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邊緣走向中心:日本大學國際化戰略的歷史演進與基本邏輯

2016-07-07 12:50丁建洋
高教探索 2016年6期
關鍵詞:日本大學

摘要:日本大學的國際化戰略主題經歷了歐洲化、美國化以及建設自我國際學術中心的歷史進程。其國際化戰略形成了相對嚴整的邏輯體系,戰略目的在于提高大學的科學創新能力,戰略路徑采取從追趕國際學術中心到謀求建立自我國際學術中心的路徑,以政府、大學、學會為主要構成的戰略主體之間形成了三重螺旋型關系,戰略文化表現為以嫁接與自主為核心特征的大學文化自覺。日本大學國際化戰略的演化過程和基本邏輯對中國大學國際化戰略的發展與轉型具有重要借鑒價值。

關鍵詞:日本大學;國際化戰略;自我國際學術中心

國際化作為現代大學的一種發展戰略,主要由戰略主題、戰略目標、戰略路徑、主體構成、政策取向、戰略文化等要素構成。其中,戰略主題是一個國家大學國際化的重要表征,往往體現大學國際化模仿、借鑒以及超越的對象與旨趣;戰略目標主要體現一個國家大學國際化目的與手段之間的關系;戰略路徑往往體現一個國家大學國際化戰略的歷史軌跡;戰略文化則體現了一個國家大學國際化的特色與傳統。國際化戰略要素之間能否構成嚴密的邏輯體系往往是衡量一個國家大學國際化水平的重要標志。日本大學制度屬于后發外生型的大學制度,國際化發展戰略是日本大學發展的核心戰略,體現在大學理念、辦學治校、科學研究、大學文化以及社會服務等各個方面,在國際化戰略發展的不同階段形成了不同戰略主題,形成了比較嚴整的國際化戰略邏輯體系。

一、日本大學國際化戰略的歷史演進

(一)二戰前日本大學的國際化戰略:歐洲化

日本大學成立之初所謂的“國際化”實際上是“搭順車”,不僅大學制度沒有原型,需要模仿和借鑒,教師更是直接以外國教師為主。二戰結束前由于歐洲一直是世界科學中心,采取歐洲化的戰略既是日本的明智之舉,也是大學教育和科學技術發展處于后發外生型國家一般都采取的戰略舉措。日本幕府時期就在科學和教育領域興起了“南蠻學”的熱潮,幕府末期還一度形成了“蘭學”,明治維新時期形成的“和魂洋才”思潮則是以西洋學術為中心的歐洲化的繼續和延伸。日本采取歐洲化戰略的一個直接原因則是受到德國政治制度影響,伊藤博文、森有禮、井上毅等人宣揚普魯士式憲法,主張建立普魯士式君主立憲制國家。以首任文部大臣森有禮的思想為例,他深受當時德國首相俾斯麥的國家主義思想影響,認為德國之所以日趨強大是因為俾斯麥推行國家主義政策,所以要使日本強大必須以德國為師奉行國家主義政策。因此,“德國的體制被看成是一種同日本的傳統和目標更相吻合的模式”[1]?!皩⒂蓢冶WC水平、以國立為主體的德國—歐洲型大學,作為日本‘大學的‘范型,更具體地說就是將其作為帝國大學的模式?!盵2]所以《帝國大學令》開篇即提出“帝國大學以適應國家之需要,以教授學術、技術理論與研究學術、技術之奧秘為目的”就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從教師的留學國別、外國教師的來源構成可以充分說明日本大學的國際化戰略傾向。在教師構成上,以來自歐洲教師為主,而且歐洲教師的比例在很長一段時間占據主導性地位。初創時期的東京大學雖然本國教授人數不斷上升,但從外國教授在教授總數中所占比例來看一直占據主導地位,而其中來自德國的教師占據大頭。雖然后來其他外國教師的聘用人數不斷削減,但聘用德國教師的數量仍然占據外國教師總數的一半左右,保持在十名左右①。如果分析帝國大學教授的留學背景則可以進一步說明歐洲化的戰略傾向,帝國大學的教授以留學歐洲居多,在具有留學背景的教授中占據了七成,而具有留學德國經歷的教授總數約五十名,占據了近五成②。隨著日本大學規模的迅速發展,雖然東京大學的外國教授數量呈逐步減少趨勢,然而其他相繼成立的帝國大學或官立大學聘用的外國教員總數呈上升趨勢。日本大學采取歐洲化的國際化戰略目的旨在提升大學科學創新能力,“以西方化為志向的‘國際化現象,并非與以異質文化為背景的外國人之間進行對等性的相互交流,而是以短期之內獲取西洋學術為目的”[3]。雖然日本大學初創時期在教學上主要使用外語教學和運用外國教材。從根本上來說,“國際化作為目的性、計劃性、臨時性的措施,乃是為了維持日本的獨立,推進日本的近代化進程,最為迅速而且高效地學習西方學術技藝”[4]。從外國教員參與大學管理的權限設置可以看出日本大學在模仿歐洲的同時旨在提升自身創新能力,1893年出臺的勅令《關于帝國大學以及文部省所轄學校雇傭外國人的規定》對外國教員的聘用、薪酬等作出了詳細規定,規定外國教員的身份屬于臨時性教員而并非正式教員,只能技術性地參與大學的教學和科研,而沒有參與大學教授會和評議會的資格和權利,參與大學管理的權限極為有限,即使在個別大學能參加教授會和評議會,參與人數的比例也受到嚴格限制③,參與教授會的外國教員最多只占全體教授的3%左右[5]。雖然帝國大學、官立單科大學等國立大學的教師來源國際化程度很高,但“大學在運營管理上保持‘自立”,這種狀況貫穿了“東京大學的百年歷史特別是日本全國的國、公立大學的歷史”[6]。毋庸置疑,“日本戰前近代發展學校的基本理念是通過殖產興業、近代化、歐美化、工業化達到以‘富國為重點的目的”[7],其國際化的目的在根本上是超越而不是依附,旨在提升自身科學創新能力。

