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巧用學習單,為學生自主學習導航

2016-07-12 08:49李香
考試周刊 2016年50期
關鍵詞:印度生活課堂

李香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指出,小學品德課堂教學應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采用多樣的活動方式,讓學生在活動中陶冶情操,在活動中體驗成長。實踐中,我發現使用自主學習單展開學習是一種比較有效的學習方式,也是學生喜愛的學習方式。學習單導學能啟發學生獨立探索,給予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使學生的思維最大限度地進入學習狀態,從而為他們的自主學習掌舵導航,促進兒童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的養成。

一、課前學習單,導航課堂

《小學品德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兒童是在真實的生活世界里感受、體驗、領悟、并得到各方面的發展。重視課程與兒童生活世界的聯系,讓課程變得對兒童有意義,這將有利于他們構建真正屬于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形成內化的道德品質?!闭n前學習單的設計讓學生從實際生活去體會、確認、反思,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如我在《塑料與我們的生活》一課教學中,課前布置學生進行兩個項目調查的學習單:一是讓學生對學習用品、玩具、家庭用品等生活中的塑料制品進行調查研究。經過認真、仔細的調查、統計、歸納,學生認識了許多塑料制品,對塑料制品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有了較清晰的了解。我發現學生通過實踐所認識的遠遠多于老師所能告訴他們的。課前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對塑料制品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為課堂上深入了解塑料制品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二是了解自己家里、學校里周圍有哪些“白色”污染,可以采用記錄或照片的形式展現。學生在課堂上展示并討論調查結果,在討論中學生充分體會到“白色污染”帶來的危害,然后通過引導學生討論“塑料是不是最糟糕的發明”得出“塑料本身沒有錯,錯在人類使用不當”的正確認識,并提供方案和提示讓學生開動腦筋思考,積極行動,通過自身的努力減少“本身污染”。課前學習單有效地引領學生由課堂回歸到生活,從理性回歸到實踐,提升了學生的人格,實現了“生活即教育”;在小組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就自己了解的“白色污染”展開交流分享,這是一種體驗內化的過程,由感知到內化,由體驗到實踐,讓兒童在螺旋式的活動中循序漸進地體驗,不斷陶冶情操、培養情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課中學習單,聚焦有效

學習單的設計,其根本目的是能最大限度地幫助學生構建習得、領會的一個高效學習平臺。教學中,教師有效組織課堂交流、分享活動,設計好學中練習。一張有效的學習單,是教學重難點的準確捕捉,是引領學生真正理解知識,也是教師把握學生的學中學情,隨時可以修改完善教學進程的好工具。

(一)有的放矢——任務驅動學習。

為了使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中,課中的任務驅動學習顯得尤為重要。因為每位學生都有好奇、好探究、好講理、好分享的天性,合理組織素材,提出關鍵問題啟動學生思考,讓學生自己探究。如《我們和誠信在一起》一課,設計了學習單一:1.先分組討論交流,然后集體匯報:(1)我們班上有哪些誠信的人?他們是怎么做的呢?(2)我們班集體的誠信表現在哪些方面呢?學習單二:組織正、反方進行辯論,辯論主題:《小學生要講誠信嗎?》活動中,同學們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讓學生在互助互學中不斷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實現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

(二)有話可說——培養表達能力。

課堂上,往往會出現這樣兩種現象,會舉手發言表達自己看法的總是那么幾個人,而其他人則是跟風,此時老師往往無力于這種現象,把這少數人的起點看做全班的起點,一講而過。那些默默無聞的學生慢慢得過且過,不發表看法甚至一聽而過,久而久之,就成了班級中的“無聲配角”。如《怎樣到達目的地》中的學習單:

1.出示六組要恰當便用交通工具的任務,請小組長打開信封,根據老師提供的相應區域地圖感知地形。請小組隨機選擇三組進行討論,借助剛才的交通工具大PK表格,想一想選擇怎樣的交通工具才能最佳完成任務,請說出理由?

出示小組合作要求:

(1)議一議:從六項任務中選擇三項小組內最感興趣的出行任務。

(2)說一說:完成此項任務,分別選擇哪種交通工具最合適?為什么?

