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季節性沖擊下的青海旅游業發展研究

2016-09-14 19:57王東宏
柴達木開發研究 2016年1期
關鍵詞:季節性影響策略

王東宏

摘要:本文以青海旅游業為研究對象,論述青海旅游業發展的現狀,探討季節性因素對青海旅游業的影響,并提出應對季節性沖擊的策略。

關鍵詞:青海旅游業;季節性;影響;策略

近年來,青海省積極實施“旅游興地富民”戰略,旅游業發展勢頭迅猛,逐步成為青海省的支柱產業。然而,在旅游業發展越來越好的同時,季節性問題也日益突顯,給旅游地的資源、環境、社會、經濟帶來諸多不良影響。每年最旺的7、8月份,客流的超載導致旅游企業服務質量下滑,不僅影響客人的旅游體驗,也不同程度影響青海旅游業的整體形象,同時對青海的環境承載力提出巨大的考驗。而在漫長的旅游淡季,引來的是旅游企業的倒閉和季節性歇業、旅游從業人員失業、賓館服務業惡性競爭?!巴緜οM者,淡季傷害供給者”這一問題困擾著青海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季節性問題是旅游業的固定屬性,它不可能從旅游業中消失,但我們可以通過拉長旅游旺季,開發春秋季旅游產品,尋找冬季旅游客源,以此來平抑旅游業的波峰和波谷,降低季節性沖擊帶來的影響,促進旅游業的良性循環和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青海旅游業發展現狀

(一)旅游人數和收入快速增長

進入新世紀以來,青海旅游業快速發展,旅游總人數和總收入不斷增加。2000年全省共接待國內外游客320.96萬人次,實現總收入10.55億元;2007年,游客總人數突破1000萬人次,達到1001.6萬人次;2012年旅游總收入突破100億元大關,達到123.75億元;2014年實現了“雙突破”,旅游總收入突破200億元,達到201.9億元,接待國內外游客總人數突破2000萬人次,達到2005.58萬人次。

(二)旅游資源開發步伐加快

西部大開發以來,青海省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堅持高層次招商,推進重點景區建設,已形成了一批具有較高知名度的旅游產品。2009年青海有國家級旅游景區69家,至2013年國家級旅游景區升至79家。旅游景點的布局重點已由過去以西寧為中心的湟水谷地向西部、南部地區轉移。在《青海省“十二五”旅游業發展規劃》中構建了“一圈三線”的旅游發展框架,著力打造大美青海觀光之旅、生態青海健康之旅、文化青海溯源之旅、神奇青海探秘之旅等特色旅游品牌;推出世界屋脊天路之旅、避暑休閑夏都之旅、三江源生態之旅等十大精品旅游線路。其中青海湖被評為中國最美五大湖泊之首;藏羚羊被選為北京奧運會吉祥物;西寧市被評為中國最令人向往的旅游勝地;祁連草原評為“中國最美六大草原之一”;“激情穿越柴達木”成為了中國十大完美旅游線路之一,青海省正在由旅游資源大省向旅游名省邁進。2012年,青海湖和塔爾寺榮獲國家5A級旅游景區稱號,填補了青海沒有5A級景區的空白,同年作為首個工業旅游項目——可可西里實業開發集團最近推出的工業旅游產品落戶西寧,填補了青海工業旅游發展歷史的空白。

(三)旅游配套設施逐步完善

1、旅行社和星級飯店基本情況

自2001年起,青海省政府建立了青海省旅游發展基金,各州地市建立了地方旅游發展基金。青海省旅游業投入不斷增加,旅游基礎配套設施條件不斷改善。至2013年,青海省共有旅行社245個,其中:國際旅行社14個、國內旅行社231個,旅行社從業人員2456人;星級飯店達到164個,客房數14238間,床位數26739張,從業人員12018人。

2、交通運輸業基本情況

2013年,全省公路通車里程突破7萬公里,達到70117公里,高速公路從無到有,至2013年末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1228公里,公路客運量13050.47萬人;鐵路運營里程達到1856公里,實現客運量591.91萬人,旅客周轉量達到54.89億人公里;民航通航里程62820公里/萬平方公里,民航客運量達到167.09萬人,實現旅客周轉量24.61億人公里。

