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處是歸園
——論謝湘南打工詩歌

2016-08-29 15:26鄭合心
人間 2016年23期
關鍵詞:湘南打工者詩歌

鄭合心

(湖北大學文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何處是歸園
——論謝湘南打工詩歌

鄭合心

(湖北大學文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與打工潮流的興起,以農民出身的農民工在城市的生活中打拼,但是,無法在城市獲得真正的立足之地,同時又無法回到貧困的家鄉,使得他們在生存的世界中尋覓不到一個棲身之所。謝湘南以自己敏銳的觀察,對社會作出了自己的思考,敏銳地寫出了農民工處在社會的邊緣、經歷著精神的流浪的物質與精神狀況。

中國經濟;城市的生活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90年代改革開放大力進行以來,我國沿海經濟的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很多青壯年都到沿海城市打工。而中國歷來就是一個人口基數龐大的國家,隨著青壯年人口的流動,在廣東、深圳、海南等南方沿海城市逐漸興起了的“打工潮”。數以億計的農村人口流入到城市中來,成為“打工仔”、“打工妹”,從而揭開了中國當代社會發展的全新篇章。但是同時,社會在快速發展之余,打工者作為一個異鄉人的身份來到城市,最終成為了流落城市的邊緣人。打工者對城市懷著美好的向往,不僅僅是獲取經濟上的收益,他們更渴望體驗現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但中國長久以來形成的戶籍制度、分配制度等擊碎了他們的夢想,只能在城市中從事一些臟、臭、累的工作。

“聽別人說/城市是個好地方/城市掙錢的機會多……”(風童《打工者的日記》)帶著對城市金錢神話的向往、豐足生活的渴望,不甘固守那兩畝三分地,“放下鐮刀/放下鋤頭/別了小兒/別了老娘……”(謝湘南《在對列車漫長等待中聽到的一首歌》)“像細菌一樣/擠滿了火車、汽車和輪船/等等交通工具的腸胃,到南方/……”(辛酉《到南方去》)帶著對城市的美好向往,他們來到了城市過著打工的生活。但是對城市生活的不完全適應和自身對技術的缺乏,打工者內心逐漸充滿了不可遏制的焦慮、無奈、迷茫、和茅盾,一方面難以于承受城市過重的負荷,另一方面又不愿面對家鄉的落后與貧苦,從小就沒有參加過勞動的青壯年,對從事農事也是一知半解,本身就收益低的農事勞動,在他們的勞作中更是無法帶來物質的收益。既無法在農村中生活下去,又無法在城市中得到作為一個人的尊嚴,只是在城市中的工資解決了他們子女上學、贍養老人、建房成家等困難問題,因此,他們不得不在城市中繼續工作與揮灑汗水。龐大的打工者蝸居在城市,強大的群體讓他們很容易找到自己的同伴,經常在一起打麻將、打牌、賭博等娛樂活動,但是不是所有的打工者在閑暇之時都會這樣,總有一些敏感的感性之人,對生活具有很強的捕捉能力,他們愿意與渴望將自己的生活記錄下來,讓這些生活的點滴成為自己的回憶。于是,打工詩人應運而生,打工詩歌的出現就變得水到渠成了。

作家們來到城市生活對打工者的感同身受,他們的內心一方面因為對生活的敏感,使得他們更加容易在被很多人遺忘的生活中找到心靈的觸發點,一方面內心中強烈的需求催促著他們將自己生活記錄下來,為自己也是為著更多的人發出一些聲音,正如幾位打工詩人所說:“佇立于中國這塊打工者熱血涌動的土地,一種使命感和責任感時時激蕩著我們的內心:千百萬打工者背井離鄉,以汗水淚水血水,以青春生命,在屈辱中抗爭,在絕望中夢想,在迷茫中求索,譜寫了一個個可歌可泣的打工時代。擁有打工和寫作雙重身份的我們,有理由記錄下這段歷史,讓同時代和后來者更深刻,全面地了解這個身處社會邊緣的群體?!保?]自覺地肩負起民眾的代言人,渴望社會的邊緣人的生活被其他的階層所了解,渴望在打工者的生活中得到更多的幫助。謝湘南也說道:“這在一個人人樂于談分享的年代,在一個發達的自媒體將人的表演性展現到極致的時代,我的寫作,多少表現出幾分與世無爭的反動。我羞于談我的生活是能與人分享的,如果你偶然看到我的這些詩,被其中的那么二三句打動,我會很高興與感激,雖然這難以成為我與你的分享,但至少有了些許內心的觸碰?!保?]無法被城市人所了解的內心與個人的情感,他們只有寄希望與詩歌,發出自己與廣大打工者的聲音。打工者的內心深處是渴望被理解與聆聽的,他們跟很多城市人一樣渴望被理解、呵護、承認。

