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妙選珍材:河北博物院藏文房用具擷英

2016-07-16 13:12夏文峰
收藏 2016年6期
關鍵詞:文房用具

夏文峰

文房用具興起于宋代,盛行于明清。北宋蘇易簡以筆、墨、紙、硯為主題,撰寫了《文房四譜》一書,是首倡“文房四寶”的典籍。明代文人階層迅速擴大,追求文房用具的品位成為時尚,明屠隆《考槃余事·文房器具箋》共列舉了45種文具,可謂集當時文房清玩之大全了。至清代,文房用具發展至鼎盛期,藝人們通過精心設計、制作和擺設,將原本的文房實用器演變為具有裝飾性的藝術品,成為書房里、書案上的一道雅致風景。河北博物院收藏有一些除文房四寶之外的文房雅具珍品,現與讀者共賞。

文房用具興起于宋代,盛行于明清?!拔姆俊币辉~最早見諸文獻是南北朝時期,當時專指國家典藏文翰的地方。到了唐代才逐漸演繹為文人的書房,至南唐,“文房”成為文人書房的專用詞。文房用品是伴隨著隋代科舉制度的興起而興盛的。北宋蘇易簡以筆、墨、紙、硯為主題,撰寫了《文房四譜》一書,是首倡“文房四寶”的典籍。南宋趙希鵠《洞天清祿集》列入了十項當時流行的文房器物,包括古琴、古硯、古鐘鼎彝器、怪石、硯屏、筆格、水滴、古翰墨筆跡、古畫等。

明代文人階層迅速擴大,追求文房用具的品位成為時尚,文房器物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期。明曹昭《格古要論》將文房用具分為十三類。明文震亨《長物志》卷七《器具》中,文房用具計有筆、墨、紙、硯、筆格、筆床、筆屏、筆筒、筆船、筆冼、筆掭、水丞、水注、糊斗、蠟斗、鎮紙、壓尺、秘閣、貝光、裁刀、剪刀、書燈、印章等。明屠隆《考槃余事·文房器具箋》共列舉了45種文具,可謂集當時文房清玩之大全了。

至清代,文房用具發展至鼎盛期,除了實用的文具,更潛心發展純粹以玩賞性與陳設性為主旨的文房器物,甚至一些器物的實用性也被玩賞性所取代,成為名副其實的“文玩”。藝人們通過精心設計、制作和擺設,將原本的文房實用器演變為具有裝飾性的藝術品,成為書房里、書案上的一道雅致風景。尤其是在康、雍、乾三朝皇帝的愛好與推動下,清代文房用具的設計與制作既有文人的清雅品味,又兼具皇家的精細工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幾乎涉及清代所有的工藝品種類。清代文房用具材質廣泛,玉質、瓷質、牙雕等無所不有;裝飾手法多樣,或鑲嵌、或雕刻、或鏤空、或堆塑,異彩紛呈;圖案題材內容繁多,動物、植物、人物、花卉等應有盡有。

河北博物院收藏有一些除文房四寶之外的文房雅具珍品,現與讀者供稿。

清康熙青花三國人物紋筆筒(圖1) 高15厘米。胎體厚重,胎釉潔白細膩,釉面光潤勻凈。外壁青花繪通景《三國演義》故事。畫面為東吳孫權封陸遜為大都督的情景:王府中,氣宇軒昂的孫權端立在前,陸遜則拱手持笏,低首躬身,臨危受命,其余官員、侍從皆恭立一旁,人物的神態刻劃生動。周圍梧桐蒼翠,芭蕉挺拔,山石峻秀,欄桿曲折。此筆筒整體構圖疏密有致,和諧自然,加之清新淡雅的青花發色,實為可賞可用的佳品。

瓷制筆筒宋代已有,興于明嘉靖、萬歷年間,大規模生產是在明末天啟、崇禎時期。清康熙年間,政通人和,文化昌盛,瓷制筆筒的生產達到鼎盛,造型多樣,裝飾手法各異。

康熙民窯青花瓷器的裝飾手法相當豐富,除了各種圖案紋飾之外,大量出現整幅畫面,尤其是人物類紋飾,多取材于《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水滸》《西游記》等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中的片段和場景,隨意灑脫,既有裝飾性,又有可讀性。繪畫風格則受明末清初陳老蓮一派為歷史故事和演義小說所繪插圖的筆法影響,主題人物明確,線條簡單粗放,卻能準確生動地展現人物的情態姿勢,并能運用“分水”技巧,使畫面產生多種不同的色階變化,例如人物的衣紋褶皺、花朵的陰陽向背等都能準確表達出來,從而使畫面更富有立體感和飽滿感。

