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山:陶瓷之都的文學想象

2016-06-17 02:16吳永強
齊魯周刊 2016年21期
關鍵詞:博山琉璃陶瓷

吳永強

博山境內多山,自然風光獨特;有“陶瓷之都”之美譽,是我國五大陶瓷產地之一。這里還是孝婦顏文姜的發源地,大詩人趙執信的故鄉,在當代,產生了焦裕祿、焦波、張宏森等一系列突出人物。5月21日,2016年度“山東知名作家行吟齊魯系列采風活動”的首場“演出”便在這里舉行。

博山文化代表了齊文化的巔峰,細膩與粗獷結合,獨具神韻,如境內的魯山般獨領風騷。

博山城:一座北方的“溫柔鄉”

連綿群山中環抱的小城,城中幾座小山,原山之巔,雄壯的齊長城將城市一分為二,南為魯,北為齊。孝婦河穿城而過,綠蔭滿城。第一感覺,這并非北方的城市,而是江南的溫柔鄉。

街頭老婦臉上永遠的皺紋,仿若這座城市豐厚歷史的當代詮釋;公園里悠閑跳舞的人群,是山水歷史的集中展現。

這是博山。

5月21日,來自全省各地的50余名作家走進博山采風,并在陶瓷琉璃藝術中心舉行啟動儀式。省作協副主席、《山東文學》主編李掖平,山東文學社副社長兼執行主編高艷國,博山區委書記許冰,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高健等出席儀式。李掖平指出,希望來自全省的散文作家,用自己優美的文字,描摹下博山動人的一切。菏澤作協主席張存金,幽默豁達,代表作家發言:“如果說原來對博山只是心儀,只是遠窺,只是暗戀的話,那么這一次就要走進博山、親近博山、凝視博山,抱住博山狠狠地親上一口……”

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城,除了承載陶瓷美名之外,還有諸多名號,讓第一次踏足博山的一些作家大開眼界。

久聞孝婦河,卻不知此河與孝婦顏文姜有關。古時,鳳凰山下住著一戶姓郭的人家,娶了個美貌兒媳顏文姜?;槎Y當天,丈夫去世,顏文姜擔起了全家的重擔,侍奉公婆,撫養小姑。孝婦的故事感天動地,人們在鳳凰山下靈泉上,建起了一座顏文姜孝感靈泉廟,將近旁河水命名為“孝婦河”,顏文姜被奉為神明,世代祭祀。

顏文姜祠始建于北周(公元557年),更建于唐天寶元年(742年),宋熙寧八年(1075年)擴建,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增建,是中國目前僅存的3座唐代木質建筑物之一。

孝婦河畔多名士,最著名者,上中下游分別是趙執信、蒲松齡、王漁洋,其中,著名詩人趙執信是博山人。王漁洋對蒲松齡有師生之誼,趙執信是王漁洋的外甥。作為趙執信紀念館的“因園”,至今已有300余年歷史,是其祖父所建。

孝婦河畔的爐神廟,為博山獨有。故宮博物院原院長楊伯達曾說:“爐神文化在淄博,別無二家?!睜t神廟,是博山陶瓷業的靈魂。相傳,女媧煉石補天所用的“五色石”就是琉璃,博山琉璃行把女媧認作祖師,明萬歷年間,始建爐神廟。每年農歷三月初三,全爐行歇業停產,到廟里舉辦祭祀活動,后演化為“爐神廟會”。

從古窯村出發的時間列車

瓷都,要從一個村莊說起。

博山城南,山頭街道中心,仿佛乘坐時間機器,重回往昔的古窯村。

73歲的侯洪福帶領作家們走進這片陶瓷的時間博物館。

一面面陶器殘片壘砌的墻壁,偶見一些匣缽伸縮于墻上。匣缽有如圓形的蒸籠,本來是裝載做好的陶坯,入窯燒制。除了墻上,廢棄老院子的雜草叢中,也隱藏著無數匣缽,或殘或全,靜靜訴說著蒼茫歷史。矮墻之上,一塊匣缽內,一叢嫩綠的油菜迎風搖晃。

詩人夏海濤撿起一塊1964年燒制的匣缽,感慨其與自己的年齡一致。侯洪福嘿嘿一笑,“這還是‘年輕的,你看墻上那些,很多都有百年歷史?!?/p>

兀立在陶器墻壁之間的,是幾座廢棄的古窯,俗稱饅頭窯(形如饅頭)。想當年,這里大大小小的窯不計其數,直到清朝末年,這里尚存饅頭窯141座,而今,只有幾十座尚存。

上世紀80年代末,博山陶瓷廠徹底淘汰了饅頭窯燒制工藝,大量饅頭窯被拆除。幸存下來的饅頭窯,分散于古窯村的角落。隨意走進一個,空蕩蕩的窯洞,頭頂是恍惚間的一抹亮色,那是當年的煙囪,正在迎接天空的俯瞰。

侯洪福帶大家走進一扇寫有“侯家樓”字樣的門洞,此地原本是侯家大院,幾進幾出好幾套院子,如今大都廢棄,無人居住?!昂钍霞易迨沁@里的大族,父親堂兄弟24人。我在這里度過了大半生,50多歲才搬出去,”侯洪福說,“一進門的地方,原來是侯氏小學,直到建國初還有,我們這輩人大都在這里讀過書?!?/p>

除了侯家大院,古窯村還有很多廢棄的古院,劉家轉堂樓,馮、王、房、翟家四合院……荒草叢生,荊棘遍地。這片獨特的明清建筑,正在以時間固有的規律歸于清寂。正是在這里,生產出了雨點釉、茶葉末釉等名瓷,成為貢品,蜚聲世界。

