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市黔江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探索創新

2016-08-06 00:01李倩田偉
世紀橋 2016年7期
關鍵詞:黔江區非物質文化保護

李倩+田偉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重慶黔江區重要的文化資源,本文梳理了黔江區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探索和創新,以期對奉節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有所啟發。

關鍵詞:黔江區;非物質文化;傳承;保護;創新

中圖分類號:G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0475(2016)07-0086-02

一、重慶市黔江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現狀

(一)重慶市黔江區的情況

黔江區位于武陵山腹地,渝東南邊陲,集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遠山區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區于一體。2015年年末全區常住人口46.2萬人,城鎮人口21.3萬人,城鎮化率46.13%?!笆濉蹦?,全區生產總值達到202.5億元。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4672元和8855元。

黔江區屬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黔江三屆四次全委會將黔江區劃分為城市集聚發展區、生態旅游發展區和生態農業保護區三大功能區。黔江是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地區之一,被聯合國環境基金會評為“綠色中國·杰出綠色生態城市”。

黔江區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區,全區有漢族、土家族、苗族、回族等27個少數民族。民族風情濃郁,旅游資源豐富。有小南海、阿蓬江神龜峽與官渡峽、武陵仙山、仰頭山森林公園、八面山、石鐘山、麒麟蓋、灰千梁子原始森林等景點。2015年接待游客668.19萬人次,旅游總收入26.43億元。

(二)黔江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現狀

黔江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工作成績喜人。目前,黔江區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項、市級14項、區級54項。有37處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館藏文物達到3336件,其中,國家三級以上文物46件/套,館藏文物的數量和質量均居渝東南地區之冠。黔江圖書館館藏的西雙版納傣文南傳佛教古籍《尖達塔度》,被列入國家級珍貴古籍名錄,并入選《中國珍貴古籍圖集》。

二、重慶市黔江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探索

黔江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工作取得的成績,與其在工作中不斷探索創新分不開的。

(一)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工作

根據2015年印發的《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武陵山區(渝東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的意見》,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利用、建設生態民俗文化旅游帶是該區建設的主要目標,政府主導、社會參與、保護優先、以人為本、活態傳承是建設的重要原則,要切實維護文化生態平衡。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工作得到了黔江區的高度重視,由于謀劃的早,走在了全市的前列。早在2010年,黔江區在五年保護總體規劃下,明確非遺生態傳承項目的傳承與保護方式。確定:“馬喇號子”在馬喇鎮全面推廣并舉行大賽;“帥氏莽號”和“謝家鑼鼓”在阿蓬江鎮傳承;“南溪號子”在鵝池中小學和機關單位唱響;“向氏武術”遍及中塘鄉學校社區。

黔江區采取多種形式解決傳承與保護的資金難題,調動群眾參與的積極性。阿蓬江沿線、濯水古鎮、土家十三寨、橋梁風情村等土家文化觀賞區就是政府通過財政補貼的形式,鼓勵群眾將自有平房改建成吊腳樓的結果。同時,為激勵文藝工作者創作出更多的好作品,2010年黔江區1000萬元的民族文化基金。

(二)積極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理和發掘工作

黔江區的土家族、苗族占黔江總人口的73%,土家族和苗族都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黔江以區級、市級和國家級項目申報為契機,整理挖掘非物質文化。編制完成了《黔江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報告》,正式出版《黔江文物》精品圖冊,編撰完成《黔江文物志》等。

(三)強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宣傳與理論研究

《武陵都市報》早在2004年,提出了“公信力·民族風”的辦報目標,加強弘揚武陵山區民族文化的職責,力爭為該區文化研究交流提供展示的舞臺。同年,黔江舉辦了首屆中國武陵山民族文化節,武陵山區各區、市、州、縣積極參加,積極展示自己民族服飾、歌舞、風情和民族地區的自然資源、特色產品。該文化節的影響力不斷增強,已經成為武陵山區重要的國家級民族文化品牌和武陵山民族文化的展示的重要平臺。

2008年,“重慶市民族歌舞團”在黔江成立,該歌舞團以弘揚少數民族文化為根本任務,與區文化館共同創作生產了《南溪號子》《母親的火塘》《土家八寶銅鈴舞》《白虎神鞭趕太陽》《六口茶》《黃楊扁擔》等一系列舞臺節目。這些節目在武陵山區廣為傳唱、傳演,其中一些已經登上了全國性舞臺。

2015年10月31日,“2015重慶·黔江渝東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研討會”在濯水古鎮舉行,全國關于民族文化、文化生態保護方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討會,并在現場進行了熱烈的交流,進一步理清了黔江非物質文化傳承與保護的思路。

(四)不斷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機制

在非物質文化保護和傳承中,黔江區不斷探索 “123”模式,即為每一個傳承項目出臺一套政策,并建立“動態保護”和“靜態保護”兩個保護模式,打造傳承基地、傳承舞臺、傳承人三個傳承體系,同時堅實非遺項目傳承和保護的政策群眾基礎。

(五)不斷優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途徑

1.建立基地。近年來,黔江區先后在新華中學、民族中學等建立14個傳承基地,將7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分別落實基地進行傳承,有效增加了“非遺”傳承的廣度和深度。

