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業化背景下皖江城市帶城鎮化質量時空特征

2016-08-12 01:12陳曉華
池州學院學報 2016年3期
關鍵詞:皖江工業化城鎮化

陳曉華,李 詠

(1.安徽建筑大學 安徽省城鎮化發展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022;2.池州學院 皖江城市發展研究中心,安徽 池州 247000)

特別策劃——新型城鎮化戰略與路徑

工業化背景下皖江城市帶城鎮化質量時空特征

陳曉華1,2,李詠1

(1.安徽建筑大學 安徽省城鎮化發展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022;2.池州學院 皖江城市發展研究中心,安徽 池州 247000)

基于工業化與城鎮化互動關聯性視角,構建由工業化程度、速度協調、產業融合、互動成效諸因素構成的城鎮化質量評價指標體系,采用2010—2014年皖江城市帶地級市與縣(縣級市)域兩個層面的統計數據,通過運用信息熵技術支持下的層次分析法(AHP),得出各城市城鎮化質量發展水平的時空差異,并通過ArcGIS中的Moran'S分析法,分析和對比了兩個層面城鎮化質量與工業化水平之間關系的空間格局。結果表明,在地級市層面,快速工業化發展對皖江城市帶城鎮化質量的快速提升有積極作用;在縣(縣級市)域層面,工業化進程與城鎮化處協同發展狀態;在空間格局分析上,均以“增長極”的發展模式與周邊地域空間形成一定的差異。最后從地級市和縣(市)域兩個層面提出了皖江城市帶城鎮化發展應對承接產業轉移的建議及對策。

皖江城市帶;工業化;城鎮化質量;時空特征

城鎮化是伴隨著工業化與經濟發展而出現的一種社會性經濟現象,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和必然趨勢[1]。國外相關研究認為城鎮化質量與工業化有一定的相關性,Kim S(2005)提出美國的工業化發展對其城市化質量的提高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2],Kolko(2010)認為產業轉型升級是提高城市化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3]。近年,城鎮化質量與工業化相關性研究逐漸成為我國學術界關注的熱點[4-8]。2014年3月國務院印發《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隨之將安徽省列為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省之一。2015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新型城鎮化與新型工業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注重產業發展與新型城鎮化質量提升的整體素質。2010年初,國務院批復《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是設立的首個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示范區設立以來,快速工業化是本區域發展的主旋律。本文以皖江城市帶為例,從工業化程度、速度協調、產業融合、互動成效四個維度構建工業化快速發展背景下區域城鎮化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揭示皖江城市帶快速工業化發展下城鎮化的時空特征,提出城鎮化質量提升和優化空間格局的策略。

1 研究方法與指標構建

1.1研究方法

1.1.1層次分析法該方法是通過將復雜問題進行分解為若干層次和若干因素,并對指標之間的重要程度進行比較,建立判斷矩陣,對指標層次總排序作一致性檢驗,計算各指標要素對系統總目標的合成權重,通過計算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值以及對應的特征向量值,從而得到不同指標重要度的權重[9-10]。

1.1.2空間自相關分析法全局空間自相關,常用的計算方法為全局Moran's指數統計量,是衡量空間分布對象屬性取值之間的關系,其值范圍為-1~1之間。在給定顯著性時,當Moran's指數I的取值范圍為[0,1]時,表明城鎮化質量較高(或較低)的單元在空間上集聚,整體上顯現出空間正相關性,而值越大,則表示空間正相關特性越明顯;當Moran's I的取值范圍為[-1,0]時,說明研究單元與周邊區域的城鎮化質量差異相對較明顯,顯現出空間負相關性,而值越小,則表示負相關性越強;當Moran's指數I值越接近0時,表明空間相關性越弱,其計算公式為:

局部空間自相關是進一步測量研究單元與其周邊單元之間的空間差異程度及其顯著性特征。常用Moran's指數I值顯著性水平的LISA集聚圖來表示,局部Moran'sI指數計算公式為[11-12]:

1.2指標體系構建

基于系統性、重要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原則,借鑒相關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13-16],建立了本文的城鎮化評價指標體系,并根據主成分分析法,確定指標權重(表1)。選取的指標為:反映工業化程度為工業總產值及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表達工業化與城鎮化發展速度協調性的為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及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反映皖江城市帶產業融合程度的為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與二三產業所占GDP比重,城鄉居民人均純收入之比與城鄉恩格爾系數之比反映了兩者之間的互動成效機制。

