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土地流轉改進對策

2016-07-02 03:28于上
現代農業研究 2016年5期
關鍵詞:農村土地三農土地

于上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和國家穩定的基石?!盁o農不穩,無糧則亂”,“三農”問題,始終是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根本問題,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了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農村土地隨人口增加分割日益細碎而無法與市場經濟接軌,農民進城受阻造就“候鳥”、“兩棲”、“擺鐘”式農民,農業發展受小農、兼農經濟影響而導致專業化、規?;?、產業化、現代化發展緩慢,農民增收困難、農村社會落后難以得到根本改善。農村土地流轉是影響農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如何實現農村土地的科學、合理、規范、高效流轉是當前“三農”問題研究的重要課題。

1 我國農村土地流轉政策的發展演變

我國是一個擁有幾千年農耕文明的傳統農業大國,農業的發展、農村的繁榮和農民的富裕程度決定了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村土地制度實現了從地主農民的租佃關系到社會主義公有制下的集體所有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變革,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與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2014年一號文件《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提出:立足國情農情,順應時代要求,走出一條生產技術先進、經營規模適度、市場競爭力強、生態環境可持續的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為新階段破解“三農”問題指明了方向,為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社會發展從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輿論上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 農村土地流轉過程中的實踐效益分析

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我國各地的土地流轉呈現出不同的特點,除了法律規定的轉包、轉讓、租賃、互換等流轉方式外,還出現了一些獨具特色的流轉模式,如廣州、湖北襄樊、宜昌等地的“返租倒包”,山東平度的“兩田制”模式,山西呂梁的“四荒”拍賣模式,江蘇無錫、北京順義的“集體農場”模式和“吉林長春的合作模式”等。這些流轉模式創新了農村土地流轉的實際經營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效益。

3 農村土地流轉過程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新階段“三農”問題出現了許多新情況,一方面,由于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農村出現“三留守”現象,新一代農民不懂農務、不愿務農,農戶分化導致農業兼業化副業化普遍,小農經濟成為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瓶頸,城鄉區域差距和農戶貧富差距拉大;另一方面,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快速推進,而農村土地流轉受諸多條件制約,社會經濟效益作用發揮有限,導致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經濟發展動力不足,發展乏力。

4 提高農村土地流轉社會經濟效益的對策建議

農村土地流轉不僅是土地利用的問題,更關鍵的是土地利用效益分配的問題。要實現農村土地的科學合理流轉,一方面要以政策為抓手,另一方面要以效益為抓手。為此,要進一步完善國家政策的導向功能和社會組織的服務功能,促進民間組織的創新實踐,提高土地流轉社會經濟效益。

2003年以來,我國陸續出臺了《農村土地承包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物權法》等相關法律,并連續13年發布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涉及農業科技投入、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農業補貼制度和市場調控機制、農業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農業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等一系列事關“三農”問題的政策措施,對農村改革發展做出了系統部署,“三農”政策體系和制度框架已初步形成,對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目前,國家提出要走“四化同步”、“城鄉一體”的發展道路,著力強化現代農業基礎支撐,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從國家層面為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創新和農村土地流轉提供了全方位的導向。地方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如何落實這一系列、方針政策、工作部署是當前的重要任務。

目前,耕地流轉的行為日趨規范化,但農村耕地流轉問題不單單是土地方面的問題,它與農村改革息息相關。為了適應新形勢下社會經濟的發展,依然需要創新實踐。一是從耕地流轉法律體系與管理體制建設上,進一步放活農民手中的土地產權,充分尊重農民的創新實踐,從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調整和優化農村生產關系的層面上,尋求土地流轉的保障問題,促進農村土地流轉;二是從農村土地流轉與城鄉一體發展改革的銜接上,在土地產權明晰和用途管制的基礎上,允許更多的社會資金和技術投入,拓展民間組織的土地利用空間活力,豐富土地流轉的形式和經營的模式,擴大土地流轉的邊際效益和外部效應。endprint

猜你喜歡
農村土地三農土地
莘縣農村土地托管的實踐與探索
數說2021“三農”新變化
商務部:多措并舉惠“三農”
我愛這土地
2020年“三農”十大新聞
首次大修的《農村土地承包法》修改了哪些內容?
40年,時光軸下的“三農”演進
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健全機制推動農村土地確權
不能把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改垮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