(四)對外開放程度不斷加強

近年來,青海省不斷加強對外合作與交流,積極參與國際旅游宣傳活動,積極承辦各類旅游推介活動,突出“大美青?!逼放菩麄?,主動“走出去、請進來”,提升青海旅游整體形象。入境游客人數和旅游外匯收入不斷攀升。1994年來青游客0.95萬人次,不足1萬人次,至2011年達到最大值5.17萬人次,增長了4.44倍;1995年旅游外匯收入230.6萬美元,至2011年達到最大值2658.5萬美元,增長了10.53倍,總體呈快速增長趨勢。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2000年)的實施,青海對外開放程度的擴大、知名度的提升,這正是入境游客數量上升、外匯收入增長的原因。但是受2003年“非典”疫情和2008年拉薩“3.14事件”影響,青海入境游客數量出現大幅度下降的情況,但在隨后又慢慢回升。2010年4月14日玉樹大地震后,省委省政府采取果斷措施,加快恢復振興旅游業,同時利用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全國性新聞媒體,向外界傳遞“今天的青海依然美麗,明天的玉樹更加美麗”的信息,并組織首個高端旅游團赴玉樹旅游;在北京舉辦“玉樹不倒、青海長青”大美青海感恩首都旅游推介等活動,然而這一年入境游客并未受到影響,反而由于世界對青海的關注,在隨后的2011年入境游客出現最大值達到5.17萬人次。

二、季節性對青海旅游業發展的影響

(一)對旅游企業的影響

季節性對青海旅游企業的影響較大,主要體現三方面:一是資源和設備利用問題,青海旅游旺季只有五個月,但旅游企業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各項基礎設施、旅游接待設施設備供不應求。在旅游淡季,雖然可以使旅游設施得到一定緩和,但由于客源不足,許多賓館、酒店、車輛等旅游資源和設施大量閑置,浪費嚴重。旅游企業為爭奪客源紛紛降價競爭,嚴重制約了經濟效益的提高,同時需要關閉大量設施,停止服務,導致旅游設施利用率低;二是投資問題,鑒于以上問題,投資商不愿承擔如此之高的成本,因而吸引旅游業內部投資困難重重。

(二)對旅游從業人員的影響

旅游季節性對旅游從業人員的影響分為兩個方面。對青海旅游從業人員中的管理人員來說,最大的挑戰莫過于在每年的5-9月份如何保證本單位的正常運轉,在滿足眾多旅游者服務需求的同時,保證所提供的旅游產品符合相關質量和標準,保證旅游者的安全。在旅游淡季如何招徠足夠多的旅游者,讓本部門、本單位正常運營;對青海一般的旅游從業人員來說,旅游季節性所導致的短期就業問題才是最值得關心的問題。旅游旺季超出接待力,旅游企業需要雇傭大量員工,到了淡季,旅游者數量不足,旅游服務需求減少,由此產生旅游淡季失業問題或暫時性遷移問題,而旅游企業在沒有穩定雇員情況下,很難維持旅游產品和相關服務的標準與質量。

(三)對旅游管理部門的影響

旅游季節性對當地政府部門的旅游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旺季,政府部門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維護市場秩序和環境保護,以保證旅游者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游客體驗高質量的服務;在淡季時,旅游者嚴重不足,導致旅游設施閑置或嚴重的失業問題,不可避免地會使政府部門承受巨大的輿論和道德壓力;另外,長達七個月的非旺季旅游,增加了投資商的風險和維護成本,使得以旅游業為支柱產業的招商引資工作變得更加困難。

(四)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旅游資源具有可重復使用的特點,但同時也具有易損性和不可再生的特點,一旦遭到破壞,就很難在短時期得到恢復,旅游業本身也就失去發展的基礎。每到旅游旺季,青海各大旅游景區皆人滿為患,爆發式的旅游人流早已超出環境容量,使景點和景區在超負荷狀態下運行,對自然和人文旅游景觀及其環境造成極大的沖擊,尤其是青海很多地方處于生態脆弱區,大量游客進入景區(點),隨之而來的是產生大量的旅游垃圾和污染,對當地生態系統造成損害,幾乎不可能恢復到原來的面貌,嚴重影響到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一旦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很難得到有效恢復,在旅游體驗質量大打折扣的同時也給環境帶來嚴重的污染。

(五)對社會和文化的影響

在旅游業發展過程中,必然會對旅游目的地的社會文化、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等方面產生影響。在淡旺季明顯的旅游目的地,隨著旅游旺季游客數量的劇增,會造成當地交通擁擠、物價上漲,嚴重影響當地居民的生活,使其生活質量下降。旅游者進入目的地,當地居民就要與其共享生活空間與資源。當居民的正常生活受到旅游者的影響時,會引起他們心中的抱怨和不滿,甚至可能造成主客沖突,對旅游目的地形象帶來不好的影響。