表1 工業化視角下皖江城市帶城鎮化質量指標體系

2 工業化背景下皖江城市帶城鎮化質量的總體評價

2.1數據來源與處理

2.1.1數據來源數據來源于2010-2014年《安徽建設統計年鑒》,2011-2015年《安徽省統計年鑒》《中國縣(市)社會經濟統計年鑒》及相關年份的地級市統計年鑒。需要說明的是,2011年安徽省對巢湖市進行行政區劃調整,而文章的研究單元在2010年為10個地級市,到2011年以后為9個地級市,因帶內所含括六安市的舒城縣和金安區的指標計量數據較難以獲取,而且評價單元不好劃分,故為了遵循可操作性的原則,本文將六安市作為評價單元至于皖江城市帶城鎮化質量測度之中。

2.1.2數據處理通過對以上數據來源的收集和整理,從中選取了皖江城市帶9個地級市和36個縣(縣級市)域2010—2014年的原始數據。將原始數據導入到SPSS19.0統計軟件中進行標準化處理,從而對指標數據是否適用于全局因子分析進行檢測,得到KMO取樣適當度量值和Bartlett球形度檢驗的參數估計值(表2)。結果表明:KMO度量值為0.664,說明指標之間存在較多的共同因素;Bartlett球形度檢驗的近似卡方值為72.312,而Sig.值為0(拒絕相關系數為0)驗證了變量相互獨立的原假設,即說明變量間存在一定相關性。

表2 KMO和Bartlett的檢驗

通過采用SPSS19.0軟件中層次分析法(AHP)做指標數據的全局因子分析,從而得到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特征值、方差貢獻率及累計方差貢獻率(表3)。因后三個全局因子的特征值累計貢獻率達96.834%,說明這三個因子能夠很好的代表原本的8個指標層指標用于測量皖江城市帶9個地級市及36個縣域的城鎮化質量,可以分別定義為F1、F2、F3。

第一公因子F1在人均GDP和二三產業占GDP比重的指標上相關性較高,反應了皖江城市帶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及在承接產業轉移的大趨勢下,產業結構的建設情況對城鎮化質量的影響,命名為產業融合因子。

第二公因子F2在工業總產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及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指標上相關性較高,反應了皖江城市帶在承接產業轉移以后工業化發展速度及建設對城鎮化質量發展水平的影響,命名為工業化發展因子。

第三公因子F3在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鄉居民人均純收入之比及城鄉恩格爾系數之比的指標上相關性較高,反應了城鎮居民生活及城鄉居民生活方面的差異性對城鎮化與城鄉統籌的影響,命名為社會發展因子。

表3 旋轉成分矩陣

2.2評價模型構建

根據層次分析方法計算的原理,通過對前面所構建的城鎮化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指標權重以及提取的三個公因子,文章采用線性加權的方法來構建城鎮化質量評價模型,用以衡量一個地區城鎮化水平和進程狀況。該模型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F為計算城鎮化質量綜合得分,F1、F2、F3為三個不同的公因子。

2.3評價結果分析

2.3.1地級市層面城鎮化質量穩步提升,發展差距逐漸擴大各地級市城鎮化質量從2010年至2014年都呈遞增的趨勢,但總體得分較低,且發展差距較大。其中銅陵市城鎮化質量最好,城鎮化質量居于皖江城市帶首位,質量綜合得分為0.7022,隨后的合肥、馬鞍山及蕪湖的城鎮化質量發展呈大體相同的趨勢,質量綜合得分處于0.3304~0.4810之間,宣城市、池州市、滁州市城鎮化質量相對而言處于中等水平,質量綜合得分處于0.1436~0.1768之間。安慶市和六安市兩地城鎮化質量發展明顯偏低,位于皖江城市帶低水平地區,質量綜合得分處于0.0858~0.0892。且得分低于平均值,六安市歷年來城鎮化質量在帶中均處于下游水平,與其作為傳統農業大市的發展定位相匹配。巢湖在未拆并時,城鎮化質量一直呈現走低趨勢。

