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如何提升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有效性

2016-09-13 20:44范偉
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 2016年17期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有效性教學

范偉

【摘 要】作為培養學生思想道德、高尚情操的科目,小學品德與社會在整個小學教學體系中處于核心地位。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對小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小學德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實踐對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現狀進行分析,以尋找到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有效性的方法,并提出幾點建議,以期能提高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 教學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7-0233-01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學生社會生活為基礎, 以品德教育為核心,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的綜合性課程,在整個小學教學體系中處于核心的地位,是小學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為培養學生成為具有良好社會公德和文明行為習慣的、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奠定了堅實基礎。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為了順應時代發展需要,也積極地進行了教學改革,制定了新的課程標準。因此必須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改革教育方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但從目前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實踐上看,仍有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極大地阻礙了課程教學效果的提升,因此,要采取積極的解決措施,為提高小學生道德素養創造條件。以下是筆者結合自身的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實踐,總結和歸納出的影響其教學質量與效果的因素,并提出了一些應對策略,在此與大家進行探討。

一、當前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新教材體現了全新教育理念,其內容和形式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為課程的教學提供了有效的參考和指導。但當前的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仍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的教學觀念陳舊,教學內容設計缺失

雖然素質教育已經推廣了這么多年,但是由于應試教育理念早已“深入人心”,素質教育的實現還需要一段時間。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就有很多教師對新教材缺乏足夠的研究分析,沒有按照新課程教學理念實施教學。忽視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及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無法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自己的了解、體驗和探究形成良好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不能夠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格品質。除此之外,還存在一些部分課程“霸占”上課時間的現象,一些語、數、外教師為了能夠在考試的時候取得優異的成績,便將品德與社會課改為他們想要上的內容。

2、教師的專業化程度有待提高

當前很多從事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小學教師,并不具有這個學科的教師資格證,其次就是品德與社會教師具有較大的流動性,使得從事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教師缺乏教學手段及方法的研究和創新,重視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這樣做會大大減弱這些教師的教學激情,使得教師不鉆研教材,不探討教學方法,也使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感染得更加消極,也就更加不重視品德與社會的學習,這樣就會使這門學科的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大大的縮水。

3、教學中片面追求理論性教學,不能和實際生活相聯系

教師對該課程教學重視程度較低。在實際的教學中,不少教師有些照本宣科,對著教材講課文,或者讓學生看看電影、視頻就結束課程。小學生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因此,這樣的教學方式對小學生的發展是不利的,應該讓課堂成為“以學生為主體”的模式。

二、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策略

1、深入鉆研教材

在素質教育下,教師應當以新課標為教學標準,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教材具有指導性與參考作用,所以教師首要的任務是研究教材,只有自身吃透教材的情況下,才能夠將教學內容靈活應用。并且要求教師要聯系小學生的生活實際來制定教學目標。對于教學目標,要設計得具體、明確。另外,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是十分必要的,在當前的教學中,應該注重學生能力、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的培養。除此之外,要注重教學目標的貫徹落實。落實教學目標先要保證教學目標的確定與實施必須有針對性、層次性,然后必須滿足小學生學習的要求。換而言之,只有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才能夠在課程的各個階段發揮出重要的作用。

2、優化教學過程

一方面,要求教師實行多種教學模式。小學生處于好奇心非常強烈的階段,所以對于新鮮事物充滿著興趣。因此,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要不斷地注入新思維、新內容、新方法,使學生不斷地在新事物中認識到不同的價值。所以,教師可以采用“合作學習”“自由發言”“比賽競爭”等教學方式來提高學生對品德與社會這一課程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于教學內容產生興趣的時候,學到的知識才能夠有效地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另一方面,注重對于學生的評價。

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評價設計,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確定可供評價的指標。以激勵為主要目的,讓學生意識到該課程的重要性。

3、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

要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首先,應突出評價的激勵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運用賞識教育,善于發現和捕捉學生的閃光點,及時給予鼓勵,促進其不斷進步。其次,應摒棄傳統的分數評價和等級評價方式,運用多種方式進行評價,如動作評價、表情評價、語言評價、競賽評價等,還可通過展示、匯報、交流等方式來檢查、評估。再次,應注意評價內容和標準的多元化,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另外應注重評價的主體是多元化,把教師評價、學生自評與互評、家長評價與社會評價結合起來。教師在每堂課后應及時總結和反思,針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加以改進,以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常言道:教學實踐無止境,教學研究無終點。教學過程中我們勇于實踐,潛心研究,這樣才能提高小學品德課堂的有效性,讓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把素質教育落實到實處,為新課程的順利實施添磚加瓦。

猜你喜歡
小學品德與社會有效性教學
“自我診斷表”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對外漢語教學中“想”和“要”的比較
小學品德課程中歷史事件的教學目標與教學策略研究
關于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現狀的調查與分析
船舶嚴重橫傾時應急行動的有效性
跨越式跳高的教學絕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