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聞的深度報道中語言使用的準確性和生動性探究

2016-06-30 13:22彭曉濤
戲劇之家 2016年12期
關鍵詞:準確文學性

【摘 要】新聞學和文學雖然是兩個不同的學科,但在現實生活中關系卻很密切。新聞語言與文學語言都有各自的規律,但仍有許多相融相通之處,文學的語言和一些文學表現手法在新聞報道中運用得好,可以使報道增色不少。當代新聞,特別是深度報道,在語言運用上越來越多地對文學進行著有意無意的借鑒,來實現新聞寫作或報道上的“準確”和“生動”,從而增加新聞的可讀性和感染力。當然,新聞對文學性語言的借鑒也必須把握好“度”,在不損害新聞性的同時,更好地服務于新聞深度報道?!娟P鍵詞】新聞語言;文學性;準確;生動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6-0253-03新聞報道的好與不好,除了新聞事件本身的新聞價值外,與其表現的好壞大有關系?!靶侣剬懽魇菍陀^事實的報道,必須具備真實性;同時,新聞寫作又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體現,它又應該具備一定的文學性,這兩方面是一個好的新聞作品應該兼具的要素”。文學性語言的使用對加強新聞的形象性和生動性,有其特別的優勢。用文學手法來表現新聞能增加作品的厚度和力度……正因為這個原因,許多前輩都借助文學的寫作手法來增強新聞的可讀性、趣味性,從而提高新聞的文化品位。我們有必要在寫新聞報道時,多采用那些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的語言,選擇“有生命的詞兒”,使語言表達形象化、生動化,這樣,讀者讀后才會印象清晰、深刻。新聞報道要打動人心,新聞語言一定要形象生動,富有特色。因此,文學性語言對于新聞的價值是重大的,新聞對文學,特別是語言上的借鑒也成了新聞寫作上的一個研究方向。一、在新聞的深度報道中語言使用的準確性在深度報道中,“真實準確”就顯得更加重要了。因為深度報道的篇幅往往比一般的消息和通訊要來得長,在寫作的時候,要涉及的東西相對也會比較多,在語言的組織上也比較容易出現問題。(一)不能用套話和空話最常見的是一些政治性、思想性很強的深度報道中比較容易出現一些不夠準確的套話和空話。就在前段時間,全國上下都在組織各種形式的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相關的報道也很多。注意觀察的話,我們會發現有很多的報紙、電視新聞報道出現“通過這次黨員先進性教育的學習,極大地調動了廣大黨員服務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或者“廣大群眾紛紛表示”“一致認為”之類的話。乍一看也沒什么,細細琢磨,就會發現不準確的地方。首先,通過一次學習,就能極大地調動起廣大的黨員來服務人民了?極大有多大?廣大的黨員是個什么概念?人人都確保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沒有任何區別嗎?其次,“廣大群眾紛紛表示”,你如何知道他們表示,或許記者采訪了部分群眾,但能代表“廣大群眾”的意愿嗎?第三,這個“一致認為”是不是太絕對化了點,沒有一個人說“不”嗎?就算是絕對的,你又如何知道呢?這樣的新聞報道,人們只會覺得那是些流行的套話、空話,沒有任何可信度。新聞的真實準確無從談起,宣傳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二)不能盲目地運用模糊概念在新聞的深度報道中還常常出現模糊概念的不準確運用。當然,我說的不準確運用并不是說不能用。誠然,在一些深度報道中,某些時候還是需要用到模糊概念的。比如說一些大型的廣場聚會,你要寫清有多少人到場參加,這是不太可能的,因為你無法去數清楚。就算事先有統計預算,但聚會過程中會不斷有人加入,也會有人恰逢有事不能參加,這就用不著精確概念了。而且觀眾或讀者也不要求這個精確的數字,因為數字是用來說明問題的,說明不了問題也就不用精確的數字統計了。真實是新聞的生命,這是每個學習新聞的學生耳熟能詳的一句話。但在實際操作中,許多新聞并不注明消息的來源,一概使用模糊概念,就讓讀者或觀眾覺得不真實。有的新聞從頭到尾每個采訪對象都是無單位、無職務的“張小姐”“李先生”,這種不規范做法如何能保證新聞的真實準確?另外,失實新聞不僅數量驚人,而且有的十分離奇。如《江南時報》2004年9月26日刊登《新聞從業人員平均壽命只有45.7歲》一文,可以說是僅憑常識就能判斷出的很低級的技術錯誤。真實準確性原則是新聞學習的常識,但為何在這方面的不規范現象會那么普遍?可見,要做到百分之百的準確真實,就必須認真而謹慎地寫作。(三)避免使用感情色彩很重的語句對于“準確”這個概念,還有一個重點就是避免使用感情色彩很重的語句。深度報道采用的表現手段比較自由,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作者的主體意識和個人風格。