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14是“里程碑”嗎?

2016-08-27 16:33紅外
兵器 2016年8期
關鍵詞:炮塔里程碑車體

紅外

2016年紅場閱兵前夕,包括 “亞爾斯”戰略導彈在內的一系列俄軍新一代主戰裝備集結在紅場,在夜幕和燈光的籠罩下閃出陣陣寒光,吸引了成百上千莫斯科市民的圍觀。曾經在2015年參加閱兵的幾款新型武器再次登場,包括T14“阿瑪塔”坦克、“庫爾干人”25戰車、T15重型步兵戰車、“聯盟SV”自行火炮。尤其是被俄羅斯稱為世界第一款第四代主戰坦克的T14再展風采,又一次激起了人們對于這款坦克的好奇心。

在2015年下半年,俄羅斯一改新型武器高度保密的傳統,由紅星電視臺播放了一段經過俄羅斯軍方和國防工業部門授權的視頻,給出了不少T14坦克內部的細節,憑借這些已經曝光的信息,我們來對它做一點更加深入的研判。

總體結構

T14坦克最大的亮點就是采用了無人炮塔設計。紅星電視臺的視頻節目表明,三名成員呈品字形坐在車體前部的載員艙內,用裝甲板同車體后部和炮塔隔開,首次在坦克上實現了無人戰斗室,解決了乘員布置同彈藥、油料之間的矛盾。

這一設計可以大幅度減少重裝甲包覆的空間體積,可以為乘員提供更為均衡的裝甲防護層,形成一個可靠和封閉的生存空間,在彈藥被命中、油箱被引燃的二次效應爆發時,乘員不會受到傷害。乘員艙后方的垂直裝甲板位于車體長度的三分之一處,可以有效地提高車體前部的結構強度,確保在受到地雷以及IED打擊的時候車體不會發生嚴重變形。無人炮塔內可以使用高密度、大劑量的滅火抑爆系統。如果發生彈藥殉爆,可以長時間、大量噴射滅火抑爆氣體而不用擔心傷及乘員,有效提高滅火抑爆的效率,避免車輛被二次效應摧毀。

由于不需要考慮乘員安全,大部分彈藥都儲存在火炮兩側下方和炮塔尾艙內,提高了火力系統的戰斗效率。根據一些媒體的猜測,T14坦克在炮塔尾艙或者炮塔下方安裝了單臂或者雙臂裝填的高速自動裝彈機。

T14坦克采用了較為徹底的模塊化設計。如果分系統研制有新成果,如電子和火炮系統實現更新換代,可以直接以更換模塊的方式改進。在作戰條件下中,即便T14的炮塔被重火力擊中損壞,只要更換新的炮塔就可以迅速恢復戰斗能力。

動力與行走系統

視頻中首次展示了T14坦克一體化吊裝動力模塊的安裝過程,這是蘇聯/俄羅斯坦克首次采用整體模塊化的坦克動力包。整體吊裝大大方便了部隊的后勤保養,提高了戰場搶修的效率。根據一些俄羅斯媒體的報道,T14坦克采用額定功率為1102千瓦的X型12缸多燃料增壓發動機。該發動機可能是車里雅賓斯克國菅“運輸車輛柴油機”特種設計局研制、車里雅賓斯克拖拉機廠生產的4沖程X型12缸A85-3型渦輪增壓柴油發動機。該型發動機于2011年通過了測試。按照俄方說法,這型發動機的壽命不低于西方坦克發動機壽命。

T14坦克車體的一個突出特點是采用了7對負重輪的底盤。此前蘇/俄所有服役坦克均使用6對負重輪。增加負重輪說明車體的整體容積增大,尤其是車體前部的裝甲重量大幅上升,裝甲構件的重量較大,需要更長的車體來平衡。這樣做盡管增強了車體正面的防護能力,但卻增加了坦克的俯視投影面積,更容易被攻頂彈藥發現和打擊。另一方面,這也說明T14坦克的武器部分及動力部分質量非常大,使坦克重心設計非常復雜,只能通過加長車體來實現相對平衡。

