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轉型期對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合法性的思考

2016-06-17 16:26關朋
企業導報 2016年12期
關鍵詞:執政能力

關朋

摘 要:在社會轉型期,中國共產黨面臨著執政合法性危機。面對新形勢、新問題的挑戰,作為對現實問題的回應,首先,黨的建設必須合人民性。其次,黨自身的建設都必須合法理性。通過更多政策的出臺、具體措施的不斷落實都進一步確證了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合法性,維護和鞏固了黨的執政地位。

關鍵詞:執政合法性;執政能力;黨的建設科學化

合法性是指政治系統使人們產生和堅持現存政治制度是社會的最適宜制度之信仰的能力[1]。合法性是現代政治生活的核心問題,它維系著體系的存續和發展,合法性作為現代政治分析的基本框架,已成為人們的一個政治共識。

合法性問題,在西方政治學語境里,特指政黨經過民選之后上臺的執政黨就獲得了民眾的授權,才被證實擁有了合法性。在中國特殊的政治語境下,談論合法性問題更多的是借助于西方政治學的概念,考察中國共產黨在執政期間民眾對其支持力度,以及民眾對其政權的擁護度和滿意度的問題。尤其對現今中國處于社會轉型期,社會矛盾突出,腐敗泛化的前提下,祭出中國政壇不復存在的執政合法性問題,就是針砭時弊,調整執政策略,從長遠考慮,從國家的長治久安來考慮,從中國共產黨可能面臨的潛在的執政危機來看,如何維持和鞏固黨的執政基礎,贏得更多民眾的支持,維持社會的和諧穩定,并從鞏固執政基礎的前提下調整內在的執政合法性邏輯,從而保證黨的執政地位。

中國共產黨執政六十年時間里,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合法性模式也不斷的變化,不斷的對現有執政資源進行調整、彌補和整合,形成了建國初期(1949年10月——1976年9月)以民眾的意識形態為主導的合法性模式與改革開放初期(1978年

12月——1992年2月)以民眾對經濟增長的高度滿意度為主導的合法性模式。

一、建國初期,黨的執政地位主要依靠大眾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支撐

建國初期(1949年10月——1978年12月),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之后,”新政權對合法性的訴求就不可避免的要求建立在共產主義意識形態之上,而共產主義意識形態也就自然成為指導政權的建構和運行,形塑人們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具有國家倫理色彩的意識形態”[2]。新中國成立后,國家不僅強化對精英群體、市民階層的政治教育,還加強對中國廣大底層和農村社會的國家意識形態或價值形態方面的教育和灌輸,促進民眾對意識形態的認同和接受。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完成了中華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歷史任務,高舉共產主義意識形態旗幟,這為中國共產黨提供了豐富的執政合法性資源,這其中就包括,中國近代以來的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結、實現人類的自由而全面解放,建成社會主義這種人類最為先進和發達的社會形式,以及黨對民眾教育時所進行的關于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發展承諾,都使得中國共產黨在建國初期以豐富的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為主導的合法性資源,保持與鞏固了其執政的基礎。在社會主義曲折發展過程中,存在一些非理性政策設計與重大失誤,存在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治理績效平平而不能有效兌現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承諾,社會主義優越性未充分展現,但在那時,共產主義意識形態時間限度的問題還未凸顯,人們對社會主義依然保持強大的信心,依然相信共產主義意識形態所包含的美好未來和終極目的,即使黨犯那些錯誤與遇到的曲折也認為只是實現理想目標必須要付出的“學費”和代價。這些特殊的政治景觀都使得黨始終維持和鞏固著自身的執政地位。

二、改革開放初期,黨的執政地位主要是來自經濟績效的支撐

改革開放初期(1978年12月——1992年3月),因為以大眾的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為主導的執政合法性的式微,這段時間限度內問題已經凸顯出來,所以轉移黨的基本路線以加快發展經濟,真正的改善普通群眾的生活,即經濟增長績效,這種執政資源就成為鄧小平時代黨的執政合法性的主導性資源。當意識形態合法性的時間限度凸顯,當廣大群眾對改善生活狀況的愿望落空時,作為以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為主導的合法性資源,面臨著危機。鄧小平同志有深刻的體認,果斷的提出改革開放的政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通過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來發展社會主義。通過經濟增長,才能真正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才能讓國家富強,社會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正是在這樣的歷史大趨勢下,中國共產黨政策和發展目標就獲得人民群眾的支持和認可,其執政系統也獲得了廣泛的群眾基礎。以經濟增長為主要指標的良好執政績效,不僅成為中國共產黨擺脫改革開放之前因“左”的錯誤而造成的執政危機解除,同時,也讓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執政合法性獲得了“新的基礎性的來源”[3]。以經濟績效為主導的執政合法性資源是鄧小平時代中國共產黨執政合法性來源的核心性資源,它構建起了新的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合法性模式。