(二)二戰后至1980年代日本大學的國際化戰略:美國化

回顧日本明治維新之后大學國際化戰略的發生與發展過程,不能忽視其間混雜著“美國化”的思潮,在日本大學制度建立之初同時還出現了歐洲化與美國化的浪潮。歐洲化的浪潮主要體現在帝國大學的發展過程中,而美國化的浪潮主要體現在私立高等教育機構的產生與發展過程中。正如日本學者天野郁夫所說:“在明治十年代前半期,政府有關人員就大學、高等教育體系的模式應該取自歐洲還是美國展開了一場較為激烈的爭論,那一段時期同志社、立教等教會私學開始設立學院,說明支持美國模式的土壤正在逐步形成。官立為主的由國家‘自上層構建大學體系的對立面,是‘私立為主的由民間‘自底層自發性地建立的高等教育體系,不可忘記這兩個性質迥異的選擇曾在日本并存過?!盵8]典型的如主張英美式自由主義的大隅重信創建了早稻田大學。雖然私立大學在二戰結束之前一直沒有能夠走上大學系統的頂端,無論其影響力還是科學創新能力與國立大學系統相比有一定差距,但美國化的戰略思潮一直沒有停止過。二戰結束之后美國化戰略則從暗線走向明線,并且美國化戰略經歷了從“被動”走向“主動”的發展過程。從歐洲化轉變為美國化的一個根本原因是由于日本在二戰中失敗,戰后初期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占領軍對日本進行了長達七年的統治。在占領期,美國通過日本政府對日本實行間接統治,美國的民主思想、教育理念、大學制度等對日本大學改革產生了深刻影響,影響的主要機制是占領軍通過“民間情報教育局”(CIE)和“美國教育使節團”提出改革報告書主導日本政府進行大學改革。如1946年美國教育使節團提出的報告書成為戰后日本大學改革綱領性文件[9],其指導思想就是在日本大學推行美國的民主主義,“美國占領軍要求把德國模式為底色加上日本特性的大學制度強行轉變成美國式的大學制度”[10]。因此,戰后初期日本大學的國際化屬于被動美國化。endprint

占領期結束后日本大學國際化戰略繼續朝著美國化方向前進,屬于“主動美國化”?!爸鲃印泵绹饕从诿绹鸩匠蔀槭澜缈茖W的中心和美國高等教育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置于高等教育的‘世界體系核心的正是美國,美國現在擁有世界上最為成功的高等教育體系和大學,以此在國際性的人力、物力的集中和分散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11]。日本大學主動美國化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追蹤世界一流大學、培養世界一流人才、追趕世界一流科學技術。在這種背景下日本政府提出“教育立國”方針,通過發展教育迅速提升國力,與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改革與發展相比而言,日本政府認為教育在國家發展中最具有戰略意義,把教育發展作為社會發展的主要尺度,采取優先發展戰略,從1960年日本政府頒布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1963年日本經濟審議會提出的答申報告《經濟發展中人的能力開發課題與對策》等政策和建議中可以看出來。所以,采取美國化的國際化戰略是迅速趕超發達國家大學的重要途徑,因為日本政府認為,“使日本從戰敗打擊下得以重建,為維護日本民族的生存和向前發展,……最基本的任務是振興學術”[12]。

