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達國家金融支持產業結構調整的經驗與啟示

2016-07-25 15:03徐彬周仕通
商業經濟研究 2016年13期
關鍵詞:資本市場產業升級金融支持

徐彬++周仕通

內容摘要:產業結構調整離不開金融的支持。發達國家金融支持產業結構調整的模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日本、德國為代表的銀行主導型金融模式,另一種是以美國為代表的資本市場主導型金融模式。本文通過對發達國家金融支持產業結構調整政策的分析,得出對我國金融支持產業升級的有益啟示。

關鍵詞:產業升級 金融支持 資本市場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不斷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實現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金融可以給予產業結構調整有力的支持,金融通過資本形成、資本導向、信用催化、防范和分散風險等作用機制,來改變資金的供給水平和配置格局,從而推動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優化。從世界范圍看,各國具有不同的金融模式,并且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金融創新的不斷推進,各國的金融模式也處于動態變化之中??傮w上可將不同國家的金融體系大致劃分為兩類:銀行主導型金融模式和資本市場主導型金融模式。前者以日本、德國為代表,企業的資金融通主要依賴于銀行信貸,但日本、德國又表現為不同的模式,在日本政策性金融是日本金融超前戰略與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體制的結合體,是產業調整和經濟發展的支柱。德國以全能銀行為基礎的金融模式,促進了銀行資本和工業資本的有效結合,推動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后者以美國、英國為代表,企業的資金融通主要來源于資本市場。這兩種金融模式在資源配置、風險分擔、規范治理以及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各有優劣。本文以日本、德國、美國為例,分析銀行主導型和資本市場主導型金融模式對產業結構調整的推動作用及其局限性,并從中得出相應的啟示。

日本政府主導型金融與產業結構調整

二戰后的日本為實現國家的復興,實行趕超式的經濟發展戰略,所以長期以來政府主導型的金融模式一直占據著日本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通過控制利率、信貸投放,在短時期內迅速積累了產業資本。日本的政策性金融機構主要由“二行九庫”組成?!皻v史最悠久、體系最完善、功能最強大、實力最雄厚”是日本政策性金融區別于其他發達國家的突出特征。

日本政府主導型的金融主要通過政策引導和直接投資實現資金導向的引領和補充支持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政策性銀行有特定的貸款對象,以日本兩家政策性銀行(日本開發銀行和日本進出口銀行)為例,日本開發銀行通過對大型企業進行長期貸款,支持國家戰略中的重點產業以及新興產業的發展,彌補了民間金融機構的長期資金不足和提供一般商業銀行不愿貸款的開發資金;而日本進出口銀行則主要是對進出口商提供長期低利率的貸款,從而鼓勵出口,促進本國廠商的海外進口,帶動私人在海外進行投資,從而補充民間金融機構在這些業務貸款能力的不足。直接投資型的金融模式是政府的財政投融資直接參與產業發展的具體形式。在日本,其產業資金的另一條重要渠道就是來自政府的“直接援手”。一般情況下,政府是通過直接投資、低息貸款等方式促進國家主導產業發展,這種模式比第一種引導性模式效果更快、更直接。日本財政投融資的資金主要來源于國內養老金、國民年金剩余資金、政府擔保國債等。日本政府主導型的金融政策對產業升級的支持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對不同時期政府確立的主導產業實行傾斜和優惠政策。歷史上日本的造船、鋼鐵、機械、汽車、石油化工等行業都因受益于政策性金融而蓬勃發展起來。

對政府確定的重點發展產業和新興產業提供低息貸款。通過制定《臨時利率調整法》,限定最高利率,保證產業投資收益。低利率政策的實行,大大降低了企業的融資成本,促進了企業發展和產業升級。

