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視審美教育 培養創新能力

2016-06-29 10:03黃淑清
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 2016年14期
關鍵詞:美術課美育美的

黃淑清

【中圖分類號】G633.9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4-0222-01

以“一切為了學生”的新課程理念的新一輪課程改革實施以來,作為一名長期工作在一線的美術學科的教育工作者的我深深感受到教育改革的魅力,靈魂深處隱藏的對美的追求與執著被強烈地觸動著,我不斷吸取新知識,不斷學習新理念并在課堂上實踐探索,在這一段漫長的辛苦求索的過程中,我驚喜地看到身為教育的生命價值在提升,傳統教學方式在改變,學生的被動的學習方式在改變,課堂活起來了,學生們喜愛上美術課了,他們主動參與,樂于探索,勤于實踐,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真正實施了師生之間生命與生命的對話,智慧與智慧的碰撞,情感與情感的交流。在教學中,我多給學生感悟藝術作品的機會,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進行比較,從而獲得美感體驗,引導學生體檢、思考、鑒別、判斷,把平時習以為常的自然、植物、動物以及人和事,通過自主參與學生活動,獲得親身體驗,既看到過去,又看到將來,從而讓學生獲得深刻的美感體驗并逐步培養了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欣賞事物的方法和能力。在這樣類似的探索教育過程中,我更深刻感受到,作為美術教育工作者,不僅要努力傳播美術文化,更應該重視審美教育,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通過教育實踐和閱讀大量理論書籍后,我認為要很好的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美術課的教學活動,必須認真鉆研大綱和教材,充分發掘教材中美育因素:在技能訓練過程中去發現美育因素,激發對美術課的強烈興趣;運用多種教學媒體為學生提供美的材料;貼近學生生活,采用多種技能訓練方法——從多方面多角度去挖掘美育,才能較好的美術課的教學活動中實施美育教育。

審美教育對人們的潛移默化的作用歷史被許多有志之士所認識。審美教育不但能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而且對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的培養和發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美術學生在素質教育中真正應承擔起的是實施美育的任務。美育亦稱審美教育,是一種按照美的標準培養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特定時代、特定階級的審美觀念為標準,以形象為手段,以情感為核心,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宗旨。通過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養,具有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等等。初中學生正處于人生的發展階段,較容易接受各種教育影響,可塑性極強。因此,我對實施美育教育有這兩點認識;

一、高度重視審美教育,培養學生良好個性和健康人格。

美育全稱是“審美教育”,也叫“感性教育”。美育關注的是人本身的存在發展成長而非學生的對象內容,美育講求人生存的具體性、情感性、過程性和生活化,因此也稱“個性教育”。美育把培養全面發展的、獨立完整的人作為根本目的,它重視發展人的感性,保護生命的活潑和原創力,維護人與自然之間天然的肉體化的聯系。美育的目的也正是當前素質教育所倡導“以人為本”、“促進每一個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因此,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美育應該也必然處于整個普通教育的基礎地位。但是多年來,我們未能對美育應有的重視,應試教育最大的缺陷就是美育的缺失,當前學校教育中存在的許多問題都與此有關,如學生學習能力和生活能力、動腦能力和動手能力、記憶力和創造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認知水平和健康水平之間的不協調,學校教育與生活脫節、錯位甚至對立,都反映出美育的薄弱或缺乏。我們當前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首先要給美育以本來應有的地位,高度重視審美教育,以美育整合學生校各科教學及學校各項工作,把學生良好的個性和健康人格的養成放在教育的首位。

二、美術課教學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

美育作為普通教育的基礎應貫穿于學校各種教學之中及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而美術音樂藝術課程更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普通中小學美術學科教學的根本目的并不是培養藝術家,也不是單純提高美術技能,而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使他們能生活得更加生動活潑、充滿藝術情趣,提高他們的審美趣味和修養,促進他們個性和創造力的發展。因此在新形勢下,我們進行美術課教學,必須堅持美育的方向,以“育人”為中心,改變傳統美術課教學重講解輕感受,重知識輕體驗、重技巧輕審美、重理智輕情感、重社會輕個性、重模仿輕創造的弊病,把促進兒童青少年審美發展作為美術課程教學的主要目的和任務。新修訂課程標準也對此作明確規定,如《美術課程標準》指出美術課教學總目標為“運用各種工具材料進行藝術表現和藝術創造,獲得藝術感知、藝術欣賞和藝術評價能力,體驗視覺、聽覺、動覺等活動帶來的愉悅,豐富審美經驗,通過藝術活動發展個人潛能,提高生活情趣,健全人格,使藝術能力與人文素養得到綜合發展?!?/p>