表4 皖江城市帶9個地級市城鎮化質量測度值

2.3.2縣域層面城鎮化質量整體呈穩定增長趨勢,空間呈梯度差異格局各縣域城鎮化質量從2010年至2014年都呈穩定增長趨勢。大體呈現出四類梯度,第一類為城鎮化質量高水平區位,綜合得分在0.3416~0.4308之間,其包括繁昌縣、寧國市、當涂縣、蕪湖縣、銅陵縣、天長市、肥西縣、績溪縣、郎溪縣、廣德縣10個縣(市)域地區。第二類為城鎮化質量較高水平區位,綜合得分在0.2930~0.3358之間,其包括肥東縣、含山縣、青陽縣、全椒縣、無為縣、長豐縣、涇縣、桐城市、廬江縣。第三類為城鎮化質量中等水平區位,綜合得分在0.2610~0.2848之間,其包括東至縣、岳西縣、來安縣、旌德縣、懷寧縣、明光市、定遠縣、南陵縣、樅陽縣。第四類為城鎮化質量低水平區位綜合得分在0.2134~0.2582之間,其包括太湖縣、石臺縣、潛山縣、鳳陽縣、舒城縣、和縣、望江縣、宿松縣。

表5 皖江城市帶36個縣(市)域城鎮化質量測度綜合得分

2.3.3城鎮化質量水平區域總體層面分析:中東片區高于西片區通過對9個地級市層面與36個縣域層面的綜合分析,可以得到皖江城市帶城鎮化質量高發展的區域為:以省會合肥為中心,馬蕪銅為次中心所形成的快速經濟發展空間體系,合肥作為安徽省省會,有其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且皖江城市帶自承接產業轉移后,大量的工業生產基地向合肥及郊區集聚,加快了合肥的發展,其中肥西縣、肥東縣在2010-2014年之間,城鎮化質量綜合得分也呈現大幅度的提升。銅陵與馬鞍山是資源型工業型城市,工業化水平較高,兩市所轄的銅陵縣、當涂縣、含山縣城鎮化質量綜合得分均處于前列。蕪湖作為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的核心城市,毗鄰長三角核心區域,地理區位優越,交通便利,城鎮化質量較高,所轄繁昌縣居于帶內城鎮化質量縣域層面的首位。皖江城市帶城鎮化低發展區域為:宣城、池州、滁州、安慶、六安地區,與高發展地區相差二倍有余。滁州自提出大滁城發展方針后圍繞科技興市使得城鎮化質量整體穩步提升,但其縣域發展水平相比帶內其他縣域地區仍靠后。池州以旅游業發展為主導整體經濟水平較低,城鎮化質量也呈較低層次,其所轄的東至、石臺、青陽三縣城鎮化質量也低于帶內縣域發展的平均水平。安慶和六安處于皖西南與皖西片區,屬于山區地帶,交通區位較差,因此形成市域和縣域兩個層面發展均呈較落后狀態。宣城近年雖城鎮化水平由較大幅度提升,但其發展基礎較差,城鎮化質量仍呈較低狀態,但其所轄的寧國、郎溪、廣德、績溪等縣(市)城鎮化質量處于帶內前列。

3 皖江城市帶城鎮化質量空間特征形成機制分析

Moran'S散點圖用于反映研究單元內部差異性的特征,LISA集聚圖是用于發現局域空間是否存在空間自相關,能表達出各研究單元屬性的空間異質性和不平衡性,是研究單元屬性與其周邊空間單元的相異性與相似度的重要指標,并對Moran'S散點圖的分析結果作進一步研究。

3.1市域層面城鎮化質量與工業化水平空間格局:工業化帶動城鎮化

從2010年、2012年和2014年的皖江城市帶地級市城鎮化質量得分與工業生產總值的Moran'S指數散點圖進行對比來看,他們的共同特征均表現出一定的負相關關系(圖1)。

圖1 城鎮化質量綜合得分值與人均工業生產總值對比示意

從圖1中可看出多數地級市墨蘭值落入第二、四象限內,表明帶內城市之間空間關聯性不強、出現低高、高低的空間負相關的城市區域較多;而位于一、三象限的空間正相關的城市數量較少。通過對城鎮化質量綜合得分值與工業生產總值的Moran'S散點圖對比分析,表明皖江城市帶城鎮化質量的發展水平異質性較為明顯,并呈現隨機分布的特征。城鎮化質量空間關聯性較弱,2010-2012年空間負相關逐漸增加,隨2012年以后負相關逐漸減弱。其中,2010年10個地級市城鎮化質量的散點完全落入一、三象限的僅為2個,空間正相關合計比重僅為20%,2012年達到低谷階段,且散點區域呈隨機分布形式,相關性逐漸減弱,到2014年落入一三象限的有3個,說明皖江城市帶城鎮化質量的空間相關性逐漸增強。