三、社會轉型期(1992年3月——至今),黨的政治系統面臨著合法性危機

社會轉型期,眾多學者認為,是包含了體制轉型、社會轉型、社會形態變遷的這樣一種過渡性社會過程中。在這樣一種過渡性社會過程中,人們的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價值體系都會發生明顯的變化,包括結構轉換、機制轉軌、利益調整和觀念轉變。

中國社會轉型期,大體可以簡單概括為在當前中國由傳統社會轉向現代社會、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換的過程中,整個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面臨著深刻的社會變革, 貧富差距導致的社會結構失衡問題、環境污染問題、社會心態失衡問題、腐敗問題、階層分化與利益主體多樣化,和價值多元化問題,在這樣新的歷史背景下,以經濟績效為主導的執政合法性資源為政權辯護的作用逐漸弱化,就意味著這種合法性資源的時間限度已經發揮作用,以往的那一套行之有效的合法性資源效力已然不足,必須要尋找新的執政資源來填補,必須正視社會各階層的新期待和新需要,必須變被動為主動,必須要對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和對未來的承諾加大實現力度,兌現更大的發展業績才能不斷符合人民的期待,這樣才能跟上時代步伐,與時俱進,如果說鄧小平開辟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道路,通過漸進性的改革,先易后難,逐漸實現了國家的富強,社會的發展,人民的富裕,那么,現在就是在進一步全面富裕,全面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著重實現“第二次國家制度轉型”[4]。

這次轉變就是要以加強和完善制度和法律法規的建設實現法治國家為內生邏輯和內在動力,在全面建設小康、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上推動整個國家、社會、個人領域的進一步發展。社會轉型期,經濟增長,這種執政合法性資源效力已經弱化,構建法理型的執政合法性模式就勢在必行,既是內在需要也是外在的要求。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共產黨必須要積極主動,根據自身特點、形勢要求,快速的建立一套符合自身特點的一套法理型資源為主導的執政合法性模式,從而有效的鞏固黨的執政地位。

四、面對危機,中國共產黨如何鞏固執政地位

社會轉型期,面對錯綜復雜的問題和考驗,黨必須采取措施來鞏固自己的執政地位。以往的執政合法性基礎被動搖,以往的執政合法性模式陳舊,需要對一些相關的執政資源進行重新整合、調整、補充、彌合,從合人民性、合法理性兩個維度,重新構筑黨的執政合法性系統。

(一)合人民性

在社會轉型期,面對國內外各種矛盾問題的挑戰和考驗,黨千方百計努力要克服和避免官僚主義、形式主義、腐敗、不作為等行為對黨這個肌體的侵蝕和毒害,嚴懲腐敗,嚴肅黨規黨紀,嚴格遵守憲法和黨章的規定,黨員干部在緊密聯系人民群眾的基礎上,開展黨的先進性教育實踐活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反腐倡廉的思想教育,開展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的思想教育活動,始終堅持黨的優良作風,全心全意的為廣大老百姓謀福利,切切實實的用實際行動堅持黨的宗旨,堅守黨的信條。

1、建設小康社會,使百姓共享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新時期,狠抓嚴抓黨的建設,使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的生產力發展要求,保持黨的優良作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不僅要實現全國人民的共同富裕,還要以公正為最大的社會主義價值觀來推動國家、社會、個人的發展,不僅要實現國家社會的大發展,更要盡力給予每個人以平等發展的機會和空間,從而實現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偉大計劃,完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使命,實現中國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都必須要求每一位黨員心中始終裝著群眾和百姓,切實為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這不僅踐行了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也體現了黨是中國工人階級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的性質。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共享發展的理念。 中國的發展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有人民共享,要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的獲得感,同時,國家正在實施脫貧攻堅戰,采用精準扶貧的方式,定時定點的如期完成扶貧任務,保證到建黨一百周年時完成全面小康的任務。

