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語境下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輸入對策研究

2016-09-15 06:39李慧
人間 2016年25期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英語教學

李慧

(南陽理工學院外語系,河南 南陽 473000)

新媒體語境下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輸入對策研究

李慧

(南陽理工學院外語系,河南 南陽 473000)

新媒體語境下,人與人之間的跨文化交際變得直接便捷的同時,也變得私人化非正式化高頻化??缥幕浑H過程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因文化不同而導致的誤解和沖突。大學英語教學的真正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當下中國大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投入的時間精力與所得的語言能力與交際能力有著巨大的預期差距,即費時低效。鑒于此,本文以跨文化交際理論為支撐、以大學英語教學中母語文化的導入為切入點,對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一點建設性意見與可行性的措施,即中國文化導入從教材編排,教學大綱制定,課程設置,教法創新,教師素養等方面得以實施, 以期提高大學英語教學有效性,實現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

大學英語教學;中國文化; 跨文化交際

引言: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 尤其是因網絡的普及而形成的新媒體時代的到來,跨文化交流已滲透到全社會的各個領域,各個階層,甚至普通的百姓之間。英語作為一種國際性語言,其傳播速度之快和學習范圍之廣都達到了歷史上空前的高度。中國的大學英語教學經過一系列的改革之后,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然而依然存在“費時低效”問題。低效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英語語言能力的低效,二是以英語語言能力的低效所表現出來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低效。無論何種低效,在實際的跨文化交流過程中,最終導致的結果都是一樣的即交流的失敗。以Samovar&Porter提出的跨文化交際理論中的 “認識自我”原則為理論依據,本文以大學英語教學中母語文化的導入為切入點,對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一點具有建設性的意見與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即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導入中國文化。這種導入要體現在教材編排,教學大綱制定,課程設置,教法創新,教師素養培養等方面。最終達到激發大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提高大學英語教學有效性,實現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

一、跨文化交際能力理論

海姆斯的“交際能力”[1](Hmyes,1972)是在喬姆斯基的“語言能力”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在語言教學界引起很大反響,由傳統的語言能力教學轉變為語言交際能力教學。在海姆斯的“交際能力” 的基礎上,又有學者提出“學生需要一種跨文化交際能力,他們能夠受益于語言文化教育[2](Byarm&Morgan,1994:62)。Kim認為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應該首先強調 “跨文化能力”—處理文化差異的能力,但他沒有提到交際行為的過程是否得體和交際結果是否有效。

跨文化交際學界的著名學者Samovar與Porter提出了跨文化交際能力模式,包括五點(386-390)[3]。1.認識自我,認識自我要求個體了解自身的文化、個人態度和交際風格;2.考慮物理環境因素和人際環境因素,時間觀念、物理環境因素和習俗是影響交際的重要環境因素;3.掌握不同的信息系統;4.培養移情能力,主要指擺脫民族中心主義的束縛,不以本民族的價值觀念看待和評判其他文化,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5.學習處理沖突。

這種模式的第一點“認識自我”和第四點“培養移情能力”都強調了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與提高必然離不開學習和了解母語文化。

二、我國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現狀

長期以來我國的大學英語教育一直以語言知識體系的傳授和把握為重點。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是花費大部分時間和精力于單詞背誦、語法記憶、寫作練習之上。這種教育模式給予了學生較為扎實的語言基本功, 可是基本的交際知識卻一無所知,更不能將所學語言運用到實際生活進行流暢地語言交流。

20世紀末隨著國外跨文化交際理論的引進,中國的外語教育工作者們開始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構建自己的跨文化交際理論模型和交際模式,并在教學中實施這一模式。2000年后,跨文化交際能力已成為英語專業與非英語專業教學大綱的重要內容和大學英語教育的培養目標之一。

此后,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非常注重語言與文化的關系,語言學習與了解英美國家的文化與習俗并行。這種語言與文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大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提高方面取得了顯著地成就。

目的語文化提高的同時,中國大學生漢語能力和漢語文化能力卻在不斷減少,甚至減少到了令人擔憂的地步。大學生畢業時能通過四,六級英語考試, 卻對中國古代先賢孔子孟子等人的儒家思想文化知之甚少,更不能用英文表達中國文化,于是出現了中國“文化失語”現象。

Samovar提出的“認識自我”理論強調了解自身文化的重要性。個體在了解本民族的價值觀、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了解其他民族的語言與行為,克服狹隘民族主義傾向,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綜上所述,就跨文化交際方面而言,大學英語教學中應該適當加強中國文化的傳承和輸入。

三、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輸入的方法措施

(一)中國文化的輸入一定要體現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和課程設置方面。

教育部于2007年最新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明確指出:“大學英語是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跨文化交際和學習策略為主要內容,并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p>

各大高校以此為綱,各自制定了本院校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筆者經過審閱調查發現,所有高校的教學目標都從聽、說、讀、寫、譯這五個方面對學生提出一般性要求、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大部分高校也提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只有極少部分高校列出了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中西方文化知識和交流能力。只有極個別的高校大學英語工作者意識到大學英語教學中母語文化傳遞應該參與其中,然而即便是意識到這種需求,但在課程設置上卻絲毫沒有母語文化的一席之地。