引導民間資本投向政策性產業和基礎產業。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為促進經濟發展,推動產業升級,日本政策性金融機構帶頭向那些資金需求量大、投資周期長的產業進行投資,對民間資本起到了積極的誘導作用。政府設立“復興金融公庫”,以財政撥款和發行復興金融債券的方式籌集資金,面向鋼鐵、造船、化工等基礎工業貸款,為“傾斜式生產”的產業政策推行提供資金支持。

加強對中小企業和農業發展的資金支持。在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中,政策性金融和財政投融資對中小企業和農業發展的資金支持幫助其克服生產效率低、競爭力弱等問題,對提高就業率、維護社會穩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引導衰退產業有序退出,保持社會經濟穩定。在每一次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的階段中,政策性金融通過對先進產業的信貸支持,以及對落后產業企業設備封存和失業給予財政性融資補助,引導衰退產業有序退出,減輕企業兼并重組帶來的震蕩。

德國全能銀行制與產業結構調整

全能銀行在國民經濟中居主導地位是德國金融體系的顯著特征。全能銀行不受金融分業經營的限制,既提供傳統的商業銀行業務,又全面經營證券、金融衍生品、保險業務和其他金融業務,同時還可以開展實業投資業務,持有非金融企業的股權。德國全能銀行制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工業化初期,德國作為后起資本主義國家,企業自有資本率較低,直接融資也不發達,這使得德國工業的發展不得不依靠銀行提供的資金,為企業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務。歷史證明,德國的全能銀行制在戰后重建等關鍵時期均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支持和引導了國民經濟發展和產業變革。德國的全能銀行可以通過長期貸款、發行股票和債券、持有股份、人事滲透、代理投票等方式,在企業融資和參與公司治理中發揮極為重要的作用。

全能銀行制的優點在于:企業可以在銀行參與公司管治的過程中,分享銀行在金融、技術等領域的專業知識,推動自身決策科學化;資信狀況良好的企業還可以通過內部信息的有效傳遞,為獲取銀行貸款優惠,降低資金成本創造可能。與此同時,全能銀行也可以從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效應中受益。通過間接或直接參與企業重大決策,銀行可以更廣泛、更深入地收集企業信息,能夠減少由于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的逆向選擇問題,有助于實現最優貸款安排。銀行可以針對企業特定的資信狀況,制定差別化的信貸政策。這對于優化信貸配給、降低信貸風險和提高收益具有積極作用。

美國資本市場與產業結構調整

資本市場對產業結構的影響是從兩個層次的市場反映出來的。一是通過初級市場新發證券調整產業增量結構;二是通過二級市場調整產業存量結構。在初級市場管理層通過對新股發行的指導與控制,引導股票市場按產業結構調整要求和產業發展方向進行有序擴容,扶持新興產業部門、“瓶頸”行業中的企業優先上市,將資金優先配置到這些企業,從而實現產業結構優化,達到政策目標。企業上市后,管理層可通過對其配股行為進行政策引導,達到鼓勵優勢企業快速發展,又使增量資本流向政策導向的行業中去的目的。另外,在二級市場中,企業之間可以通過參股、控股、并購等形式實現存量資產的重組。由于企業間的改組與重構是建立在市場機制的基礎上,因而使調整更有效。

在美國經濟轉型與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高度發達的資本市場為美國企業發展尤其是創新型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金融支持,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關鍵性作用。離開資本市場,美國經濟也不會有今天的局面。20世紀80年代美國開始實行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對產業結構進行大規模調整。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新經濟蓬勃發展,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信息技術為主的新技術革命、企業變革與創新、經濟全球化、政府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以及自身完備的政治體制等諸多因素。雖然歐洲、日本等也具備上述有利條件,但只有在美國,“新經濟”才得以率先形成并迅速發展,其背后的原因值得相關學者關注和研究。究其根本,是美國擁有最具創新活力的金融市場和最便捷的融資渠道,正是這一獨特的金融優勢成就了美國高科技產業的迅猛發展。