2、加大民生工程建設力度,積極回應百姓關心問題。實施民生工程,就是要把國家和政府的關注點放在與老百姓日常生活緊密相連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具體來說,就是黨和政府堅持以人為本,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保障公民基本權利,提高生活水平,重點關心弱勢,采取的一系列積極政策和舉措。加大老百姓密切關心的就業問題、教育問題、醫療問題、養老問題以及其他社會保障問題的解決力度,通過切實可行的社會改革步驟來實現“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5]。加快城鎮化進程,想盡辦法提高農民的收入,大幅度增加對農村的投資工程,開展一系列公共設施均等化的服務,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2007年溫家寶總理在世界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明確要求,各級政府要堅持科學民主決策,完善重大問題集體決策制度、專家咨詢制度、社會公示和聽證制度、決策責任制度,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國家積極努力在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情況下,不僅直面回應群眾關注的問題,更要迅速有效的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通過多方協調,多方努力,的關注百姓關心的問題,并積極、主動的給予回應。黨始終以三個有利于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工作,真正做到讓老百姓滿意,讓老百姓贊成。

3、進一步加大反腐力度,使黨的各項工作密切聯系群眾。面對腐敗,中共中央采取了零容忍的態度,有腐必反,有貪必肅,有力的震懾了腐敗分子。2014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八屆中紀委三次全會上再次提出:反腐敗高壓態勢必須繼續保持,堅持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對腐敗分子發現一個就要就要查處一個,要“以猛藥去疴,重典治亂的決心,心刮骨療毒,壯士斷腕的勇氣,堅決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進行到底。腐敗問題,是關系人心向背的,關系國亡政息的大問題。從老一輩領導人那里就十分重視腐敗問題,中國共產黨找到了民主這把鑰匙,成為改變政治周期律的法寶。新時期,黨進一步加強群眾實踐教育工作,開展“三嚴三實‘工作,學習科學發展觀,嚴抓全黨的作風建設,全黨開展洗洗澡,照鏡子,正衣冠的整風運動等活動,持續開展發腐敗活動,加強黨的紀律制度條例規定的制定,加強各方面的法律制度建設,通過嚴格的黨內監督、加強黨外民主監督、新聞媒體監督,民眾的直接監督的形式,設立國家預防腐敗中心等機構,切切實實努力消除腐敗,建設清正廉潔的政府和國家。

黨自身通過不斷的革新,不斷的改變現狀來贏得百姓的擁護和支持,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自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方學者就中國政權的合法性進行了很多次大型問卷調查并設計了防止被調查者說謊的機制,但每次調查的結果都一致表明:中國政治體制的合法性程度相當高。Bruce Gilley對72國在世紀之交的合法性進行了排序,這個序列參照的是合法性的兩個維度,態度和行為;中國的合法性從態度維度看,中國在72個國家排名第二,從行為指標看,也排第13位,也大大高于所謂的“民主國家”。

(二)合法理性

社會轉型期,面對眾多的挑戰和壓力,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除了要進一步鞏固自身的民眾基礎之外,還要重新理解和構建新時期的黨執政的內在法理依據,發展完善黨的執政方式和執政理念。

1、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與法律,黨也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活動。在我國,要始終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一。依法治國,就是黨領導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把人民的意志上升為國家的意志,因此,法律法規制定的背后,體現的是黨的主張,集中反映了黨的意愿,同時是獲得人民授權的。黨領導人民制定法律法規,而黨首先必須自己帶頭遵守法律法規。黨遵守憲法和法律,帶頭維護憲法與法律的權威,實際上就是維護自己的執政權威,黨若違背了這樣的原則,也就從根本上否定了自身的執政合法性。推進依法治國的同時,必須先依法治黨,就是要依照憲法和黨章治理黨內事務和規范黨政關系,國家法律和黨內法規從根本上說是統一的,黨規黨法不僅用來規范自身的內部行為,也能保障憲法和法律得到貫徹執行,黨員領導干部的指示和講話都不得違背國法和黨法。依法治國,首先依法治黨,它要求黨員干部必須要牢固樹立法治觀念和法治意識,帶頭貫徹法治精神,任何黨員干部都不能有特權思想,搞特殊、搞特例,無論是誰,官職大小,一律都要在法律法規的規定范圍內活動。