人均工業生產總值散點圖在2010年落入一、三象限的有4個,其余則分布于二、四象限內,通過對以上三個時間斷面數據的分析來看,落入一、三象限的散點逐步減少,2014年落入點占總數的10%。表明皖江城市帶工業化聯系度逐漸減弱,地理空間集聚特征不明顯。通過Moran'S散點圖可以看出,2010-2012年城鎮化質量是滯后于工業化水平,2012-2014年城鎮化質量與工業化水平屬于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關系。

在對以上分析的基礎上,本文通過采用空間計量軟件(OpenGeoDa)對皖江城市帶各地級市不同年份的城鎮化質量水平進行直觀測算表達、反映城市工業化發展水平的人均工業生產總值的LISA值,繪制2010、2012、2014年LISA集聚圖(圖2、圖3)。

圖2 皖江城市帶地級市城鎮化質量水平綜合得分集聚

圖3 皖江城市帶地級市三階段人均工業生產總值集聚

從城鎮化質量綜合得分值的集聚圖看,其空間正、負自相關性在巢湖與銅陵片區,反映了該地區空間聯系存在的全局性的發展趨勢,但波動性較顯著。2010年Low-High集聚地區主要集中在巢湖區域,代表著負的空間聯系,表明其城鎮化質量的位次在下降,而周邊地區的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城鎮化質量在提高。2012與2014年High-High集聚地區主要集中在銅陵區域,代表著空間的正相關聯系,表明周邊區域的城鎮化質量存在較強的空間聯系與趨同。

為了進一步闡釋城鎮化質量與工業化發展之間的聯系度與緊密度,對皖江城市帶地級市層面從城鎮化質量得分值與人均工業生產總值方面進行對比,集聚結果發現,2010年合肥作為集聚的High-Low地區,說明合肥周邊區域的工業化程度較低,聯系度與緊密度較薄弱。2014年和2012年工業化集聚走勢趨同,在合肥地區形成High-Low集聚趨勢,六安地區形成Low-High集聚趨勢。說明合肥作為省會,工業化程度高于周邊地區,而六安作為農業型城市,工業化程度明顯低于周邊地區。

3.2縣域層面城鎮化質量與工業化水平空間格局:工業化與城鎮化協同

從2010年、2012年和2014年的皖江城市帶縣域城鎮化質量水平得分與工業生產總值的Moran' S指數散點圖進行對比來看(圖4),他們的共同特征均表現出一定的負相關關系。

圖4 城鎮化質量綜合得分值與人均工業生產總值對比示意圖

從圖4可以看出,多數縣(市)域城市的值落入了第一、三象限內,表示帶內多數城市之間表現出較強的空間正相關性特征。通過三個斷面的縣(市)域層面的城鎮化質量與人均工業生產總值的Moran'S指數散點圖對比發現,2010年城鎮化質量水平綜合得分值散點值為0.2079,其散點成離散分布,落入一、三象限占總數的61%,2012年與2014 年Moran'S值為0.2341、0.2679。表明城鎮化質量的空間正相關性逐漸增強,空間集聚特征較明顯。從2010-2012年的人均工業生產總值的散點圖可以看出,2010年明確落入一、三象限的有19個,而2012年為16個,且Moran'S值由2010年的0.2571 到2012的0.2344,說明人均工業生產總值正相關程度及集聚度在逐漸減弱。2014落入一三象限的有20個,占總數的55.6%,表明皖江城市帶人均工業生產總值的工業化聯系度從2010年開始,由一個先減弱后增強的趨勢,縣(市)域之間工業化依賴程度也逐漸增強,地理空間的集聚特征明顯。

通過以上分析,再利用空間計量軟件(Open-GeoDa)計算皖江城市帶各縣(市)域不同年份的城鎮化質量水平得分、反映城市工業化發展水平的人均工業生產總值的LISA值,繪制2010、2012、2014 年LISA集聚圖(圖5、圖6)。

