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江經濟帶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評價

2016-09-14 09:52劉麗娟
商業經濟研究 2016年14期
關鍵詞:協調度長江經濟帶

劉麗娟

內容摘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發展不可逆轉的趨勢和提升區域經濟競爭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我國經濟發展的轉型時期,長江經濟帶在我國經濟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長江經濟帶區域經濟發展的協調程度,對于我國經濟建設全局具有重要影響。本文以實證的方式對長江經濟帶協調發展情況進行研究,對長江帶經濟發展差異進行綜合分析,并給出了實現長江經濟帶經濟協調發展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長江經濟帶 區域經濟差異 發展協調 協調度

引言

長江經濟帶自東向西連接著我國沿海和內陸,覆蓋了超過五分之一的國土,總人口約為6億。2013年我國長江經濟帶所覆蓋的11個省市的GDP總量接近于26萬億元,占我國GDP總量的41.2%。有專家預測,到2020年長江經濟帶經濟發展所創造的GDP總量將占到全國GDP總量的50%。

2015年7月28日華東師范東大學和長江經濟帶研究會共同發布了“長江經濟帶城市經濟協同發展能力指數”。有關研究人員認為:該指數聚焦了長江經濟帶城市相互之間的影響能力和對外服務能力,城市的組織能力、對外服務能力和聯系強度的綜合評價,具體表現為城市區域協調發展的控制力、影響力和輻射力。研究指出,長江經濟帶在發展的過程中上海毫無疑問在協同發展中處于龍頭地位;而處于中部地區的武漢、長沙、南昌相互獨立,還沒有形成合力(李治國,2015)。研究顯示長江經濟帶不同城市之間的協調發展水平還十分低,實現長江經濟帶的協調發展仍需要長期努力。文中對長江經濟帶經濟協調發展現狀進行了深入分析,指出當前長江經濟帶發展存在著嚴重的不協調現象。為了推動長江經濟帶的協調發展必須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科學技術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優化區域產業布局、打破行政壁壘、形成統一內部市場和外部市場等方面著手。

長江經濟帶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實證分析

(一)長江經濟帶概述

長江經濟帶覆蓋有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云南、貴州十一個省市,總面積約為205萬平方公里,人口和生產總值均已超過全國的40%。近年來,長江經濟帶在發展的過程中兩大戰略金融核心區域:江北嘴、陸家嘴已經逐漸發展成為我國最具影響力和與國際經濟關聯密切的金融中心。2014年9月12日國務院制定出臺了《關于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推動長江經濟帶的長遠發展,打造我國經濟發展的新支撐,是我國政府謀劃中國經濟新棋局做出的既有利于當前又助于推動我國經濟長期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建設長江經濟帶的主要任務是發揮長江黃金水道的功能,在長江經濟帶建立起立體交通走廊,創新驅動長江經濟帶進行產業調整和產業升級,創新長江經濟帶協調發展新機制,推動長江經濟帶協調發展。長江經濟帶是我國新一輪改革開放轉型實施的新區域開放開發戰略。我國長江經濟帶的戰略定位是建設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推動長江經濟帶東部、中部和西部的協調發展;建設沿海、沿江全面推進的對內外開放地帶。

(二)長江經濟帶區域經濟發展差異指標

(四)區域經濟協調互動發展現狀分析

在對長江經濟帶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程度進行研究的過程中,以長江經濟帶區域人均GDP作為反映長江經濟帶協調發展的主要指標,對長江經濟帶的協調發展情況進行研究(見表1)。

為了能夠以更加形象的方式反映出長江經濟帶協調發展程度,根據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情況繪制成圖,分別如圖1、圖2和圖3所示。

1.絕對指標測度。通過對圖1、圖2的分析可以看出長江經濟帶的人均GDP全距從2002年的5622元逐漸上到2014年的32817元,增長了27195元,標準差從2002年的1261元逐漸增長到2014年的7660元,增加了6399元,這表明長江經濟帶區域發展中絕對差異比較大。2002-2004年間,長江經濟帶絕對差異增長比較明顯。而在2002-2012年間長江經濟帶絕對差異十分明顯,上升的速度比較穩定。2004-2005年間的絕對差異比較小,并且其上升的速度也比較慢。2012-2014年間的絕對差異明顯增加,增長的速度比較快。由此可得知,長江經濟帶在發展的過程中經濟發展的絕對差異比較大,區域經濟發展不協調十分明顯。