行走部分的懸掛裝置明顯采用了扭桿而非液氣獨立懸掛。前后2個負重輪處裝有輔助減震器,用于補償過高的負載。前3對負重輪之間的距離明顯大于其余負重輪。除此之外,T14坦克的行動部分與傳統蘇制坦克幾乎沒有區別:誘導輪前置。鈍齒嚙合的主動輪后置,還有3個托帶輪。這說明這種設計的成熟性,也顯示出俄羅斯在坦克行走系統上沒有什么突破。

火 炮

T14沒有沿用業已服役半個世紀的125毫米2A46系列滑膛炮,而是改為一門全新設計的125毫米2A82型滑膛炮。在研制過程中,設計人員和生產人員盡可能地采用了俄羅斯近年來掌握的最新技術,采用身管自緊和內膛鍍鉻等先進工藝,算是一改蘇/俄制滑膛炮工藝的傳統。

在彈藥上,新火炮既可以發射類似的現有的BM42等炮彈,還可以發射正在測試中的新型大長度的穿甲彈藥。有俄羅斯知情人士透露,該火炮于2006年秋天在研制單位的試驗場地中進行了多輪火力測試,3門樣炮分別發射了780、600和577發炮彈。測試表明:該炮的炮口動能比西方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研發的120毫米滑膛炮高出20%以上。倘若2A82依然不能滿足軍方需求,工廠將提供更強大的新型152毫米滑膛坦克炮。

防 護

而在防護部分,T14首次將主動防護作為主要防護手段,不再像傳統坦克一樣高度依賴被動的裝甲。通過對照片的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在坦克履帶頂板前布置了SPMEZ9電磁防護系統電磁干擾發射裝置,可以通過模擬車輛電磁場的變化來干擾目前大部分反坦克地雷的磁力傳感器。使得地雷提前引爆或者喪失正確判斷起爆時刻的能力。該系統的另一個功能則是可以欺騙一些較早型號的無線電測高引信,使其誤判高度而在有效殺傷范圍外就爆炸,這在對抗一些使用老舊武器的游擊隊和反政府武裝來說具備非常好的效果。

在T14炮塔上,采用了“阿富汗尼特”主動防護系統。在炮塔下底板上安裝了多個圓筒狀發射裝置。在周視鏡的護罩旁邊,可以看到主動防護系統的雷達天線。而閱兵樣車上用一個造型奇特的整形罩擋住了這些設備,一方面起到保密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防止雷達被一些輕武器彈藥或者彈片擊中,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阿富汗尼特”主動防護系統在炮塔頂端和后部都配備有攔截彈和干擾彈發射裝置,每個裝置都配置有幾十枚各種效能的彈藥,在中央計算機的指揮下根據目標的種類可以發射相應性能和規格的干擾彈。例如遇到激光測距儀的連續測距時,系統可以發射含有氣溶膠和非可滲透型的煙幕彈;而遇到毫米波或者其他雷達制導彈藥時,則可以發射含有金屬顆粒的扇形煙幕彈進行防護和掩護。

根據俄方的報道,該系統還首次配備了動能+破片的硬殺傷攔截彈,可以通過相控陣雷達,對從單兵火箭彈到各種中大型航空反裝甲彈藥的威脅進行攔截,最小攔截距離大約4米。

“阿富汗尼特”的防護區域非常大,幾乎覆蓋了整個車輛。這是因為坦克越來越多地遭遇到來自四面八方的全向攻擊,將主要防護集中在車輛正面的傳統思維已經不能再適應新的作戰環境。因此該系統的攔截彈發射器是可以旋轉的,能更好地應對攻頂和航空彈藥。

T14坦克也并未放棄傳統的防護手段。據俄羅斯媒體報道,它采用了由烏拉爾鋼鐵研究院研制的新型裝甲鋼,相比于同等防護能力的傳統均質鋼裝甲,防護厚度可減少15%,可使坦克的結構重量減輕10%以上,內部空間也有相應的增加。