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以納斯達克(NASDQ)股票市場為代表的支持創新型企業發展的資本市場迅速崛起,為創新型企業發展融資提供了重要的平臺,微軟、思科、戴爾等一大批高科技信息產業的著名公司在初創期都是通過在納斯達克上市融資。納斯達克市場為美國高新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并產業化提供了融資平臺,促進了創新型產業的發展。據統計,美國納斯達克市場上60%-70% 的上市企業集中于信息、計算機和通訊產業、生物工程等知識技術密集度較高的產業。這種直接融資為主導的融資結構,一方面提高了資本的利用效率,使得資本內含的技術量增加。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整個產業體系的質量,推動了美國新經濟的迅速形成和迅猛發展。

結論與啟示

不同國家金融體系模式的形成有其歷史、政治、經濟及社會傳統根源。銀行主導型和資本市場主導型兩種金融模式各有優劣。

從日本、德國的經驗來看,銀行主導型的金融模式在新興工業化國家的經濟起飛階段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一旦經濟趕超任務完成,這種發展模式的弊端就會逐漸暴露出來,其結果必然導致政府、銀行、企業等市場主體行為扭曲和非理性投資,促使泡沫經濟的產生于膨脹,并最終導致經濟陷入滯漲局面。尤其是政府主導型的金融模式強化了企業對政策性金融和政府的依賴性,過度依賴于間接融資,抑制資本市場的正常成長,不利于金融體系的完整和健康發展。如果政府重點扶持的企業中出現了低效率但由于有長期合約在手不得被輕易被淘汰,還會阻礙整個產業的調整優化步伐。而且,從企業信息的角度來看,在政府主導型的金融模式支持下,發生非公開透明交易的可能性更大。長此以往,可能會導致市場被少數和政府關系密切的企業所壟斷,甚至會出現因缺乏競爭而不利于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的嚴重問題。

從美國的經驗來看,資本市場推動了美國的產業轉型,孕育了美國“新經濟”的輝煌和現代產業體系的構建。這種直接融資為主導的融資結構,一方面提高了資本的利用效率,使得資本內含的技術量增加。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整個產業體系的質量,推動了美國新經濟的迅速形成和迅猛發展。但是這種以資本市場為主導的金融模式也存在著潛在的風險。例如由于美國金融監管的不足以及金融創新的過度,導致資產證券化過度和金融衍生品泛濫,最終釀成全球性金融危機。我國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應借鑒和吸收發達國家的經驗,構建與自身發展相適應的多元化金融體系,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第一,重視政策性金融在產業結構升級中的作用,設立政策性金融機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處于經濟起飛階段,政策性金融通過政策引導和直接投資實現資金導向的引領和補充支持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注意發展與完善政策性金融體系,在原有國家開發銀行的基礎上,設立產業發展投資基金等政策性金融機構,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

第二,完善資本市場以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功能,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加快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鼓勵企業在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當前尤其是要加快創業板市場的發展,優先支持中小型高科技企業上市,帶動一批創新型企業的發展。

第三,加快金融創新,更好地發揮金融對產業升級的支持作用。為了更好地支持創新型企業的發展,我國應加快風險投資基金、產業投資基金、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和金融租賃業的發展。創新金融方式,改變過去主要依靠信貸傾斜、優惠利率、貸款投向進行直接干預的方式,轉向主要是為支柱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金融服務,如開展資產證券化、創新信托產品、創新金融租賃模式等方式,更好地服務于創新型企業,加快產業升級。

參考文獻:

1.馬洪娟.產業結構優化中金融支持措施的國際比較及對廣東的啟示[J].改革與戰略,2009(5)

2.張肅,康晶.產業結構調整中金融手段運用的國際比較[J].企業研究,2008(6)

3.吳昌盛.區域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比較研究[J].南方金融,2012(9)

4.顧海峰.金融支持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機理性構建研究[J].上海金融,2010(5)

猜你喜歡
資本市場產業升級金融支持
農業現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國際經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