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學雜志》的兩篇中國科學史作品探析

2016-09-07 14:33曲德騰
中國科技史雜志 2016年4期
關鍵詞:理學天文物理

曲德騰 李 斌

(中國科學院大學 人文學院, 北京 100049)

《理學雜志》的兩篇中國科學史作品探析

曲德騰 李 斌

(中國科學院大學 人文學院, 北京 100049)

1906—1907年出版的《理學雜志》刊發了《二百六十年前理學大家方以智傳》和《中國物理學家墨子傳》,這2篇文章以近代西方科學視角審視中國古代科技成就,將方以智和墨子視為理學大家和物理學家,明確提出要建立理學之歷史,是日俄戰爭之后部分中國傳統文人反思“中體西用”框架,嘗試融合西方科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例證,也集中體現了《理學雜志》的辦刊宗旨在學術之普及,期望在我國之富強。以往關于方以智與墨子的研究并未提及這兩篇。

《理學雜志》 方以智 墨子 中國科學史

1906—1907年間,《理學雜志》于第2、3期連載薛蜇龍先生撰寫的《二百六十年前理學大家方以智傳》[1,2],于第4、6期連載覺晨先生撰寫的《中國物理學家墨子傳》[3,4]。這2篇中國科學史文章,以近代西方科學視角來審視中國古代科技成就,明確提出要建立理學的歷史。對其進行分析和解讀,可以更為深刻地理解中國傳統文化在20世紀初所面臨的困境,以及中國傳統文人為破解這種困境而進行的融合西方科學與中國傳統文化、普及科學技術的嘗試。

1 《理學雜志》上的科學史文章

《理學雜志》是一本由中國傳統文人自發自主創辦的綜合性科技期刊,1906年11月15日于上海創刊,以月刊形式發行。主編薛蟄龍(筆名公俠、蟄龍),發行者丁初我。每冊140余頁,封面有彩色,內有插圖,書本式,道林紙。發行機構為小說林、宏文館合資會社?!独韺W雜志》現存1—6期(圖1為第5期封面),藏于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等?!独韺W雜志》第6期于1907年8月出版。

圖1 《理學雜志》第5期封面

在“科學”這個概念從日本傳入中國之前,很多知識分子和士大夫使用“理學”“窮理學”“格致學”這些傳統概念來命名“科學”。這里的“理學”并非宋明理學,但是卻又與宋明理學有一定關系。蓋因宋明理學家,或者歷代大儒,同時也是博物學家、醫學家等?!独韺W雜志》主編薛蟄龍在序列中寫道:“是故理者,人物之樞,萬彙之主,宇宙之真宰也,人得其理而生存世界,驅遣萬物,使萬物悉為我利用不敢抗,人亦不敢物我而人我或且神我。此理之果也,果必有所因,吾且為其因乎,惟然而理學雜志乃以茲出現?!盵5]他認為理學(即科學)是世間萬物存在及運行的規律。人若想立足于世界,必須掌握理學,才能讓物盡其用,使自身得到發展,且不落后于他人?!独韺W雜志》用“理學”指稱西方科學,意味著西方科學作為一個獨立的知識系統,在當時中國社會還沒有得到傳統文人的完全接受。至于《理學雜志》的辦刊目的,金松岑先生在“發刊詞”中提到:

往者鐘君憲鬯等,嘗組織《科學世界》于海上,一年之后,賡續無人。今日丁君初我,復組織《理學雜志》于內地,薛君公俠為之編纂。夫鐘君之為祝辭也,求免為猶太之遺民而已;余則非徒望有實業界之王出現于吾理科之窟宅,而將使須彌芥子,舉一切殖民探險、航海作戰之計劃,因此而得所藉手焉。[6]

這里,金松岑先生指出了《理學雜志》的期望:理學昌盛之后,我們不僅希望免遭其他民族欺凌,甚至要稱雄于世界民族之林;那些理學發達的民族能做的“殖民探險、航海作戰”的事業,我們也要做。在毅士《祝詞一》中,亦有更加清晰和簡潔的說明:“其宗旨則在學術之普及,其希望則在我國之富強?!盵7]

《理學雜志》除介紹包括物理、化學、博物學、數學等科學內容外,特辟有“歷史”一欄,旨在向民眾普及科學發展的歷史,增廣見聞并啟發對科學的興趣:

水沸而創氣學,果墜而識地心,成績俱在,不惟明沿革而資觀感也。[8]