幾年來,我在輔導學生美術創作中,在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方面作以下的嘗試:

1、更新教育理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新課程標準的實驗和實施過程,教師既是課改的實踐者,又是課改的主體。能否把新程標準的新的理念、新的教材以及新的學生觀融入教師的實際工作中,成為課改工作能否繼續深入發展的關鍵所在,它直接關系到教學的合理實施。教師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人才觀,是課程改革的前提。提倡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發揮學生的自我能動性,同時教育師要面向全體學生樹立全新的教育觀。使美術教育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生存、學生健體、學會審美打下堅實的基礎,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逐步形成良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創造能力。其次,教師要從觀念上改變教育師獨占講臺滿灌的做法,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創設活潑的課堂氣氛,創造民主開放的教學局面,將教學過程視為師生共享經驗的過程,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啟發和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自己去研究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提高學生的認知興趣和求知欲望。我明白,教師自身素質非常重要,它直接關系到教學水平的高低。只有良好素質的教師,知識面廣、專業知識扎實,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才有應對自如。作為一名高素質的教師要像一臺鉆井機一樣去挖掘學生的潛能,學生的潛能非常大,取之不盡。因此,教師必須隨時對自己的工作及專業能力的發展進行評估,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保持開放的心態,在實踐中學習,不斷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研究、反思,對自己的知識與經驗進行重組,才能不斷適應新的變革。

2、美術教學應與學生實際生活緊密相結合

教育家杜威說:“教育即生活”,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生活?,F代社會終身教育理念的提出,更使教育與人的生活緊密相結合。美術是一門與生活聯系十分密切的學科,生活處處有美術,美術教學要貼近學生生活,開放學生美術學生活動的空間,引導學生從生活中認識美術、走進美術世界,讓美術豐富學生生活,這樣學生才能感受到美的真義,才能真正熱愛美術,并學會從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

首先,美術課堂學習內容要貼近學生生活,是引導學生參與各種美術活動,嘗試各種工具、材料和制作過程,學習美術欣賞和評述方法,豐富視覺、觸覺和審美經,體驗美術活動樂趣。因此在美術課教學時,不應一味拘泥于教材規定的題材作為教學內容,在題材、形式的選擇表現上要留給學生自由空間。例如在設計制作課單元,可讓學生從自己感興趣的做起,如:給自己最喜歡看的一部電影或電視片畫一張宣傳畫;找一找自己最喜歡的玩具或日用品,然后把不滿意的地方改變一下,重新設計并畫下來;為自己的親友同學制作新年賀止,并鼓勵用刮色、涂蠟、撒鹽、吹色、壓印等各種新技法。還可以讓學生自己命題自由創作,充分發揮學生創造積極性。我常結合農村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國,嘗試著將當地鄉土民間美術搬進課堂,如泥塑、蛋殼畫、稻草編、剪紙等等,以豐富學習內容,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充分開拓學生的思維,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其次,讓美術教育走進學生生活,變生活為美術學習的大課堂。生活是教育的源泉,脫離了生活,美術教育就失去創造的能力。我試著開放課堂活動的空間,引導學生走向自然,走向社會,把校園、田野、村莊作為學習美術的大課堂,在大自然中學美術,感受生活的紅、黃、藍的組合變幻。寫生課帶學生去野外,描繪自然界的花草樹木,觀察生活中千姿百態的鳥獸人物。手工制作課不妨帶學生去放風箏,去迎風玩一玩小風車;用制作的彩帶、掛飾、窗花美化周圍環境,做到學以致用。也曾結合欣賞課,組織學生創辦一個畫展,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用美術課上所學的知識指導欣賞活動。實踐證明,接受了生活這豐富的教育資源,美術有了創造的活力,學生的創新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

3、啟迪誘導,豐富想象

在教學中,我經常和學生共同討論藝術品的創造過程。在討論中,教師起著啟迪和誘導的作用。通過引導誘發,喚起學生對美的思考。如在欣賞作品時,我會提出這樣的問題:“你認為這幅畫表現什么?”“畫中的構圖感怎樣?色彩感怎樣?”“你能想象出作者是怎樣構思這幅畫的?他在描繪這幅畫時想到什么?”等等問題。教師與學生共同討論,對啟發誘導學生的審美聯想與想象是十分重要的。

在美術教學中,要重視審美教育,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不應該只是理論上的歸納和總結,更有待于我們在今后教學實踐中進行探索,將理論結合實踐共同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

猜你喜歡
美術課美育美的
讓美育引領幸福生活
美術課
好美的霧
美育史料·1902年劉焜與“美育”
一節有趣的美術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趣味美術課
美育教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