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升鄉鎮政府治理能力:挑戰、問題及對策

2016-08-19 18:22冉澤炳
科教導刊·電子版 2016年19期
關鍵詞:治理能力鄉鎮政府對策建議

冉澤炳

摘 要 新常態下,鄉鎮政府在提升治理能力上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也存在一些問題。對此,本文認為一要強化溝通,提升協作能力;二要著力培育,提升引導能力;三要實施干預,提升疏導能力,為提升鄉鎮政府治理能力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 鄉鎮政府 治理能力 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D625 文獻標識碼:A

鄉鎮政府作為國家政權的基礎,是農村改革、發展與穩定的前沿陣地,其治理能力的強弱,不僅關系著本轄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也影響著整個治理體系的構建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現,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國家長治久安具有重大意義。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步入新常態,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特別是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大背景下,鄉鎮政府如何進一步提升治理角色的有效性,并與上級政府治理實現統籌協調,是當前鄉鎮政府治理能力建設面臨的新課題。

1提升鄉鎮政府治理能力面臨的挑戰

在新常態下,經濟社會的復雜性、多樣性與鄉鎮政府組織有限容量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為此,鄉鎮政府治理能力主要面臨以下三方面挑戰:

(1)政府職能轉變。一是政府由重經濟建設到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的轉變,導致鄉鎮政府要更加注重社會民生建設、更加注重社會公平正義;二是經濟發展由要素驅動逐步向創新驅動轉變,政府由重管理到重服務的轉變,鄉鎮政府要切實用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新引擎,著力建設服務型政府;三是政府由重要素增長到重結構調整的轉變,推動經濟、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調整,鄉鎮政府要更加注重經濟發展的“質量”,并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改善等方面的關系。

(2)社會結構轉型。一是民眾對食品安全、生態環境、消費質量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迫使鄉鎮政府更加關注公共權力運行的多維度和治理能力的提升;二是隨著第三產業比重的快速上升,新“中產階層”帶來了職業結構和社會結構的變動,占據社會絕對比例的利益訴求表達成為鄉鎮政府治理必須關注的核心領域;三是隨著新型城鎮化的逐步推進,人口流動的更加頻繁,給鄉鎮政府適應“新常態”的發展,提出更多要求。

(3)網絡信息傳播。一是鄉鎮政府必須適應互聯網傳播速度快、受眾廣、限制少等突出特點,利用好網絡平臺,整合民眾思想,維持社會秩序與社會穩定;二是網絡問政特別是網絡反腐的興起,要求鄉鎮政府必須通過推進“陽光政府”建設,充分保障群眾的參與權、知情權和監督權;三是鄉鎮政府既要發揮互聯網優勢改進治理方式,又要有效地處理輿論信息,保持社會穩定。

2當前鄉鎮政府治理能力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鄉鎮政府治理能力建設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

(1)溝通及協作意識不強。當前,對公共事務的處理已經不局限于政府機構,客觀上許多的社會團體包括非營利組織、私人機構等逐漸參與進來,形成政府與其他部門甚至是個人合作共治的協同治理格局。在協同治理的框架中,政府與其他部門甚至個人之間要有良好的互動和溝通關系,避免由于缺乏良性的溝通機制,各利益團體之間發生矛盾甚至是一些突發性事件,減少鄉鎮政府有效治理可能存在的變數。

(2)核心價值觀培育不力。在治理環節中,鄉鎮政府面臨兩個方面的困境:一是政府機關公職人員思想轉變的問題。人治邏輯和法制建設滯后及其產生的“官本位”思想濃重,直接影響著政府同社會和諧關系的構建,阻礙政府機關公職人員由管制者到管理者再到服務者的角色轉變和思想轉變;二是民眾思想的碎片化問題。民眾多元化的價值觀和利益訴求之間的相互沖突乃至對立也給鄉鎮政府治理能力提升和治理體系構建造成了一定的障礙。兩個困境集中反映出鄉鎮政府缺乏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本認同,存在核心價值觀培育不力的問題。