明嘉靖青花魚藻紋筆插(圖2) 腹徑13.5厘米,高9厘米。形狀較特殊,扁圓柱形,表面中心有一小孔并略有突起,與底相通。器表以三圓一方四孔相隔,分別畫折枝花卉一枝。器身紋飾共分三層,上繪單朵花卉相連一周,下繪城垛紋,中間主題紋飾為魚藻紋。水面浮萍漂動,水草衍生,幾尾游魚穿行于荷葉之間,活靈活現?!棒~”與“余”諧音,象征年年有余;又因魚多卵,故又成為生育繁衍的象征,寓意子孫綿延。

筆插,放置毛筆的文房用具,具體誕生于何時無從考證,應是筆筒的祖先。宋代《槐陰消夏圖》《西園雅集圖》等繪畫中,已經出現了筆插的形象。明文震亨《長物志》明確描述了筆插的形制:“鼓樣,中有孔插筆及墨者”。明代的筆插一般為中間一方孔,周圍三或四圓孔,用以插筆之用,到了清代逐漸演化為單孔和雙孔。由于筆筒的出現,筆插于清中期以后基本退出了文房用具之列。其材質多種多樣,以瓷、玉、銅、木居多,其他如竹、石、瑪瑙、水晶等則較為罕見。

清乾隆青花纏枝蓮紋筆洗(圖3) 口徑19厘米。唇口外侈,溜肩,鼓腹,足底內收。圈足無釉,底心施白釉。肩部繪一周青花如意紋,腹部均勻分布四大朵纏枝蓮紋,蔓草纏繞。胎體厚重敦實,細密堅致。釉色白潤泛青,青花色澤深沉鮮艷。整體構圖飽滿,紋飾傳統,繪畫規整。

纏枝蓮紋又稱串枝蓮、穿枝蓮,古代傳統吉祥紋樣之一。纏枝紋又名“萬壽藤”,約起源于漢代,南北朝始盛行,寓意吉慶,因結構連綿不斷,故又具“生生不息”之意。

筆洗是常見文房用具之一,主要用于盛水、洗筆。其質地包括瓷、玉、瑪瑙、琺瑯、象牙和犀角等。以瓷筆洗最為常見。瓷筆洗始于唐宋,明清芝際極為盛行,傳世品十分豐富,并成為筆洗的主流。

清乾隆青釉荷葉形筆洗(圖4) 長27.5厘米,寬28厘米。荷葉形狀,葉心下垂,葉邊內卷,洗心內凹。荷葉內,外部的葉脈清晰可見,生動有力。通體施青釉,底部有9個無釉支釘痕。造型生動逼真,富于自然生趣。荷葉具有純潔、清廉、夫妻和睦、百年好合等寓意,該筆冼以荷為形制,寓意占祥。

清光緒爐鈞釉堆塑蟠螭紋筆洗(圖5) 高7.5厘米。施爐鈞釉,底無釉??谘囟阉軆芍惑大?,身體纏繞在口沿上,頭部探出,相互對望。施釉較厚,外壁深藍,間雜白點,內壁呈綠色。蟠螭紋是古代青銅器上常見的裝飾紋樣之一。蟠螭是傳說中一種沒有角的龍,張口、卷尾、蟠曲,常用作器物的裝飾。

爐鈞釉創于清雍正年間,盛行于雍正、乾隆二朝,因低溫爐內燒成仿宋鈞釉而得名?!赌细G筆記》:“爐均一種,乃爐中所燒,顏色流淌中有紅點者為佳,青點次之?!币蛴灾泻蟹蹌?,故釉厚不透明。釉面均開細小紋片,其結晶呈色多種,深淺不一,有紅、藍、紫、綠、月白等色并融于一體。有“素爐鈞釉”與“渾爐鈞釉”兩種。

清葉形玉筆掭(圖6) 長7.3厘米,寬6.9厘米。玉色青灰,玉質溫潤,有絮斑。筆掭以肥大的葉片為形,內凹,葉面上用陰線刻劃出細小的時‘詠,葉邊飾有花朵、花蕾,并以透雕手法琢出葉的枝梗作為器柄,可供手拿。背面用去地手法琢出凸起的清晰葉脈,葉尖殘。