徐志摩曾說:“詩是一個時代最不可錯誤的聲音,由此我們可以聽出民族精神的充實抑空虛,華貴抑悲瑣,旺盛抑銷沉?!睂τ谝粋€社會多元化的時代、價值觀、思維方式、主體選擇都比較多樣化的時代,詩歌是一個時代精華的濃縮品,是一個時代最真實的寫照與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

謝湘南,一位打工詩人的代表。1974年生于湖南鄉村。在鄉村期間,插秧種菜、養魚養豬、養牛羊都曾涉獵過。1993年抵達深圳這個外流人口很多的城市,干過搬運工、推銷員、快遞員、記者等事情。詩人在對工業化進程中的都市日常生活詩意的捕捉中,揭示了一群農民工進入繁華都市后的一種底層化、邊緣化的真實狀態。

一、打工者城市處境的邊緣化

農民工帶著熱血與希望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當城市的流水線、日夜不休的車間將他們的激情與熱血吸蝕殆盡后,他們成為了都市勞作的奴隸,拿著微薄的工資,做著遠超于身體負荷的大量工作。但是也無法回到鄉村,在城市也難以找到真正的落腳之地,便成為了一個隨處飄蕩的“邊緣人”,成為了郁達夫小說中的“零余人”。劉懷謙在《中國農民工問題》一文中指出:“‘邊緣人’是指:(1)城市農民工在城市經濟、社會和文化生活中發揮著日趨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體制上的隔離,生活環境、職業技能和生活方式上的差異,城市農民工一直被作為一個游離于主流社會之外的特殊群體來對待;(2)和城市常住居民相比,他們在物質生活條件、工作環境、社會身份制度、福利待遇、社會交往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均處于劣勢;(3)在城市經濟和文化生活這一參照系里他們處于相對貧困的狀態?!眮淼匠鞘械遣荒鼙蛔鳛橐粋€真正的城市人一樣的生活,中國的戶籍制度與分配制度等讓很多打工者無法完成心中的那個美好的念想,甚至連最簡單的生活保障都不一定有著落。毫無疑問,劉的文章中介紹到這樣的“邊緣人”對于城市中的打工人是非常符合的。打工者由于戶籍制度的隔離,加上在技術、生活環境與方式等上的差異,盡管在城市中勞作的是他們,但是他們始終無法改變他們在城市所處的底層身份與邊緣性。

1993年謝湘南離別湖南農村家鄉來到深圳打工,19歲加入了打工者生活大潮之中,來到都市生活,珠海的高速公路、深圳的地鐵站、中華街的霓虹燈、大街上性感高挑的女人等等,都是他初次來到這個城市的第一印象,跟所有的農民工一樣,帶著初次的歡喜與好奇,行走在大街上感到一種無比的快樂與滿足。但是,當他們開始在這個都市里謀生時,才會發現一切遠沒有想象的那么美好,沒有休止的工作,將自己寶貴的青春與汗水都獻給了流水線和車間,最后每一個人都感到前所未有的疲憊和空虛。導致最后不得不流離在各大城市的角落,逐漸地淪為社會的邊緣人,無盡的打工者、無盡的流浪、無盡的失落,最后依舊還是在城市的生活中感到一種無法避免的失落與惆悵,謝湘南的詩歌中到處都充斥流浪者無盡的悲哀。

謝湘南詩歌真實地展示了城市中邊緣人的生活與工作狀況,對生活的真實描寫,對廣大人民生活的關注,展現了打工者的另一種生活,詩人將城市中的圖景之一定義為“無季節”的恒溫,他說:“我不寫情詩,我不寫諷刺詩,我也不寫詩劇與寓言。我既不敘事,也不抒情。我只是呈現一種熱情的冰冷,只是把某種物質剖開,如果你能從這幅解剖圖里看出點什么,不是年輪,不是血痕,不是淚跡,只是一種呼吸般的游離——”(《寫詩有如初見》)?!盁崆榈谋洹?、“呼吸的游離”生動地寫出了打工者在城市中無盡的憂傷,每一個打工者為了生活上的物質追求,內心都充滿了傷痛與精神的恍惚。

二、打工者精神的流浪與迷茫

打工者來到都市生活,大機器對人的異化,使人變得不再具有很強的主觀能動性與自主性,而是在機器化的時代里,被機器所控制?,F代社會對底層人的一種異化,使得他們在適應這個城市的同時,使他們的精神變得僵化與頑固。城市生活無法滿足他們的身理與心理的需求,他們無法在城市里找到精神靈魂的棲息之地。在鋼鐵機制和現代化的流水線面前早已變成了鋼鐵的附屬物,他們是世界工廠中的一個微不足道的小零件。人的肉體與靈魂都在機械化的環境里成為了一個零部件的碎片式存在。

