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瓦屋山翱翔云端的諾亞方舟

2016-09-12 05:40文/王
中國西部 2016年8期
關鍵詞:王鑫瓦屋杜鵑花

文/王 鑫

?

瓦屋山翱翔云端的諾亞方舟

文/王鑫

遠眺瓦屋山 攝影/ 平安(微圖)

①杜鵑花在我國東部地區名不驚人,但在瓦屋山上,杜鵑花卻是千姿百態,大放異彩攝影/王鑫②瓦屋山盛產多種寄生在樹上的杜鵑,在全國其他地方都極其罕見 攝影/王鑫③瓦屋山上的杜鵑花大多為高山杜鵑,一般生長在海拔3800米至4200米之間,品種多、花期長、顏色艷麗 攝影/王鑫

瓦屋山位于四川省眉山市洪雅縣境內,不僅是全球最高、亞洲最大的桌山,而且是一座名副其實的瀑布博物館,由于瓦屋山是桌狀山的特殊地質結構,因此景區內有大小瀑布70多條,其中蘭溪瀑布、鴛溪瀑布、鴦溪瀑布的高度均超過500米,是全球最高的冰瀑布。不僅如此,瓦屋山還是世界上最好登的山,從半山古佛坪到山頂正覺寺的索道,長1600多米,高差700多米,坐在上面,可見無數鴿子花和杜鵑花在腳下掠過,如遇迷霧,更有云中漫步的感覺。瓦屋山盛產杜鵑花,40多種野生杜鵑花分布面積達60萬畝,被譽為“世界杜鵑花的王國”。每年春季,瓦屋山上漫山遍野都會開滿迎風怒放的各色杜鵑花,此時的瓦屋山,就仿佛是一艘開滿鮮花、翱翔在云端的諾亞方舟。

高山杜鵑·香溢云海

六月的成都平原,早已進入盛夏時節,而在距離成都僅220公里之遙的眉山市洪雅縣,一座神秘的大山依舊保留著著幾許春末夏初的迷人景色。遠遠望去,這座宛如方桌般的龐大山體在氤氳的云霧中若隱若現,整座山好似一艘行駛在云海中的方舟。這便是瓦屋山,一座被譽為“天下第一桌山”的神秘仙山。

在明朝之后長達六百余年的漫長歷史時期中,這座神秘的大山一直名不見經傳,乏人關注。然而,若是將時間的指針再往前撥轉幾個輪回,你就會驚訝地發現,原來這座無人問津的大山竟然有著非凡的身世。從誕生伊始,瓦屋山就與道教結下了不解之緣,春秋末期,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就曾西行到達位于瓦屋山的青羌之祀訪道隱居;到了漢末,正一道創始人張道陵也曾來到瓦屋山下傳道,并留下了張陵降蟒溝等遺跡;元末明初,武當派祖師張三豐更是來到瓦屋山修行,并創建了屋山派。作為道教圣山,瓦屋山一時風光無限。然而,到了明朝,瓦屋山被朝廷誣為妖山予以封禁,昔日的道教圣山自此一蹶不振,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最終成為今日這座籍籍無名的野山。

雖然在旅游知名度上不及相鄰的峨眉山,但瓦屋山卻以其奇特的桌狀山地貌和豐富的植物種類而受到地理學者和植物學者的青睞。據統計,瓦屋山國家森林公園面積為105萬畝,是全國最大的森林公園,境內共有植物3900多種,其中野生杜鵑達60萬畝、40多個品種,被英國皇家植物大辭典收入并以瓦屋山命名的品種就多達17種,是中國杜鵑花最佳觀賞景區之一。瓦屋山上的杜鵑花不僅花型美,而且品種多,尤其是幾種寄生在樹上的杜鵑,在全國其他地方都極其罕見,而這類杜鵑90%的品種都在瓦屋山,因此瓦屋山也被譽為“世界杜鵑花的王國”。

杜鵑花又名映山紅,為花中西施,是全世界植物學界公認的“高山木本花卉之王”,和報春花、龍膽花合稱為“世界三大高山花卉”。也許,杜鵑花在我國東部地區名不驚人,但在我國西部地區的高山峽谷中,這些籍籍無名的杜鵑花卻千姿百態、大放異彩。早在100多年前,西方人就被中國的杜鵑花所吸引,冒著生命危險,不遠萬里來到我國西南山區獵取這些美麗的花朵,而這些中國的杜鵑花甚至引起了西方園林界的一次革命性的變革,并因此改變了歐洲園藝界的發展和植物引種栽培的方向。直至今天,在歐美許多國家,高山杜鵑依舊被視為花園中的寵物,無論是皇家植物園還是私家小花園都必不可少地栽植來自中國的高山杜鵑,并留下了“沒有杜鵑不成園”的名言。