但過分的體現也會影響新聞的客觀和公正,我們提供給讀者的應該是用真實和準確的語言描寫的客觀事實,讓讀者自己來下結論。這樣既捍衛了新聞用事實說話這一基本原則,同時又靠準確的語言達到一定的輿論目的。筆者曾經看過這樣一篇報道,描述的是一位人民群眾擁戴的好干部的先進事跡。前面洋洋灑灑寫得很生動,非常有感染力,但在末尾的時候,卻出現問題了。他寫道:“他的確是一位群眾喜愛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好干部。記者呼吁廣大黨政干部向他學習,增強服務人民群眾的責任心,多為廣大基層群眾做好事,做實事?!睆钠颓懊娴臄⑹鰜砜?,這應該是一篇深度報道,但是深度報道屬于報道的范疇,不是評論。所以在寫作時,我們應當避免使用帶主觀色彩的語句,盡可能地做到客觀和準確,而該文中“的確是”這類詞語的出現就顯得很主觀化。如果換個角度來說,寫成“他被認為是人民喜愛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好干部”就比較容易讓人接受了。這樣的表述,宣傳的效果和記者想要表達的意圖是一樣的,卻使整體感覺顯得不太主觀。二、在新聞的深度報道中語言使用的生動性對于深度報道來說,除了以上所述“準確”的問題,“生動”也十分重要。單純新聞語言的寫作有一大弱點就是形式的單調和語言的枯燥。特別在一些政治性很強的深度報道中,很容易出現空話、套話、大話等“新聞腔”現象,讓讀者不愛讀甚至拒絕接受。(一)使用白描手法深度報道是一種詳細、深入的報道。一件事情發生了,一般的報道往往是把事件的幾個要素報道出去:何事、何人、何地、狀況、原因等,讓受眾盡快了解到最重要的概括性的信息,而深度報道的事實比一般報道的事實要較詳細、完整和富于情節,文學性語言的巧妙運用可以更加生動準確地將感性的素材還原成生活的原生形態,或將枯燥的理論通過客觀事實加以論述,使報道更具感染力。像文學中白描的手法在新聞上就可以加以借鑒,使報道更加樸實自然,更易讓群眾接受。

比如:1999年5月26日,武漢發生了一件個體老板花巨資包機救治被毒蛇咬傷的打工仔的事,5月28日在《南方周末》上報道了這件事。替打工仔治蛇傷 花十萬元包專機武漢“廣廣蛇府”老板善心可嘉“本報訊 昨天凌晨,一架從武漢飛往廣州的專機在白云機場一降落,被‘五步蛇咬傷的打工仔江某立即被抬下飛機,送往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由于搶救及時,他已經脫離了危險。江某在武漢“廣廣蛇府”打工。前天下午5時左右,他在捉一條2公斤的“五步蛇”時,右手腕被蛇咬了一口,他當即被送往武漢一家醫院搶救,但該醫院沒有抗毒血清,只能做清創處理。酒樓老板在緊急聯系武漢各醫院卻未能找到抗蛇毒血清的情況下,當即決定花十萬多元包專機將江某送往廣州治療。傷者被送到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后,醫務人員迅速給他注射了抗蛇毒血清,然后作了清創處理,病人已無生命危險。江某說,要不是好心的老板,他已經死在武漢了?!边@種白描的寫作手法,會很容易地吸引讀者觀眾,讓他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關注著傷者病情的進展趨勢和事件的發展。這種寫作手法正是新聞真實性的表現,也是新聞作品的根本。(二)使用形象生動的感性材料上述這件事在社會上“打響”了之后,頓時成了輿論的焦點。在了解新聞事件的主要情節后,人們對新聞事件的前因后果、具體過程便會產生濃厚的衍生性興趣。于是,《南方周末》在6月3日又就此事發表了題為《為了一個受傷弟兄》的深度報道。以詳細的信息、環環相扣的情節材料,將這件事件前前后后的過程和盤托出?!?月26日下午6時,一個電話打進了武漢‘廣廣蛇府老板黃海達的辦公室,‘廚師阿水被五步蛇咬傷了! 起因寫得十分簡潔,卻開門見山一下進入了報道主題?!安宛^老板心頭一緊:‘五步蛇是劇毒蛇,咬傷隨時會沒命的!放下電話,他小跑趕到現場,并立即將人送到武漢協和醫院,從他到現場再到醫院前后不超過15分鐘?!倍潭痰膸坠P勾描,已把讀者們帶入了真實的事實環境中。一個“15分鐘”,場景迅速轉變,把一種危難時刻,時間就是生命的意義體現得淋漓盡致?!搬t院進行處理后,提出立即注射抗五步蛇毒血清,但醫院沒有。黃老板急忙致電各醫療機構?!娫拵缀醮虮榱宋錆h所有的醫院,但是回答都是沒有?!薄霸趺崔k?突然,有人想到前不久長航醫院救治過蛇傷病人,說不定有。于是,一位員工立刻趕到長航醫院”,生的希望出現了,“但是到藥房一看,發現血清已過期了?!鞭D瞬間,事件就這樣轉入令人緊張的局面,讀者的心也隨之懸了起來。阿水的狀態越來越差,死亡的陰影越來越濃重,但是救命的血清還是沒有找到。就在這時,新的希望又出現了:“黃老板問到了廣州蛇毒研究所,得知了那里有需要的救命血清”??墒俏錆h離廣州遙隔千里,只怕等到班機送到,阿水師傅已經離開人世了。怎么辦?讀者的心再次懸起,他們的眼光不能轉移,都在心里默默地關注最后的結尾,是喜是憂,誰都不能料想。 “2時20分,一架波音737飛機從武漢天河機場安全起飛了。這是黃老板為救阿水師傅而包的專機?!?時45分,飛機安全降落?!?“飛機一降落,阿水就被送進救護車,近4時,就進急診室。等候久時的醫生、護士迅速給阿水注射了5支抗蛇毒血清…… “27日上午8時,阿水被迅速轉到蛇毒病房,醫生實行24小時監護,有的醫護人員連飯也顧不上吃,片刻不離阿水?!薄爱斖?,病人監護超過24小時后,阿水的病情沒有惡化,所有的人都放心了?!苯K于,讀者懸著的心也放下了。質樸卻真實的描寫方法讓讀者體會到了當時一次次的希望和一次次希望破滅的緊張而焦急場景,產生了身臨其境、如聞其聲的傳播效果。深度報道的動人之處,正在于這些形象生動的感性材料。(三)化用警言妙句或名著資料文學性語言在深度報道中除了起到較好的還原感性素材的作用外,有時一些警言妙句或是約定俗成的字詞、著作名稱,用得恰當,也會讓報道散發無窮的妙趣。如《解放日報》2005年12月15日第5版發表了一篇名為《伊戰一千零一夜》的報道。大家都知道,《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民間故事集,相傳古代印度與中國之間有一薩桑國,國王山魯亞爾每天娶一少女,翌日晨即殺掉。女子山魯佐德為救那些無辜的女子,向國王講了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國王終于被感動,不再殺人。這一故事被化用到這則報道中:“截止到2005年12月14日,正是這位美軍在伊拉克的第一千零一夜的日子。在這片土地上,這場戰火持續了整整 一千零一夜,有多少人和那名故事中的女子一樣,隨時可能面臨著死亡。曾經,那片土地上流傳的一千零一夜,讓殘忍的暴君都放下了屠刀,而今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卻上演了這場新的一千零一夜的悲劇,此中滋味,耐人深思?!睆纳厦娴臄⑹鲋形覀兛梢钥吹?,為了把深度報道寫得準確無誤而且生動活潑,借鑒文學性語言非常需要。在這篇報道中,作者巧妙地引用了人們熟知的故事,并加以文學性的描寫,使這篇原來普通的新聞增色不少,讓觀眾體會到了從中深意和情感。深度報道要借鑒文學性語言,就是學習文學的那種注重錘字煉句的工夫,以求表情達意的嚴謹準確;學習文學的注重文采的特點,以求報道的生動活潑,從而增加其表現力和感染力,提高深度報道的可讀性。要將新聞和文學結合,必須要注意分寸的把握。新聞性放在首位,而文學性隨后。報道的描寫過分文學性的話,就可能會損害新聞的真實性。在以往的中國新聞獎評獎中,有些生動感人的報道,后經調查有虛構的成分,只能將其淘汰。缺少真實性的新聞就會給人虛假的感覺,華而不實、外強中干。文學性一定得建立在新聞真實性的基礎之上,它是對新聞性的輔助和升華。新聞性的需求性必然要求報道的作品和讀者觀眾關注的熱點更加貼近,更能引起共鳴。所以我們應該很好地解決兩者的關系,讓新聞尤其是深度報道贏得長久的生命力,真正吸引讀者觀眾,更好地服務于讀者觀眾并使其留下深刻印象,從而實現深度報道的價值。參考文獻:[1]謝亞非.寫作[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2]程民.實用寫作訓練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程愛學,孫春旻.新聞寫作現用現查[M].北京:中國盲文出版社,2002.[4]梁衡.新聞原理的思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5]胡志平.新聞寫作創新智慧[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6]王嘉良,顏敏.現當代文學史(下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7]劉明華,徐泓,張征.新聞寫作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8]伍本蕓.新聞對文學語言的借鑒[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01(12).作者簡介:彭曉濤(1976-),男,土家族,湖南保靖人,助教,湘潭師院(現湖南科技大學)中文系???,湖南師范大學自考本科,湖南湘西州民族廣播電視大學教師,主要研究方向:外國文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endprint

猜你喜歡
準確文學性
音樂的文學性探究——以李斯特《旅行歲月》為例
毛澤東詩詞文學性英譯研究
論《阿達拉》的宗教色彩及其文學性
《洛麗塔》與納博科夫的“文學性”
梁亞力山水畫的文學性
報紙新聞采編技巧分析
18世紀以來西方新聞業的文學性與政論性傳統
準確切入,激活小學語文課堂
聚焦語用,切實提高語文能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