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碎片化閱讀

2016-09-10 07:22
英語學習 2016年2期
關鍵詞:受眾信息文化

“碎片化閱讀”、“碎片化學習”(fragmented reading/study)等時髦詞源自“碎片化”(fragmentation)一詞。簡單說,“碎片化閱讀”指人們通過手機、網絡等電子終端接收器接觸到海量信息。從表面看,似乎一切信息、知識都唾手可得(very easy to obtain),閱讀顯得如此輕松容易,可以通過零碎時間進行閱讀,而且便于搜索和互相交流,適合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有數據表明,手機閱讀在中國用戶中的普及率很快將超過三成,也就是超過兩億用戶。中國成年人使用在線閱讀、手機閱讀等各類數字媒介(digital media)的閱讀率為24.5%,其中更有約2.8%的人只閱讀數字媒介而不讀紙質書。

就傳播而言,“碎片化閱讀”在本質上是整個社會碎片化或者說多元化(diversification;becoming pluralistic)的一個體現。十幾年前,人們主要通過閱讀報紙和看電視獲取信息,進入網絡時代以后,“碎片化”逐漸成為社會傳播語境的一種形象性描述。以前,平面媒體一般圍繞著“讀者關心的是什么”來做文章,習慣于思考整個報紙定位的問題,可是現在報紙很難“包攬天下”(take on everything),由于眾口難調(It is difficult to cater for au tastes),不可能讓所有的讀者都喜歡?,F今由于受眾(readers,listeners,and viewers)不斷呈現出分眾化的趨勢,“多種媒體,一個聲音”的傳播方式已不能滿足“碎片化時代”不同受眾群體的信息需求。有關機構進行的調查表明,近四成(38.35%)的人看報時習慣于“先看標題,如果感興趣就往下看”,另有32.99%的人會“挑喜歡的版面或欄目看”,“從頭到尾仔細看”的不到15%。過半數(51.56%)受調查者平均每天用于閱讀報紙的時間在半小時以內,只有17.44%的讀者選擇了“一小時以上”。這些數字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讀者閱讀時間的減少和“碎片化”的趨勢,以及讀者新的閱讀習慣和需求。受眾個性化需求和感受不但包括細分的個性化族群的需求,還包括每個讀者的個性和需求。

從理論上說,“碎片化”可以歸結到“長尾理論”(long tail theory)。該理論是美國《連線》雜志(Wired)總編輯、《創客:新工業革命》(Makers the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一書作者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提出來的。他認為,傳統意義上的主流商品是一個堅硬的頭部,而海量的(massive)、零散而無序的(scattered and unordered)個性化需求則形成了一條長而細的尾巴。將長尾上的個性化需求累加起來,就會形成一個比主流商品還要大的市場。當一個社會的人均收入在1,000-3,000美元時,即處在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過渡期時,一個基本特征就是社會的“碎片化”:傳統的社會關系、市場結構及社會觀念的整一性(globalicy)——從精神家園(spiritual home)到信用體系(credit system),從話語方式到消費模式——瓦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cultural tribe)的差異化訴求及社會成分的碎片化分割?!八槠币殉蔀樯鐣l展的趨勢,影響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是受眾追求自我、追求個性的必然發展,所以也可將“碎片化”理解為一種“多元化”。

社會階層的多元裂化(cracking)導致消費者細分、媒介小眾化?;ヂ摼W時代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傳輸技術的大量應用,大大強化了受眾作為傳播個體處理信息的能力,“碎片化”現象不但讓受眾群體細分呈現為碎片化現象,也引發著受眾個性化的信息需求,整個網絡傳播呈現為碎片化語境。

不可否認,網絡媒體的發展培養了不少讀者的”碎片化”閱讀習慣。長篇累牘(long and tedious)的文章在很多年輕讀者眼中是不可思議的事情。而一些來源于紙媒的稿件,經過網絡編輯的“碎片化”+“集納化”(culling)處理,組合傳播實現了1+1>2的效果。網絡媒體為搶奪時效性而推出“碎片化”報道,還進行滾動的報道(rolling/rotating reportage),成為“碎片化”寫作風格形成的強力推手。例如,一家網站就上海海事大學(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某研究生在宿舍衛生間用打著結的兩塊毛巾上吊自殺一事精心提煉出幾個關鍵詞就拼湊出了事件的經過:帶母上學、蟻居、畢業即失業、讀書無用、知識難改變命運、大學生自殺……在這里,該事件被“碎片化”了,不追求深度的讀者讀到這些就夠了。

紙質媒體的“碎片化”寫作風格,在都市報、晚報等面向市民階層的報紙上最先興起,并且大膽地運用于較為嚴肅的時政新聞。很多新聞工作者的潛意識(sub-consciousness)里已經對“碎片化”寫作趨勢產生了親近感。人們提出要多寫短句、斷句,增強現場感:減少描述性、過程性的語句:多提煉關鍵詞:多制作表格、圖表,與文章內容進行有機結合,做到形散神不散(scattered in form but not in spirit)。

