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誠信制度的法律保障探析

2016-06-17 12:43趙春峰
現代經濟信息 2016年13期
關鍵詞:法律保障市場經濟

趙春峰

摘要: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由市場經濟發展帶來的各方面的影響也越發凸顯出來,特別是經濟領域的誠信和法制建設所存在的問題,也被人們所關注,為了適應我國現代化社會主義的發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同時,完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下的誠信機制,加快法制建設,已成為我國必須面對的現實。為此,文章主要就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誠信制度的法律保障作了相關的探討,以供大家參考借鑒。

關鍵詞:市場經濟;法制誠信;法律保障

中圖分類號:D630;D922.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3-000-01

引言

在西方國家,經濟越發達,對誠實守信的要求度就越高,這已經成為現代文明誠實的重要標志。在我國市場經濟慢慢已經變為法制經濟、誠信經濟。

目前,誠信不僅僅是道德規范的問題,也越來越是我國社會法規的問題。因此,建立和完善市場競爭的法律約束與法律規范,是保障和維護社會經濟中公平、公正、公開市場競爭的基本條件。

一、市場經濟中誠信的界定

關于“誠信”《說文解字》里定義“誠,信也,信,誠也”,可見,誠信該是個同義復詞,它要求人們要誠實、信用?!罢\實信用原則”被譽為我國民法五項基本原則中的“帝王條款”。

1.在每項經濟活動中,它要求經營者、消費者、管理者等所有參與者都要誠實信用。其具體表現為:

(1)誠實無欺。經濟活動中所有參加者要誠實待人,遵守承諾,不散布虛假信息。

(2)善意經營。作為一種沒有專門意思和成文定義不可觸摸的優良品質,善意越來越被大多數人接受,其包括誠實信念、沒有騙取、追求合理好處,忠實于自己的義務和責任。

2.維護社會秩序正常運行,需要誠信這一道德資源的調整。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是維系人與人之間相互依賴的紐帶,是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基礎。誠信會大大增強每位成員的凝聚力和責任感。

3.誠信在中國加入WTO之后的變的越來越重要。WYO為了保證世界范圍內的自由貿易而確定了相應的規則,并對全部成員具有相同的法律效率。中國也不另外。作為新成員國,要在國際舞臺上樹立自己的誠信形象,就必須信守自己加入該組織時的莊嚴承諾。強化自己的誠信意識,將會為我國企業贏得更大的生存和發展空間,為我國產品走向世界打下堅實的基礎;強化促進我國更好地利用外交,從而推動我國經濟更進一步發展;為了提高我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的成功效率,必須強化我國的誠信意識,相比較西方發達國家利用信用方式結算貿易的90%,我國此種方式結算的貿易只占20%,這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國誠信缺失,因而,我們有必要加強我國的誠信建設。

二、誠信缺失對我國市場經濟的影響

1.成本增加,阻礙發展

與西方成熟市場經濟國家企業壞賬率0.25%至0.5%相比較,我國企業壞賬率高達2%,并且每年均成增長態勢。且在我國合同的履約率不足一半,特別是在合同付款方面,我國企業表現為嚴重缺乏信心,三分之一的企業認為該情況在未來的發展中不會得到改善。據國家有關部門的不完全統計,我國企業因失信導致的直接損失高達6000億元,其中因產品質量低劣、制假售假、合同欺詐造成的各種損失達2000億元。巨額的信用成本成為市場經濟的致命傷。

2.損害身心,破壞和諧

在我國,越來越多的食品、藥品安全問題逐年增加,無數的幸福家庭因此遭到了破壞。很多農民朋友因為購買了假種子、假農藥、假化肥導致一年甚至幾年的辛苦付諸于流水。假貨、價格欺詐,越來越出現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這些行為嚴重影響了社會穩定,敗壞了社會風氣。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使人們日常的生活消費變成了一種精神負擔。

3.體現社會不公,政府公信力降低

由于政府監督部門的失職,導致了很多像行業欺詐、虛假宣傳、中介服務業丑聞、不良貸款、侵權盜版等等除食品、藥品安全等問題的存在,市場規則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與此相伴隨的政府官員權利尋租、腐敗孳生、政府執政效率低下等,都體現了嚴重的社會不公,大大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三、市場誠信制度必須以法律為保障

1.從長遠的意義來看,誠信與法治是共同存在,相互補充,并相互促進的。誠信需要以法律的強制性與規范性作為前提,法律的正確與否取決于誠信精神,法律為經濟體制提供外在的,規范的硬環境,而誠信是經濟體制內在的、道德上的軟環境。

法律的制定與執行過長期過程中始終包含著誠信原則。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正是誠信精神的體現。政府及司法工作人員必須做到這些要求,才能取信于民。社會生活中,特別是商業活動中,人人都必須守法。否則,就會危害社會運行秩序,從而也會受到法律的治裁。

2.法制是構建社會信用體系的保障。法是一個國家的上層建筑。要建立我國的信用經濟體系,就必須加強我國法制建設。

(1)在立法方面,應加強誠信原則。雖然民法上的誠信原則被稱為是“帝王條款”。但是法律對誠信缺乏嚴密的界定。無論其含義還是其作用,功能均極富彈性,從而形成了法律上的漏洞,給違法犯罪分子以可趁之機,給司法救濟帶來一定的難度。因此,我們應從立法上給誠實信用原則一個明確的界定。

(2)在司法方面,法律要正確界定當事人的權利與義務。作為權利救濟的最后一道防線,必須要求司法公平、公正、懲惡揚善,只有這樣才能使正義存在與社會的每個角落。

3.加強教育,鼓勵誠信

為了使誠信普及到社會的每個角落,就要求我們從自身做起,從娃娃抓起,在學校、單位、公共場所大力開展誠信的宣傳教育活動,并對其進行相應的理論研究,進行可行性研究。改善人們的價值觀與經濟觀,樹立牢固的誠信守法觀念,通過法律來對誠信活動進行制約,培養人們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實事求是為最基本的思想路線。誠信可以作為符合我國國情的經濟價值體系的核心內容,要時刻把國家的利益與榮譽放在第一位,充分尊重個人的利益。提倡效益原則,鼓勵公平競爭意識,在競爭中充分發揮協作精神。在不損害國家利益的前提下,允許追求個人和局部的利益,更要注重社會的責任和全局的利益,并由此形成一系列符合誠信的道德評價標準。

四、結束語

總之,我們要把誠信原則提高為法治理念,通過法律的手段,讓全社會共同遵守,自覺遵守,最終使誠信原則成為社會經濟生活中最基本的行為規范。

參考文獻:

[1]羅明空.談經濟自由與誠信約束[J].商業時代,2014(3).

[2]郭紅玉.信用概念的制度分析[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5(6).

[3]朱慧玲.誠信的現代特征[J].道德與文明,2012(3).

猜你喜歡
法律保障市場經濟
房地產經濟與市場經濟的協調發展研究
市場經濟
關于對市場經濟的認識
金融消費者公平交易權法律保障機制:信用卡滯納金違憲案
淺談土地流轉中農民權益保障的現狀及對策
論我國學前兒童受教育權法律保障的不足及其完善
市場經濟改革成為社會共識摭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