2、繼續加強黨的建設,推進黨的建設的科學化。黨的建設包括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和反腐倡廉建設的內容,加強黨的建設就是要加強黨在思想領域、組織領域、作風領域、制度領域、反腐倡廉領域的建設工作,狠抓落實,保證黨員干部的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永葆活力。黨的建設的科學化,就是在黨建工作中要體現客觀性、真理性,要尊重黨的建設發展的一般規律,要實事求是,嚴格按照客觀規律辦事。黨的建設的科學化,在思想建設領域提高執政黨的政治自覺,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識,要通過黨員干部整體性上的戰略思維、創新思維、辯證思維水平的提高來體現,通過思想實踐領域內的創新性行動來驗證;在組織建設領域里,要通過學習型政黨、創新型政黨、服務型政黨建設來發展、完善黨的組織建設,通過黨內民主、黨務公開等環節的改變來提高黨的組織建設的科學化水平;黨的制度建設科學化,就是要遵循制度本身的連續性、客觀性、規律性、嚴密性,避免制度漏洞、制度虛置、制度缺位、制度脫節、制度執行乏力等問題,不僅要有實體性制度還要有程序性制度,減少制度執行的自由裁量權空間,使黨的規則制度成熟、完善。通過開展黨的純潔性建設來增強黨的作風建設,通過加大反腐力度,嚴懲腐敗,黨員干部嚴格遵守黨規黨紀,做好黨的反腐倡廉建設,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樹立典型模范黨員干部來塑造黨的良好形象。

3、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統一??茖W執政,“就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為指導,不斷探索和遵循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以科學的思想、科學的制度、科學的方式組織和帶領人民共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茖W執政還要科學制定和實施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科學設計、組織 、開展各項執政活動。要大力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努力使我們做出的決策特別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決策符合客觀規律和科學規律,符合人民群眾愿望”。

科學執政的涵義,是要遵循政黨執政的客觀規律,既要遵循執政黨執政的普遍規律,又要尋找中國共產黨執政的特殊規律,我們要借鑒世界現代政黨執政的先進經驗,又要把握共產黨執政的本質要求,還要體現中國執政的個性特征,這都是我們從經驗和實踐層面升華對科學執政的認識。

民主執政,就是按照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和要求治國理政的理念、制度、程序來實施治理的過程。民主執政是一種執政方略。它強調的是對公權力的一種價值認定。這個價值理念就是回答為誰執政,怎樣執政、和靠什么執政的問題。共產黨執政就是要實現統治權力與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在公權力的運用上,它要發揮“讓民做主”的執政功能。民主執政需要執政黨的努力,要有“掌權”的民主意識,也需要人民的參與,有“維權”的民主意識。民主執政,是在社會轉型期,密切聯系群眾的路線等執政思想資源在新時期的運用,也是世界潮流和價值理念對黨的執政的客觀要求。

依法執政就是黨要緊緊抓住制度建設這個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的重要環節,堅持依法治國,領導立法,帶頭守法,保證執法,不斷推進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的法制化、規范化,從制度上、法律上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依法執政就是黨要在憲法和法律的規定下,來制定和落實黨的各項路線方針政策??傊?,科學執政是基本前提,民主執政是本質所在,依法執政是基本途徑。三者相互聯系,有機結合,構成了我黨執政方式的基本理論框架。黨的執政方式、執政理念發展、完善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執政水平的進一步提升,黨作為執政黨的成熟和強大。

五、結論

在社會主義轉型期,黨面對嚴峻的歷史挑戰的同時,迎難而上,通過合人民性和合法理性兩種維度來重新理解和構建新時期黨的執政合法性依據,一方面進一步維護和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另一方面重新調整和完善了黨作為執政黨所需的內在法理依據,這兩方面相互結合,互相發力,重新構筑了黨的執政理論框架,因此,中國共產黨再一次成功的用自身的理論與實踐維護和鞏固了黨的執政地位。

參考文獻:

[1] 鄢一龍、白鋼、章永樂等.大道之行——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社會主義.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2.

[2] [美]史蒂夫。瓦戈. 王曉黎等譯.社會變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12.

[3] 肖光文、秦明月、趙鐵鎖等.江澤民關于黨的制度建設科學化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南開大學出版社.2012,5.

[4] 齊衛平.黨的建設在科學化軌道上行走.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4.

[5] 李富彥.社會轉型期中國共產黨執政合法性基礎問題研究.西北師范大學優秀碩士論文數據庫.2012-04-01.

[6] 趙海濤.社會轉型期中國共產黨執政合法性基礎的強化與轉型.華僑大學優秀碩士論文數據庫.2015-06-30.

猜你喜歡
執政能力
加強鄉鎮黨委書記執政能力建設
以五大發展理念提升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建設
加強作風建設的理論解析
執政能力與治國理政能力的關系芻議
選賢任能:執政黨肌體永葆活力的關鍵要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