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教育敘事”把脈

2016-07-04 11:06夏幫青
中學生物學 2016年6期
關鍵詞:方略病癥

夏幫青

摘 要 對教育敘事研究表現出的一些病癥,如敘事內容虛假、枯燥、平淡,缺乏深度等現象進行分析,提出從勤于學、敏于事、善于思、得于法幾方面進行改進的建議。

關鍵詞 教育敘事 病癥 方略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文件編號: 1003 - 7586(2016)06 - 0072 - 03

教育敘事研究是以講故事的形式,記錄自己在教育教學中發生的各種真實鮮活的教育事件和發人深省的動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實踐過程中的親身經歷、內心體驗和對教育的理解感悟,并通過各式各樣的人物、思想與行動,揭示真實事件背后的“復雜意義”,從而將“教學”與“學習”結合起來,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支持。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成為了研究的主體,可以從根本上解決長期以來教育研究與教育行動分離、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脫節的問題。但是,目前教育敘事存在一些病癥。

1 病癥診斷

1.1 閉門造“事”

有些教師為了能在報刊發表文章,虛構教育敘事,不但虛構事例,而且虛構教育效果。例如某報刊開出“課堂突發事件的處理”專欄征稿,一些教師不是回顧自己的課堂,而是先研究一下類似的作品,然后依葫蘆畫瓢:人家的課堂來了一只蝴蝶,我的課堂上就進了一只麻雀;人家的學生突然要撒尿,我的學生就突然要喝水;人家的課堂得益于突發事件而形成了精彩的生成,我的課堂也因“教育機智”而大放光芒……這樣的作品看上去很美,有教育問題,有解決措施,有教育成效;主題積極向上,演繹水到渠成,文筆細膩流暢,頗能得到編輯的青睞。

只是,這樣的教育敘事,是貼近教育,還是貼近小說?這些虛構出來的教育敘事,是有意義的教育研究嗎?是教師成長的快車道嗎?

1.2 平鋪敘“事”

教育敘事儼然就是一部攝像機,把教師每天的工作很客觀地“攝”了下來。有些教師堅決不虛構,但由于強調記錄“最真實的教育生活”,教育敘事變成了隨便觀察到的、零散、庸俗、偶然的教育表象,只是對教學過程中的機械回放和簡單再現。這些教育敘事沒有多少研究價值和反思意義,只能耗費教師的時間和精力,磨滅教師的激情和靈感,使教師糾纏在繁雜的日常事務上而逐漸產生職業倦怠。

1.3 就事論“事”

教育敘事研究是一種反思性研究,敘事研究的目的在于反思,在反思中深化對問題或事件的認識,提升經驗,修正行動計劃。由于缺乏理論指導,有的教師只能就事論事,沒有深入剖析個別現象背后所揭示的教育哲理,沒有挖掘個別現象中所蘊涵的某種普遍的教育規律,更沒有追尋偶發現象所產生的必然根據,也就不能把感性認識提升為理性思考了。甚至于在教育敘事作品中,個別教師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了自以為正確而實際上是錯誤的“反思”。如某一名校的教育敘事專欄里披露了這樣一則教育敘事文章:小許是一位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輕教師,有工作熱情,與學生的關系也很融洽??墒?,期末考試時,所任教的兩個班的考試成績都不理想。小許面對這樣的成績很著急,反思自己短暫的教學生涯,想找出原因,改進工作。經過反思,原因找到了:沒有能“熊”住學生,平時對學生太客氣了!于是臉上的微笑少了,教室里的訓斥多了……

這樣消極的教育敘事,雖然有故事,有情節,有反思,有策略,也有行動,看起來像模像樣,但是這樣的教育敘事研究越多,教師離教育教學的本質就越遙遠,對學生的危害也就越大。

2 治療方略

對于在教育敘事熱潮中的諸如記流水賬式的案例描述,蜻蜓點水式的精彩賞析,空洞說教式的改進策略等“病癥”該如何“下藥”呢?

2.1 要勤于學

教師要養成讀書學習的習慣。提高理論素養是開展研究工作的基礎。雖然中小學教師開展教育敘事研究,不必像大學教授或教育理論專家那樣要求有豐富的教育理論,但是不等于敘事研究不需要理論。教師只有擁有先進的教育理論,才能運用科學的理論去追問、去剖析教育問題或現象。如遇到了什么問題?問題是怎么發生的?首先是根據什么原則選擇何種策略來解決這個問題?在解決過程中發生了哪些印象特別深刻或意想不到的事情?最后根據什么原理運用什么方式解決的?為什么要用這種方式解決才有效果?原因或原理在哪里?嘗試了哪一種新的教育方式?新方式形成了什么效果?新方式和舊方式的本質區別在哪里?從這樣一個教育教學實踐中,能夠感悟出什么?如此,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才有可能由自發走向自覺,教育敘事研究,才有可能取得實際效果,從而遠離“匠”氣,接近人師。

2.2 要敏于事

在中小學里,一個普遍的現象就是教師感慨找不到可“敘事”的話題。這是由于教師長期忙于超負荷的教學工作,為各種事務所困,對各種問題缺乏敏感性,甚至變得熟視無睹。俗話說:處處留心皆學問。只要教師事事處處留意身邊的問題,關注身邊的事情,就可以找到很多可以用于開展探討的話題,如教育生活故事、學生成長個案、教師成長記錄、教育教學對話、教學設計案例、教學反思案例等??傊?,教育教學活動方方面面的內容都可成為敘事研究的話題。

關于說服教育學生,曾有一案例——某天,班里又遭到通報了,原因是劉虎遲到,恰好被校長捉住。學校通報欄上白色的粉筆大字,大大刺激了筆者的神經。筆者不由分說沖到教室中,將劉虎揪到辦公室,吼道:“你眼里還有沒有班級!這是你第幾次遲到!”

