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依附”走向“聯動”:學校與政府協同育人策略研究

2016-09-22 22:05趙傳兵
考試周刊 2016年65期
關鍵詞:聯動協同育人共同體

趙傳兵

摘 要: 在學校管理集權型背景下,學校對政府表現出較強的依賴性,容易滋生學校辦學活力不足、教育教學改革阻力加大、教育評價權力過于集中、阻礙社會力量參與學校治理等問題。學校與政府聯動,構建目標協同、主體互動和智慧共享的協同育人共同體是學校治理發展的方向。確定政府與學校在協同育人中的主體地位,構建協同育人的組織機制、資源共享機制、紀律約束機制及多元評價機制是學校與政府協同育人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 依附 聯動 協同育人 共同體

在傳統計劃經濟背景下,政府會依據經濟發展狀況和預期對教育發展進行管理,學校對政府表現出較強的依賴性,出現“政府包辦教育、學校依附政府”的現象。在教育快速發展、教育自主性逐漸覺醒的時代背景下,學校發展越來越需要相對自由的環境,以發揮教育工作者的主動性、積極性,從而有利于創造性人才的培養。所以,學校在治理中擺脫對政府的“依附”角色,樹立自己的主體地位,和政府一起構建協同育人機制,是學校教育發展的改革之途。

一、學校管理中學校對政府“依附”的弊端

在集權型教育管理體制下,政府對教育的影響覆蓋了教育的方方面面,學校對政府的“依附”體現在辦學的各種行為上,逐漸喪失辦學獨立性、主動性,學校治理的弊端逐漸顯現,主要表現在:

1.辦學活力不足,改革阻力加大。

學校依附生態中的學校教育具有“大一統”的特點:教育教學目標是預定的,教學內容是統一的,評價標準是硬性的。為了實現預定目標,學校只需按照某種既定模式和程序進行辦學,忠實于國家課程計劃和政策,就能完成教學任務,卻使得學校辦學靜如死水,缺乏激情與活力;學校教師為實現預定目標,完成教學任務,必須控制整個教學過程,采用統一方法教同樣的內容給所有的學生,忽略學生的個性與差異性。

2.教育資源壟斷,促生教育不公。

由于顯見的原因,在教育政策集權型背景下,政府壟斷了所有的優質教育資源,并按其主觀判斷進行教育資源的分配。政府優質教育資源分配的意向會加大學校對政府的依附,其依附結果會產生一些“超級學?!?,使得教育資源分配更加不公平,學生得不到公平的教育,也使學校失去對教育發展的判斷力。

3.評價權力集中,阻礙社會力量參與學校治理。

集權型教育管理體制使得教育教學評價成為少數權威人士的活動,出現了“政府辦教育、政府評教育”的狀況,學?!稗k”得好壞全由“辦”的主體說了算,表現出典型的“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的壟斷特征。政府壟斷教育評價阻礙了具有專業性、技術性特征的社會評估機構的參與,抑制了社會力量參與學校治理的積極性。

政府加大對教育的投資力度,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是許多國家教育發展的積極策略。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政府要包辦教育、決定教育領域的一切行為,因為教育有自己獨特的發展規律和足跡,具有相對獨立性。

二、學校治理中學校與政府走向“聯動”的前提

1.實現學校與政府主體的分離

自20世紀80年代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學校教育體制改革不斷深化,政府與學校的角色定位逐漸明確:政府管、學校辦。但是,由于長期教育政策集權體制的影響,政府對學校的管理存在越位、缺位、失位現象,學校辦學仍然過分依附政府,缺失自主辦學、主動辦學的制度和動機。

2010年,國務院頒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在管理體制改革方面明確要求:要健全統籌有力、權責明確的教育管理體制,明確各級政府責任,規范學校辦學行為,促進管辦評分離,形成政事分開、權責明確、統籌協調、規范有序的教育管理體制[1]。其中“管辦”分離意味著政府管理與學校辦學的分離,在“管”的層面,政府要做到簡政放權;在“辦”的層面,要倡導主體多元化。推進管、辦分離,有助于厘清政府與學校的權責關系,明確各自主體地位,這是學校教育體制改革的方向。

2.構建學校與政府的多聯結通道

“管辦”分離的目的是明晰各自的主體地位和責任?!肮堋睉摶貧w公共管理本位,承認政府是管理者,是學校公共服務的供給者,學校是公共管理的對象;“辦”要落實到學校是辦學的主體,能夠在辦學方面發揮自己的專業性、學術性,實現自我約束、自我發展?!肮苻k”分離僅僅是為了明確各自的主體責任,而不是學校教育發展的目標。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是孤立因素獨立作用的結果,學校的健康發展是多元主體共同作用的結果。所以,政府與學校的分離不是絕對的分離。因為“絕對分離”必然導致主體盲區、責任盲區,出現“都不管”地帶。為了實現學校治理的健康發展,在實現“管辦”主體分離、責任明確的基礎上,應承認兩者的分離界線是模糊的、多聯結通道的,既相互獨立又相互扶持,從而在互動協同、決策分享的情境中促進學校教育的發展。

3.構建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審議”評價機制

傳統的學校發展評價是“自己評價自己”,評價主體比較單一,這種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的評價形式缺乏外在的監督和制約機制,存在很大盲目性。為解決這種評價弊端,應該構建多元主體參與的評價機制,特別是獨立第三方評價的引進。

第三方評價是指獨立于學校及其部門之外的第三方評價,也稱社會評價[2]。在運用第三方評價策略時,必須建立一個結構合理、能確保評價質量的評價主體。相關領域的教育專家、基礎教育相關部門、相關行政部門及學校畢業生等都可以成為評價的主體。他們在評價過程中沒有權威、沒有強勢,只有平等的交流與分享,在協商審議過程中達成評價共識,為學校健康發展做出診斷,并提出改良建議。

三、構建學校與政府協同育人機制的策略

1.學校與政府協同育人機制的特征

學校與政府協同育人有利于發揮政府和學校的主體作用,實現育人效果最優化。學校與政府協同育人的關鍵是完善協同育人機制,構建協同育人共同體。協同育人共同體應具備以下特征:

猜你喜歡
聯動協同育人共同體
愛的共同體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體的戰斗
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在大學生就業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大連市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聯動發展模式研究
多展聯動:“新常態”下會展業發展的新思路
專業教師與思想政治教師協同育人機制研究
協同育人視角下高校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研究
創新創業人才“三區”聯動培養體系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