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柏拉圖“哲學王”制度的合理性

2016-06-17 15:08鄭方宇
現代交際 2016年10期
關鍵詞:政治哲學柏拉圖

鄭方宇

[摘要]柏拉圖的“哲學王”理論是其政治哲學的一個重要理論,它直接貫穿于其中期最重要的著作《理想國》當中。而對于“哲學王”這一制度,歷史上也存在著很多種不同的聲音,對它有著不同的認識與評價。從柏拉圖的原著著手,結合他那個時代的社會現實與歷史背景,挖掘著作中的理論因素,會發現“哲學王”這一制度是有其存在的理論根基的,它既不是無中生有,也不是單純的烏托邦式的空中樓閣。雖然這種制度在最后沒有實現,但是其中的理論要素對于今天的政治實踐仍然有著很大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柏拉圖 政治哲學 哲學王

[中圖分類號]B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0-0021-02

政治哲學是柏拉圖哲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柏拉圖在構建他的理想城邦的過程中,為掌權者制定了種種要求和規則,并規定了這種掌權者該如何選擇和培養,他把這種掌權者稱之為“哲學王”?!罢軐W王”構成了整個理想城邦的至高點,是統領整個城邦健康長久發展的核心所在。那么,這樣一種“哲學王”在理論設定上是否合理,或者說具有多大的合理性,這是本文需要討論的問題。

一、歷史原因

柏拉圖生活的年代,正是雅典民主制崩潰的時代。民主制之所以崩潰,一方面是因為雅典在持續近三十年的伯羅奔尼撒戰爭中失敗,整個城邦混亂無序;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當時的雅典民主制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問題。柏拉圖認為“這種國家自由到了極點”,各種各樣的人都是自由的,男女也是平等的,甚至“連人們畜養的動物在這種城邦里也比在其他城邦里自由不知多少倍,狗也完全像諺語所說的‘變得像其女主人一樣了?!雹僭谶@種城邦當中,由于人人都有這種似乎無序野蠻的自由,因此人人都變得隨意,但同時自身的自由也受到了其他人自由的侵犯。在這種情況下,人人無法自保,便會要求一個強有力的人出面來維護這些人的自由,這時候,僭主就產生了。正如柏拉圖所說:“極端的自由其結果不可能變為別的什么,只能變為極端的奴役?!雹谶@時,民主制完全走向了自身的反面,成為了一種專制。

但是在僭主制的城邦當中,個人的自由更是得不到保障。僭主不僅施行政治上的專制,而且還在思想上嚴加控制,“如果他懷疑有人思想自由,不愿服從他的統治,他便會尋找借口,把他們送到敵人手里,借刀殺人”③。柏拉圖認為主宰僭主心靈的是欲望,并且這種欲望往往走向極端,內心永遠無法得到滿足,自己的好處用盡之后,必定會去奪取。小則偷摸扒竊,大則竊國篡權。這種人的生活便是“鋪張浪費,縱情酒色,放蕩不羈”,是一種與“醉漢、色鬼和瘋子”④相類似的人物,這種人當然不能勝任君主。柏拉圖甚至認為其是一種最惡的人,在這種人的統治下,城邦的“整體及其最優秀部分則處于屈辱和不幸的地位”。

縱觀以上兩種制度,對于柏拉圖來說都不是好的,而只是壞的程度不同而已。因此,生在亂世的柏拉圖試圖尋求一種新的制度來取代這兩種已經腐朽掉的制度,從而建立一種嶄新的城邦,這種理論觀點就是“哲學王”。因此可以說,哲學王的制度是柏拉圖對那個時代現實的一種合理回應。

二、理論原因

柏拉圖在《理想國》第五卷當中明確地提出了他著名的“哲學王”理論,他說:“除非哲學家成為我們這些國家的國王,或者我們目前稱之為國王和統治者的那些人物,能嚴肅認真地追求智慧,使政治權力與聰明才智合而為一……否則的話……對國家甚至我想是對全人類都將禍害無窮,永無寧日?!雹菰谶@里,柏拉圖走了一條中間道路,哲學王的制度沒有放棄王制,也就不會是完全自由無度的民主制;另一方面,在堅持王制的同時,這位王必須對哲學有相當深厚的理解與掌握,才能賦予他相應的政治權力。這種制度實際上也并不是完全需要哲學家成為王,它泛指哲學與王制相結合成為統一體的制度。柏拉圖為何提出這樣一種制度,這在其知識論當中可以看出端倪。

