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輔導班的“叢林法則”

2016-09-21 17:06
南風窗 2016年19期
關鍵詞:輔導班大學家長

朱善杰

中國學生在大學和研究生階段,缺乏自由思想能力和科學創新能力。而這背后,不能不說,中小學時代的輔導班對此做出了一定“貢獻”。一旦到了大學和研究生階段,輔導班消失以后,問題就出來了。

近日,全國的中小學生都在陸續返回校園,其中很多孩子,度過了一個奔波而忙碌的暑假,他們的辛苦和緊張程度,與平時相比,并沒有太大差別,有的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他們剛從“輔導班”中走出。

我對它進行了一些調查。結果讓我吃驚。

城市與鄉村

先看看這個“市場”有多大。

浙江杭州,文北巷深處的一個寒假作文班。依稀傳來了新年的鐘聲,整個杭州城復歸年前特有的平靜。文北巷深處的一個寒假作文班卻仍然擠得滿滿當當,家長和學生都是蠻拼的。

剛放暑假沒幾天,一個朋友告訴我,他有離婚的沖動與想法,我頓感驚詫。因為,我平時聽到的,都是他夫妻如何恩愛,家庭何等幸福;看到的,是他在微信朋友圈里,不是在“曬娃”,就是在“秀恩愛”。

看見我僵硬的表情后,他開始娓娓道來。原來,他的婚姻危機,不是因為夫妻感情破裂,而是來自對孩子教育的巨大分歧,以及其給他帶來的巨大痛苦和長期困擾。

他是留美歸國的,對美國式教育非常推崇甚至迷信,只可惜他留學是在博士階段,錯過了基礎教育時期,也就想在孩子身上進行全程的美國式教育實驗。

但是,他的妻子是個“虎媽”,一心想培養出個“牛娃”。在孩子幼小時,二人對孩子教育方式的分歧還可以彌合。隨著孩子長大,分歧越來越大,也越難以相互妥協。終于,在這個暑假,夫妻為孩子上輔導班之事,爆發了“離婚大戰”。

原因很簡單:妻子認為,上海的教育資源雖然很好但非常緊張,競爭也非常慘烈,別的不說,就說中考,將會有大概40%的學生被淘汰出局,失去上高中的機會。到高考,又是一輪殘酷的淘汰賽。如大學讀不上名校,就業就會困難。也就是說,孩子將來上什么樣的大學,能找到什么樣的工作,不是等長大以后再自由選擇的,而是從出生那天起,就開始有不同的決定因素出現了。比如學區房會決定了孩子的起步。而一步跟不上,會步步跟不上。有錢的,當然會買學區房。但他家沒有錢,因此唯一能改變孩子命運的機會是“雞血”,也就是輔導班。

生活中的常識與經驗告訴她,在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孩子前途與命運的“分水嶺”是“幼升小”,而不是“小升初”和高考,更不是別的。因為,在她看來,上海目前的整體情況是:一個孩子,只有上了好的小學,才有希望考上好的初中;而上了好的初中,也就意味著順理成章地上好的高中;上了好的高中的,基本上都能考上好的大學。

所以,她認為,孩子的教育,要從幼兒園抓起,甚至從一出生就要為十七八年后的考大學而謀劃布局,而不是等長大了再說。也許,等長大了,就一切來不及了。這就是為什么那么多人在孩子出生前就爭相買好天價學區房的原因,也是那么多家長,在孩子的幼兒園時期,就利用寒暑假和周末,甚至顧不上吃飯,帶著孩子“趕場”一樣地去上各種興趣輔導班和課程輔導班的原因。同時,妻子告訴他,這種情況,不僅在上海發生著,在北京、南京也是如此。

但無論妻子怎么苦口婆心,他都是一點兒也不認同妻子的這一套。他覺得,這樣的教育模式,不僅使孩子失去了快樂的童年,而且終將毀了孩子的一生及幸福。他認為,孩子長大了,無論讀什么樣的大學,選擇什么專業,從事什么樣的工作,都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和自由選擇,只要其快樂就好。妻子卻認為,如孩子從一出生就輸了,長大了會輸個徹底和精光,還何談什么所謂的幸??鞓放c自由選擇呢。

就這樣,在很長時間里,夫妻二人爭個不休,吵個不停。最后,他發現,也許解決之道,就是離婚了:自己凈身出戶,把孩子和房子都留給妻子,孩子的教育和將來,全權交由妻子決定。

他不僅是來找我傾訴的,更是想征求我的意見。聽到這里,我的腦海里浮現的不是他夫妻間爭吵的場景,而是魯迅的《祝?!分邢榱稚﹩枴拔摇薄耙粋€人死了以后,究竟有沒有靈魂的”的畫面。于是,一個下午過去,我也沒能說出個“一二三”來。