走進博山陶瓷琉璃藝術中心,就是走進了陶瓷的心臟。博山陶瓷的輝煌,集中體現在其造型特征和釉色燒制上,雨點釉和茶葉末釉,代表了博山陶瓷的歷史傳承記憶最高成就。人立琉璃藝術館是國內首家以收藏古法手工高端藝術品為主的琉璃藝術館。

參觀的過程,就是驚嘆的過程——獨具民間藝術氣息的《天籟之韻》,用琉璃展現田園風光;收藏界之精品“雞油黃”,沉穩厚重,氣韻悠長;內畫鼻煙壺巧奪天工,嘆為觀止;琉璃篆刻創始人、琉璃藝術大師信德盛的作品,縝密細微,精致典雅。

在西冶工坊,作家們走進琉璃燒制車間,親身體會精美的琉璃制品產生的整個過程。只見工人們手持一桿長長的空心金屬管,頂端放置材料,將其伸入1300℃的高溫爐中燒熱,迅速拖出,一手拿蘸料的鐵吹筒,一手迅速拉出造型,反復錘煉——“火里來,火里去”。

距離爐神廟不遠,博山公園內,一座幽靜的二層小樓,坐落著大師王孝誠的工作室。16歲時,王孝誠改革百年相傳的內畫竹畫筆為內畫狼毫筆,在全國普遍推廣。他曾說:“內畫是在口小如豆的瓶內反向作畫,得有獨特的‘背畫技法。作畫時,氣收丹田之中,發力于手腕之上,精細之處非目力所能及,須有高超的書法、繪畫技巧,包括歷史、文學修養?!?

山中的農家樂與“名人堂”

博山之名有多山之意,縣東南有“博山”,故以山名縣。魯山、原山、黑山、孟良寨、五陽山、金牛山……這里幾乎全境皆山。擁抱大山,成為采風的一個重要內容。

魯山,海拔1108.3米,山東第四高峰。這里曾是元明清三朝的養馬場,建國后又是第一批國家林場。位于魯山之陽的中郝峪村,素有十里桃花溪的美稱。這個依山傍水的小山村,卻發展了90家農家樂,每戶農家樂都標有號碼牌。全村實行公司化運作,名字叫幽幽谷。

整齊劃一卻各不相同的農家院,一水護田將綠繞,讓作家們體會到了純凈自然的田園風光。博山農家樂遠近聞名,得益于山水形勝和博山菜的盛名。北部特色工業,南部生態旅游——逃離城市喧囂,踏足魯山深處,正在成為博山的一張名片。

說到山,就不能不提原山。山雖不高,主峰海拔只有797.8米,卻因齊長城而聞名天下。

縣城內,孝婦河畔,攀援而上,不時遇到喊山的人,一臺擴音器,一首流行歌,歌聲緲緲,吹遍整片山巒。按原貌重修的一段齊長城,當地向導開玩笑:“踏出此門,就到了魯國,如果在過去是需要簽證的?!?/p>

享受“免簽”待遇的作家們,登上長城,俯瞰縣城,孝婦河如一條綠色的絲帶,被樹蔭攜帶,向北流去。

齊長城是齊國為了防御楚國和魯國進攻而修建的,在山東境內起伏綿延618.9公里,在長清、泰安、歷城、萊蕪、博山、諸城等18個縣市都留下了印記,在原山境內蜿蜒出沒近5公里,依山取勢,因險設塞,就地取材,多由青石、粘土堆砌而成,雖然歷經2000多年風雨侵蝕,但主體保存仍相對完整。鄭振鐸早年曾在一篇關于齊長城的長篇論文中,附有一張原山齊長城遺址的照片。

博山南部群山中,誕生了焦裕祿、焦波。多年前曾被焦波的攝影作品《俺爹俺娘》震撼,多年后,其一部《鄉村里的中國》同樣震撼了無數國人——這是無法用文字來論述的中國鄉村,無盡的殘酷和希望聚焦在一代農民身上。

博山是魯菜的重要發源地——魯菜四大派之一的魯中菜代表,俗話說“吃了博山飯,圍著天下轉”。在聚樂村的飲食文化博物館,近千件與飲食有關的文物,展示了從舊、新石器,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不同歷史時期的飲食器皿和歷史掌故,見證了燦爛悠久的飲食文明。

酥鍋是博山菜的經典,傳說是清朝初年顏神鎮一位叫蘇小妹的婦女創始,故菜名為“蘇鍋”。又因此菜肴用醋較多,以肉魚骨刺酥爛為主要特征,遂改名為“酥鍋菜”。

聚樂村的歷史要追溯到1919年夏天,張煥宸、欒思階、欒玉琢、王廣鏞、石毓麟等集股開設飯莊,以“聚太和氣、樂適意游”之意取名“聚樂村”,并刻制了金色匾額。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王盡美曾以特派員身份在此地,集會演講,成立淄博國民會議促成會。

聚樂村飯莊帶動形成了博山“四四席”的套餐制,按照北方“一冷二熱三湯”的程序上菜,融入了古代天圓地方、對稱平衡的觀念,不僅是菜系品種,更是古老東方文化的體現。

匯聚了自然風光與人文特色的博山,為采風提供了寬廣的舞臺,如作家張存金所言:“說到博山,就想起《聊齋志異》,想起先模焦裕祿。博山注定是英雄山,是靈山,這方水土也必定是文學的富礦。這次博山采風,是一次浪漫之旅、性靈之旅、朝圣之旅、愉快之旅?!?

猜你喜歡
博山琉璃陶瓷
博山琉璃研究綜述
法門寺里的琉璃
載歌載舞話陶瓷——瓷之舞
原鄉(外二首)
開箱取寶之博山豆腐箱
大山深處是琉璃
陶瓷藝術作品
八角琉璃井
德化陶瓷 閩中精粹
有扇白羽,有燈琉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