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原經濟區物流資源配置水平及差異性研究

2016-07-15 04:07趙晨陽徐瑞
中國市場 2016年28期

趙晨陽 徐瑞

[摘 要] 隨著中原經濟區的建立,物流業越來越成為一個不可替代的重要行業,區域物流能力對區域經濟有很強的拉動效應。物流資源配置水平是發展現代物流的重要保障;而發展現代物流又是建設中原經濟區的重要支撐。但是,近年來,中原經濟區物流發展水平參差不齊,這主要是由區域物流資源配置水平的不平衡引起的。因此,研究物流資源配置水平對于促進中原經濟區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 中原經濟區;資源配置;區域差異;因子分析

[DOI] 10.13939/j.cnki.zgsc.2016.28.050

1 引言及文獻綜述

物流資源是指人、財、物、時間和信息。資源配置是指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任何一個社會都必須通過一定的方式把有限的資源合理分配到社會的各個領域中去,以實現資源的最佳利用,即用最少的資源耗費,生產出最適用的商品和勞務,獲取最佳的效益。

通過研究和分析各地區各種物流資源的配置水平,從而比較各地區物流資源配置的差異性,同時,結合各地區經濟發展狀況,分析物流設施資源配置水平是否與經濟發展水平一致,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原經濟區各地發展現狀。除此之外,通過研究分析目前存在的問題,提出合理化建議,有利于投資者更好地選擇投資區域,減少兩極分化促進全面發展。

2 物流資源配置水平評價體系的建立

2.1 評價指標的選擇

評價指標的選擇和量化是建立評價指標的基礎,指標體系不僅要體現為物流資源配置水平的測量,更要體現在為物流資源配置未來發展提供指導性建議。建立指標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科學性原則。指標體系的設計要真實地反映物流資源的配置水平的內涵,體系要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

(2)目的性原則。衡量物流資源配置水平,找出阻礙物流資源配置過程中存在的障礙,促進中原經濟區物流資源配置的平衡發展。

(3)客觀性原則。采用的評價資料來源必須客觀、可靠,這樣的分析才有借鑒意義。

2.2 評價方法的選擇

因子分析法是一種用于提取多個變量潛在公共因子的統計方法,它可以從多個觀測的變量中綜合和抽取少數幾個潛在的公共因子,并使這些因子能夠很大程度地概括和解釋原有觀測變量的信息,同時能找出影響和支配多個變量的潛在公共因子,可以有效地簡化數據,快速掌握事物的特點和本質。

3 中原經濟區物流資源配置水平的分析

3.1 數據來源

本文使用的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鑒2014》和各省市2014年統計年鑒。

3.2 因子分析法評價

本文借助SPSS 20.0 for Windows軟件進行因子分析。

(1)描述性統計量。在輸出結果中,首先顯示的是進行因子分析的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包括最大值、最小值、均值、標準差和樣本數。其中代碼X11的均值最大,即“高等學校畢業生人數”指標的均值最大,為27024.7667,標準差也最大,為18072.75193;分析樣本數為30。

(2)指標數據標準化。不同的指標變量由于單位的不同很難統一,本文借助SPSS 20.0軟件,將原始數據標準化。

(3)方差解釋表。方差解釋表顯示了主成分、初始特征值和方差貢獻率等信息,如下表所示。

上表共有10列,第一列為因子編號,每個因子對應三個部分,分別為“起始特征值”(第2~4列)、“提取平方和載入”(第5~7列)、“旋轉平方和載入”(第8~10列)。從表中可以看出第一個特征值為8.139,方差貢獻率為47.879,是方差貢獻率最大的一個;前4個因子解釋了所有變量的85.303%,且特征值均大于1,故提取前四個公共因子分析即可。