圖5 皖江城市帶縣(市)域城鎮化質量水平綜合得分集聚

圖6 皖江城市帶縣(市)域三階段人均工業生產總值集聚

從城鎮化質量得分值的集聚圖可以看出,皖江城市帶縣域層面空間顯著性集聚的區域主要集中在皖西南片域,反映了該地區存在著空間全局性的發展趨勢,但多數呈現出負負相關的顯著特征。2010年Low-Low集聚縣(市)域主要反映在岳西、太湖、宿松、懷寧、桐城、明光等地區,其代表著負的空間聯系,說明自身與周邊區域的城鎮化質量水平下降。而Low-High、High-High片區主要集中在南陵和廣德地區,其分別代表著自身與周邊區域發展呈現出負正相關與正正相關的空間格局。2012年Low-Low集聚區域由2010年的擴增了一個東至縣,更加明確了低低類型區域集中在皖西南地區的空間格局,而Low-High區域延續著2010年的發展趨勢,High-High片域集中在蕪湖。2010-2012年縣域單元內部中未呈現出High-Low集聚特征。2014年Low-Low片區基本覆蓋了皖西南的縣域層面,而High-High聚類地區集中在廣德、蕪湖,High-Low聚類地區集中在桐城,Low-High聚類地區集中在南陵、旌德。從2010-2014年三個斷面數據分析得出,高高聚類區域集中在蕪湖與廣德地區,說明這兩地與周邊區域的城鎮化質量在逐漸提高。高低聚類區域在2014年集中在桐城,說明桐城的城鎮化質量的整體水平相對于周邊區域在增加,呈現正負相關的聯系。

為了更加深入的闡述皖江城市帶縣域層面的城鎮化與工業化之間空間格局的聯系度與緊密度,從城鎮化質量得分聚類與人均工業生產總值聚類進行對比分析,2010年人均工業生產總值High-High片區集中在蕪湖、繁昌、南陵區域,而Low-Low片區集中在明光、宿松區域。2012年基本維持2010年狀態,而2014年低低聚類地區擴增了一個岳西片域。說明高高聚類地區在工業化發展中易形成發展增長中心,與周邊地區聯動發展,從而帶動周邊區域工業化水平同步提升。而低低聚類地區則易產生負影響效應,與周邊區域工業化聯系度與緊密度較薄弱,工業化水平近年整體位次下降在。

4 結論與建議

(1)雖然近年來皖江城市帶各城市城鎮化質量與工業化水平在逐步提升,但總體的城鎮化質量水平卻偏低,且明顯低于工業化水平,而合肥作為省會城市,三次產業布局合理,且近年來呈不斷擴張態勢,從而帶動了市區外圍縣鎮(肥西、肥東、長豐等)的發展,使其在加快工業化進程的同時,也加速了城鎮化的進度。馬蕪銅工業化發展優于城鎮化,但其發展方式屬于粗放型模式,高投入低產出、高消耗高污染的產業發展模式仍是主導。其他的5個城市由于受到地理區位、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約,無論在城鎮化質量還是在工業化發展水平方面相對緩慢。

(2)以政府政策介入為切入點,促進地級市層面產業分工發展合作,提高皖江城鎮化質量與工業化水平的整體提升。在市場經濟并非是全自由開放的時代,城鎮化與工業化的同步提升離不開政府政策的有效引導與調節。城市之間的相互合作與分工必須結合自身的稟賦優勢和產業特色,以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的政策為手段,積極吸引外資投入,主動承接高層次產業轉移,強化合蕪核心功能,加強馬鞍山、銅陵工礦型產業轉型發展,推進安慶、池州旅游產業升級,增加交通等基礎設施的配置,從而縮小帶內地級市之間經濟發展水平差距。

(3)縣(市)域明確經濟發展定位,優化空間布局。皖江城市帶縣域層面的城鎮化質量所產生的低低類型區域涵蓋了近1/3的帶內縣(市)域范圍,所以不論從帶內的縣(市)域還是整體考慮,都必須跳出傳統的行政區劃范圍來謀劃發展。皖江城市帶需從縣(市)域發展的角度,要打破行政區劃的限定,加強周邊區域發展要素的相互流動,增大帶內的市場范圍,以此促進經濟增長潛力的發揮。各縣(市)域城市不能獨自搞“大而全、小而全”的低效率城市經濟模式,而是加強與周邊地區經濟板塊的聯系,從而形成帶內縣(市)域發展功能分工、產業協作、專業化發展格局。以“增長極”理論為支撐,依照“核心帶動、銜接周邊”的原則,建立“放射狀、板塊式、網絡化”的空間格局,進一步推動皖江城市帶縣域城鎮化與工業化協調發展。

[1]侯學英.中國城市化進程時空差異分析[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

[2]Kim S.l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Did the steam engine contribute to the growth of c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J].Explorations in Ecorwmic History,2005,42(4):586-598.

