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世紀的理性與信仰

2016-06-30 22:58蒲怡囡
青年文學家 2016年20期
關鍵詞:中世紀基督教信仰

蒲怡囡

摘 要:人們的普遍觀點認為,中世紀是一個黑暗、荒蠻的時代,充滿著愚昧和落后,是古代和現代兩個文明高峰之間的低谷。事實上,中世紀文化同樣具有其獨特的魅力。它的獨特性就在于它是一種以基督教信仰為主導理念并用理性來保障信仰的文化。

關鍵詞:中世紀;基督教;理性;信仰;經院哲學

[中圖分類號]:B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0--02

中世紀,始于公元5世紀日耳曼民族征服已經希臘化的羅馬帝國,其標志是公元476年羅馬世界帝國的滅亡,而關于它的終結則有多種不同的看法。一般認為,以諸多劃時代事件為標志的從15世紀到16世紀的轉折為其終結,即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攻占、文藝復興、1492年發現美洲大陸、1517年宗教改革開始;而從世界觀和宗教的角度看,中世紀被認為是隨著18世紀的啟蒙運動才結束的;還有一部分社會學家認為中世紀是到了19世紀才結束的。

這個時期的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有的只是頻繁的戰亂,科技和生產力發展的停滯,還有下層民眾的流離失所。所以在人們普遍的意識當中,中世紀是一個黑暗的、落后的時代,這種觀念從啟蒙運動以來更與宗教和科學、信仰與理性之間對立的觀念聯系在一起。于是,中世紀逐漸成了愚昧、野蠻和黑暗的代名詞,成了古代和現代兩個高峰之間的低谷地帶。中世紀的基督教文化也便成為完全排斥科學與理性的盲目的信仰主義,一直遭到唾棄和否定。但是,漸漸地人們意識到所謂文藝復興、啟蒙運動時期的“光明”并不是憑空出現的,在這兩個以批判中世紀著稱的時代里人們所使用的思想武器恰恰是在中世紀鍛造出來的。在某種意義上,我們甚至可以說,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實際上是一種文化形態在成熟時期所進行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歐洲近代以理性和科學為主要特征的文化也是在中世紀的母腹中漸漸地孕育成熟的。

西方文化的源頭是“兩?!蔽拿?。希臘文明的傳統是教會人們認識自己和認識宇宙,即對人的認識和對自然的認識;希伯來文明則通過探討對神的認識教人們認識上帝。歐洲中世紀是從日耳曼蠻族征服以基督教為國教的希臘化羅馬帝國開始的。在這一時期中,希臘羅馬文化、基督教文化和日耳曼文化,分別提供了理性、信仰和習俗三大基本要素。三者之間相互沖突和融合,并逐漸形成了一種歐洲共有的基督教新文化。其中,基督教文化作為舊世界文明的繼承者和保存者,在日耳曼文化和羅馬文化的融合過程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它將兩者加以整合,為中世紀文化奠定了最主要的根基,構成了中世紀文化的核心理念,成為中世紀西方文化的主流。就此而言,中世紀文化在本質上是一種信仰文化形態。公元476年,羅馬皇帝羅慕路斯被日耳曼首領奧多亞克廢黜,西羅馬帝國滅亡。這一標志同時意味著希臘羅馬古典世界和理性主義時代的終結,中世紀拉丁基督世界和信仰主義時代的開始。由于中世紀的開端是由遠遠落后于羅馬人的蠻族人拉開的序幕,除了唯一繼承下來的文明因子基督教和一些殘破的城池之外,古典文化全部破壞殆盡,中世紀早期處于一片文化蠻荒的狀態。因此,基督教承擔起了傳播文化火種、重建新文化的歷史重任。

在公元5—10世紀這段所謂的“黑暗時代”,拉丁西方經歷了幾個世紀的積累出現了人口增長、生產力提高、城市興起,基督教新秩序得以確立。從11世紀開始,在走過了早期的艱難腳步以后,西方世界開始出現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全面復興的生機,不僅重新控制了地中海地區,也打開了同外部世界聯系的大門。在基督教精神的感召下,西方社會出現了學習和吸收古希臘和阿拉伯文化的熱潮。知識的傳播,大學的形成,理性的探索,學術的繁榮以及大一統神學文化體系的建立,使西歐的文化發展進入了中世紀的黃金時期,一個信仰和理性攜手走向統一的時代。