(4)旋轉成分矩陣。為了方便解釋因子含義,需要進行因子旋轉。通過因子旋轉,荷載大小進一步分化,不同變量的因子歸屬也更加清晰。

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中,第一個因子在地區生產總值(X1)、農村居民消費水平(X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X5)、公路路線里程(X6)、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企業數量(X7)、民用汽車(X8)、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從業人數(X10)、移動電話用戶(X12)、固定電話用戶(X13)這些指標上載荷較大,說明第1個因子具有很強的綜合能力,這個指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物流設施資源配置的經濟效益和信息平臺狀況;第二個因子在公路路線里程(X6)、從業人員(X9)、高等學校畢業生數(X11)、郵政局所(X14)這些指標上載荷較高,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地區物流基礎設施配置;第三個因子在廢水排放總量(X15)、一般工業固體廢棄物的排放量(16)、廢氣的排放量(X17)這三個指標上載荷較高,反映了物流設施資源配置的環境效應;第四個因子在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固定資產投資(X4)、倉儲及郵政業企業數量(X7)、從業人員(X9)、移動電話用戶(X12)上具物流設施資源配置潛力。因子荷載矩陣是因子分析中重要的部分,通過該表可以明晰各指標的因子歸屬。

3.3 因子結果比較

從方差解釋表3-1中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為權重,可得主成分綜合得分模型:y=0.47879y1+0.15y2+0.12693y3+0.09731y4。

把標準化處理后的數據代入成分綜合得分模型中:

(1)從第一個因子中可以看出,鄭州市、邯鄲市、焦作市、邢臺市、洛陽市、新鄉市物流資源配置的經濟效益和信息平臺狀況水平相對于其他地區排名靠前,而長治市、晉城市、運城市信息平臺狀況較差。

(2)對第二個主因子中進行比較發現,三門峽市、周口市、商丘市、信陽市、駐馬店市、洛陽市、運城市物流基礎設施配置較好,這為物流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3)從第三個主因子得分排序中可以看出,長治市、運城市、洛陽市、晉城市的排名靠前,環境效應較差。

(4)從第四個主因子中可以看出,聊城市、菏澤市、阜陽市、宿州市有較大的物流資源配置潛力,這些地區農村居民消費水平有待提高,但是交通便利,資源豐富,地理位置優越,所以具有較強的發展潛力。

綜合來看,經濟效益和信息平臺的建設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該地區物流資源配置水平。綜合得分位居前五名的依次是鄭州市、邯鄲市、洛陽市、聊城市、南陽市,這些市的物流資源配置水平在中原經濟地區處于領先地位。而鶴壁市、淮北市、蚌埠市的物流資源配置水平較弱,在很大程度上與當地的經濟有關??傮w來說,中原經濟區物流資源配置水平不太平衡。

4 結 論

本文借助因子分析,對中原經濟區物流資源配置水平及差異性進行了實證研究,得到以下結論。

4.1 物流資源配置水平趨同于經濟發展狀況

鄭州市、邯鄲市、焦作市、邢臺市、洛陽市、新鄉市,經濟、教育、科技、城市化等都處于中原經濟區領先地位,先天優越的條件決定了其高的物流資源配置水平。同時,鄭州市作為河南省的省會城市,也是我國重要交通樞紐,城市化程度高,其物流資源配置水平的領先地位也是預料當中的。此外邯鄲市第二產業的快速發展,促進了經濟發展迅猛,取得的成績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鶴壁市、淮北市、蚌埠市經濟發展水平落后、政府的支持力度小、交通不便,所以物流資源配置水平低。

4.2 中原經濟區物流資源配置水平存在著區域差異較大的問題

從總體上看,中原經濟區在經濟發展水平、物流信息平臺建設與基礎設施等各方面呈不均衡態發展。各地區普遍存在物流資源配置水平依賴經濟與信息平臺的建設,然而物流資源的配置能力與經濟發展水平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彼此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

參考文獻:

楊士弘.廣州城市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預測及調控研究[J].地理科學,1994,14(2):136-142.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