筆掭又名筆覘,是古代文人用毛筆寫字、作畫過程中用來試墨之濃淡,或是理順筆毫、調整筆鋒的一種工具。宋代出現了瓷質荷葉形筆掭,明文震亨《長物志》記載:“筆覘定窯、龍泉小淺碟俱佳,水晶、瑪瑙諸式俱不雅,有玉碾片葉為之者,尤俗?!笨梢姰敃r的筆覘是小淺碟,片葉造型,材質有陶瓷、水晶、琉璃與玉石等。清代筆覘造型日益精巧,選材日益優良。

明駱駝形玉筆架(圖7) 高3.9厘米。玉色青白,帶黃褐色綹斑。駱駝為臥姿,頭微昂,兩駝峰聳起,駝峰處淺刻寫實皮發,器身以淺陰線表示細毛,打磨光潤,顯得古樸渾厚。

筆架是用來架筆的文房用具,又名筆枕、筆床、筆格等。目前所見最早的筆架是浙江衢州宋墓出土的山峰狀水晶筆架。至清代山形筆架仍在流行,但更多的則是器形復雜、裝飾華麗的造型,如橋形筆架、動物形筆架、嬰戲筆架、花卉筆架等,均為清代文房佳作。

清鏤雕松竹紋玉臂擱(圖8) 長22厘米。青玉質,玉色青翠柔和,白中透青,質地溫潤無瑕。上半部分浮雕一棵老松,枝干蒼勁,向上攀延伸展。下半部右上側浮雕翠竹一枝,淺刻三兩竹枝,幾片竹葉隨風搖曳,顯得活潑輕松,生機勃勃。左下角浮雕一株靈芝。造型生動,雕琢精美,清雅宜人,頗具自然之趣,是清代玉臂擱中的精品。

臂擱又稱“臂閣”“秘閣”,系由我國古代“自右向左、自上而下”的書寫方式衍生出來的一種文房用具,為防止手臂和衣袖沾染墨汁而用以擱放手臂,所以又稱為擱臂或腕枕。始于唐,鼎盛于明清,造型多為扁長條狀,兩側底邊稍向下卷。臂擱的材質非常豐富,有竹、玉、瓷、象牙等,其中以竹制品為多。明文震亨《長物志》記載:“秘閣以長樣古玉璏為之,最雅?!币虼?,玉臂擱是十分珍貴的。

清乾隆青花釉里紅蓮蓬形硯滴(圖9) 長12厘米。該硯滴以其精巧、別致的造型和富于變化的色彩取勝。左邊蓮葉為水盂,青花蓮葉中白色葉脈清晰,內堆塑一螃蟹,富有天然的意境韻味。右為蓮蓬,蓮蓬尖點綴釉里紅。水盂內有孔與右邊蓮蓬相通,蓮蓬有出水孔,可以做硯滴。整件器物合水盂、硯滴為一體,構思巧妙,造型新穎,釉色搭配淡雅,堪稱文房珍品。

青花釉里紅始于元代,而真正的成功之作出現于雍正時期。由于青料與銅紅料性質不同,燒成溫度以及對窯室氣氛的要求也有差異,因此將青花釉里紅兩者施于一器,并非易事。而紅、藍呈色要恰到好處更為不易。

硯滴又稱水滴、水注、書滴、蟾注等,是一種滴水入硯的文房用具,貯水供磨墨之用。它的出現與筆墨的使用和書畫的興起有著密切的關系?!讹嬃鼾S說瓷》記載:“水滴,像形者,其制甚古,蟾滴、龜滴由來已久,古者以銅,后世以瓷。明時有蹲龍、寶象諸狀,凡作物形而貯水不多則名曰滴,不名曰盂?!背幍螢樗鄣母倪M品,較之水盂更易于控制水量。

清壽星臥鹿形玉鎮紙(圖10) 長11.8厘米。青玉質,帶褐色綹紋。圓雕一壽星席地而坐,一鹿臥坐于壽星旁,均背靠山石。壽星額頭以三條陰刻線表示皺紋,眼睛用兩道陰刻線壓出一道陽紋線,好似雙眼皮,有笑瞇瞇的感覺;鼻子兩側去地,鼻梁高聳,突出臉的立體感與寫實感,兩面顴骨突出;嘴唇上下分明,向外稍稍凸起。長髯,大肚,左手放在古書上,右手扶右膝,身著長袍袒胸露腹。臥鹿回首,依壽星身旁,頭頂小耳,身飾“○”形花紋。作品造型繁簡相宜,壽星頭部雕琢細膩,衣褶以弧線及折線表示,較為寫實,而鹿則僅具外形,較為形象。整器為平底,既是實用品,又是可供欣賞的文房清玩。

