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日常生活中俗語對生活倫理的影響

2016-08-15 15:26樊晨浩
人間 2016年22期
關鍵詞:俗語倫理價值觀

樊晨浩

(西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淺析日常生活中俗語對生活倫理的影響

樊晨浩

(西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俗語是漢語言文化構成中產生簡單通俗的語言,俗語在生活倫理中的巧妙應用,將為我們提供生活規范和道德標準。道德最初來源于生活,人們的社會生活蘊含著道德的原始形態。本文通過俗語在生活倫理中的表現、當下俗語的困境演變、俗語指導生活,影響生活倫理的構建,將為我們展現俗語對生活倫理的重要影響。

俗語;日常生活;生活倫理;影響

從古至今,人們的日常生活總是與民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生活中,一些流傳多年的俗語、諺語和“老話兒”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人們的觀念和行為方式。俗語是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實踐中,總結形成了濃縮和簡潔的語言。通過人們的口口相傳,形成了具有通俗性、適應性和地域性等特征,流傳甚廣,影響深遠。道德源于民眾豐富多彩的生活實踐,道德形成并非自上而下的教化,而是來自于民眾的日常生活。其作用在于調節人們之間和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強調內化于己,外化于人。因此,道德的發展,必須立足于民眾的日常生活,從日常生活的實踐中,形成新的生活倫理觀念。

一、俗語在生活倫理中的表現

生活倫理,顧名思義就是來源于日常生活,是人們日常行為規范的體現。生活倫理來源于人們的日常生活行為,是人們生活方式的完善和社會認知與實踐的體現,為日常生活規范提供依據。生活倫理是非意識形態源于人們的生活實踐,用以調節民眾人與人相處和社會交往中的道德規范,其作用更多的是提倡以人為本,和諧相處,使人們能夠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基于生活與倫理道德的密切關系,有學者將滲透倫理道德觀念的日常生活稱為“道德生活”。其實,“道德生活”絕不意味著是人類特有的生命活動領域,也不意味著它是獨立于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之外的第三種性質的生活,而是人類生命活動進行的方式,即人類采取什么樣的行為方式和行為模式生存、發展于這個世界。因此,道德生活并非是一個界限分明的活動領域,而是滲透于人類的各種生活領域之中,并且貫穿于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因而,在此過程中,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俗語不僅僅豐富了多彩多樣的語言文化,進而用簡單、通俗的俗語構建了我們規范性的道德生活。

從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會聽到這樣的俗語類型:“常言說”“俗話說”等表達形式。在這樣的表達形式中我們可以得出,俗語的形成不僅僅是語言的演變,更多的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反應,從而影響人們的日常價值觀取向。俗語作為生活倫理類型中的一部分,其豐富多樣的語言特點使其在語言的演變和社會的進步變革中出現了積極與消極并存的語言影響。因而作為生活倫理的俗語依賴人們的日常生活而建立,但同時也需要對現存的俗語進行反思和糾正。

生活倫理中俗語的消極體現。傳統的儒家核心思想中,道德倫理占據主要地位,用于維護社會的安定有序以及君王的長治久安。中國文化以儒家思想延續至今,俗語的發展也經歷了儒家文化的深入淺出的影響。在以農耕為基礎的古代,君王是整個社會的核心,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男性長者是家族的權威,有著不可逾越的尊嚴。常言道:“國有君,家有父”父親在家中的地位等同于君王,權利歸于一身,對家中的成員擁有絕對的支配權利?!案敢油?,子不得不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以看出父親的地位,以及權威的不可抗性;從“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女子無才便是德”我們可以看出,日常生活中俗語對人們婚姻選擇、女性生活地位的不合理之處;從“不孝有三,為后為大”、“有子方為妻,無子便是俾”可以看出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扭曲。在偏遠山區,人們也常說“好馬不出莊,好女不外嫁”導致近親結婚現象嚴重,疾病多,壽命短等一系列社會關注的農村現狀的相繼出現;從“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可知個人主義的激進,對集體主義價值觀的沖擊。

生活倫理中俗語的積極體現。俗語的多樣性發展,也出現了有利于生活中用于規范行為的道德標桿,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具有導向性,對人與人、人與社會的相處中更為得心應手。常言道:“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大恩不言謝”以示對他人在危機時刻的無私幫助后的感謝;從“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好鋼用在刀刃上”、“團結就是力量”和“一個筷子易斷,一把筷子不易斷”不僅形容人類智慧的高尚也強調來形容團隊的力量;生活中的俗語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人們往往喜歡用俗語來打比方,通過其中深意,帶給人們幾分格言和警句的味道。俗語經過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口耳相傳,形成了極具生活的倫理規范,為生活倫理道德構建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而,在現實生活中,采納俗語合理成分,摒棄不合理成分并加以修改,才能使俗語能夠在個體道德養成中起到健康、積極的作用。

二、當下俗語的困境演變

俗語作為調節人們日常生活的規范,在其發展過程中,如何使得俗語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起到積極意義則顯得極為關鍵。隨著社會進步和思維方式轉變以及社會道德價值觀的完善,日常生活中的俗語也發生著潛移默化的改變。在古代中國,傳統道德體系沒有理論化之前,道德最初來源于生活,生活蘊含著道德的原始形態。人們往往通過一些民間流傳的俗語貼近日常生活,形成社會約定俗成的道德規范,指導生活,規范行為。