11世紀末開始,拉丁世界掀起了一場具有宏大規模的翻譯運動。這是落后的西方人主動學習古典文化和外來文化的一次熱潮。隨著古希臘和阿拉伯人的科學、哲學著作的大量翻譯,“經院哲學”誕生并繁榮起來?!敖浽赫軐W”源于拉丁文Scholasticus,意為“學院中的人的思想”,是指:在教會學校傳授的、以神學為背景的哲學。經院哲學的發展與亞里士多德學說的輸入有著密切的關系,它使辯證法成為經院哲學的操作原則。在如何對待以理性為基礎的亞里士多德哲學和以信仰為基礎的神學關系問題上,堅持傳統“奧古斯丁——柏拉圖主義”的保守派視亞里士多德哲學為異端邪說。繼承阿維羅伊“雙重真理說” 的激進派不僅全盤接受亞里士多德學說,而且完全放棄對理性和信仰的調和,認為哲學和信仰各司其職,各自擁有研究對象、方法和到達真理的途徑。而以托馬斯·阿奎那為代表的折中派則認為理性和信仰并非水火不容,它們只是人類獲得同一真理——上帝真理的兩條不同道路而已。他一方面堅持神學高于哲學的傳統觀念,另一方面又肯定哲學在探索真理中的巨大作用以賦予哲學相對獨立的地位。托馬斯運用亞里士多德的思想范疇和邏輯推理方法對所有的神學、哲學、倫理學、政治學等一系列問題進行了研究,實現了基督教神學和古希臘哲學的第二次大融合。托馬斯主義取代了奧古斯丁——柏拉圖主義成為新的、理性化的神學體系。經院哲學的發展大大提高了西方人才智的敏捷性和思想的準確性,為近代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中世紀文化的繁榮不僅表現為龐大的神學——哲學體系的建構,還表現為羅馬法的恢復、自然科學研究的蘇醒,特別是在文學和藝術方面,更是取得了輝煌燦爛的成就?;浇涛幕姆睒s把中世紀精神推到了頂峰,使它成為西方歷史上一個卓越而獨特的階段。中世紀基督教文化在經過了11—13世紀的全盛期之后,開始進入了中世紀晚期的衰落狀態。11世紀開始的城市復興在給基督教籠罩下的西歐帶來世俗光明的同時,也從內部瓦解著以信仰為特征的中世紀文化。當教會的職能隨著基督教的發展滲透到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同時,原本精神性的教會也逐漸世俗化了,教皇和教會的威信也日漸減弱。中世紀末的瘟疫與災難所帶來的悲觀主義滲透到了神學當中,人們開始懷疑理性與信仰結合的可能性,認為理性不能用來證明信仰,經院哲學由此走向衰落。

中世紀文化的獨特性就在于它是一種以基督教信仰為主導理念并用理性來保障信仰的文化。信仰和理性這兩種產生時間和價值取向皆不相同的意識形態,在抗爭和融合中或發展或沒落。因此,中世紀晚期文化的衰落就在于基督教文化的衰落,在于整個中世紀統一的基督教文化理想陷入了危機:理性與信仰分離,理性開始了獨立的嘗試。

14—16世紀市民階級采用復興古典羅馬文化的形式發起了一場文學、藝術和思想領域的強調以人為中心的文藝復興運動。文藝復興,是一個新舊交替的過渡時代,它把人看做美好現實生活的創造者和享受者。但是,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與基督教文化之間并不是相互對立的,它們之間是繼承、超越和揚棄的關系。歷史唯物主義的普遍觀點認為,文化的發展有歷史繼承性,文化是社會存在的反映,一個時代的文化總是深植于這個時代的政治經濟等社會現實之中。但是當這個時代覆滅,屬于它的文化卻并不會立即消失,相反,其中的優秀成分還會被后一個時代的文化所吸納。

縱觀歷史,基督教在西方文化中扮演了三個角色:古代“兩?!蔽拿鞯睦^承者和發展者;中世紀西方文化的核心和主體;近代西方文化的締造者和推動者。雅斯貝爾斯說過:“如果沒有源于基督教歷史的精神闡述和沖動,現代科學的誕生也許是不可想象的?!盵1]所以,“中世紀絕不是黑暗和野蠻的,而是充滿著文明的光輝和偉大的思想,它從古代文化中汲取營養來豐富自己?!盵2]中世紀和它以后的歷史決不是斷裂的,而是通過各種方式連續著的。

揭開了中世紀一直以來被蒙蔽的面紗,我們看到的不是一段只有野蠻和落后的歷史,它同樣也是歷史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是古典文化與現代文明之間不可或缺的一道橋梁,因為有它,古典文化的精髓才得以傳承,近代文明的輝煌才得以開啟……

注釋:

[1]卡爾·雅斯貝爾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106.

[2]加林.意大利人文主義[M].李玉成 譯.北京:三聯書店,1998.12.

參考文獻:

[1]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M].吳象嬰 譯.北京大學出版社.

[2]裔昭印 主編.世界文化史[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3]王秀美等.基督教史[M].江蘇人民出版社.

[4]田薇. 理性與信仰——中世紀基督教文化的興衰[M].河北大學出版社.

[5]阿倫.西方人文主義傳統[M].董樂山譯.三聯書店.

[6]卡爾·雅斯貝爾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M].華夏出版社.

[7]加林.意大利人文主義[M].李玉成 譯.三聯書店.

猜你喜歡
中世紀基督教信仰
中世紀城堡
中世紀歐洲藝術
與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征戰在中世紀的騎士
基督教中國化的神學思考與實踐
明確路向,踐行基督教中國化——以福建基督教為例
論信仰
鐵的信仰
中世紀晚期英國文學中的農民寫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