鎮紙又稱“壓尺”,主要壓放于書寫、繪畫用的紙、絹、帛等的邊緣,以保持紙帛的平整、舒展,也可以用于閱讀時壓書而用。最初的鎮紙是由鎮演化而來。鎮是一種壓物之器,早期大多四枚為一套,主要作鎮席之用,名“席鎮”。迄今發現的最早的玉鎮是西漢楚王陵出土的玉豹,其功能當為鎮席之用。至唐代,鎮的使用范圍日益擴大,并開始作為鎮紙,深受歷代文人的喜愛。明清時期,文人雅士多以神獸等做鎮紙和文房案頭擺設,造型以麒麟、獅子為多,其碾磨工藝精致細膩,體態圓潤,使用之余,還能夠享受到藝術的美感。

清臥羊形玉鎮紙(圖11) 長9.3厘米。玉色白,溫潤致密,帶黃色玉皮。該鎮紙因材施藝,自然隨形,造型規整圓潤。整體以浮雕技法表現一只跪臥回首羊,羊雙角貼于腦后,口銜靈芝,長尾夸張盤繞。器身以陰線作裝飾,琢磨精細,光澤溫潤。既為鎮紙,又為把玩藝術品,集實用與藝術于一體。

清光緒粉彩花鳥紋印盒(圖12) 直徑8.2厘米。小巧優雅,釉色潔白細膩,色彩純正柔和。盒蓋繪粉彩花鳥紋,畫面繁密緊湊。外壁底部繪3組花草紋,畫面簡潔明快。雙圈足,兩足間為一周無釉溝槽,底心施白釉,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紅彩篆書款。

印盒亦稱印奩,盛放印泥的文房用具。多扁圓形,體積較小,材質有瓷、銅、瑪瑙、象牙、玉等,“印色池,惟瓷器最宜?!庇『衅鹗寄甏?,唐代已有,盛于宋。宋代的官、哥、定、越等窯均有燒造。

粉彩是清康熙晚期創燒的一種彩瓷,是由琺瑯彩衍生而成的一個新品種,因彩料中摻以鉛粉并加施玻璃白而得名。此法意在減弱色彩的濃艷程度。彩繪紋飾采用國畫中的渲染手法,色階繁多,色調溫潤柔和,立體感強。其燒制方法,是在高溫燒成的白釉瓷器的釉面上彩繪,再經低溫烘燒而成。雍正粉彩最為精致,乾隆以后繼續發展,成為彩瓷的主流。光緒粉彩曾一度興盛。

清鏤雕龍鈕翠印章(圖13) 直徑4.3厘米。深綠色翡翠質,夾有青色、黑色絮斑。該印為圓形印體,上方鏤雕龍鈕,龍張嘴露齒,雙目圓突,雙角后仰,兩條長須向后卷曲,十分醒目。龍頭碩大,嘴下面有一龍珠,兩只龍爪作捧珠狀。龍身細小,盤繞于龍頭之下。印面光素。

清雕山水紋壽山石印章(圖14) 高11.5厘米。壽山石質。呈橢圓柱形,上細下粗。底刻篆書印文。整體畫面依形而作,采用圓雕和淺浮雕相結合的手法,刻劃通景山水圖案,山水樹石、亭臺樓閣、以及老虎等形象,疏密有致,意境深遠,觀之令人仿佛置身于高山流水的世外桃源。

清陸潤庠水晶印章(圖15) 高7.6厘米。透明白水晶質,呈方柱形,上圓下方。底刻“陸潤庠印”四字朱文篆書。通體光素無紋,純凈通透,盡取天然。

陸潤庠(1841~1915年),字鳳石,號云灑、固叟,清代元和(今江蘇蘇州)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狀元,歷任國子監祭酒、山東學政、工部尚書、吏部尚書,官至太保、東閣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宣統三年(1911年)皇族內閣成立時,任弼德院院長。辛亥革命后,任溥儀老師。民國4年(1915年)卒,贈太子太傅,謚文端。相傳慈禧太后作畫,常命陸潤庠為之題識。

責編 耕生

猜你喜歡
文房用具
文房四寶
《文房之物》
人類最早的發明:生火與照明用具
藏在大英博物館里的中國文房
最雅『鼠標墊』,你了解多少?——『文房奢侈品』臂擱欣賞
養蠶巢脾 一種新的養蠶用具
貼心的創意廚房神器
茶葉專用審評用具訂購
更好的管理 更安全的食品
文房清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