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紀錄片《永遠的焦裕祿》解讀

2016-07-07 08:26任奇偉
采寫編 2016年2期
關鍵詞:三害蘭考焦裕祿

任奇偉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10月舉行的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文藝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滿了銅臭氣”。電影紀錄片《永遠的焦裕祿》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一部思想境界和藝術價值雙高的精品力作。該片運用影像資料、人物采訪、口述歷史和情景再現等多種表現形式,回顧了焦裕祿18年工作生涯中的感人事跡和背后所不為人知的動人細節,真實再現了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懷的人民公仆最光輝的人生軌跡。

關鍵詞:焦裕祿;“三害”;蘭考;群眾

一、開篇點題 設置懸念

影片從推開焦裕祿辦公室門開始,映入眼簾的是一把老藤椅,在不知所以然時,鏡頭又通過不同工具頂破藤椅的特寫,只有同期聲,沒有解說詞,使人在心底打上了一串串問號:為什么這把藤椅會被頂破?為什么會用不同的工具來頂破藤椅?帶著這些問題,導演開始娓娓道來,向我們講述何為焦裕祿和焦裕祿精神。

寥寥無幾的遺物,件件直擊人們內心。系紅繩的竹竿、帶補丁的衣服等等,這些看似普通破舊的物件,卻是一個縣委書記日常工作的真實寫照,使我們在多年后的今天仍然為之動容,不僅觸動了觀眾的心靈而且凈化了我們的靈魂,焦裕祿精神的時代價值也因此顯得更加熠熠生輝。當下,蘭考已經走出貧瘠,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廣袤無邊的麥田、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這一切的蛻變背后,不得不提及一個名字——焦裕祿。

二、“三害”侵襲蘭考 百姓流離失所

蘭考是黃河故道流經的地方,因地勢特殊、常年黃河水的沖刷淤積、“大躍進”的影響和大量森林的砍伐,最終造成的結果便是蘭考人民常年遭受風沙、鹽堿、內澇“三害”的侵襲。

影片通過自然災害的親歷者和見證者的動情敘說,反映了在自然災害面前蘭考人民窮愁潦倒的生活狀態。迫于生計,蘭考人民不得不背井離鄉,四處逃荒,結合電影《焦裕祿》中難民扒火車的場景,給觀眾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震撼了我們的心靈。影片中有一段關于原中共河南省開封地委書記張申的采訪,談到為緩解蘭考困境,上級黨組織決定抽調干部幫助蘭考除“三害”,當一干部得知自己被派遣到蘭考時竟躲在廁所哭鼻子,戲謔式的向我們還原了一個貧窮困苦的蘭考,一個民不聊生的蘭考。

三、洛礦9年奮斗歷程 孕育出焦裕祿精神

在焦裕祿同志為人民服務的18年中,有一半的時間是在洛陽礦山機器廠度過的。鏡頭中所展現的密密麻麻的筆記、翻閱過的圖紙,看書的場景和下半夜休息的窄板凳,無一不向我們展現著他舍小家,顧大家,兢兢業業,刻苦鉆研的精神追求。他帶領攻關團隊夜以繼日研制出的洛礦第一臺2.5米雙筒卷揚機,在歷經49年的考驗后才光榮“退休”,比一般的卷揚機壽命高出四倍之多。

在老同事的眼中,他一直都在堅持走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關心群眾、相信群眾和依靠群眾。也正是群眾和集體的力量,焦裕祿在艱難困苦面前才有了不怕苦不怕累的勇氣、敢于面對克服困難的挑戰;也正是豐富的群眾工作經驗的累積和工作中的創新精神,才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了科學管理的新思維;也正是在生產實踐中不斷向群眾虛心請教、汲取群眾智慧,才有了“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焦裕祿精神。

四、焦裕祿不懼困難進蘭考 一片真情暖人心

1962年12月6日,焦裕祿到蘭考履職。沒有群眾的掌聲和歡呼聲,也沒有簇擁著的鮮花,取而代之的是大雪、風沙、饑荒和荒蕪的土地。他到任后的第一次常委會就冒著風雪、頂著夜色帶領蘭考縣委、縣政府干部深入火車站實地察看受災群眾狀況,畸形的繁忙喧囂,凄厲的哭叫呼喊深深的刺痛著同為貧苦出身的焦裕祿。

為重塑蘭考新面貌,焦裕祿通過走訪基層,實地調研,組成了一支包含群眾、干部和技術員等120名的除“三害”調查隊,不斷探索治理風沙、水澇、鹽堿“三害”的方案。尤其是在最惡劣的天氣里,別人往屋里跑,焦書記總是往外沖。他拖著病重的身軀,在漫天風沙里,他為了查風口經常就著風沙啃干糧;在遭遇大旱時節,他用自己的舌頭去分辨鹽堿的種類;在傾盆大雨中,他泡在齊腰深的雨水中查看洪水流勢,還拿出在洛礦車間畫圖紙的看家本領,勾畫風沙洪水走向圖;在雪虐風饕之時,他帶領干部走訪群眾,為老百姓發放救濟糧款。半年的時間,焦裕祿帶領的調查隊徒步行程近1500公里,共走訪了兩省三縣一百多個公社,一千多個生產隊,徹底查清全縣大小風口八十四個、大小沙丘一千六百多個、九條河流發生淤塞的六十二個地點,他走到哪里,實干苦干的標桿就豎到哪里!