《理學雜志》及之前的科技類期刊,大量引介、翻譯、介紹西方科學發展的成果,在科學知識的介紹中會夾雜一些科學史的敘述,例如:杜亞泉在《化學原質新表》中介紹了其發現者門捷列夫[9],《論發電》[10]《問透骨電光》[11]和《問透物電光》[12]等都對相關科學家做了簡要介紹。同時也會刊登一些介紹學科發展歷史的文章,如《化學沿革史》[13]。理學雜志共刊載歷史類文章5篇,分別為《化學小史》[14](第1期)、《二百六十年前理學大家方以智傳》(第2、3期連載)、《中國物理學家墨子傳》(第4、6期連載)、《19世紀德國植物學家略傳》[15](第5期)及《植物研究會緣起》(第5期“雜錄”,但讀其內容,應歸于歷史類)。其中《化學小史》《19世紀德國植物學家略傳》及《植物研究會緣起》是對相關學科的發展或科學家進行介紹性質的文章,本文不加詳述。

《二百六十年前理學大家方以智傳》和《中國物理學家墨子傳》這兩篇中國科學史的文章,體現了《理學雜志》融合西學與中學的一種嘗試。這兩篇文章一直為研究者所忽視,原因有二:一是《理學雜志》受諸多因素所限,發行一年便告???發行量及影響范圍皆有限;二是《理學雜志》館藏狀況不甚理想,資料的收集及整理頗為不易,容易被忽略。

圖2 《理學雜志》第2期目錄

2 《二百六十年前理學大家方以智傳》

《二百六十年前理學大家方以智傳》,薛蟄龍著,以其常用筆名“公俠”發表于《理學雜志》第2期(1906年12月出版)(見圖2)、第3期(1907年3月出版),全文8300余字。以當代學術論文的規范來歸納,其摘要和關鍵詞如下:

摘要:學術思想的傳承及興盛源于廣泛的交流及對新發現的表彰。中國落后于西方,是因為故步自封,且重經學不重實學。但古人中也有以實學而著書立說的人存在,其中以方以智及其《物理小識》為代表。運用西方傳入的近代科學知識,本文分析了《物理小識》中所記載的天文、地理、物理內容,解釋了聲音的產生、光的折射衍射,潮汐的形成等現象。通過方以智的案例可以看到,我國古代也有如方以智這樣的學者在科學領域取得了成就。方以智的案例表明,并非中國人不如西方人,我們需要對當前落后于西方的現狀作出反思,在反思的基礎上奮發圖強。

關鍵詞:方以智 《物理小識》 理學 物理 天文

以往的方以智研究文獻并沒有提及《理學雜志》上所載的這篇文章?!斗揭灾茄芯窟M路及文獻整理現狀》[16]一文認為,以現代學術眼光評價方以智開始于1924年,首推張蔭麟和梁啟超的研究:

1924年,張蔭麟發表《明、清之際西學輸入中國考略》(《清華學報》第1卷第1期),指出:“此時期所輸入之物理學于我國學術界,影響極少。二百年來,惟方以智著《物理小識》一書,頗有受西說影響之處?!?926年,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民志書店初版)有專節討論方以智,將其治學方法概括為“尊疑、尊證、尊今”,表彰《通雅》是“近代聲音訓詁學第一流作品”,《物理識》所言“頗多妙悟,與今世科學言暗合”“要之此等書在三百年前,不得謂非一奇著也”。

圖3 《理學雜志》第2期方以智像

很顯然,1906—1907年連載的《二百六十年前理學大家方以智傳》一文,以西方科學的視角重新審視和解讀方以智及其《物理小識》,并將方以智視為理學大家,早于1924年的張蔭麟和1926年的梁啟超?!独韺W雜志》第2期刊載方以智像(見圖3)。

該文開篇交代了文章創作的時代背景,當時中國已落后于世界,民眾對于國運及科學的態度消極悲觀,認為西方列強的強大“此誠理學之賜也,我中國未嘗有之,彼白種其天驕哉”([1],68頁)。作者認為不應該光看到西方各國的強盛而不究其原因。各國強盛固然是因為科學的發展,但是西方200多年前*指方以智所處時代的200多年前,即中世紀晚期。仍處于黑暗落后的中世紀,“猶為森林中之蠻族……悶悶沉沉,昏如長夜”([1],68頁),也曾“以水火為元素,光熱為神明”([1],70頁),經過科學發展之后才取得今日發達進步的成就。