2.舞臺傳承豐富多彩。黔江區組織專業人員和文藝團體,對非遺項目進行提煉、升華和包裝打造,以舞臺表演方式進行推廣和傳承。經包裝打造的南溪號子、銅鈴舞曾到央視《民歌中國》欄目展演;《八寶銅鈴舞》和《白虎神鞭趕太陽》參加第八屆、第九屆少數民族運動會表演分別獲金獎、銀獎;黎水號子獲 “劉三姐杯”全國山歌邀請賽 “最佳演唱獎”。大型土家族民族歌舞詩《云上太陽》大量傳承了南溪號子、后壩山歌、濯水后河古戲、帥氏莽號等非遺項目的音樂、舞蹈元素,代表文化部參加了“中國巴西文化月”活動,在巴西9大城市演出17場,贏得廣泛贊譽。

3.與旅游融合,帶動群眾致富。黔江是重慶市旅游發展的重點地區?!吨貞c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渝東南地區旅游業發展意見的通知》指出:把渝東南地區建設成為重慶旅游“第三極”、大武陵山區旅游經濟高地、國內重要的民俗生態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扶貧開發示范區。重慶市文化委員會《關于支持特色文化產業加快發展實施意見》的通知中強調:重點發展渝東南“三民”特色文化旅游帶。

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的結合是黔江立足于本區實際,富民惠民的重要舉措。濯水綠豆粉是市級非遺項目,在其傳承地——濯水古鎮用石磨推碾綠豆粉的有20多家,開綠豆粉館的有10多家,年經營收入達300余萬元;有1000多名婦女掌握了區級非遺保護項目——土家鞋墊的刺繡技術,制作的土家鞋墊遠銷菲律賓、匈牙利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帥氏莽號、小南海后壩山歌、濯水后河戲、南溪號子、土家哭嫁經常在成為景區主演項目。截止2015年,黔江區有5000余名群眾依靠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向致富之路,并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及傳承的積極參與者。

4.修建博物館和文化館,集中展示民族文化。黔江的重慶市民俗生態博物館,是我國第一個開放式土家族生態博物館。該項目規劃面積約為6平方公里,總投資近3 000萬元,游客可以尋覓農耕文化的蹤影,參觀民族工藝品的制作,欣賞民俗歌舞表演,品嘗土家美酒的醇香。黔江規劃15層、用地13畝、總建筑面積約為18 000度平方米的民族文化宮。主體功能區分為民族文化藝術區、老年文化活動區、文藝演示報告多功能區、文藝會展區和文化產業開發示范基地等,這些都是該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標志性建筑。

5.與群眾文化建設緊密結合。群眾是文化創造的主體,也是建設的主體。黔江區在非物質文化保護與傳承中,始終把調動群眾的主體性作為第一要務。區委、區政府實施了民族文化推廣計劃,設立了專項基金扶持民族民間文化,實施了“一鄉一品”文化工程,鼓勵群眾重拾唱山歌、喊號子、織西蘭卡譜等民族技藝,定期舉行鄉村文化藝術節、武陵文化廣場群眾文藝展演等活動,每兩年評選命名一批特色文化鄉鎮、民間藝術大師。

同時,黔江區在全區鄉鎮建起300平方米的綜合文化站,在每個鄉鎮都有多功能文化服務中心,標準籃球場和健身室;社區、重點企業、學校、機關都有多功能文化活動室和健身室;黔江區建立了228個村(社)文化室和農家書屋,每年更新100余冊圖書,每年組織一批優秀文藝節目到鄉鎮巡演,還在每村每月免費放映一場電影;農村實現了電視戶戶通、廣播村村響,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覆蓋了所有村。

為倡導“書香社會”,黔江區修建了高27米6層的圖書館,該圖書館是重慶第二大圖書館,占地約為3 495.12平方米,建筑面積16 953.3平方米。圖書館藏紙質圖書80萬冊,有2 000個座位,2個電子閱覽室,有200臺配備電腦。圖書館為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質提供了很好的平臺

三、黔江區的探索對奉節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啟示

近些年,奉節的文化建設取得了一些成績,全縣共有詩社兩個(白帝詩社和夔門詩社),研究會兩個(杜甫研究會和三國文化研究會),文藝期刊多種(《白帝城》《秋興》《三峽詩刊》和《夔州文化》等)

同時,奉節修建了夔州古城文化產業園、夔州博物館,興建了文物庫房。奉節縣加大了對詩文化的整理,出版了《夔州詩全集》(約436.7萬字) 《奉節文化大觀》(約15萬字)和《白帝城歷代碑刻選》。目前,奉節縣和黔江區有很多相似之處:同是文化大區(縣),同樣是偏遠地區,旅游資源豐富,但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方面,奉節落在了后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理和挖掘不夠,“重申報、輕傳承和保護”仍然是奉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工作中的主要問題。文化是奉節發展之魂,也是千年古城和詩城得以延續的基礎,更是奉節生態涵養發展的根基。

參考資料:

[1]黃濤.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主體[J].河南社會科 學,2014,(1).

[2]2016年黔江區人民政府工作報告[DB/OL].重慶市 江區人民政府網,http://www.qianjiang.gov.cn/qj_ content/2016-02/22/content_4063541.htm2016-2-22.

[責任編輯:褚永慧]

猜你喜歡
黔江區非物質文化保護
黔江區綠色產業發展的困境與對策研究
論述黔江區特色經濟發展模式及政策選擇
日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啟示
新疆地區非物質文化旅游經濟開發實證分析
非物質文化遺產梧州龍母文化動畫劇本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