(一)知識與意見的區分

柏拉圖區分了知識與意見。柏拉圖以認識美為例,來解釋知識和意見之間的不同。其中一種人認識美的事物,諸如美的聲音、顏色等等,而另一種人認識美本身并且不將其與美的事物相混淆,他認為后者的“心智具有‘知識,而前一種人……我們說他們的心智有的只是意見而已”⑥。柏拉圖繼續論述:知識與意見是兩種不同的認識能力,而不同的認識能力有著不同的認識對象,那么也就是說知識與意見有著兩種不同的對象。柏拉圖認為“知識與‘有相關,知識的目的在于認識‘有的狀況”⑦,即知識是認識存在的狀態和性質。與知識相對的是另一種能力,柏拉圖稱之為“意見”。意見與知識不同,它既不是“無”,也不是確切的“有”,介于“有”和“無”之間,因為它有著它的不清晰的對象,因此不能完全地稱之為“無”,所以柏拉圖稱之為“既非無知,亦非知識”⑧。那么,是什么樣的人才能認識事物存在的本身呢?柏拉圖的回答是“愛智者”,也即只有哲學家才能觸及事物存在的本質,這種人與“愛意見者”不同,前者就是哲學家,而后者只是一般的普羅大眾。

(二)“四線段”的比喻

柏拉圖將以上的理論具體化,用四線段的比喻區分了感官世界與理智世界的不同。柏拉圖將一條線段分為了四個部分,每個部分代表著人的認知的不同環節。其中最低級的部分是影像,這對應人的各種想象和感覺中產生的印象。這種感覺有著自身的相對性,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與眾不同的想象、幻想或印象。相對高一級的是關于一般事物的知覺,柏拉圖認為對一般事物的共同知覺的確是真實存在的,但是還是將這種認識排除在真實知識之外。但是這種認識有一個問題,即它是處于不斷流變之中的,它并不確切,而只能被歸之為一種信念。事實上,對于外物或外在世界是否現實存在的問題本來就是值得商榷的,這種爭論一直延續到了現代哲學當中。胡塞爾就說:“現時被知覺的東西,多多少少清晰地共在的和確定的東西,被不確定現實的被模糊意識到的邊緣域部分地穿越和部分地環繞著?!雹嵋簿褪钦f,現實清晰地向“我”顯現出來的東西,在下一刻就可能成為一種模糊的對象了,并且這種不確定的模糊性永遠包圍著“我”的清晰意識。更高級的部分是與數學相關的知識,柏拉圖認為這部分知識處在意見和知識之間。柏拉圖認為數學雖然是研究永恒普遍事物的學科,但是在“研究的過程中不必須要用假設,靈魂不能突破這些假設”⑩,所以人就不可能以這種方式為最普遍的原理。另外,數學研究也脫離不開具體的事物來確定數學中的各種規定性。例如,人們在研究各種幾何圖形的時候,總是要參考實際畫出的或存在的現實事物,只有借助這種現實性才能達到普遍性,因此也是受到現實的限制的。最后一個部分,也是最高級的部分,就是關于理念世界的知識,這部分知識涉及世界的本源。對于這部分知識,柏拉圖認為其“是邏各斯本身憑借著辯證法的力量而達到的那種知識”。這種知識不像數學知識那樣把一些假設的信條當作原理來使用,而只是把假設作為假設,通過一個個的假設逐步地上升,最終達到最高的絕對原理,在這種過程當中不涉及任何現實的感性事物,而只是理念一步步上升的結果。柏拉圖最后總結到這線段的四個組成部分,“相應于這是個部分有四種靈魂狀態:相當于最高一部分的是理性,相當于第二部分的是理智,相當于第三部分的是信念,相當于最后一個部分的是想象”。顯然,能夠熟練地運用理性的辯證法的人不會是其他人,而只有哲學家,他們才能通過理性一步步上升,最后到達理念的最高世界。