薛蟄龍在該文闡明了他所認為的科學發展的步驟與規律:

凡學術之進化,斷無以一人之智識而得造其極點。集其大成,此蓋有一定之階級在焉。即在歐洲,正不知經數十輩數百輩之理學巨子費無盡心力,絞無窮之鬧僵,研究探討,得有今日。([1],70—71頁)

……于是理學昌明,專家輩出,由理論而事實,由思想而物質,骎骎進步,以至于此。([1],68頁)

薛蟄龍明確提出了由理論而事實,由思想而物質,理學是技術的基礎所在。

對于中國沒有發展出近代科學進而落后于世界的原因,薛蟄龍認為:

尊六經,尚詞章,崇性理,俾學者之耳力目力腦力,漸束縛于無用之地。

上以是求,下以是應。([1],69頁)

但是蒙昧之中也曾有萌芽與曙光:

于此有人也,處舉世波靡之會,為踽踽涼涼之行,摒絕塵俗,偃臥深山,痛理學之墜緒,而精心探索,含毫吮墨,出所得以為著述,務使宇宙間之形形色色悉得真宰以為我用,而不忍使后世有學在四夷之悲……([1],69頁)

對于古人學說中與近代科學相關或屬于近代科學萌芽的內容,作者對其發掘、記錄并分析,在此之中,“明季方以智不可不為之傳以傳”([1],69頁)。

文章進而直接切中方以智所著《物理小識》,對其評價為:

雖曰小識,實為一完全之理科書也。自理化博物以至醫藥工藝,無不網絡包舉。部分類別雖有解釋失實,誤會不經之處,然于今日之所謂定律學說兩相吻合者,亦未嘗無也。爰為摘錄若干條于右,而證之以新說……([1],71頁)

文章對《物理小識》的全篇6卷15類*現行刊本為12卷15類。版本問題,內容并無缺失與增訂。內容,包括由天類而至于鬼神異事等諸多觀點,嘗試用近代科學的觀點加以分析論證和解讀,無論其內容與近代科學觀點是否相同,都加以摘錄。其內容著重于物理學,如物質的形態,氣體的填充性、流動性、氣壓,光和聲的波動性,光的色散、反射和折射,聲音的發生、傳播、反射、共鳴、隔音效應,比重,磁效應等;天文學,如地圓說、日食月食、地球與太陽的相對運行規律、晝夜長短變化、潮汐的產生。

如其對聲學內容的解讀如下:

“天以風雷為聲,地以竅穴為聲。皆陰陽之氣相摩蕩而不已者也。氣本有聲,故物擊物,氣擊氣,氣擊物皆成聲……銃之爆于空也,雷之震于虛也,空谷之傳呼,窨井之遙語也,天鼓星裂,地下樂作也。氣擊氣也。鐘之搖,弦之馳,杖揮空,蟬振翼,蚊聚蠅飛,蟋蟀切股,箭嘯嗩目舌,石崖浪激,松下濤生,破檽吹息,委巷屜響,無之非聲,則無之而非與物相擊。亦無之而非氣也”噫!是說也,與今之所謂聲學者,無二致也?;蛞躁庩栔畾庀嗄κ幎陕?為以智不知聲之所由生,而未離乎臆想之見也。不知聲者由物體震動而生,而氣亦物體也。氣既摩蕩,則分子安得不振動而成聲乎。其所舉氣擊氣之實例,是本乎空氣振動而發音者也。所舉物擊氣之實例,是本乎物體震動由空氣之媒介而生音波者也。凡茲所舉,無不曲中。([1],74頁)

作者對方以智所言與近代科學相符的加以分析,如聲音是由物體震動而產生聲波。對于與近代科學不符的部分,也加以更正。如產生震動的是物體本身,并非“陰陽二氣”。

在文章結尾,作者總結道,自己所著這篇文章,絕非為了表達對于西方科學“我中國固而有之”,其目的有三:

(1)比較中西文化背景中科學家地位的巨大差別,為方以智悲痛:

西人之于理學,其在數百年前學士大夫之所著述,與其所稱道者類,皆有杳冥荒誕不堪入耳十百千倍于以智者,然而后之人不惟不唾棄之,且研究焉,其是者則從而表彰之。即有不是者,亦必為之糾正以證思想之進化。以智懷此學問,留此著作,絕不聞有一表彰者?!暨灯渲型林韺W家,如以智輩者,不惟不能知其學,抑且不能舉其名,雖有此煌煌巨著,亦已風侵雨蝕,幾無孑遺,何西人之幸,而以智之不幸乎。吾為此傳,吾心恫矣。([2],76—77頁)