(三)1990年代以來日本大學的國際化戰略:謀求自我國際學術中心地位

從1987年開始日本大學國際化戰略目標發生了質的變化——從追趕國際學術中心轉變為謀求建立自我國際學術中心地位。日本大學之所以在1980年代末開始轉變國際化戰略主題,主要是基于大學內外部積累的條件。首先,日本經濟經過戰后第一次起飛積累了一定的基礎?!叭毡救私涍^戰后20余年的奮斗,到了1970年代已躋身于世界最發達國家的行列,隨著經濟力量的增強,其大國意識也不斷增長,追求大國地位的愿望也日益強烈?!盵13]從1950年代中期開始到1960年代日本的GDP以年均近10%的增長率迅速發展,到1968年日本的GDP僅次于美國,位列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盡管世界經濟在1970年代之后普遍進入蕭條期,但日本經濟經過十多年的調整和發展,從1980年代中期又開始戰后經濟的第二次起飛,經濟的迅猛發展為大學辦學經費特別是科研經費的增長奠定了基礎。其次,從1980年代末開始日本的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發生了質的變化,從技術輸入逐步轉變為技術輸出。技術輸出要求具有強大的基礎科學研究作為后盾,而大學是承擔基礎性研究最為重要的機構,因此把大學建設成國際學術中心也是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要求。從科學研究方面來說,到1980年代末日本大學在物理學、化學等自然科學領域已居于世界領先水平,培養了湯川秀樹、朝永振一郎、江崎玲於奈以及利根川進等五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這些獲獎科學家的基礎教育、大學教育、早期科研訓練以及獲得諾貝爾獎部分的研發工作基本都是在日本本土完成(其中利根川進的獲獎部分研究工作在瑞士完成),這也大大增強了日本大學謀求國際學術中心地位的信心和決心。另外,從大學內部來說,到1980年代日本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學模式,正如1987年美國聯邦教育調查局在《日本的教育現狀》調查報告中所說,“由于日本基本上趕上和超過了西方國家的教育,沒有什么外國模式可以借鑒了”[14]。所以,如何突破自身模式成為日本大學改革的重要課題,國際化戰略主題從追趕歐美向謀求建立自我國際學術中心的轉變就成為日本大學模式轉型的一個重要突破口。

為了謀求國際學術中心地位的戰略目標,日本政府和大學采取多重措施,首先是確立建立自我國際學術中心的戰略理念,主要體現在臨時教育審議會提出的答申報告當中。如臨教審在1985年提出的《關于教育改革的第一次審議報告》指出:“要改變過去那種教育機構只為本國人服務的封閉性方針,轉換為為全世界培養人才,為發展世界科學文化作出貢獻?!薄耙羁陶J識到一個優秀的日本人首先要成為一個優秀的國際人才是,必須進行愛國教育,使學生牢牢掌握日本文化的個性,同時加深對外國文化及傳統文化的理解?!盵15]臨教審提出的《關于教育改革的第二次審議報告》更是指出,“應首先培養作為日本人的自覺意識”[16]。這些理念集中到一點就是大學要樹立起“世界中的日本人”的主體意識,大學人不僅要適應國際社會發展、成為為國際社會做出貢獻的日本人,更為重要的是要在國際社會中確立日本大學的主體性地位。