我知道這是一個說不清的問題:從我內心里,是堅決支持他的;但從現實考量,又似乎必須支持他的妻子。

我曾以為,他的妻子只是個別的“虎媽”。到后來,當聽到一個同事說她暑假里會比平時更忙,因要帶孩子參加各種課程輔導班時;又聽到一個朋友說他這個假期已推掉了幾乎所有事情,因要在家專心帶孩子參加各種興趣輔導班時;再聽到一個孩子剛一歲的媽媽已加入了“2020年幼升小”的QQ群時……我才意識到,在上海,已是“鷹爸”“虎媽”遍地了。

至此,我對像上海、北京這樣的一線城市的輔導班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時,對老家的此類情況,也充滿了興趣。只是,在我的成長記憶里,根本不知道輔導班為何物。

等回到家鄉,一個位于山東省南部的小村莊,驀然發現,我的那點經驗,已成了老黃歷。鎮上,在小學對面的整整一條街上,布滿了各種各樣的輔導班:有公司連鎖店式的,有家庭作坊式的;有暑期的,還有常年的;有明的,也有暗的;等等。街上充滿的,是為各類輔導需求定制的“套餐”廣告。

調查下來,我發現,大大小小的輔導班,總共有30家左右。它們是在2000年后興起的,最初只有一兩家,規模也很小。后來,輔導班越開越多,生源也旺盛起來。近幾年,更是一派生意興隆的景象。據說,每年一到8月上旬,縣里的教育部門就會來檢查。因此,有的輔導班會在此之前結束;有的暫時關門,等檢查后再繼續;還有的,就轉入“地下”了。

在一家輔導班樓下,我看到一個男孩在徘徊。一打聽才知道,他不是來參加輔導班的,是來接參加輔導班的妹妹的。我就與他攀談起來。

他生于2001年,從2010年起,就參加各類輔導班,前不久收到了縣里唯一一所重點高中的錄取通知書。但此時,他的父母還是想讓他參加高一的學前輔導班,他苦苦哀求道:“我已連續參加了6年半的輔導班了,無論周末還是寒暑假,這下真的快要吐了,實在撐不住了??丛谖抑锌汲煽冞@么好的份上,今年就饒我一次吧。我從9月開始,再硬拼上3年,你們說什么是什么,讓我參加什么輔導班,我都聽?!?/p>

父母實在覺得他有些可憐,也就作罷。接著給了他一個新的暑假任務:天天接送妹妹參加輔導班。

我發現,家鄉暑期輔導班的如火如荼場面,其實并不亞于上海,似乎大有“天下烏鴉”之勢。只是,其中一個明顯的區別是:前者的各類輔導班,還處于一種“非法”狀態,有“市場”但還未“市場化”。

家庭與學校

再說說為什么這里面沒有贏家。

調查發現,很明顯,從整體上來說,學生并不是主動愿意參加輔導班的,因為平時的課業本來就很重,好不容易有個假期可以休息,可以玩耍,卻還要繼續上課,這對他們來說,是一件比較痛苦的事情,會覺得學習是一個沒有盼頭的過程。再加上,孩子的天性還是愛玩的,是希望有一個自由快樂的童年的。

在參加輔導班的人中,年齡小一點的,比如幼兒園的孩子,不懂得反抗,就被家長帶著參加。大一點的,比如小學的孩子,雖然有的開始很抗拒,但被家長逼迫著,也沒有辦法;后來發現,同齡人都參加暑期輔導班了,沒有同學玩了,自己很無聊,也就跟著同學去參加了。再大一點的,比如中學生,有的因為平時學習不好,就想通過輔導班來提高成績;也有的,認為老師在教學課堂上該講的不講,都是放在輔導班上才講重點知識,因此,也就只能參加輔導班,否則學不到什么東西,無法應付升學考試。

那么家長呢?

對城里的家長來說,一般是愿意培養孩子的興趣和業余愛好的,會主動考慮幫孩子選擇一些興趣輔導班,但前提是要適量和適當。然而,現在的興趣班已完全變了味,成了“幼升小”、“小升初”等的重要考核指標之一,不學不行,且多多益善。

至于課程輔導班,如果不是為了升學,除個別覺得孩子成績差而想補習的家長外,大部分是不會選擇的。因為,他們平時都要上班,工作壓力大、節奏快,整天忙忙碌碌,好不容易有個周末,當然是很想用來休息的,但現在要全部用來陪孩子參加各種輔導班,休息日過得比上班的日子都累。

對農村的家長來說,考慮最多的還是花錢。對于課程輔導班,家長幾乎都是不愿意讓孩子參加的,覺得平時已向學校交了學費,老師就應該把本應教給學生的都教好,憑什么課堂上不認真教,卻在假期里補習基礎課?明擺著就是為了掙外快。但是,誰也不想、更不舍得讓自己的孩子出局,當看著別人的孩子都參加輔導班后,也就開始強迫自己的孩子跟著參加了。這是一種被迫的從眾心理在起作用。