(2)在“科學勃興思想變遷”之際,要拋棄“愚民政策”,啟發國民對科學的興趣與自信心,促進科學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2],78頁);

(3)對當時科技的發展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如獎勵發明(“新發明者有褒獎之榮”),提倡專利權(“新制作者有特許之權”)([2],78頁)。

3 《中國物理學家墨子傳》

《中國物理學家墨子傳》,覺晨著,載于《理學雜志》第4期(1907年4月15日出版)、第6期(1907年8月15日出版)“歷史”欄,全文6700余字。以當代學術論文的規范來歸納,其摘要和關鍵詞如下:

摘要:國人自古缺乏科學之思想。自西方科學傳入以來,國人不知如何應對,有人不屑一顧,有人盲目崇信技術卻不究其原理,有人承認科學的重要性卻恥于學習“西學”。本文以近代科學知識分析和解釋《墨經》中所記載的物理知識,如力的構成,浮力、合力,光的折射散射和衍射,小孔成像等。國人自古重“形而上”的經學,輕視“形而下”的技術,墨子卻能兩項兼得。效法墨子,國人當重視科學。國人既不重視科學,也缺乏科學之精神,甚至也沒有專門的歷史來記載科學,所以作此文以為肇始。

關鍵詞:墨子 物理 力學 光學

《中國物理學家墨子傳》開篇即言:

中國人無理學之思想,由于中國人無理學之歷史,……翻其歷史從未有片紙只字道及理學。一旦飛來之峰至自異域,于是少見多怪。悍者藐焉不顧,愚者以為幻觀,賢智者心竊好之,無以解嘲。則雜引諸子百家中一鱗一爪,以為我中國亦嘗有之……墨子者,亦其所引者也。雖然二千年之墨子矣,豈有真知墨子之一人哉!([3],63頁)

這段文字說明了當時中國無科學、無科學思想之現狀,以及時人對外來科學技術的不同反應。結合后文“……雖然以政治學家之墨子,標而鬻諸今日之政界,則無人能售也,不如轉而貢之于學界”。言明了該文的意義既不同于時人引墨子而自我解釋安慰,也不拘泥于政治制度,乃是借此闡釋科學理論,以求對科學的傳播有所貢獻并求啟蒙民眾。

繼而說明《墨經》由于種種原因,如戰亂、焚書、后人曲解轉錄等而殘缺不全,只能根據現存版本解讀,這一點在后世學者的研究中也多有提及。

文章大膽定義:

學界之墨子則物理學之發明家也。([3],64頁)

墨子固不失為物理學之發明家也。([3],65頁)

其發明力學也,則曰“力,形之所以奮也,力重之謂下,與重奮也?!鄙w重性必下,惟力則與重以奮,一切功程,皆由此出。此墨子立說之最大前提也。([3],65頁)

首先這里的“發明”一詞,意為“發現并提出觀點”,乃古今語意差別。這里明確了墨子對“力”給出的定義,力是使物體運動的原因。對此,墨子舉例予以說明,說好比把重物由下向上舉,就是由于有力的作用。作者概括了這是《墨經》中所載各種工程工具的根本原理。

其次,關于力學,該文對于合力做出了全面的闡釋:

此重心力與分解力之原理。墨子就挈物以明之也。例如風箏扶搖空中,全在總線合度。若其三支總線為三不等長度,則風箏必不舉。今以長方形之物系繩于一角而挈之,則重心必趨于下,物必不正。蓋但有一偏之挈力,而無平均之引力,則力止于所施之一隅夫。挈之制物,本在乎繩,若其繩系物于一邊之中點,則繩之左右權重相若,而物形斯正,然后以直線分解之力與物之本重相權,若力能盡之重,則物挈而上矣。([3], 66—67頁)

此外,該文關于力學部分,對墨子關于杠桿、斜面、重心、滑輪組、滾動摩擦等力學問題進行了一系列的近代科學驗證,這里就不一一贅述。

關于光學該文做了更多篇幅的討論:

其發明光學也,則曰“景日之光反燭人,則景在日與人之間?!贝斯鈱W最初之原理,虛像實像之所由別也。地球之所以光明,皆由太陽光線投射于地面各物,各物受光以燭人,以人目為主觀,則景豈不在日與人之間乎。([3],69頁)

此處對物體的成像及光源做了解釋,并由此引出了墨子對平面鏡、焦點、球面鏡、光的折射、寫真術即小孔成像所作的實驗,并結合西方新發明的照相技術詳細闡述了“寫真術”的應用原理,可謂與時俱進。

縱觀該文,雖然所述止于力學和光學,所述知識與現代相比也相對落后,但該文第一次用近代科學觀點對《墨經》所載進行分析,其立意在當時來說十分新穎,應當屬于我國早期科學史的佳作。

該文作者在最后總結:

墨子雖僅有傳書,然非值西學東來之后,以物理學之新說證明之,則逍遙二千載……然而欲民之無愚安可得也?……雖然以吾國人浮夸虛憍之氣習,動輒謂西國之學皆吾國所固有,則因勢利導,而表彰一墨子以發凡梳。概一墨子之學以起例者,正可以發起吾國人科學之思想……([4],83—84頁)

可見該文的主旨是啟發國民的科學思想,不僅要學習技術,更應該學習科學的原理。

此外,在該文于《理學雜志》第4冊連載之末,印有8個小字,不屬于該文,卻是編者有意為之。這8字為“天子失官,學在四夷”*語出《左傳·昭公十七年》:“吾聞之,‘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猶信?!边@里是借用孔子的典故,是指遠古的時候,最高王室所設立的每一個官職,都代表特定的含義和職責,并且任官者世代相傳。因此,當政治發生變故,而任此職者離開王室時,就意味著其所職掌的學術隨之流落。也因如此,在一些諸侯國乃至民間,對這些官職之意義及其職責的認識反而得到了保存。所以,當孔子聽說郯國的國君尚能解釋古代少嗥氏為何用鳥名來命名官職時,才說:我曾經聽說過,“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的確如此!。借此來說明當世“中國”的學術與思想已經流失和落后,應積極向其他國家學習。結合該文作者的總結來看,這8個字可以看作編者對刊載該文的用意,與作者契合。

4 總 結

西學在明末大量傳入中國,以利瑪竇為代表,傳教士用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來吸引統治者關注,士大夫階層的有識之士看到先進的西方科技,則開始醞釀如何學。但中國傳統的大國心態又使得士大夫階層不能欣然接受。徐光啟、熊明遇等都曾提到“天子失官,學在四夷”或者“禮失求野”,簡言之就是“西學中源”說*一般認為,最先提出“西學中源”思想的是黃宗羲及王夫之、王錫闡。但使之系統化、定型化,并對當時及其后世產生深遠影響的,是康熙時期的梅文鼎。但在明代,徐光啟在翻譯算學著作時便指出““數之原其與生人俱來乎?始于一,終于十,十指象之,屈而計諸,可勝用也。五方萬國,風習千變,至于算數,無弗同者;十指之賅存,無弗同耳。我中夏自皇帝命隸首作算以佐容成,后由于理學和‘妖妄之術’昌盛,使中國算術幾乎全廢”(徐光啟:《徐光啟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79 頁。)。把西方比作四夷,可以說既照顧到了大國情緒,又可以讓自己以博大胸懷容納異族文化。這是中國文化優越心態的自我調解,也是為中西文化交流做理論的疏導,有利于中西文化的融合。這是西學剛剛進入中國,兩種文化初接觸時,士大夫階層中的進步開放型士子的應激反應。但在當時,西方科學也處在“起步”或“初成”階段,中西方差距不大,中國士人還可以憑著“古而有之”的心態去“接納”。

到了這兩篇文章作者所處的20世紀初,經歷清朝200余年的閉關鎖國、故步自封,科技無所進步甚至產生倒退。而西方科學與技術歷經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已由思想層面進入到器物層面,展現出革命性的力量。東西方差距過大,不得不從“交流”“接納”變成單方面的學習?!独韺W雜志》再用“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的典故,則是針對民眾對于科學過于陌生,或盲目崇拜或畏懼或不屑一顧的情況,來說明我國祖先有人曾研習科學,這是傳播西方科學、促進西方科學與傳統文化融合的一種策略,與堅持“西學中源”說有著明顯的區別。這2篇文章的內容是《理學雜志》的發刊詞,都未有說“科學中國古而有之”,而是承認科學(“理學”)是世間萬事萬物運行的道理,并無分“中、西”,只是近代以來,在西方興盛,而東方衰落。