瓦屋山上的杜鵑花大多為高山杜鵑,一般生長在海拔3800至4200米之間。它品種多、花期長、顏色艷麗。每年五六月間,瓦屋山上的高山杜鵑迎風怒放,各色杜鵑花從山腰到山頂次第開放,游人登上瓦屋山就仿佛進入了杜鵑花的海洋,如同徜徉在一片漂浮在云端上的花海中。對于這種奇特的景觀,曾有專家解釋說是由于瓦屋山森林公園內原始森林較多,在鳥類、風力等外力作用下,不少杜鵑花在樹上生根發芽,因此每年花期都會呈現出這種“空中花園”的壯觀景色。

除了杜鵑花,瓦屋山還有許多豐富而珍貴的植物資源。景區內原始森林植被保存完好,生物多樣性極其豐富,在已統計的3900種余種植物里,被子植物約占世界總科數的60%,有紅豆杉、珙桐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8種,其中珙桐分布達30萬畝,被譽為“中國鴿子花的故鄉”,是我國西南地區重要的模式標本產地,也是我國極為突出的生物多樣性高地,堪稱植物寶庫。

為何瓦屋山的植物多樣性如此豐富?首先,從地質史上看,瓦屋山由于地層古老,長期以來環境相對穩定,幾乎沒有受第四紀冰川的直接侵襲,如諾亞方舟般保留了眾多古老的孑遺植物,宛如一座生物避難所,為珙桐、杜鵑等植物提供了保護。其次,瓦屋山特有植物種類繁多,這得益于瓦屋山絕佳的生態環境和穩定的地質條件,使之為物種的分化和形成提供了絕佳的溫床,高山杜鵑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植物種類。

在瓦屋山中,自由自在生長著的高山杜鵑是當之無愧的代表性物種。在云海之上,瓦屋山的杜鵑花群落為高山、亞高山灌叢生態系統中重要的植被類群,即使在亞高山針葉林、針闊混交林的下層,杜鵑花也是瓦屋山地區最主要的優勢物種。根據古植物學家的研究資料證明,杜鵑花的始祖類群起源于晚白堊紀到早第三紀的過渡期,到第三紀已遍布北半球。盡管現在關于杜鵑花的起源中心還有爭議,但是多數專家認為:中生代以來,地史古老、自然條件優越的中國西南部至中國中部地區最有可能是杜鵑花屬植物的起源中心,而瓦屋山正好位于這一地區。那么,是否可以大膽推測,瓦屋山正是中國西南部杜鵑花屬植物的起源中心之一呢?

穿行在瓦屋山那茂密的原始森林之中,你也會看到林中的杜鵑花一團團、一簇簇,像幽暗的森林中燃起了熊熊火把,鮮明耀眼。尤其是在溪流和深潭邊,杜鵑沿著水畔開得如火如荼,花影在水影中隨風搖曳,流光溢彩。林中的杜鵑,已經不是灌叢,而是高大如喬木,如果你走進林中,不需抬頭看花,僅是地上落英繽紛的花瓣已營造出迷人的意境,而這正是瓦屋山高山杜鵑的獨特迷人之處。漫步在這片云端花海之上,目之所及盡是一株株迎風怒放的杜鵑花,在縹緲的云霧中顯得卓爾不群、仙風道骨,此情此景,是否會讓你想起白居易的那兩句詩呢?“閑折二枝持在手,細看不似人間有?;ㄖ写宋锸俏魇?,芙蓉芍藥皆嫫母?!?/p>

①瓦屋山上的林間觀光便道 攝影/王鑫②瓦屋山上的蘭溪瀑布,落差高達1040米,為當今世界瀑布落差之最 攝影/王鑫③雪白的云朵盤繞在瓦屋山山頂處 攝影/王鑫

中國桌山·人間仙臺

如果說杜鵑花是瓦屋山最空靈的景色,那么桌狀山的地質構造則是瓦屋山最厚重的景觀。自古以來,蜿蜒起伏、奇峰聳峙都是人們對山的慣有印象,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形態的山不為多見,它們四壁陡峭、頂面平展如桌,被形象地稱為桌狀山。而在四川盆地西南邊緣的群山中,瓦屋山無疑是我國桌狀山的典型代表,其形態頗為奇特:孤峰狀的山體拔地而起,山頂面平坦如桌臺,周邊懸崖陡壁圍繞。如果說高峰低谷相間錯落體現了山的曲線之美,那么桌狀山奉獻的則是山的直線之美,它所勾勒出的如刀削般平直的天際線就是對這種美的最好詮釋。

在天氣晴朗的日子里,瓦屋山頂的云層在各種作用力的相互作用下,往往會形成壯觀的“瀑布云” 攝影/ 王鑫

瓦屋山,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平頂桌狀山。遠看瓦屋山,巍然屹立似一座宮殿。瓦屋山因地質作用,形成了向東西兩側略傾的屋脊狀地形,從任何角度望去,整座山體都狀若瓦屋,因此得名瓦屋山。瓦屋平臺海拔2830米,南北長3375米,面積約為11平方公里,高出內蒙古桌子山681米,面積遠大于南非開普敦桌山,被地質專家認定為中國最高、最大的方山,因此民間又謂其為“人間仙臺”,而地質學家則譽其為“中國桌山,地質奇觀”。據說一百多年前的英國旅行家、植物學家亨利·威爾遜在瓦屋山考察時,看到此山四面壁立千仞,山頂坦蕩平順,凸置云端,因此在《一個博物學家在中國西部》一書里寫道:“在這里遠眺瓦屋山,它厚平方重,整個輪廓就像一艘漂浮在云霧之上的巨大方舟?!?/p>