(3)填一填:將小組討論結果記錄在表格中,準備大組交流。

在學生匯報的過程中老師適時引導滲透交通安全知識(遵守交通管理條例、不帶易燃易爆物品、看交通指示牌……),同時滲透環保、低碳、合理換乘知識。

為“五一小長假的出游做準備”、從“張家港出發,去大連旅游”怎樣的人可以選擇哪些合適的交通工具?邀請不在張家港的親戚朋友來“梁豐生態園玩”,你會建議他們乘坐怎樣的交通工具?這樣的話題根植于學生心間,更能觸動心靈,解決學生的問題,同學們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在自主探究中獲得知識、內化情感、提高能力。

(三)探索研究,突破教學難點。

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外面的世界怎么樣》中的第一課《跟著唐僧去西游》,這是一篇集印度地理和歷史知識的教材,也是小學階段學生第一次系統的接觸地理知識?!墩n程標準》中指出: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系,簡單了解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在備課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在地理知識這一塊存在幾個薄弱點:1.地圖上的方向分不清;2.看不明白圖標的含義,對于地貌特點沒有接觸過,是個難點;3.大多數學生對地理知識不感興趣?;谝陨险J識,我把重點放在了辨別方向、認識圖標、明確印度地理位置和地貌特點上。

學習單一:

印度在哪里呢?我們從世界地圖上找一找??磿?7頁右下角的地圖,同桌兩人一小組完成讀圖任務。

1.讀——圖名。

2.找——印度和它的首都。

3.圈——印度周圍的山脈和海洋。

4.說——結合地圖向同桌介紹“印度在哪里”。

小提示:你可以這樣介紹“印度在哪里”:

印度位于(?搖?搖?搖?搖)洲的(?搖?搖?搖?搖)部,它北倚(?搖?搖?搖?搖)山,東臨(?搖?搖?搖?搖)海,西瀕(?搖?搖?搖?搖)海,南臨(?搖?搖?搖?搖)洋。)

學習單二:

(1)一艘商船運載電視機從中國的上海到印度孟買,沿途經過哪些海洋?如果你是生產或銷售電視機的商家,你會選擇水運、空運還是陸運?為什么?

(2)我們現在到印度只要乘飛機越過喜馬拉雅山就可以了,可是,唐代的玄奘卻是徒步西行的,如果他現在去印度,會走什么路線呢?

通過分層學習,學生第一次接觸較為系統的地理位置學習,把教學目標分解成若干個簡易操作的子目標,再加上細致的小提示,循序漸進地渡過了地理學習的難關。在了解了印度環境之后,我設計了第二個學習單,從中國上海到印度的孟買要經過哪些海域,目的讓學生對印度周邊的海域有整體把握。如果唐僧現在去印度,會選擇怎樣的途徑去呢?這就讓學生結合印度的地理環境去思考。在學習單的設計中,教師應當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感知作為教學的出發點,激發學生的探求欲望,努力建立課程、教學與學生生活之間的通道。

三、課后學習單,深化行為

小學品德課程的教學以培養兒童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成為有愛心、有責任心、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為宗旨。學生具備了一定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還要落實在具體的行為上,那才是品德教育的歸宿。課后學習單就是小學品德課堂教學的紐帶,是課堂教學的載體。通過課后學習單,引導學生從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中尋找一個“崗位”,扮演一個角色,獲得一種感受,明白一個道理,形成一種品質,學會一種本領。

(一)拓展延伸,指導行為。

教師對教材進行拓展延伸,指導學生行為,是對課堂教學的延續和補充。如《塑料與我們的生活》課后布置這樣的學習單:圍繞“如何減少塑料污染”這個世界性的熱點和難點問題,提出金點子。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調動生活經驗,進行有意義的創造性探索和實踐,產生了許多“金點子”,如歸類回收,利用課余時間撿拾廢舊塑料,開展“我是小小環保員”的系列主題活動,用廢舊塑料制作各種模型、玩具,使用自己制作購物袋等。根據學生提出的金點子布置學習單,讓學生的行為真正落實到行動中。

(二)定期反饋,檢查行為。

真實的體驗有利于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有利于學生健康品質的形成。教師應關注課后實踐的指導和檢查,檢查學生的行為動態和變化。如《我掉了一顆牙》課后,發給學生一張護牙習慣調查學習單。

請你在完成的格子里畫上,一個星期以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誰是護牙小衛士。在反饋中檢查學生的行為,進一步指導學生的行為,使品德教育不斷持進。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是學生自我建構的激發者、促進者和幫助者。教師教給學生的不僅是知識,更多的是思考問題的方法,然后用他們自己的創新思維去學習,進而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基?!皩W為主體、教為主導、議為主軸、動為主線”要落實到教師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學習單導學就是最好的載體,學生根據學習單很快就能明白什么是重點,什么是難點,如何突破難點。教學中我們要巧用學習單,讓它在課前、課中、課后都能把學生帶入精彩的境界,讓課堂更“給力”。

猜你喜歡
印度生活課堂
甜蜜的烘焙課堂
美在課堂花開
五彩繽紛的灑紅節 印度
翻轉課堂的作用及實踐應用
最好的課堂在路上
印度簽訂長單合同 需求或將減弱
生活感悟
無厘頭生活
瘋狂讓你的生活更出彩
印度式拆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