三、青海旅游業應對季節性沖擊的策略

(一)深挖人文旅游資源

在自然和人文兩類旅游資源中,自然旅游資源受自然、氣候條件影響,季節性相對明顯;人文旅游資源受自然、氣候條件的影響相對較小,季節性相對弱一些。文化是旅游活動的本質屬性,離開文化搞旅游就喪失了旅游的靈魂,是低層次和不可持續的。與自然風景旅游資源不同的是,人文旅游資源可以被人們有意識地挖掘和創造。青海旅游想要降低季節性帶來的沖擊,必須深挖本地文化旅游資源,開發一批富有本地文化特色的旅游資源,通過舉辦節日慶典、宗教法會、民俗表演、體育競技、娛樂游戲等各類文化活動,形成具有現代氣息的人文旅游資源,這對于拉動淡季旅游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

(二)開發淡季旅游產品

自2006年以來,青海就非常注重冬季旅游產品的開發,特別制訂了《2006年青海冬季旅游活動總體方案》,充分挖掘青海冬季旅游資源,開發了“激情夏都歡樂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探秘之旅”“歡樂農家年”“激情高原自駕行”四個冬季旅游產品,拉開了青海冬季旅游的序幕。近年來,又先后舉辦了中國夏都冰雪旅游節、冰雪運動會、中國夏都迎新春冰上趣味運動會、冰雕、冰燈藝術節、塔爾寺大型法會、酥油花展等冬季旅游項目,使青海冬季旅游逐步升溫。至2014年,冬春季旅游活動一共推出9大類56項活動,無論從數量、內容、形式等與以往相比都更為豐富,多項活動的開展增加旅游產品供給,延長旅游季節。

(三)充分利用價格杠桿

價格是調節供需最有效的手段。旅游作為一種非基本需求,價格彈性較大,可通過價格杠桿,采用季節性價格來調節淡旺季旅游需求。制定季節性價格就是在不同季節采取不同的價格策略控制旅游需求的產生,從而達到分流旺季客流、增加淡季客流的目的。在旅游旺季,將對價格比較敏感的經濟型旅游者分流到旅游平季或淡季;在旅游淡季采取低價策略吸引經濟型旅游者,提高旅游設施及人力資源等的使用效率。提高價格的手段雖然減少部分旅游需求,減少旺季客流量,但同時提高了價格,旅游收入并不會下降,旺季旅客的減少還能保障旅客的旅游體驗,提升旅游服務的質量和檔次。作為市場的主體,旅游企業會在保障旅客“質”的同時兼顧“量”的增長,從而實現旅游收入的最大化。

(四)提高旅游接待能力

青海要建設成為高原旅游名省,接待能力要實現倍增,接待設施也要實現倍增。從旅游交通方面看,要加快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快高鐵的建設,增加鐵路的車次和運力,進一步開拓國內航線和旅游包機,完善青海交通網絡,提高旅游者進入和離開的便捷性。從賓館服務方面來看,在加大星級酒店建設的同時,也要加大經濟型飯店的建設,近年來,大部分國內游客是以組團的形式進行觀光性質的旅游,這部分游客當中多以休閑度假為主,經濟型酒店功能簡化、性價比高、成本節約的特征或許是最適合的選擇。從景區接待能力來看,要積極開發新的景點,完善現有景區的附屬配套旅游產品,這不僅能夠有助于緩解現有景區景點的接待壓力,并且能形成新的游客旅游吸引點,增加淡旺季的游客接待能力。

(五)嚴格規范旅游市場秩序

不管是在旅游的淡季還是旺季,嚴格規范旅游市場秩序都是必不可少的。各級旅游主管部門應通過制定旅游產業政策,提供信息引導,編制行政法規,規范旅游市場秩序,強化市場監管力度,協調針對旅游產業的各種行政、法律和經濟管理手段的實施,嚴厲打擊惡性價格競爭、亂收費、購物欺詐等違法違規行為,凈化旅游發展環境;同時建立以游客滿意度為核心的服務質量管理體系,提升旅游從業人員服務意識和服務水平,不斷提升游客滿意度。

猜你喜歡
季節性影響策略
遠離季節性過敏
這是一份不受影響的骨子里直白的表達書
平南縣婦幼保健院兒童住院患者季節性變化分析
室外水主題公園季節性成因研究
淺談日本料理特色
淺談日本料理特色
如何搞好期末復習
Passage Four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