在新型裝甲鋼之外,T14正面還采用了俄羅斯最新型的復合裝甲,由陶瓷、鈦合金等材料組成。還在車體兩側安裝了惰性反應裝甲,用來提高對聚能裝藥戰斗部的防護。炮塔頂端鋪設了復合裝甲模塊,用來抵擋突破防護系統的攻頂彈藥。車身后部安裝了鋼制屏蔽網來保護動力艙。

火 控

“阿瑪塔”首次在實際坦克型號上使用了非穿透光學技術。其原理就是將外置的光學鏡頭看到的圖像通過處理后,用艙內的顯示屏顯示出來,供乘員了解戰場態勢。傳統坦克無論潛望鏡、炮長鏡還是車長鏡,都是穿透性光學鏡,即反射式鏡頭組,需要在車體或炮塔頂甲上切開大型開口來安裝鏡體。在坦克上應用非穿透技術,可以提高乘員的觀察效率,避免長時間注視目鏡帶來的視覺疲勞。

至于車長鏡和炮長鏡的具體型號,俄方解密不多。從外觀上可以看到多種高分辨率電視攝像機、熱像儀、車長周視瞄準鏡。而近期曝光的視頻則能看到,乘員艙內設置了多個大型液晶屏幕,可以直接用來觀測和瞄準,以及指揮火炮射擊。相對于陳舊老化的俄制現役坦克來說,這無疑是一項巨大的進步。但視頻節目中只披露了T14停車射擊800米外靜止目標的情況,能否在更遠距離上做到動對靜、靜對動乃至動對動,尚不得而知。

無法忽視的問題

總的來說,T14集中了俄羅斯最新的坦克技術,也在坦克制造史上創造了多個第一,是俄羅斯力圖恢復坦克王國地位的一次重大努力。但是除了上述成就之外,T14還存在著相當多難以解決的技術問題。

◎X型柴油機的缺陷

首先外界普遍質疑的就是被俄方高度評價的X型增壓柴油機。實際上,這種發動機并不是近些年研制的新品,它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已經出現。當時車里雅賓斯克工廠為了參加蘇聯新一代坦克投標,設計了這款全新結構的增壓柴油機。但是該型號并未獲得蘇聯國防工業部門的立項。

后來經過一系列的爭論和選型,在馬雷舍夫廠的6TD系列發動機和車里雅賓斯克廠的X型發動機中,蘇聯國防工業部門最終選擇了6TD系列。但很快隨著蘇聯解體,6TD系列變成了“進口產品”。從那時到現在,俄羅斯在先進坦克柴油機方面一直沒有取得像樣的進展。俄羅斯在萬般無奈之下,只好把已經扔在倉庫里長達二十多年的X型發動機又撿了出來。

其實在蘇聯時代,反對X型發動機的人士就已經指出了該型發動機的多個重大缺陷:汽缸排列從傳統的V型改為X型后,結構變得非常復雜,很多部件的設置都受到限制,不得不放大發動機總體積,使之比6TD系列大了許多,單位體積/功率密度比不升反降,迫使坦克動力艙變大、變高,這從T14高高聳起的發動機艙就可見一斑。

由于采用了X型布置,有一半的汽缸位于發動機下端,這對車輛的維修保養造成了很大的困難。即使是常規保養和檢修,也要將整個發動機艙全部打開(包括尾板和底板),或者將發動機完全吊出來,極大地增加了后勤的復雜程度和維護成本。

由于X型發動機的特殊結構,常規壓力的油泵無法保證機油循環,必須采用離心式超高壓油泵和高壓管路。冷卻液和冷卻空氣的流動同樣面臨著困難,必須采取比V型柴油機更為復雜的強制流動措施。這樣一來,原本就結構復雜的發動機結構進一步惡化。相關問題早在八十年代后期就被哈爾科夫的技術人員稱為“結構夢魘”,倘若遇到高溫高熱的氣候,是不是還能保持有效地工作狀況,是要打一個大問號的。盡管俄方宣布該型發動機通過了測試,恐怕也只是宣傳手段而已。而且對于俄軍的粗放式后勤體系來說,X發動機恐怕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會成為保障人員的噩夢。