謝湘南跟所有的打工者一樣,渴望被城市接受。但是,無論在城市呆了多久,無論在城市里打拼了多少年,城市始終將這些打工者視為過客與零落人,城市從一開始就很難接受他們。身份的歧視與分配制度的難以改變,使得他們從一開始就很難改變自己的社會邊緣性的宿命,都市的漂泊讓他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失落與困惑。體現得較為明顯的是《農民問題》、《不添麻煩》中列舉了很多的農民問題,比如有坐火車、稅收、子女上學、蓋房穿衣、安全、養豬養雞等等問題。謝湘南的詩歌中有很多這樣的迷惘感的書寫,詩歌展現在我們的面前的時候,這種情感是十分的明顯的,難以回到鄉村,城市又不能完全的融入,都使得他們在城市的漂泊中感到一種生命的迷惘感與生存的危機。

謝湘南曾說:“詩歌——相對于我,完全可以進行這樣一種命名,它是一種成長、一種礪煉、一種生命過程的回放;一種酸甜苦辣、情景相寓的宣泄。我在自己的詩作中寄予了自己的歡愉、悲傷、理想、審慎。我將遭遇、觀察、逼真的幻想糅進了詩里,我的寫作與我的境遇、我生存的環境絲絲相連,環環相扣。詩歌在我近十年的不停書寫中改變著我——我的洞察、我的領悟、甚至我感官的結構、我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世界的看法?!睂τ谝粋€來自鄉村的詩人,謝湘南沒有拋棄自己,內心深處迷惘的生存感,讓他在這個世界里驚慌失措與感到生存的危機,而最終他選擇了詩歌來記錄生活的點滴和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看法。

謝湘南現在已經出版了將近八百多首詩歌,大部分都體現了作者內心的掙扎與無奈。謝湘南的一大部分詩歌不是怒吼式與激情式的,它就是將生活普通存在的東西通過簡短的詩歌形式敘述出來?!对嵩谏钲诘墓媚铩访鑼懥撕芏嗯栽谏钲诘钠床罱K失去了寶貴的生命,作者寫了很多她們來自各個地方,做著很多的夜工,不斷的加班,無盡的勞役最終并沒有讓她們過上好的生活,而是身守異鄉:沒有人知道你們怎樣生活過/用怎樣的感情投入這片土地/此刻你們用微笑/靜立在墓碑上/那是一個凝固的光影/是太陽也躲著的一團磷火。她們是悲劇中的一員,城市里曾經閃耀著她們的身影,但是幾乎沒有人曾經關照過她們。她們是辛苦的一員,是被忽略的一個群體,但也是一團太陽都想躲避的“磷火”。無奈的大多數依舊是這樣難以逃脫命運的安排,最終在中城市樹起她們一座座墓碑,冰冷而無情。

打工詩歌在當今的社會中以一種新的形式出現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一方面因為打工詩人將打工者的生活經歷真實地展現了出來,另一方面將打工者的精神情感也體現了出來,使得很多的打工者產生了一種共鳴。艾青曾說:“在這苦難被我們熟悉,幸福被我們所陌生的時代,好像只有把苦難喊出來是最幸福的事,因為我們知道,啞巴比我們更苦?!保?2]打工詩人正是肩負起了這樣的責任,才使得更多打工詩歌具有強大的感召與渲染的力量。但是同時,正是因為打工詩歌作為一種新的形式,在精神意蘊的發掘上也存在明顯的不足和寫作局限。這主要表現在:首先,表現在它未能穿越自身命運書寫上升到多向度的精神書寫,其次,表現在它缺少對打工者自身精神弱點的關照和揭示,缺少一種深刻的反省精神和解剖精神。[13]他們的詩歌在情感的挖掘上顯得有些單薄,像謝湘南的詩歌很多都是對生活的一種簡單的記敘,這種記敘不是沒有價值,只是作為一種詩歌,他應該更加突出詩歌的本身的獨特魅力,擴張語言的力度、深度、廣度、厚度。只有將情感與意境表達出來了,才能使打工詩歌更加具有一種文學力量的美,使得打工詩歌在文壇上產生更加久遠的影響。

[1]劉懷謙.中國農民工問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9頁

[2]許強,羅德遠,陳忠村.中國打工詩歌精選[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7

[3]謝湘南.謝湘南詩選[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4年12月第1版,第324頁

[4]王萬森,吳義群,房福賢主編.中國當代文學50年[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6,第288-289頁

[5]徐志摩.《詩刊》序言[J.]選自《詩刊》創刊號,1931,1,20

[7]王若水.為人道主義辯護[M],北京:三聯書店,1986年,第191頁

I222.4

A

1671-864X(2016)08-0019-02

鄭合心(1991-),女,漢族,湖北黃石人,湖北大學文學院現當代文學碩士。

猜你喜歡
湘南打工者詩歌
詩歌不除外
嘎爺的一把火
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學生湘南寫生作品選
冬瓜謠
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學生湘南寫生作品選
“新”“舊”互鑒,詩歌才能復蘇并繁榮
湘南起義朱德“智取宜章”是否赴宴考辨
詩歌島·八面來風
謝湘南的詩
論打工漫畫與打工者的文化契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