2.相對指標測度。通過對圖3的分析可以看出,2002-2004年長江經濟帶人均GDP的不平衡差在0.65左右,2005-2006年長江經濟帶人均GDP不平衡差為0.62,2007-2008年長江經濟帶人均GDP不平衡差為0.66左右,2009-2012長江經濟帶人均GDP不平衡差在0.7附近,2013年、2014年長江經濟帶人均GDP不平衡差分別是0.68和0.67。由此,可以看出長江經濟帶2002-2014年整體人均GDP差距較大,并且長江經濟帶從2002-2012年人均GDP總體拉大的同時,從2013-2014的發展趨勢來看人均GDP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縮小。但是,從整體上來看,長江經濟帶不平衡值仍舊比較大,這反映了長江經濟帶區域經濟發展存在嚴重的不協調現象。

通過對圖3的分析還可以得出,長江經濟帶的區域經濟標準差系數和不平衡差系數的波動基本上保持一致。標準差系數在2002-2004年在0.39左右,2005-2006年在0.36附近,2007年為0.39,2008-2012年處于0.42附近,2013、2014年分別是0.40、0.40,這表明在2002-2014年,其中在經歷了2002-2006年的降低之后,2006-2012年整體處于上升階段,2012-2014年整體有所降低,這表明隨著長江經濟帶經濟建設區域間的差距有逐步降低的趨勢,區域發展協調成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在總體上長江經濟帶的區域經濟發展仍舊處于不協調狀態。從Theil的發展趨勢方面看,其發展的主要趨勢與不平衡差和標準差系數大致相似,總體趨勢在經歷了下降上升后,總體趨勢區域下降。從圖3中的數據可以得出2012年后Theil指數持續降低。這表明長江經濟帶的區域差距在持續下降,但是從整體上看Theil指數整體上還比較大,這表明長江經濟帶在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區域差距明顯存在,區域經濟的不協調程度整體上還是比較大。

長江經濟帶區域經濟發展不協調的原因分析

長江經濟帶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依舊處于不協調狀態的原因錯綜復雜,就主導因素來說,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區位條件

區位因素的不同是經濟發展存在差異的根源。長江經濟帶東部地區占據長江入??诘牡乩韮瀯?,能夠與海外形成密切的經濟聯系,可以充分利用國外資源、資本、技術與市場等要素,加之該地區沿海與沿江軸線的交匯處,兩軸線在產業、政策與資源等方面的優勢在此處得到綜合發揮,推動了地區經濟的迅猛發展。而中西部地區境內高山林立,沿江開發難度相對較大,且起步較晚,百廢待興,與東部地區有明顯的經濟差距。此外,中西部地區之間的差距也不容忽視,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會輻射到中部地區,加之地形優勢的存在,決定了中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要高于西部地區。

(二)歷史基礎

區域經濟發展的歷史差異是導致區域經濟發展現實差異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東部地區為西方列強貿易與資本輸出的主要集中地,這為當地的工業發展奠定了基礎。此外,東部地區是舊中國金融機構、重要工廠與其他經濟設施的主要建設區域,對我國經濟命脈起到了壟斷作用,就連早期鐵路建設的兩次高潮也都集中于東部,這就決定長江經濟帶東部地區會承擔起我國工業基礎的主要內容。然而,中西部地區長期從事農產生產,工業與第三產業發展速度緩慢,薄弱的工業基礎與落后的制造業發展決定了低下的經濟發展水平。由此可知,長江經濟帶各地區經濟發展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是歷史長期發展的產物。

(三)基礎設施條件

基礎設施條件是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與保障。東部地區的交通運輸能力與電力生產及供應能力在整個長江經濟帶有著明顯優勢,中西部地區難以與之匹敵,這成為東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前提條件。此外,東部地區經濟的發達決定其有足夠的財政能力進行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在此背景下,經濟發展環境勢必會越來越好,地區經濟的發展亦會提速,因而進入一種良性循環。反之,中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既無先天優勢條件,又無經濟發展與財政資金支撐,有限的基礎設施改善能力對經濟的發展產生制約,因而陷入了惡性循環。這種“馬太效應”的存在致使長江經濟帶區域經濟發展越來越不協調。

(四)市場條件

市場條件的優劣直接決定地區經濟發展的快慢。長江經濟帶東部地區市場容量廣闊,輕工業投資比重高,快速的發展決定了大量日用消費品在全國市場上的主體地位,加之該地區接近亞太經濟圈,擁有廣闊的東南亞等市場,提升了自身的經濟發展水平。中西部地區雖然大中型企業比較多,但多以軍工企業為主,資源型原材料工業數量少,程度與層次也比較低,很難滿足市場的現代需求。此外,較低的經濟發展水平限制了中西部地區市場容量的擴大,區位因素的存在增加了其與國際市場的聯系難度,致使兩地市場條件相對較差,發展速度難以提升。