◎有炮無彈的尷尬

T14的另一個缺陷就是火力。它盡管換了一門新炮,但蘇聯解體前,彈藥技術就已經陷入停滯。俄羅斯也未能有所改觀,整整二十多年沒有任何新型彈藥出現。即使是俄軍目前最精銳的、裝備T90坦克的部隊,也依然在使用四十年前設計生產的BM32甚至BM22型穿甲彈,蘇聯時期最好的BM42/44穿甲彈從未在俄軍的實際裝備序列里出現。即使是BM42/44,也無法對抗北約現役的第三代改進型主戰坦克,即使遇到防護最差的“公羊”恐怕也是無能為力。

俄方在近幾年透露了一些新型穿甲彈的細節,流出了一些彈托和彈芯的設想圖。但是由于二十多年的人才的流失和斷檔,在國際高端的冶金、力學相關研討會和交流上,俄方多年未提出新的概念方向和理論模型,也鮮有創新性的論文披露,其落后停滯的嚴重程度可見一斑。這些電腦繪制出來的彈藥藍圖能不能實現,并不令人樂觀。

◎輕甲炮塔的問題

坦克是進攻性兵器,是陸地戰場的開路先鋒,要承受多重火力打擊。但通過視頻節目和T14兩次亮相,可以確認其炮塔外部只有很薄的一層普通鋼制裝甲,沒有加裝重型附加裝甲的設計。這一方面是無人炮塔不需要厚重的裝甲來保護乘員,另一方面則是受制于整車車重,在強化了車體正面的裝甲之后,加上無人炮塔中復雜的機械和控制結構,已經沒有多余的重量留給裝甲,只能將防護重任全部交給主動防護系統。

在目前的技術水平下,這一設計在面對高速彈藥時有極大的隱患。倘若T14遇到M60或者T72這樣的對手,只要被對手在任何角度(包括正面)命中炮塔,就要喪失大部分作戰能力。從這個角度說,在坦克直接對抗中,T14即使面對二代改進型坦克也沒有任何優勢。雖然炮塔中彈不會帶來乘員傷亡,但是對于正在執行的作戰行動本身來說,這輛坦克已經喪失戰斗力,形同被擊毀了。因此,采用如此輕量化設計的無人炮塔能否有效地保持戰斗力,筆者表示嚴重懷疑。

T14還采用了新型信息化系統,被稱為俄軍的“里程碑”。但由于俄方在這方面透露的信息很少,尚無法得知T14是不是采用了類似戰斗機的電傳操縱系統,也無法判斷它采用的是光環路網絡還是傳統的以太總線。俄軍整體信息化程度較低、數據鏈裝備發展遲緩,甚至還不如一些發展中國家的軍隊信息化水平。但是也不排除俄軍把T14作為陸軍信息化龍頭,靠它來帶動整個軍種的信息化進程。從T14連續兩年參加勝利日閱兵來看,俄高層還是對它寄予厚望的。俄軍工單位和俄軍如何解決T14當前面臨的各種問題,如何在戰術使用上揚長避短,值得繼續關注。

猜你喜歡
炮塔里程碑車體
淺析地鐵車輛車體材料選擇
閱讀理解專練
杭州2022年亞運會籌辦工作重要里程碑任務
基于Unity引擎制作塔防游戲
萊茵金屬公司將擴展德國“美洲獅”步兵戰車性能
伊朗新型“克拉爾”KARRAR主戰坦克在當地電視臺出現
里程碑時刻
漫步人生路
上海A型地鐵車輛彈性車體與轉向架耦合振動分析
汽車工業的里程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