(3)社會心理干預及疏導不足。新時期的社會轉型往往與社會心理失衡相伴隨。特別是市場經濟發育的不完全、法治建設的落后性和政府職能轉變的不徹底等,使當前我國社會心理的過渡期艱難而曲折。鄉鎮政府的治理主體和治理環節上的諸多困境,嚴重制約著鄉鎮政府對當地社會心理的干預能力和實際效果。盡管鄉鎮政府竭力整合社會民眾心理,但民眾行為的邊緣化需要體制性的解決措施。而鄉鎮政府在治理能力建設的同時,對體制性的矛盾仍顯現出乏力狀態。此外,制度化渠道建設的匱乏,鄉鎮政府缺乏足夠有效的疏導能力,使負面化的社會心理無法通過合理、合法的機制得到疏解,進而尋求非理性表達,一些群體性事件的發生皆根源于此。

3提升鄉鎮政府治理能力的對策建議

“多一些治理,少一些統治”是當今世界主要國家政治變革的重要特征,鄉鎮政府必須把提升治理能力放在最為重要的地位,才能更好地履行政府職能,為經濟社會的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1)強化協作,提升共治能力。一要改善公共行政環境。鄉鎮政府要實行職能轉變,堅持還政于民,加強法治政府和法制建設,建立健全“政務超市”,通過“一窗式受理、一站式辦結、一條龍服務”,營造優質高效的政務環境;二要增強服務群眾能力。加快政府改革,理順管理體制,增加財(下轉第191頁)(上接第185頁)政權、人事權,加強基層行政人員隊伍建設,為基層治理提供財力支持,切實保障協作共治的良性運轉;三要暢通群眾利益訴求渠道。按照“依據、信息和決定三公開”的原則,進一步完善政務公開制度,構建民主透明的公共決策機制,引導基層群眾積極參與公共決策,通過合法渠道合理表達民意;四要完善約束與激勵機制。進一步加強鄉鎮人大監督的法律程序建設,發動社會力量,重構舉報、獎懲、績效評估等機制,加大監督問責力度;五要開展跨區域合作治理。要充分發揮各地的不同優勢,整合資源、取長補短,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機制。

(2)著力培育,提升引導能力。一方面,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有利于整合多元化的利益訴求,形成區域形象特色,既有利于本地發展目標的實現,也能很好地建構鄉鎮的特色名片;另一方面,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能夠形成政府主導、民眾參與的治理格局,有利于夯實鄉鎮政府行為的合法性基礎,也有助于加強鄉鎮政府治理能力建設。為此,一要促進鄉鎮政府公職人員思想轉變,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黨員教育、干部黨性修養、基層黨組織建設之中,契合政府在治理體系中的主導地位,端正其公共服務者的角色和態度,使核心價值觀獲得足夠的社會認同;二要整合社會多元價值觀,構建地方特色價值文化,將“中國夢”等思想的普遍性社會轉型動員,與鄉鎮特色和傳統充分結合,以農村民風建設和環境衛生整治為重點,打造區域特色文化品牌;三要在保持體制、道路、理論自信的同時,適度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使其在逐步探索中上升為制度建設,使核心價值觀在千家萬戶口口相傳、人人接力。

(3)實施干預,提升疏導能力。針對社會心理失衡多元因素,鄉鎮政府必須依賴體制性的利劍,借助社會資源,以強有力的行政介入,戳破社會心理構成的網絡體系。同時,要強調依法治國,推進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有效地干預和重塑既有的社會心理和帶有一定政治動機的社會意識。在這個過程中,鄉鎮政府要規范自身權力的行使,由內而外地貫徹法治思想,公開權力的運行,建立權力清單制度,規范政府及其公職人員的行為,拓寬民眾了解政府權責的渠道,以民眾對法治政府的了解,會更加深入地影響社會心理,促進社會形態的重塑。針對既定的社會心理,鄉鎮政府要加強利益訴求表達渠道的建設,創新社會管理方式。在網絡信息傳播中,鄉鎮政府要著力利用好互聯網平臺,進一步整合自身權力的輸入渠道。通過電子政府、網絡問政等形式,創新民眾的利益訴求表達渠道,使其能夠針對民眾需求的多樣性及復雜的社會心理提供必要及時的回應,及時疏導不良社會心理,努力形成良性互動關系,從而構建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 俞可平.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J].前線,2014(01).

[2] 齊建國.中國經濟“新常態”的語境解析[J].西部論壇,2015(01).

[3] 范和生,唐惠敏.論轉型期中國社會心理的重構[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1).

猜你喜歡
治理能力鄉鎮政府對策建議
鄉鎮政府緣何容易“敷衍了事”
論“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法治精神”
論鄉鎮政府公共服務能力的提升
鄉鎮政府職能轉變的原因及路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