日本政府和大學實施了系統化的國際化戰略政策,典型政策之一是把研究生院建成為國際化研究基地。新設立獨立建制的以尖端科學技術和跨學科領域為中心的研究生院,如1990設立的北陸尖端科學技術研究生院大學;設置綜合研究生院大學,1988年以高能物理研究所和岡崎國立共同研究機構等11所大學為基礎設立的綜合研究生院大學,只設置博士課程,以培養尖端領域的科研人員;設置聯合研究生院和協作研究生院,前者是多所大學聯合成立研究生院共同進行研究,后者是相互協作的大學和研究所就研究生的指導、派遣方法等簽訂合作協議。典型政策之二是推進國際普遍關注的重大課題研究,如核科學、航天科學、能源科學、宇宙科學、生命科學等,文部科學省不斷擴展“科學研究費輔助金”(JGSR)資助的研究種目,為新設課題、重大課題提供專項資助,試圖在這些研究領域取得一流成果和培養領軍型人才。典型政策之三是進行“放射型”國際學術交流?!胺派湫汀眹H學術交流旨在構建立體化、全方面的交流體系,如接受和派遣留學生;資助大學開展學術交流;建立“國外研究聯絡中心”組織和“國際研究集會派遣”制度;通過開辟新興學科引領學科研究水平的國際化;通過大學共同利用機構、附置研究所等整合國內大學研究力量;開展亞洲學術基地和國際研究據點建設計劃,如“21COE計劃”、“遠山計劃”等諸多戰略措施。這些戰略措施最為核心的目的是提高大學科學創新能力,正如臨教審在答申報告中提出,“作為國際社會中通用的日本人要求既要樹立主體性又要具有與自身相對的態度與能力”[17],忠實體現“大學忠于‘國家利益,提高經濟競爭力,而不是為知識而忠于‘全球利益”[18],這些理念和政策聚焦于把日本大學自身建成國際學術中心。

二、日本大學國際化戰略的基本邏輯endprint

(一)日本大學國際化戰略以提升大學創新能力為戰略目的

日本大學國際化戰略的演化是一個漸進的歷史展開過程,從總體上來看,逐步形成了包括戰略目標、戰略路徑、戰略主體、戰略政策以及戰略文化等戰略要素在內構成的邏輯體系。貫穿整個戰略過程的是提升大學創新能力的戰略目標,而其他戰略要素都是為實現這一目標服務。正如1980年代美國聯邦教育部對日本教育的調查報告所言:“日本科學的責任是要增加對世界科學事業的貢獻……重視研究生教育和科學研究使日本努力提高科學技術能力?!盵19]為了提升大學的科學創新能力,在歐洲化、美國化以及謀求自我國際學術中心的國際化戰略發展過程中,日本大學的國際化戰略主要著眼于提升人的創新能力和組織的創新能力。以獲得諾貝爾獎的19位科學家群體為對象進行分析可以發現,這些獲獎科學家的基礎教育、大學教育、早期科研訓練從物理空間來看基本都是在日本本土完成,而從學術交流的角度來看則是國際化戰略的結果,這些獲獎科學家取得重大發現的研究過程多是國際合作的產物,通過國際合作來取得重要科學發現和提升科學創新能力。如因為“發現導電性高分子”而于2000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著名化學家白川英樹的研究就是國際合作中追趕戰略的典型,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選題方向的追蹤,追蹤世界一流科學家的研究選題,在追蹤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二是通過科研合作進行追趕,通過與世界一流科學家的合作實現研發工作的突破。

(二)日本大學國際化戰略采取從追趕國際學術中心到建設自我國際學術中心的戰略路徑

歷史地看,日本大學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國際化與日本化兩個使命的互動,如果說日本化是終極目的,那么國際化則是實現日本化的重要手段。戰前日本主要是模仿歐洲大學制度和模式,戰后通過“被動”美國化和“主動”美國化來借鑒美國大學制度和模式。歐洲化與美國化的過程主要是借鑒發達國家大學的制度、借用發達國家大學的教授來提高自身科學創新能力,是一個不斷揚棄與吸收發達國家大學制度和模式的過程。20世紀80年代以后,日本大學開始建設自我國際學術中心,通過制度創新、大幅度提高大學科研投入等戰略手段,試圖建成亞洲和世界的學術中心,向世界推廣日本大學文化。從日本大學國際化戰略的歷史演變軌跡來看,戰略路徑的嬗變有其歷史必然性,主要受到時代背景、政府政策、經濟總量、傳統文化等社會因素的影響。其中政府政策的推動是重要外因,如當經濟發展到較高水平之后,日本政府在大幅提升“均等化”研發資助的同時,采取了系列性的“重點化”政策來推進大學科學研究能力的提升。國際化戰略路徑演變的內因則是大學自身主動選擇的結果,表現在教師聘用、人才培養、科研方向的特色化定位等方面。