劉虎膽虛的嘴里發出一些不清不白的說辭,于是筆者更加憤怒:“還狡辯!再狡辯我封上你的嘴,像你這種差學生,班里少一個最好?!?/p>

劉虎也受到了刺激,他大叫:“我不上了!”

“不上了,快滾!”隨著筆者一聲怒吼,劉虎掙脫了我,摔門而去,從此他真的沒有上學。沒想到師生關系就因筆者一時沖動嘎然而止……

在清醒之后筆者一字一字記錄下來,這份有關師生關系破裂的敘事,每一個字都包含著教師的內疚。

在筆者的敘事本上,有許多這樣的“敗例”,從教學到教人。閑時手捧“錯敗集”,可以自己回顧,更可以反思。有時也有同事來借讀,他們說:讀讀這上面的敗例,可以讓自己腳下的路走的更穩妥。教師的“敗例敘事”能給他人的成長帶來警示,也是我的欣慰。

2.3 要善于思

勤于思考,善于反思是中小學教師在進行敘事研究中的根本要求。因為當教師試圖“發現”和“講述”自己所遇到的某個教育問題或教育事件時,需要認真的思考,當問題或事件發生后,教師又用什么方式方法去解決這些問題;對問題或事件的解決過程、解決到什么程度、方式方法如何、總體效果如何等,需要深刻的反思。因此,思考和反思是敘事研究的靈魂,教師通過敘事研究中的思考和反思,不僅可以深刻地領會到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更新教育教學觀念,而且可以從根本上改進教育教學工作。

在教育敘事時,教師要把自己在教育教學中,每一步行動的理論根據(也就是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寫下來。建議采用夾敘夾議的寫法,對自己在教學事件發生時的心理狀態、思維過程、策略運用,用“我想……”“我當時想……”“事后想起來……”“我估計……”“我猜想……”“以后如果遇到類似的事件,我會……”等句子加以描述。這樣,才能夠把真實的教育生活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才能夠透過眾多具體的偶然現象解析現象背后所隱蔽的真實,從而使教育生活故事煥發出理性的光輝和智慧的魅力。

例如,在聽了“減數分裂”一節公開課后,筆者寫了篇“課堂缺乏整體性”的敘事:執教者以復習有絲分裂的特征引入課題,接著以投影的方式從間期開始,分別講解各個時期的主要特征、DNA和染色體的變化規律,同源染色體、四分體的概念。筆者以“經歷者”的身份對這節課做一次扣問:執教者這樣將本是一個連續動態的過程“肢解”為斷斷續續的片段,一節課下來,學生對“減數分裂”的過程是否也是支離破碎?是不是可以做一下調整:先整體播放有關減數分裂全過程的Flash動畫2~3遍,讓學生感知減數分裂是連續過程。然后引導學生思考:減數分裂染色體復制了幾次?分裂了幾次?結果形成的子細胞染色體數目與原始生殖細胞相比有何關系?在學生互學、互問,充分表達的基礎上,再次播放動畫2遍,讓學生帶著上述問題回到學習情境中,加深對“減數分裂”的整體感知。

2.4 要得于法

教育敘事研究的范圍甚廣,主題多種多樣,內容豐富多彩。教師的教育活動范圍有多寬,其敘事研究的領域就有多廣;教師的工作有多少種類,其敘事研究的主題就有多少類型。敘事研究沒有一個統一的格式、統一的規范和統一的要求。的確,與其它研究方法相比,敘事研究更具有彈性、靈活性、多樣性等特點。正是由于這些特點,教師在開展敘事研究時就更能夠體現針對性,更能發揮創造性,也就更能為教師所掌握和運用。當然,敘事研究作為一種研究方法,也不是無章可循,它也是內含一些基本的要素和要求。敘事研究的基本要素應該包括:① 有鮮明的主題或引人入勝的問題;② 有解決問題的技巧和方法;③ 有解決問題的情境性、沖突性、過程性、復雜性,以及師生角色變化等的描述;第四,有解決問題過程中及過程后的反思;第五,有理性反思中所獲得的經驗或教訓,這些經驗或教訓蘊含了對教育理論和教育思想的升華或啟發。

教育敘事能幫助普通教師找到自己的教學“軟肋”,清晰地找到與優秀教師的差距,從而明確努力方向和奮斗目標。在教學之余,??醋约旱摹笆д`記錄”,常品自己的“成功經驗”,會極大地提高教學水平。

猜你喜歡
方略病癥
炙甘草湯,適用于哪些病癥
物理復課有方略 三輪復習見成效
淺談二輪復習階段練習指導方略
以筆為梭,以練為線,織牢復習的密網
—— 淺談高考語文二輪復習的備考方略
青春期病癥
論用“勢”的方略
簡析秦滅六國的“遠交近攻”方略
西周開國方略危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