以采取相關的優惠政策促進綠色食品企業的發展。制定綠色市場的認證規范確保綠色市場認證質量。同時加強對食品的污染物的檢測,防止疾病的產生。

3.培育公民綠色生活消費的自我修行

(1)樹立天人和合一的生態自然觀

中國傳統的自然觀主張大自然是人類得以生存的載體,是人類生命、生活、生產的物質基礎,因此必須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具有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的觀念,選擇綠色消費的消費模式,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皥猿肿呱a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2)培育生態正義的環境倫理觀

在消費內容上,要實行綠色性的消費,反對不適當的消費。綠色性的消費指的是選購綠色性的產品和符合生態倫理之科學性的消費方式。這種環境倫理觀以培養和造就自身素質高、涵養高和能力強之理性消費的公民為目標,注重對于生態消費精神之積淀,使得不同階層消費者的消費觀念以及消費行為趨向于生態化、科學化以及人性化。

(3)踐行簡約和適度的綠色生活消費方式

綠色消費方式要求在消費數量上,倡行適度性消費,反對浪費性消費。就是要建立一種“更多并不意味著更好”的消費文化,選擇“知足常樂”的消費性取向,改變所謂消費即幸福之錯誤觀念,用返璞歸真之心態,追求“簡樸、小型化”的生活。

參考文獻:

[1]楊家棟,秦興方.可持續消費引論[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

[2]吳衛東.當代社會人的生態與心態問題哲學研究論綱——人的生存質量說之三[J].寧夏社會科學,2006(2).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

[4]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我們共同的未來[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作者簡介:王星辰(1988- ),女,江蘇揚州人,江蘇省蘇州科技學院教育與公共管理學院,研究生,江蘇省江都中等專業學校,助理講師,研究方向:生態哲學、環境哲學

猜你喜歡
綠色消費生活方式生態
綠色消費行為視角下我國農產品營銷策略研究
社會生活方式變遷對散打運動發展影響研究
根據人才培養方案對大學生綠色消費觀進行全過程培育的研究
2016生態主題攝影月賽
綠色經濟時代“綠領”一族的營銷啟示
2016生態主題攝影月賽
2016生態主題攝影月賽
盱眙生態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