(三)日本大學國際化戰略主體之間形成了政府—大學—學會三重螺旋型的疊加效應

縱觀日本大學國際化戰略的演變歷程,政府和學會是參與大學國際化戰略的兩個重要主體,不同主體發揮了不同戰略功能,政府—大學—學會三個主體形成了三重螺旋型合作,通過相互作用產生了疊加效應。從支配大學改革的主體類型來看,可以把世界大學改革分為“國家主導型改革”、“大學主導型改革”、“利益調整型改革”三種類型,那么日本大學改革就是一種典型的“國家主導型改革”[20]。日本大學國際化戰略典型地反映了在國家主導下的發生與發展,日本政府不同時期發展科學技術和大學的理念、政策成為影響和制約日本大學國際化戰略的重要外部力量。特別是在建設自我國際學術中心的理念下以政府為主導推出系列性的典型政策。制約和影響日本大學國際化戰略的另一個重要主體是學會組織,不同學科的學會組織把日本大學的不同學科整合起來,形成了全國性的學術共同體,通過開展共同研究、舉辦國際會議、出版學術期刊、推進學科文化建設等途徑,提高學術共同體的創新能力。[21]除了政府和學術機構的參與,特別是一些大型研究項目往往還有企業、基金會等其他主體的參與,如2002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著名物理學家小柴昌俊在1980年代負責開展的“神岡探測器”(KamionkaNDE)大型研究項目,就是大學內外部多重主體協同推進的典型。該項目的成功開展并取得重大科學發現,除了項目負責人自身具有強烈的國際競爭意識,在借鑒和參與國際科研項目的基礎上謀求建立自我國際學術中心的信念,具有卓越的籌資能力和學術領導力等條件之外,更重要的是多重主體的協同推進。政府提供了龐大的研究經費,在提供均等性經費如教官積算校費等支持自由研究的同時,以重點項目、重點學科、特定目標為對象,以競爭為方式提供大量研究經費,如特定教育研究費、科研費輔助金等;企業支持大學開展基礎研究,對該項目提供技術、設備等方面的支持;基金會等第三方組織如三菱基金會等對小柴昌俊研究項目提供經費支持;大學自身還對科研經費的分配進行科學地協調,能夠顧及重點項目和面上項目的協同開展??梢园l現,在多重主體參與的國際化過程中,大學自身是國際化的終端性力量,國家、學會等主體作為推動大學國際化的重要外部力量,其政策和理念最終通過大學得以實現。

(四)日本大學國際化戰略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戰略文化

日本大學國際化發展戰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戰略文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文化嫁接,善于把發達大學的文化嫁接到自我文化?!叭毡镜慕逃⒎侨砍鲎员緡?,日本對其他國家的興趣并主動向這些國家學習,這方面有著不同尋常的悠久歷史。包括美國在內的幾乎所有的國家都曾受益于外國的教育思想。但是,日本在積極從國外尋求教育思想,以解決國內面臨的教育問題方面表現得更為積極,并能有意識地采用其中有用部分?!盵22]日本大學國際化過程本質上是把優秀的異質文化主動嫁接到自我文化,“主要是選擇了外來文化中的精華成分或適合日本民族特點的文化成分”[23],并融化為自我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實現大學文化發展的超越,最終指向大學創新能力的提高。日本大學國際化戰略文化的另一方面表現為文化自主,國際化過程中善于保存自我文化基因,恪守本土大學的優秀文化,堅信自身大學文化的合理元素而不隨波逐流,具有強烈的大學自信和建設自我中心意識。以外國語教育為例,在國際化過程中處理外語與母語之間關系是大學無法繞開的一個問題,英語是使用國家最多的語言,加之一個多世紀以來歐美科學技術在很多領域執世界之牛耳,使得英語成為主宰世界科學的語言。日本大學在發展過程注重英語的教學和使用,如戰前的舊制高等學校以及戰后《大學設置基準》中對外語課程的學分規定都非常重視,將近占據了教養教育課程學分總數的一半。另一方面,日本大學也非常重視母語在科學研究中的地位,如白川英樹曾提出“用日語思考和傳播科學”的主張。嫁接與自主的國際化戰略文化在本質上是高度的文化自覺,嫁接為用,自主為體,我們從一百三十多年歷史的日本大學系統建成數所世界一流大學,培養19位自然科學領域諾貝爾獎獲得者,形成獨特的大學制度等這些事實中,可以看出日本大學國際化戰略的文化稟性。endprint

