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義理論對外語學習的啟示

2016-09-20 15:12賈辰陽
考試周刊 2016年71期
關鍵詞:結構主義聽力詞匯

賈辰陽

摘 要: 近現代西方哲學中的語言分析學派對意義理論的研究成果,比如索緒爾的結構主義理論、維特根斯坦的語言游戲說、奧登的語義三角理論等,都可以用來指導外語學習,從而使學習效果事半功倍。本文從詞匯、朗讀和聽力三個角度入手,緊密聯系意義理論,對外語學習提出具有指導和借鑒意義的方法。

關鍵詞: 結構主義 語言游戲 語義三角 詞匯 聽力

一、如何學習詞匯

無論是對于母語還是外語,詞匯量都是影響表達的一個關鍵性因素。尤其是對于外語學習者而言,詞匯量的貧乏,會導致閱讀、寫作、聽力、口語等全方位語言能力的低下。因此,市面上出現種類繁多的學習和鞏固詞匯的書籍。那么,我們該如何選擇和使用這些書籍?如何使得有效詞匯量穩步提升呢?結構主義的意義理論有助于我們解決這個問題。

語言學的開山鼻祖索緒爾(Saussure)開創了結構主義,結構主義的一個中心論點就是“整體大于部分的總和”。文章不是由單詞堆砌起來的,雖然單詞是文章的有機組成部分。用火柴棒擺放出一個人臉的圖案,這個圖案就富有意義,這些組成人臉圖形的火柴棒永遠不能被還原成抓在手中的一撮火柴棒了。單詞必須在語言的整體和相互關聯中才能有意義,必須在生活情景的襯托下才能有意義。單個的詞匯什么都不是,根本是毫無意義的東西。我們要學習的是詞匯的用法,捕捉的是在生命的花叢中飛舞的蝴蝶,而不是被釘在墻上的那個風干了的標本。

近代西方的語言哲學大家維特根斯坦(Wittgenstein)提出了“語言游戲說”,他從哲學意義上反對西方傳統形而上學的本質主義和基礎主義,但他的理論也同樣可以被我們借用到語言學習中。他認為孤立的概念和判斷是沒有意義的,也就是說,脫離了“語言游戲”的單詞和句子是沒有意義的。他曾舉例子反對指稱定義,當我們用手指著棋盤上的“帥”告訴別人這就是“帥”時,我們并沒有告訴別人“帥”的用法?!皫洝钡囊饬x在于“帥”的使用中,而不在于詞典所給出的解釋中,更不是指稱定義所能確定下來的。如果“帥”丟了,我們可以撿起一塊兒小石頭代替它。同樣,詞匯也是如此,如果用“狗”稱呼豬,世界并不會發生紊亂,這就是索緒爾所指出的語言的任意性(arbitrariness)。概念是一個邊界模糊的域,維特根斯坦用“家族相似(family resemblance)”描述這種情形。比如英語中表達憤怒的詞匯和短語:angry,furious,mad,bad-tempered,infuriated,enraged,indignant,wrathful,outraged等。這些詞匯不是擺在盤子中的雞蛋,都擁有屬于自己的蛋殼和自己獨有的領域。恰好相反,它們是被打碎了的雞蛋,依稀尚可辨認,但也相互交融,就如同一個家族中堂兄弟、表兄妹之間的相似,無法截然區分、清晰描述。這種邊界模糊的概念范圍被稱為“語義場”(semantic field)。學習詞匯,應該把單詞放到它所在的語義場之中。比如學到一個單詞computer,對于詞匯本身,我們要掌握它共時性(synchronic)和歷時性(diachronic)的變化,分析它的詞根、詞綴,并展開相關聯想。我們要了解count的拼法在十四世紀復古為compte(計算),由此而有computer。要看看computer除掉“計算器”之外是否還有別的意思,因為英語一詞多義的情形很多。比如yen不僅表示是日元的單位,還可以表示“上癮”,second不僅表示“第二”,還可以表示“支持,贊成”。另外,也要展開關于computer的聯想,鼠標、屏幕、主機、內存、驅動等,用英語都該如何表達,這些都要學習,這就是computer一詞的“語義場”。對于形容詞和動詞,我們都應該考慮到相關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鑒于此,我們在選擇詞匯書的時候要注意幾點:第一,要看書中的單詞是否配有多條代表性的例句。第二,要看書中的詞匯是否照顧到“語義場”,即與單詞相關同義詞、反義詞和相關聯事物的表達方法。第三,要看詞匯書是否配備有相關的練習題,因為單詞只用在運用中才能夠真正被掌握。例句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指稱定義的貧乏和枯燥;照顧到“語義場”,我們就能夠對單詞的涵義有更精細的理解。最后,習題能夠起到鞏固和加強的作用。