除此之外,產業布局與投資導向、政策條件以及人力資本條件等同樣是長江經濟帶區域經濟發展難以協調的原因。長期的經濟發展差異使得長江經濟帶各地區在經濟結構與產業層次上存在明顯不同,這種不同反過來又會影響其經濟發展速度、投資效益與經濟決策;自20世紀80年代始,我國實行了非均衡發展戰略,并制定了一些投資與優惠政策,對長江經濟帶來說就是加強東部地區投資,政策傾斜推動了東部地區經濟的高速增長,相應地也加劇了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的不協調程度;中西部地區雖然勞動力豐厚,但素質普遍不高,致使兩地區產業多以勞動密集型與資源密集型為主,競爭力不強,加之人才外流現象嚴重,區內培養的高素質人才多向東部與沿海發達地區傾斜,阻礙了中西部地區的產業進步與經濟發展,與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更加不協調。值得注意的是,長江經濟帶三大地區初期的差異更多的來源于區位與政策導向,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基礎設施條件、產業布局以及人力資本對經濟帶各地區經濟協調發展的影響則變得更大。

長江經濟帶協調發展建議

首先,加強區域基礎設施建設。長江經濟帶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完善的基礎設施僅存在于經濟帶東部經濟發展程度比較發達的地區,而在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中部和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參差不齊。由于行政區劃的影響,不同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缺乏統一的規劃,這嚴重影響了長江經濟帶經濟建設的協調發展。因此,為了推動長江經濟帶的協調發展不僅要加快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同時也要加強對基礎設施建設的統一規劃。

其次,要優化長江經濟帶產業布局。優化長江經濟帶產業布局,可以避免在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出現產業同構的現象,避免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區域內部產業之間的無序競爭,要發揮區域內不同地區經濟發展所具有的優勢,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實現優勢互補、分工合作,共同促進長江經濟帶經濟的快速發展。

再次,加強高素質人才培養,推動科學技術創新。在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過程中,必須依靠高素質人才作為支撐,培養高素質人才,推動地區經濟發展。長江經濟帶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離不開高素質人才的推動,要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產品,必須依靠專業高素質人才。區域間競爭逐步演變成以經濟實力較強的中心城市及周邊城市緊密結合的城市群間的競爭(鄒琳、曾剛、曹賢忠,2015)。在我國長江經濟帶長期發展的過程中,長江經濟帶東部地區勞動力素質比較高,而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由于高素質人才流失嚴重,導致人才的綜合素質整體較低,這是區域經濟發展不協調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長江經濟帶在推動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應該推動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為區域經濟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

最后,打破區域行政壁壘,促進技術、資本、人才的自由流動,縮小經濟差距。長江經濟帶的進一步崛起與協調發展,最根本的就是要創建跨省市的協調機制(鞠立新,2015)。由于受到行政區域劃分的影響,使長江經濟帶在發展的過程中長期處于割據的狀態之下。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推動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當前,各地政府已經逐步放寬市場準入條件,使長江經濟帶的一體化發展水平有所提高。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當前長江經濟帶還沒有形成內部協調統一發展、外部統一競爭的發展環境。因此,為了推動長江經濟帶的快速發展,要加快推動內部實現一體化進程,實現長江經濟帶各區域內門戶開放、市場準入,確保長江經濟帶東部、中部、西部地區共同參與到市場分工和市場競爭中,促進人力資本、技術資本和資金資本的自由流動,使長江各區域能夠在競爭中發展,通過發展來縮小區域經濟差異,實現長江經濟帶的經濟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治國.華東師大發布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指數[EB/OL][2015-07-29].http://edu.ce.cn/zg/2015/07/29/t20150729_2669791.shtml.

2.國務院.關于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S].2014-9-12

3.鄒琳,曾剛,曹賢忠等.長江經濟帶的經濟聯系網絡空間特征分析[J].經濟地理,2015(6)

4.鞠立新.略論長江經濟帶的崛起與跨區域協調機制創新[J].上海商學院學報,2015(2)

猜你喜歡
協調度長江經濟帶
江蘇省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經濟社會發展協調評價
長江經濟帶城鎮化質量怎么樣
長江經濟帶產業競爭力現狀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