欣賞瓦屋山是一種很獨特的體驗。瓦屋山的山頂是平的,這是一種反常識的體驗。提起山,人們腦海中首先聯想到的無非是“萬壑千巖”“壁立千仞”“孤峰獨起”“層巒疊嶂”之類的詞匯,這些關于山的詞匯都與頂部高四周低的形態有關,然而在瓦屋山,這些描寫山的詞匯統統黯然失色。也正是拜這方平坦的山頂所賜,欣賞瓦屋山就變成了一種很獨特的體驗。因此縱使瓦屋山的山頂和山麓的海拔高差有近千米,整座山也沒有異峰突起的形象,而是如一張碩大的方桌擺放在四川盆地上,顯得瑰麗神奇。

或許在名山輩出的華夏大地上,瓦屋山實在算不上有名氣,但在地理學家眼中,它卻極為珍貴。瓦屋山屬典型的桌狀山地貌,它為巖石地層的研究提供了絕好的素材:瓦屋山不同于周邊有著明顯山脊的山地,它的山頂是一個廣闊的平臺,面積約11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二大山頂平臺,僅次于南美洲的羅賴馬山。從地面仰視,瓦屋山宛如一間巨大的瓦屋,屋頂是層層疊疊的瓦片,這瓦片其實是近于水平的巖石層理,是堅硬的玄武巖“頂蓋”,玄武巖之下是數百米厚的石灰巖,它們共同構成了瓦屋山的桌狀山頂和懸崖絕壁。

從地質學上分析,厚層玄武巖的覆蓋對瓦屋山桌狀山地貌的形成具有決定作用,因此當你從山下谷地仰望瓦屋山時,不僅能體會千米以上的巨大高差,更能真切領略巖石締造絕壁的精彩。瓦屋山山體分兩層:下部植被覆蓋較好,偶爾露出的灰白色巖壁的部分是構成山體基底的石灰巖;上部顏色較暗、水平層理明顯的部分是層層堆疊的玄武巖。玄武巖質地致密,抗風化侵蝕能力強,從而造就了瓦屋山桌狀的頂蓋,而玄武巖柱狀節理發育,則最終在億萬年的滄海桑田中逐步形成了瓦屋山如今陡立的懸崖絕壁。正是這些神奇的地質構造和地質演變,才慢慢締造了瓦屋山“頂平坡陡”的桌狀山外觀,顛覆了“山”在人們心中的固有形象。

黃昏時分,若你站在瓦屋山山頂的象爾山莊舉目遠眺,就能看見一片緋紅色的杜鵑花海之上,水平分布著幾層石灰巖絕壁,高達數百米,在夕陽的映照下閃著金光。雖然天氣晴朗,但仍有陣陣白霧彌漫在最高一級的峭壁間,緩慢地向山頂翻涌,如同一道逆流的瀑布,不禁讓人想到蘇東坡對瓦屋山的生動描寫:“瓦屋寒堆春后雪,峨嵋翠掃雨余天?!?/p>

然而若要欣賞瓦屋山最美的景色,最好選在雨后初晴、云霧翻騰的時刻,此時站在瓦屋山下極目遠眺,瓦屋山如一座被攔腰截斷的巨峰,僅留一半身段屹立于云海之上,仿佛人間仙臺。若將視線再向遠處延伸,就會發現數座皚皚雪山在瓦屋山后若隱若現,成為其最華麗的背景,此時的瓦屋山,宛如天神的寶座,在云海與雪峰的映襯下,顯得壯麗而神圣。

若沒有云霧的繚繞,瓦屋山將一覽無余,缺少了含蓄、神秘的味道。而且,沒有云霧的襯托參照,瓦屋山也難以顯出其高大和壯麗。因此只有懸浮在云海之上、被云霧繚繞的瓦屋山,才最有“世外仙山”的味道。因此可以說,翻騰的云海正是瓦屋山最好的參照物,也正是這些裊繞氤氳的云海,才最終讓這座遠離人世的桌狀山有了一絲靈動的神秘與恢宏的壯麗。(責任編輯/呂文錦 設計/毛豆)

云霧蒸騰中的瓦屋山若隱若現 攝影/ 王鑫

猜你喜歡
王鑫瓦屋杜鵑花
質量守恒定律的應用
Sawtooth-like oscillations and steady states caused by the m/n = 2/1 double tearing mode
Mode structure symmetry breaking of reversed shear Alfvén eigenmodes and its impact on the generation of parallel velocity asymmetries in energetic particle distribution
雪史
待到杜鵑花開時
當國歌響起
杜鵑花
四川眉山:瓦屋春雪
哦,杜鵑花!
山橫瓦屋披云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