二、如何進行朗讀

一篇文章,我們在掃蕩了所有的語言障礙之后,就可以開始讀書了。朗讀是為了練習發音和口語并學習課文中的語言點。但朗讀的時候,自己口中發出的聲音同時傳入自己的耳朵,會因此而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讀書可以分為默讀和朗讀,而朗讀可以分為慢讀和快讀。慢讀的時候要做到發音準確,斷句適當,快讀的時候就是為了練習流利程度。但讀書必須帶著理解,才能真正起到朗讀的作用。

佛教中有因指望月的說法,語言可以比作指頭,佛法可以比作月亮。講道理是為了讓人明了佛法的精義,并證悟大道。如若滯言泥跡,那就是在指頭尖上尋找月亮。西方語言學家奧登(Ogden)和理查德(Richards)提出的“語義三角”理論對于我們的語言學習具有啟發意義。奧登所說的“語義三角”分別是作為意義的指稱(reference)、作為外在客觀事物的所指(referent),和作為文字形象的符號(symbol)。指稱就是人頭腦中所理解的意義,它與外在事物有直接的聯系;同時,指稱與語言文字符號有直接的聯系。但是,文字符號與外在事物之間并沒有直接的關聯。也就是說,連接文字符號與外在客觀事物的那個橋梁、中介,就是人頭腦中所理解和把握的意義。

朗讀就是使用語言文字符號,如果根本沒有理解其中的意義,或者是沒有帶著理解與感受朗讀,那么,朗讀的過程就成了鸚鵡學舌,幾乎毫無價值。我們一定見過這種情形,即為讀書而讀書,讀了一陣,居然不知道自己讀的是什么。就如同打字員一樣,只注意拆分字形而根本不去考慮自己輸入的內容的意思。但是讀書不是打字,打字是工作,讀書是學習,所以就必須要體會自己讀的東西的含義。默讀就是為了使自己完全專注于自己所讀的東西的意義,要做到“得意忘形”,全身心地進入文章所表達的意義之中,進入到文章所創設的情境之中。比如《唐詩三百首》中一句“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雨、樹、燈、人,就是些符號所代表的物件而已,如若不得其中意境,就沒有詩歌欣賞這回事。

前文提及,語言具有任意性,漢語中的“狗”、英語中的dog和法語中的chien,都可以指示客觀世界中的狗。但是,如果聽到一個單詞dog或chien,需要愣上好一陣兒才反應過來,恍然大悟,“哦,是狗的意思”。那么,正常的語言交流就完全無法進行。朗讀所起到的作用,就是要讓語言文字符號和外在客觀事物之間的這種聯系,變得迅捷而又自然,漸漸成為一種無意識的條件反射。開始的時候,人們需要有意識地在心中搜索一個外語單詞的意義,但熟練成自然,當人們幾乎無意識地將符號與外物聯系起來的時候,起到橋梁和中介的“指稱”(即“意義三角”中的reference)就可以功成身退。