對于這種新興的“碎片化閱讀”,人們的態度各持一端。保守主義者悲觀地認為垃圾信息泛濫成災,文化正在大踏步倒退:樂觀主義者則認為,信息豐富多元,“碎片化閱讀”促進了大家交流。媒體紛紛發表文章討論“碎片化閱讀”的“輕”與“重”、“優”與“劣”、“利”與“弊”。

從人類閱讀史上來看,“碎片化閱讀”具有空前的普世性(universality),它使閱讀不再是一項特權,而是人人都享有的權利。相比過往的木簡(inscribed wooden slip)、羊皮書(book with sheepskin cover)、紙質書,電子閱讀器更便于閱讀,理論上所有的知識、信息都能讓眾人同時共享,這對當下社會的發展極具促進意義。不管身份如何,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到發言、交流之中,無論是教授還是農民,都享有自由閱讀的機會。信息層出不窮,隨時隨地皆可閱讀,甚至使得都市宅男宅女足不出戶而知天下事。讀者無需像過去那樣背誦經典,只要通過電子搜索即可,也不必去圖書館借書,身上所攜電子書即藏有千萬冊。此外,“碎片化閱讀”讓個人不那么孤立,通過手機、微博等聯結,會擁有一個虛擬社群空間(virtual community space),獲得心理上的一種支撐感,自己也能參與到信息傳播的過程中。大家還能討論一些公共話題,對公民社會的建立有很大意義。

然而,“碎片化閱讀”在帶來獲取信息的便利的同時,也使得大家不再珍視閱讀的嚴謹性。面對海量信息,輕松、趣味性的東西越來越受讀者歡迎,浮光掠影(superficial)式的閱讀普遍盛行,讓真正有效的閱讀變得艱難。每天面對洶涌而至的信息,人們必須具備更高的理性思維和判斷力。傳統書刊本身含有一定的邏輯性,而碎片化閱讀則是散亂無序的,讀者自身需要加以整合,把信息提升為知識。個人在參與群體交流時,如何不為流行的群體性情緒所左右,能做出自我分析、決斷,這是很重要的。否則,個人就會變成一只無頭蒼蠅,在信息海洋中茫然不知方向。

很難簡單用好壞來評價“碎片化閱讀”。有人認為“碎片化閱讀”屬于快餐文化,不太可能吸收營養。這種閱讀方式改變了我們文化發展的節奏,使得深度文化作品越來越不受關注,消解(dispel)了印刷文化的深度性、連續性和統一性。網絡閱讀可以開闊視野(broaden one’s vision),查閱資料也很方便,但進行學術研究肯定還是要傳統閱讀。至于經典作品,還是要坐下來慢慢看紙質書。有學者說,印刷文化帶給人的是一種從容,尤其是對文本的一種深入體會。而“碎片化閱讀”則更平面化,剝奪人們閱讀時沉浸其中的感覺?!八槠喿x”更具有一種娛樂性和游戲性,使得閱讀不再具有文化意義,而成為一種娛樂的手段。這種片斷式閱讀的習慣容易使人疲倦甚至厭倦,因為它只是身體上的一種聯動,這時的所謂閱讀就具有了“反文化”的特性。一旦“碎片化閱讀”全面取代傳統的閱讀方式,勢必會成為一場文化的災難?!八槠喿x”雖然有新鮮感,但這只停留在新鮮感上。經典閱讀被取代后,我們勢必成為文化無根的(without cultural root)人,因為我們的文化不能僅停留在新鮮感上。我們的教育一定要重視經典傳統閱讀教育,要保護印刷文化。短時間內接觸大量信息,導致人們越來越缺乏有深度的、持續性的關注,所有的話題都一掠而過(glance off)。大家都習慣淺層化閱讀,耐心、興趣都會受到影響,交流的氣氛也必然是淺層的。

有人每天要花兩三個小時上網看新聞,看手機報,但這種閱讀不容易積累知識,只留下模糊的印象,看過也就忘記了。電子閱讀的隨意性(randomness)太大,都是被人為引導的,讀者可能并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閱讀的是什么。表面上閱讀量很大,但實際上有效信息、知識很少也缺少沉淀。養成這種閱讀習慣后,想沉靜下來進行深度閱讀就很困難,人會有浮躁感,而要克服浮躁感是有難度的。

筆者認為,閱讀是所有人都必須做的功課,但不能也無需強求一致。正如英語課程有精讀(intensive reading)和泛讀(extensive reading)一樣,系統閱讀和“碎片化閱讀”可以兼顧??磮笙瓤礃祟},或瀏覽網頁查閱各種信息,然后挑選有意思或有價值的內容細讀,省時而實用。其實,大量的文摘類報刊也起到類似的作用,筆者常從其中發現有價值的內容再查找原文閱讀,受益匪淺。當然作為人生修養,深入閱讀一些經典名著也是必不可少的。從事不同工作的讀者,最好能在前輩的指導下制定一個有重點的讀書計劃。而從事翻譯的人士,廣泛的知識面更是不可或缺的。

猜你喜歡
受眾信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誰遠誰近?
用創新表達“連接”受眾
訂閱信息
用心感動受眾
媒體敘事需要受眾認同
電視節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眾
展會信息
文化之間的搖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