[3]Kolko J.Urbanization,agglomeration,and coagglomeration of service industries[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0.

[4]藍慶新,陳超凡.新型城鎮化推動產業結構升級了嗎?——基于中國省級面板數據的空間計量研究[J].財經研究,2013(12):57-71.

[5]李霞,朱艷婷.城鄉二元體制下工業化與城鎮化協調發展研究[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109-115.

[6]李國平.我國工業化與城鎮化的協調關系分析與評估[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8(5):6-11,16.

[7]湯明,曾芳,陶春元,等.工業化與城鎮化的協調發展聯動機制探討——以江西沿江區域為例[J].華東經濟管理,2014(8):20-24.

[8]林永新.鄉村治理視角下半城鎮化地區的農村工業化——基于珠三角、蘇南、溫州的比較研究[J].城市規劃學刊,2015(3):101-110.

[9]鄧雪,李家銘,曾浩健,等.層次分析法權重計算方法分析及其應用研究[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12(7):93-100.

[10]李支元.層次分析法在多層次多指標評估系統中的應用研究[J].淮海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73-76.

[11]陳曉華,李久林,儲金龍.基于DEA-ESDA的皖江城市帶城市效率評價[J].華東經濟管理,2015(12):51-56,100.

[12]郭成,儲金龍,李詠.公共產品視角下安徽省縣域城鎮化水平時空差異分析[J].安徽建筑大學學報,2015(6):87-94.

[13]李家杰,黎金釗.廣東工業化與城鎮化協調發展探析[J].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15(1):48-52,58.

[14]向鵬成,廖宗義,羅蕓.工業化與城鎮化協調發展測度研究——以重慶市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2014(7):16-22.

[15]方娜,王其和.湖北省新型工業化與城鎮化協調發展實證研究[J].湖北工業大學學報,2014(6):20-24.

[16]彭翀,常黎麗.湖南省縣域城鎮化時空格局及其經濟發展相關性研究[J].經濟地理,2013(8):73-78.

[責任編輯:余義兵]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ization Quality of Wanjiang City Belt in the Context of Industrialization

Chen Xiaohua1,2,Li Yong1
(1.Anhui Jianzhu University;Anhui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Hefei Anhui 230022;2.Wanjiang City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Chizhou University,Chizhou Anhui 247000)

Based on the interaction and relevance between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the urban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degree of industrialization,speed coordination,industrial integration,and interactive ef?fect and so on is established.With 2010-2014's statistics of cities and counties in Wanjiang City Belt,the paper analyzes and compares spatial layou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quality and industrialization.The re?sult shows that fast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fast upgrade of urbanization quality of Wanjiang City Bel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efecture-level cities,and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synergis?tically develo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unties.In the spatial layout,there exists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owth pole development pattern and regional space around.Finally the sugges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for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to respond to industrial transfer in Wanjiang City Belt.

Wanjiang City Belt;Industrialization;Urbanization Quality;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TU982

A

1674-1102(2016)03-0001-07

10.13420/j.cnki.jczu.2016.03.001

2016-04-21

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AHSK11-12D209);安徽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招標項目(SK2015A116);安徽省教育廳自然科學研究重點項目(KJ2010A247);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一般項目(2010SK503);池州學院資源環境與旅游發展研究中心重點項目(XKY201301)。

陳曉華(1964-),男,安徽貴池人,安徽建筑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區域發展與規劃、城鎮化與城鄉發展;李詠(1990-),男,安徽滁州人,安徽建筑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城鄉規劃與設計。

猜你喜歡
皖江工業化城鎮化
關于加快新型建筑工業化發展的若干意見
《新型工業化》征稿啟事
新四軍對皖江地區會道門及幫會的統戰工作
工業化失敗的國家缺了什么?(上)
皖江頭上第一橋——記望東長江公路大橋精品工程打造過程
“小鱘”過皖江
家鄉的城鎮化
堅持“三為主” 推進城鎮化
加快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
對構建新型城鎮化的觀察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