筆者建議大學英語的教學大綱中一定要明確標出漢語文化的英文表達能力是培養目標之一,漢語文化課程的設置也應因此應運而生。有條件的學??梢蚤_設漢語文化的必修課, 沒有條件的學校至少也要開設選修課,講述中國文化的教材一定要是中英文雙語注釋版,要充分利用對外漢語的學科資源, 理論和經驗,還要進行一系列中國文化的英語講座。通過這種雙語教學形式的開展,大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識更加深刻,同時也有助于提高語言學習的興趣。

(二)中國文化的輸入要體現在大學英語教材的內容編排方面。

教材應以跨文化交際研究為出發點,引進中西文化比較的內容,用以彌補英語教材里中國文化的嚴重缺失。以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的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為例,每個單元里有一個“Language Sense Enhancement”, 該部分列出了一首與主題相關的外語詩歌以及一些名人名言或諺語俗語, 這對于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語言文學、哲學思想都很有幫助。我們可以緊跟其后增加一些中國元素,比如同樣主題的中國詩歌或散文, 或者與主題對應的漢語的名人名言與諺語俗語的英漢雙語表達。這樣就會使兩種文化的互通性與不可通約性一目了然,既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提高學生在兩種文化之間自如游走的能力。比如在《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第二版)》第一冊Unit 5 Romance, 我們可以增加一首同樣表達中國式愛情的詩歌, 學生們耳熟能詳的能夠信口拈來一句國學古詩, 比如《詩經》《國風》的開頭篇《關雎》》里“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雙語翻譯。學生在不同種類語言文字的比較對比之中切實感受到語言的魅力與美妙,自然而然地培養學生對“文化問題要保持好奇和開放的態度,學生不再對其他文化和自身文化持懷疑態度[4]”,能夠客觀地從他者文化的角度看待本民族文化。這點也正好符合Samovar與Porter提出的“認識自我”。

(三)提升大學英語教師的中國文化素養。

在提高本國文化素養方面,大學英語老師應主動向對外漢語老師與孔子學院老師多多學習,討教經驗。學校應該為大學英語老師提供分期分批外出培訓國學的機會,也要定期測試老師的國學能力。只有教師自身具有的堅實的中國文化思想和知識儲備才能使教師本人在大學英語講授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恰當和諧地融進中國國學、文學、思想等,這一教授法必將激起學生熱愛中國文化的激情和提高其中國文化的英語表能力。比如在《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第二版)》第一冊Unit 2 Friendship, text A的教授過程中,老師可以加入論語中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5],還可以引入《呂氏春秋》中俞伯牙與鐘子期的“高山流水”的故事,通過雙方文化中關于朋友的故事的對比講解,使學生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朋友的需求思念尊重幫助都是一樣的,這是人類的共性所致。

對于大學英語教材中文化比例失衡、中國文化專有項缺失的這一問題,老師要通過自身的努力來予以彌補。大學英語教師只有在具備對目的語文化和本族語文化兩種文化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的基礎之上,才能成為兩者之間的“牽線月老”, 然后促使學生獲得一種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最終成為成功的跨文化交際者。

(四)中西文化對比教學法。

大學英語課堂中,中國文化的導入要有一個切入點。這個點就是與西方文化既相關聯又具有可比性的內容。通過兩種文化的對比教學,學生逐步形成中西文化比較的敏感性,也為學生以后自覺文化對比能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同樣以《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第二版)》為例,第四冊unit 5, text A,A Friend in Need,老師在講解時引入西方的性惡論,同時也加入中國孟子提出的性善論,適當引入中國儒家思想,指出性惡論是為了意識惡抑制惡減少惡而發揚善;性善論是認識善發揚善發展善而減少惡,兩者有著共同的目的。文化對比教學能使學生在平時生活和學習中自覺分析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客觀辯證地看待文化差異, 避免盲目崇拜、全盤西化, 最終實現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雙贏。

中國文化導入的途徑除了以上提到的這些,還有很多具體的可行的方法,這就需要同行和筆者繼續就此課題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結語:

多年以來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過多地強調目的語文化的學習,同時又無意識地忽略本民族文化的傳承與輸入,使得當代大學生出現嚴重的中國文化缺失與中國文化失語癥這些現象。新媒體時代,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頻繁, 大學英語教學不僅僅要引入西方文化,同時也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提高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度、提升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向外傳播能力,由此增強不同文化間的交互理解,最終實現大學英語教學得終極目標。

[1]Hymes, D. (1971).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M]. Philadelphia, P.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Byram,M.&Morgan,C. Teaching-and-Learn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1994.

[3]Samovar, L. A. & Porter, R. E. (2006).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Being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4]Byram, M. 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M]. New York: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7:70-73.

[5]許朝陽.大學英語教學中導入中國文化的構思[J].河北:河北學刊,2009(1).

G642.0

A

1671-864X(2016)08-0176-02

李慧(1978.12),女(漢),河南南陽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畢業于中南大學, 現就職于南陽理工學院,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與大學英語教學法。

本文系2015年度河南省南陽市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新媒體語境下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輸入研究》(項目編號:2015RKX11)及2016年度河南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中西方文化特性對技術創新的相關性作用研究》(項目編號:16240041041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歡
跨文化交際英語教學
情景交際
交際羊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語教學為例
如何提高英語教學的有效性
超越文明沖突論:跨文化視野的理論意義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寫作
Long的互動假說及其對英語教學的啟示
跨文化情景下商務英語翻譯的應對
交際中,踢好“臨門一腳”
高職高專公共英語教學中EGP+ESP模式的構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