三、如何提高聽力

朗讀與聽力是直接聯系在一起的,從理論上講,我們理解自己讀出聲的文章,也應該可以理解別人讀出聲的文章,而理解別人有聲的語言表達,就體現了自己的聽力水平。鑒于此,前文提及的“語義三角”理論同樣可以拿來指導聽力訓練。

按照行為主義者布龍菲爾德(Bloomfield)的觀點,當Jill看到蘋果并獲得來自蘋果的刺激,然后就發出聲音要Jack去摘蘋果;而Jack在獲取語音信息的刺激之后,就摘下蘋果。這只是一種描述性的(descriptive)解釋,而不可能是規定性的(prescriptive)語言理解過程。我們的實際理解過程是聞言而得意,得意而忘象。別人叫我們的名字,我們馬上意識到這是在喚我們,而不會像“語義三角”或者行為主義者的描述那樣,經過一長串順藤摸瓜的過程——在我聽到他人發出的語音刺激后,我的名字的字符首先出現在頭腦中,然后想到名字的意義,最后是意義所指向的現實中的自我——才明白是自己被人招呼,傻瓜的反應也沒有這樣遲鈍。

在正常的語言交流中,聽力發揮作用的形式始終是“得意忘象”、“得意忘言”。語言文字符號僅僅是交流的工具,人們一旦達到交流思想的目的,就可以上樹拔梯、過河拆橋?!暗靡馔浴笔侵袊簳x時期的哲學家王弼提出的,他曾經論及語言與意義之間的關系,認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出于意,故可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在忘象。猶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也”。王弼論述的言、象、意三者間的關系跟“語義三角”理論有很大的相通之處。如果我們的功夫沒有下到家,沒有練習到足夠的程度,我們就不可能到達“得意忘形”的境地。要知道,這之前需要有一個“死去活來”的努力學習過程。

因此,聽力的練習,貴在精,而不在多。今天的外語學習的音像資料可以說是浩如煙海,但要學好外語,要下的工夫并不能絲毫打折扣。語言學習類似于體操訓練,是一門技藝,而不純粹是理解的問題。一個高智商的人,如果不進行必要的訓練,同樣無法把外語學好。因此,在聽力訓練中,與“多”相比,我們更應該重視“精”。將60分鐘長的聽力材料聽一遍,與將一分鐘長的聽力材料聽60遍,似乎不應該有什么區別。但事實恰好相反,后一種練習聽力方法的效果要比第一種方法有效。因為一分鐘的聽力材料中大概會出現120到150個英文單詞,聽了60次,就對這一百多個單詞形成了無意識的條件反射,就達到了練習聽力的目的。而在第一種方法中,雖然是長達60分鐘的聽力材料,但其中的很多詞匯和詞匯的用法只聽了一遍,效果微乎其微。

我們可能會抱怨,一分鐘的內容聽上60遍,分明是一種折磨。但是,從心理學角度說,記憶是建立在痛苦之上的,越是讓你痛苦的事情,記憶就越發持久?!睹献印けM心》中講:“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通‘窠)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達?!币馑际钦f,看看那流水吧,總是把地上的凹陷之處充溢了之后才蜿蜒前行;有志于道的謙謙君子,如果不循序有成,如何最終實現目標呢?我們學習,就要保證自己學到的東西都切切實實地掌握了。只有這樣,才能夠給外語學習打下牢固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趙敦華.現代西方哲學新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2]胡壯麟.語言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奧]維特根斯坦,著.李步樓,譯.哲學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4]馮友蘭.中國哲學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猜你喜歡
結構主義聽力詞匯
本刊可直接用縮寫的常用詞匯
一些常用詞匯可直接用縮寫
本刊可直接用縮寫的常用詞匯
結構主義文論回望與再探
Units 1—2 聽力練習
Units 3—4 聽力練習
Units 5—6 聽力練習
Units 7—8 聽力練習
《從街角數起的第二棵樹》的結構主義解讀
語言的牢籠:論詹姆遜對形式主義與結構主義的批判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