(三)日喻

太陽在感性世界當中是最為光明的、最為輝煌的、最為崇高的事物,柏拉圖用太陽來比喻善的理念。他說:“這個給予知識的對象以真理給予知識的主體以認識能力的東西,就是善的理念。它乃是知識和認識中的真理的原因。真理和知識都是美的,但是善的理念比這兩者更美?!睆陌乩瓐D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善對于認識的兩個方面的意義:一方面,善的理念決定了人的認識對象的存在。就像在一般的感性世界當中,沒有太陽的光芒照射,也就不會有各種生命的存在與繁衍;在理念世界當中,沒有善的理念作為基礎,那么也就不存在生命認識的對象,也不會有關于事物的各種真理。也即是說,善的理念是認識的最基本的邏輯前提,它的存在統攝著整個認識世界。另一方面,如果感性世界當中沒有太陽,也就沒有光明可言。肉眼在黑暗的地方不可能看到其他的任何事物,當然也無法認識事物。如同太陽使得眼睛看到可感對象一樣,善在人的理性活動當中充當著中介的作用,并提供了認識理性對象的能力,否則我們是不可能認識理論對象的,沒有它,人的靈魂將是無理智的。

那么善的理念對于哲學家來說有什么意義呢?在柏拉圖對哲學家的訓練的論述中,柏拉圖要求哲學家在勞苦、恐怖、快樂等等情景當中經受考驗,還要進行各方面的訓練和學習,其目的是要有能力去接受“最大的學習”。所謂“最大的學習”,柏拉圖直接說道:“善的理念是最大的知識問題,關于正義等等的知識只有從它演繹出來的才是有用的和有益的?!币簿褪钦f,在柏拉圖的“哲學王”設想當中,哲學家應該是那些能夠勝任這種“最大的學習”的人,也即能夠把握善的理念的人。根據在“日喻”當中的論述可以得知,善的理念具有最大的統攝性,也即無論是知識還是意見,是幻象還是理念,如果沒有善的理念的基礎作用就是不可能的。哲學家是把握了善的理念的人,因此他不僅可以認識知識、存在與理念,也可以區別出意見、虛無與感性存在。這樣一來,哲學家便能夠把握世界當中的各種紛繁變化,判別真假善惡。因此,柏拉圖所提出的“哲學王”在他的知識論當中是具有合理性的。

三、結語

綜上所述,柏拉圖的“哲學王”制度在當時的歷史背景與其知識論體系之下是具有合理性的。另外,哲學家想在“洞外”生活,這是他永遠的理想,但是現實不總是與理想相符合。哲學家無論其境界有多高,理論有多深刻,他也只是一個在現實世界、感性世界當中存在著的個體,他不是超人,更不可能是神。因此,他作為一個看見真理的人,必須重新回到“洞穴”當中,也就是回到現實的感性世界當中宣揚他所見到的真理與理念,進行一種啟蒙。因此,柏拉圖要實現“哲學王”,自己也三下西西里去實踐他的理論,對于一位哲學家來說,這種使命感也是其合理性的根源之一。

注釋: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⑩(古希臘)柏拉圖(著),郭斌和、張竹明(譯).理想國[M].商務印書館,1986:340、341、347、340、215、219、222、223、270、270、271、267、260.

⑨(德)胡塞爾(著),李幼蒸(譯).純粹現象學通論[M].商務印書館,1992:104.

責任編輯:楊柳

猜你喜歡
政治哲學柏拉圖
論政治哲學對確定性的追求
阿倫特政治哲學思想的現代價值
馬克思批判商品拜物教的政治哲學旨趣
論柏拉圖“哲學王”制度的合理性
列奧?施特勞斯關于“哲學”與“政治”關系的學理分析
虛榮與嫉妒
蘇格拉底與柏拉圖的經典對白
柏拉圖之椅
讓大腦繞個彎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