那么老師呢?當然,他們處于輿論風暴的中心。這些年,社會上對老師的批評之聲不絕于耳,主要是認為老師辦輔導班就是為了掙錢,在市場中放棄了師德。我訪談了家鄉辦輔導班的幾位老師,他們也是有難言的苦衷??偨Y起來,大致有兩個原因:一是為生活所迫,二是應家長要求。

另外,一些商人看到輔導班很有市場潛力,因為現在孩子的錢最好賺,也就在寒暑假里雇傭老師和大學生辦起了輔導班。正是這樣,該鎮的輔導班,在2000年后,如雨后春筍一般興盛起來。

可見,學生、家長和老師,在輔導班問題上,各有委屈,似乎都是帶著被迫性的,也都不是贏家,但又都欲罷不能。最多,贏家是資本。因為一些商家,不僅在城市里投資開設輔導班,也在農村投資開辦輔導班。該鎮上,有五六家輔導班是一些教育培訓機構的連鎖店。只是在一些社會輿論中,輔導班問題的“黑鍋”,卻讓教師背了,這是我此次調查的發現之一。

文化與社會

那么,到頭來,又是誰輸了呢?毫無疑問,主要是學生。

首先,孩子應享有的正常家庭教育,被輔導班給取代了。這主要體現在農村。因為,家長認為,把孩子交給了輔導班,家庭教育的問題就萬事大吉了。而在城市,也不是沒有任何影響。畢竟,時間是有限的,學校和輔導班的時間占據了孩子幾乎所有的生活后,留給家庭教育的時間和機會就被相應地縮小了。直接的后果之一,就是學校教育虛化,家庭教育淡化。

其次,一路在輔導班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只是長成了一個個被灌輸的機器,一定程度上,其主體性是被剝奪的,也就缺乏了學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

8月中旬,一個在紐約一所著名大學任教30余年的華人教授告訴我,以他在美國學習和從教共40年的經驗發現,目前中國中小學生的智商和能力,絲毫不比美國的同階學生差,甚至有的還顯得略高一些。但一旦到了大學和研究生階段,差距就明顯地拉開了。當然,對在美國出生并上中小學的華人,不存在這個差別。他指的是在中國讀完高中和大學,再去美國相應地讀大學和研究生的人。

究其原因,是中國學生在大學和研究生階段,缺乏自由思想能力和科學創新能力。而這背后,不能不說,中小學時代的輔導班對此做出了一定“貢獻”。一旦到了大學和研究生階段,輔導班消失以后,問題就出來了。

既然輔導班的問題這么多,且學生、家長、老師都有苦處,那么為什么在當下社會還是一種越演越烈、欲罷不能的盛況呢?背后的推動力是什么?僅僅是金錢、市場和資本嗎?

其直接原因,是社會的教育政策及其指向出了問題。

首先表現在“大學等級化”和“就業出身論”上。人人都想考一個好的大學,因為將來就業前景好。而所有階段的輔導班,都是圍著高考的指揮棒轉的。其次表現在教育資源分配和投入的不平衡:一是地區發展不平衡,優良的教育資源都集中在發達地區,尤其是那里的大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市中心;二是地區政策不公平,當下社會有一種說法是“寒門難出貴子”,很大原因在于農村地區、落后地方、城市郊區、窮人家里,考上大學尤其是名牌高校的可能性已越來越小,也就很難再培養和向社會輸出精英人才。其實,家長不惜一切代價,被迫讓孩子上輔導班,除了從眾心理以外,還有“吊絲逆襲”的心態。

間接原因,是文化的運行機制出了問題。

因為,一種良好的社會文化,會推動社會教育的良性發展;而一個不良的社會文化,會破壞教育政策的正常運行,使其偏離政策落地時的本來軌道。輔導班就是如此。

現在出現了一種狀況,就是:有錢和有權者,把孩子送往國外尤其是美英讀書;暫時沒送的,也想方設法把孩子送進北京、上海的國際學校,動輒一年學費幾十萬,各方面條件都非常好,記得曾看到一則“北京貴族學?;ㄈf建防霾體育館”的新聞。而通過輔導班實現高考路上“自相殘殺”的,大概就是一些工薪階層的家庭了。至于那些偏遠地區的孩子尤其是留守兒童,則是被排斥在上述這兩類家庭之外的“第三種人”。

當社會上主流的文化被資本、市場、競爭等邏輯控制或籠罩時,人們在現實最終選擇和認同的,其實是一種“叢林法則”。

猜你喜歡
輔導班大學家長
《大學》
48歲的她,跨越千里再讀大學
家長日常行為規范
我心中的好家長
校外輔導班對學生學業影響調查分析
沒完沒了的輔導班
輔導班:是奇跡還是謊言?
家長請吃藥Ⅱ
誘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