三、對中國大學國際化戰略轉型的策略建議

日本大學國際化戰略的實施成為日本大學科學創新能力提升的重要促進機制,雖然其建設自我國際學術中心的目標仍然在路上,長期以來形成的路徑依賴慣習也成為制約日本大學多元化、個性化發展的重要障礙,在真正實現文化自覺、培植本土文化、建設具有本土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等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日本大學國際化戰略在一個多世紀的展開過程中積累了許多重要經驗,對我國推進大學國際化戰略具有重要借鑒價值,啟迪當下我國大學國際化戰略的轉型與發展可以采取一些切實可行的策略。第一,把大學國際化戰略作為一個系統工程進行推進,從戰略主題、戰略目標、戰略路徑、主體構成、政策取向、戰略文化等方面系統推進國際化戰略,需要在大學理念、辦學治校、科學研究、大學文化以及社會服務等各個方面推進國際化戰略,構建相對嚴密的國際化戰略邏輯體系,從整體上提高國際化戰略水平。第二,大學國際化戰略要以提高自身科學創新能力為終極目標,在趕超國際學術前沿的同時,立足本土,在不同學科領域謀求建立自我國際學術中心地位,逐步構建中國的學術話語體系。第三,需要多重主體協同推進大學國際化戰略,政府、學會、企業、基金會等不同組織要在政策支持、經費供給、科研定位等方面與大學形成合力,構建協同創新體系,共同推進大學國際化戰略的轉型與發展,促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建設與形成,推進大學辦學水平的整體性提升。第四,需要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大學國際化戰略文化。中國古代科學曾經引領世界長達18個世紀,只是到了19世紀才落后于西方。中國文化傳統里具有求真、求異的科學精神和氣質,具有創新的勇氣,具有善于吸收外來文化、改造自身文化的傳統。對于近代科學而言,也僅僅對于近代科學而言,我國屬于后發外生型國家,現代科學在很多領域仍處于后進層次,所以借鑒別國優秀大學文化應成為我國大學國際化戰略的必然選擇,但在處理多元文化關系時應超越“東方—西方”、“體—用”、“邊緣—中心”、“依附—提升”等關系,從提高大學科學創新能力、促進中國大學模式形成的角度來進行國際化,借鑒別國優秀大學文化的目的是實現自我文化的超越,在文化的“和而不同”中實現“美美與共”[24],這不僅是由我國科學發展狀態所決定,更重要的是一種大學國際化戰略的思維方式。

注釋:

①數據來源:金龍哲、王東杰編著.東京大學[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39。

②數據來源:[日]天野郁夫著.教育と近代化:日本の経験[M].東京:玉川大學出版部,1997:264。

③實際上直到1982年日本政府出臺《特別措施法》后,才對外國教員參加教授會的資格放開了要求,明確提出外國教授具有參加大學內部管理決策的權利。

參考文獻:

[1][14][19][22]呂達、周滿生,主編.當代外國教育改革著名文獻(日本、澳大利亞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3,179,160,81.

[2][日]天野郁夫,著.大學的誕生[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467.

[3][日]江淵一公,著.大學國際化の研究[M].東京:玉川大學出版部,1997:15.

[4][6][日]喜多村和之,著.大學教育の國際化――外からみた日本の大學[M].東京:玉川大學出版部,1987:30,34.

[5][20][日]喜多村和之,著.現代大學の変革と政策――歴史的比較的考察[M].東京:玉川大學出版部,2001:307,13-15.

[7][15][16][17][日]日本教育政策研究會,編著.臨教審総覧〈上巻〉[M].東京:第一法規出版株式會社,1987:98,72,117,341.

[8][日]天野郁夫,著.大學の誕生(上)[M].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09:163.

[9]胡建華,著.戰后日本大學史[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34.

[10][日]天野郁夫.日本的大學改革——在美國化與市場化的中間[J].有色金屬高教研究,2000(3):40.

[11][日]天野郁夫.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動向與問題[J].教育與經濟,2002(2):2.

[12][13]陳學飛,主編.美國、德國、法國、日本當代高等教育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4,16.

[18][美]亨利·埃茲科維茨,等編.大學與全球知識經濟[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19.

[21]丁建洋,著.日本大學創新能力的歷史建構研究[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5:120-121.

[23]張應強,著.文化視野中的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135.

[24]費孝通.文化自覺 和而不同[J].民俗研究,2000(3):13.

(責任編輯陳志萍)endprint

猜你喜歡
日本大學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colorectal tumour vasculature using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Correlation with angiogenesis and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日本大學圖書館研究數據管理服務探析與啟示
疫情讓日本大學帥哥失寵?
日本大學在終身學習型社會構建中的角色及啟示
“合格”
2019年THE日本大學排行榜發布
日本大學供應鏈管理課程教學特點探析
日本2017年“高考”拉開帷幕 超57萬考生參加
2013年日本大學全面實施“學期變更”
日本大學50國學生同洗桑拿打破世界紀錄 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