《理學雜志》旨在普及學術,期望我國富強。但這種學術卻不是單純的西方科學,不是“西學中源”背景下的西方科學,也不是“中體西用”背景下的西方科學。雜志用“理學”而非“科學”冠名,雖然表明在當時中國社會,西方科學作為一個獨立的知識系統還沒有得到傳統文人的完全接受,但在《理學雜志》這里,使用“理學”卻更多表明這是一種將西方科學與中國傳統文化進行融合的艱難嘗試。在融合的過程中,以西學為參照,對中國古代科技成就和科技典籍進行重新發現、輯佚、整理和研究,是一項文化建設的基礎性工作。這兩篇文章以墨子和方以智為挖掘對象,以近代西方科學解讀墨子和方以智的貢獻,尋找傳統文化與西方科學之間的共同點,嘗試解決“中體”與“西用”之間的沖突,就是這項基礎性工作的代表性成果。

1 薛蟄龍. 二百六十年前理學大家方以智傳[J]. 理學雜志. 1907, (2).

2 薛蟄龍. 二百六十年前理學大家方以智傳[J]. 理學雜志. 1907, (3).

3 覺晨. 中國物理學家墨子傳[J]. 理學雜志.1907, (4).

4 覺晨. 中國物理學家墨子傳[J]. 理學雜志. 1907, (6).

5 薛蟄龍. 序例[J]. 理學雜志. 1906, (1): 2.

6 金松岑. 發刊詞[J]. 理學雜志. 1906, (1): 7.

7 毅士. 祝詞(一)[J]. 理學雜志. 1906, (1): 10.

8 薛蟄龍. 序例[J]. 理學雜志. 1906, (1): 1—4.

9 杜亞泉. 化學原質新表[J]. 亞泉雜志. 1900, (1): 1.

10 王顯理, 王幼庭, 朱維新. 論發電[J]. 格致新報. 1898, (9): 5.

11 愛蓮室主人, 王廷魁. 問透骨電光[J]. 格致新報. 1898, (3): 12.

12 愛蓮室主人, 金梁. 問透物電光[J]. 格致新報. 1898, (8): 11.

13 藤井鄉三. 化學沿革史[N]. 新民叢報, 1906- 02- 23: 第75號. 轉自陳鐿文. 近代西方化學在中國的傳播[D]. 2009. 189.

14 殷頑. 化學小史[J]. 理學雜志. 1906, (1): 85—91.

15 公俠. 十九世紀德國植物學家略傳[J]. 理學雜志. 1907, (5): 69—76.

16 邢益海. 方以智研究進路及文獻整理現狀[J]. 現代哲學. 2013, (1): 119—128.

Two Articles about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China Published in theLixueJournal

QU Deteng, LI Bin

(School of Humanities,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In 1906—07,LixueJournalpublished two articles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Science: “The Biography of Fang Yizhi—A great master of Lixue (Science) before 260 years” and “The Biography of Mo Tze——A physicist of China”, examined Chinese ancient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from the view of western modern science. These two papers, which regarded Fang Yizhi and Mo Tze as “great masters of Lixue (Science)” and “physicists”, advocated that China should found the history of Lixue(Science). They illustrated some traditional Chinese intellectuals had reflected the program “Chinese essence and Western utility” and attempted to integrate western science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fter the Russo-Japanese War. The two papers also represented the purpose ofLixueJournal—the popularization of Lixue(Science) and the prosperity of the nation. The literature review shows that these two articles have never been mentioned in the former study of Fang Yizhi and Mo Tze.

LixueJournal, Fang Yizhi, Mo Tze, History of Chinese Science

2016- 02- 02;

2015- 05- 21

曲德騰,1989年生,遼寧大連人,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Zhuyeqingyang@vip.qq.com;李斌,通訊作者,1977年生,甘肅慶陽人,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科學社會史,libin08@ucas.ac.cn。

N092

A

1673- 1441(2016)03- 0451- 09

猜你喜歡
理學天文物理
只因是物理
高考物理模擬試題(六)
文理學人
天文篇
《吉林大學學報(理學版)》征稿簡則
處處留心皆物理
《鄭州大學學報(理學版)》征稿簡則
天文與地理
鄭州大學學報(理學版)
我不是教物理的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