干部不是萬能的,但我們的群眾是萬能的。在除“三害”的過程中,焦書記經常深入到群眾中尋找解決方法,傾聽基層百姓的聲音,當焦裕祿獲知部分農民翻菜地防風沙效果顯著時,他便率領干部、群眾進行小面積的治沙試驗,頗有成效后又以點帶面,全面鋪開,通過“造林防沙,育草封沙,翻淤壓沙”的方法根治了風沙。事實證明,焦裕祿堅持走群眾路線是最正確的選擇,把來自群眾的智慧集中起來,轉化為實際工作中的能量,這是焦書記的智慧,也是最終戰勝“三害”的重要法寶,

五、自古忠孝難兩全 鐵骨柔情顯本色

影片致力于還原一個全面的、真實的、立體的、可親可敬的焦書記,除了向我們講述焦書記的事跡和奉獻精神之外,更讓我們看到了焦書記樸實優良的家風,使我們注意到他不僅是人民的兒子,也是一個白發老母的兒子,一個家庭的良夫慈父。

焦裕祿對待孩子非常疼愛。但在特權方面對子女的要求非??量?。焦裕祿的大女兒焦守鳳畢業后,本想可以安排一份體面的工作,但沒想到卻被爸爸“安排”到縣里的食品加工廠做一名臨時工。年輕時候的焦守鳳一直對此事“憤懣不平”,并沒有想過父親這樣的“安排”是在關心他、鍛煉她?,F如今已經退休的焦守鳳在采訪中滿含深情地說:“現在沒有怨言,覺得那一段的鍛煉,那一段的勞動,對我來說,對這后半生確實是教育不小?!?/p>

在影片中,二女兒焦守云為我們講述了自己大哥有一次看白戲時,當售票的同志得知是縣委書記的孩子時,沒有讓他買票直接入場,本來只是小孩子湊熱鬧,但當焦裕祿同志得知情況后,對孩子提出了嚴厲批評,在焦裕祿看來那就是剝削演員的勞動,就是利用特權搞特殊化。因此,為克服干部特殊化的問題,他制定“干部十不準”以防患于未然。

焦守云回憶說,父親在臨走前對母親說,一直沒有時間好好陪陪她,心里滿滿都是對妻子的虧欠和愧疚。母親在父親去世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也一直沉浸在痛苦的自責中,后悔兩人結婚時她只做了一個繡花枕頭。最令人動容的是堅強樸實的焦母,為了安慰兒媳婦,她一直強忍淚水,直到回山東老家之前,這位年過古稀的老人才終于釋放自己的情緒,在兒子的墓前失聲痛哭,焦守云說奶奶一直在念叨,“祿子,娘年紀大了,可能是最后一回見你了?!痹谟捌?,諸如此類平凡又感人的細節還有很多,每一處都使人熱淚盈眶,久久不能釋懷,和藝術表達方式的技巧無關,它是一種被生命個體所感動所激發出來的人之常情。

六、結語

古人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焦公遠去,明鏡高懸,新時期的我們更應該時?!罢甄R子”,在每一個屬于自己平凡的工作崗位上擔起自己的責任,實現自身的價值,像焦裕祿一樣做一個真正的“大寫”的人。時代在改變,中國在發展,但焦裕祿精神就像他親手栽下的泡桐樹一樣,永遠駐足在人們心間。

參考文獻:

1.孫泉碭.學習焦裕祿 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精神——紀念焦裕祿同志逝世四十周年[J].求是,2004(11).

2.蔡騏,曹慧丹.英模人物的影像傳播——以電視劇《焦裕祿》為例[J].中國電視, 2013(4):32-36.

(作者:河南大學2014級廣播電視專業碩士在讀)

猜你喜歡
三害蘭考焦裕祿
《世說新語》:周處除三害
又訪蘭考
焦裕祿
《走進蘭考》:小人物故事展現大時代變革
焦裕祿精神
“焦裕祿”們說焦裕祿
周處除三害
走脫貧之路是蘭考對焦裕祿精神的生動踐行
蘭考交卷
周處勇除“三害”(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