俗語形成于人們長期潛移默化的思想觀念,消極的俗語也具有了一定的牢固性和地域性,對于我們的移風易俗帶來了困難。(一)牢固性。俗語的歷史性使得其具有了牢固的社會地位。消極的俗語一旦形成,改變它意味著對傳統儒家消極思想的顛覆,會使得人們在長久的影響中難以做出較大的改變。消極的俗語為人們在生活中固定了家庭和社會角色,使得他們遵從俗語的行為準則,過著充滿陋習的生活。(二)地域性。地域的差異就是人們在不同生活的環境中形成了大家普遍認同的觀念和俗語語態。在長久的歷史文化中,由于地理環境、經濟基礎、氣候條件等差異形成了俗語類型多樣的特點,所形成的俗語豐富多樣,千差萬別。盡管牢固的思想觀念以及地域的差別對生活中的倫理規范帶來了挑戰,但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也將打破傳統消極觀念的束縛,打破地域困擾,摒棄消極的道德規范,形成了積極健康的倫理新風尚。例如:在偏遠山區,女性也開始摒棄“妻為夫綱”的模式。從“哪家的女人管男人”“女人無才便是德”以及“好馬不出莊,好女不外嫁”等走向男女平等,團結互愛;人們開始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女子無才便是德”這些日常生活中俗語對婚姻自由、女性生活地位的不合理開始走向對于婚姻的自由戀愛與結合,并開始重新定位女性的婚姻問題以及社會地位,從而摒棄中國傳統道德根深蒂固的陋習;人們開始從“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認識到個人激進主義對于自身以及社會的危害,開始以“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團結就是力量”作為座右銘重新認識個人日常行為。

三、俗語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行為密切相關

俗語產生不僅豐富了文學,更加豐富了生活。俗語經過人們長期的變化與積累,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更加樂于運用俗語簡短卻富含生活認知意味的語言,來表達自己在生活中的情感和經驗??梢钥闯?,俗語豐富了文學語言,文學也詮釋了俗語的地位。通過對俗語類型的闡釋,可以看出生活中的俗語并非總是合理的占據道德的領地,而是形成了豐富多彩的俗語樣態,出現了消極與積極并存的特征。俗語來源于生活,解決俗語的不合理,還需加強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思想和社會道德價值觀建設。讓俗語成為生活倫理的枝干,構建完善的俗語語態,形成符合當下價值要求的合理成分,服務于生活倫理。俗語不僅是生活倫理的一部分,也是社會主義道德價值觀內容的一部分。在現實生活中俗語的合理化將影響社會風俗與道德的構建,因而良好的風俗將促進社會的發展以及道德價值的完善。相反,陋習的出現,不僅會阻礙社會的進步,更會阻礙社會道德價值的實現。所以,俗語在構建良善的社會風習中必須使其具有現代標準。首先,是否符合人的基本人權。其次,是否符合基本的道德標準。再者,是否符合社會新道德要求。生活倫理的良善構建不僅可以形成合理的俗語語言形態,更能夠豐富我們的日常道德規范。

日常生活本身與生活倫理中的俗語形態聯系緊密,成為了日常生活中道德規范的契合點。二者不僅來源于日常生活,而且對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價值貢獻更為顯著,進而成為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要求和規范,對人們的日常行為起到關鍵指引⑤。一方面,消極的俗語,將使人們在生活中,走向道德規范的反面,對人們的日常生活起到不良影響形成陋習,有悖于社會道德價值觀的構建;另一方面,合理的俗語將對生活倫理的形成起到基礎作用,調節人們之間的人際關系,形成理性、深刻的道德意識充實人們的生活道德觀念。隨著社會進步以及人類文明的發展,一些俗語中的陋習也相繼發生著變化,出現新的道德標準和尺度。社會道德價值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始深入人心,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指示燈。在生活中,人們往往是通過俗語作為道德行為規范來要求,約束個體行為,從而維護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的長治久安。

俗語決定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行為,日常行為決定了道德建設的發展,人們需要在積極的俗語中尋找生活的意義和價值,構建出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規范來指導現實生活。通過在日常生活中的認知和實踐建構出合理的俗語和良善的道德規范和標準,服務于生活倫理道德規范,服務于社會主義道德價值觀,達到符合當下形式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

[1]肖群忠.“生活倫理”論[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6(1).

[2]韓震.必須區分核心價值觀與道德生活價值觀-—如何凝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管見[J].文化建設.2012(5).

[3]呂彤.中國俗語中的社會文化分析[J].遼寧稅務高等??茖W校.2014 (2).

[4]李萍.倫理學基礎(第三版)[M].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3.

[5]魯芳.風俗:倫理道德連結日常生活的社會實現進路[J].和諧社會與道德建設.2009(3).

C91

A

1671-864X(2016)08-0127-02

樊晨浩,倫理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單位:西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倫理學原理方向。

猜你喜歡
俗語倫理價值觀
誤傳了幾千年的俗語,你也是傳播者嗎?
《心之死》的趣味與倫理焦慮
我的價值觀
圖說 我們的價值觀
圖說我們的價值觀(三德)
《白噪音》中后現代聲景的死亡倫理思考
與人名有關的英語俗語
客家俗語巧誦讀
倫理批評與文學倫理學
數字俗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