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境行為學視角下的園林空間設計研究

2016-09-24 15:25南楠郭莉徐州工程學院江蘇徐州221000
吉林農業 2016年17期
關鍵詞:云龍園林公園

南楠,郭莉(徐州工程學院,江蘇徐州221000)

環境行為學視角下的園林空間設計研究

南楠,郭莉
(徐州工程學院,江蘇徐州221000)

本文從環境行為學的視角出發,結合園林空間設計的相關要素,以空間體驗為研究對象,分析人在城市園林空間中的行為模式,通過視覺體驗和情感記憶體驗,解讀具有人性關懷的城市園林空間設計策略。

體驗;環境行為學;人性化設計

當代園林設計的審美意識已經從圖面的美觀及形式的美感轉移到以人為主體的空間體驗和情感關懷上,更多強調人的情感共鳴和景觀的參與性。這也要求設計師更多的關注人性化環境空間的營造。

1 環境行為學的解讀

環境行為學也稱環境心理學[1],作為心理學的一部分,在上世紀60年代興起,根植于心理學的一部分基礎理論,更注重環境與人的外顯行為間的關系(即人的行為與城市、建筑和環境之間的關系),因此在指導城市園林空間的設計中具有更強的應用性。

2 基于行為模式的園林空間分析

根據環境行為學的研究,人們對于園林空間的感知是以自己為中心的,通過對地形、地面鋪裝、植物輪廓等具有連續性品質的元素,作為支持感知的先決條件,構建空間感,因此園林空間設計是多種模式的組合,每種模式都是空間模式與行為模式的結合。

2.1行為模式與路徑

在人們對園林空間的感知過程中,可達性是最基本的要求,所以道路空間的設計作為基本的設計要素和結構框架,承擔著各區域間的有機組合和組織交通的作用,道路的穿越伴隨著游人對園林空間的體驗,并且,設計師的意圖是沿道路來組織和展開的。因此對人的行為模式的深入把握,不僅可以保證道路可達性的實現,更能在尺度、色彩和形式上提升景觀質量和人們的游覽體驗。

2.2細部空間與體驗

豐富的園林空間是地形、道路、植物、水體和建筑小品等多種設計元素的有機組合,很多設計語言的傳達往往是通過細致有特色的園林細部空間景觀來完成的,這些細部空間和景觀細節設計傳達著某種情感,并能引起游覽者的共鳴。

3 園林空間設計實證

關于空間布局,開普蘭夫婦[5]告訴我們,人們喜歡可以理解和能夠融入其中的景觀。從環境行為學的角度分析人們在環境中的行為模式并提煉園林空間,基本可以分為兩種:視覺體驗空間和情感體驗空間。

3.1視覺體驗空間

人們在環境中的移動伴隨著視覺體驗,以往園林空間的設計更多的是關注功能性,而忽視了人們的視覺體驗,視覺體驗空間不僅影響人們對于園林景觀的總體評價同時更重要的是影響人們的空間感受和行走線路。

如圖1、圖2所示,徐州云龍公園主入口的兩條道路,根據視線分析尺度基本相同,但根據調查,大部分游客選擇紅色箭頭(深色箭頭)道路,因為道路盡端的舞臺廣場的生肖雕塑對游客有很強的吸引力,并且舞臺廣場的音樂聲及人們的活動聲響也起到了引導游覽的作用。而對于附近居民,則有可能選擇黃色箭頭(淺色箭頭)道路,因為黃色箭頭道路為公園的原有主要通道,并且按照思維定式,很多居民依然認為這是最寬的一條路,所以大家會依循習慣進行路線選擇。

圖1 云龍公園東門入口 

圖2 云龍公園東門入口草圖

3.2情感體驗空間

在園林空間中,人們對于空間環境的感知不僅局限于三維空間,而是同時伴隨情感體驗的四維空間,同時隨著時間的遷移,人們的空間的記憶也在改變,那么如何在園林空間的設計中構建起人們的情感空間,就成為了設計的重點。

3.2.1情感空間人對空間具有三大特性需求:領域性(安全性)、公共性和私密性,其中,公共性和私密性是人的基本需要,所有園林空間的聚集地,都是這兩者間矛盾平衡的體現。

以徐州云龍公園舞臺廣場設計為例,如圖3,作為開展活動的廣場空間,不僅需要活動空間,同時還要考慮欣賞空間和行走空間的設計,人有時愿意去觀察和注意別人,而被公眾注視則會感到不安[3],利用樹木或者建筑小品的設計,創造“邊緣空間”,不僅創造了可停留的駐足空間,同時提供了視線較好的欣賞空間;人們在欣賞別人的活動時有可能會被吸引,進而變成活動的一份子,所以從廣場的邊沿到達活動區域的有效途徑即為行走空間。

圖3 云龍公園舞臺廣場生肖雕塑 

圖4 舞臺廣場平面草圖

舞臺廣場周邊以十二生肖的銅雕和圓形樹池,營造了豐富有趣的“邊緣空間”和欣賞空間,同時在抬高舞臺和生肖雕塑間預留9米的行走空間,保證游人在欣賞銅雕和舞臺活動的同時,不影響其他游人的穿越活動;而每個銅雕間距12米,游人以銅雕為中心自發形成小型活動群體,12米的間距保證了每個小群體的私密性,環形的布局方式保證了空間的向心性,使游人的視線有效的集中到舞臺空間,而不會游離。

3.2.2記憶空間——認知地圖 認知地圖是空間環境信息在人腦中的反應[4],城市規劃領域的認知地圖研究始于凱文·林奇對城市形態的研究,園林空間作為人們對城市形態描述的重要元素,也可以借助認知地圖的研究方法來進行簡單評價,這對于園林景觀的設計、建設和改進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圖5、圖6為園林專業學生為兩個城市公園繪制的認知地圖,通過對比可以發現,大部分學生對云龍公園的道路系統有很清晰的認知,并且可以沿行走路線繪制各個景觀節點或重要的景觀標識;而對奎山公園的道路系統描述相對模糊,但對景觀節點的描述較為細致,聯系學生的具體繪圖過程也可以發現,78%的學生對云龍公園的景觀描述圖是從出入口廣場開始沿道路繪制;而對于奎山公園的布局,大部分同學記憶較為模糊,只有15%的同學能記得大致的道路走向,但大部分同學對建筑小品和小型園林空間的印象極為深刻,所以在繪圖時首先描述節點的細節性景觀,如雕塑、鋪裝及廣場名稱等。

圖5 云龍公園認知地圖 

圖6 奎山公園認知地圖

對圖4,圖5兩組認知地圖進行分析可以得出結論,伴隨著時間的遷移,人們對景觀的認知會逐漸變化,認知模式出現了混合性和流動性,不論是道路空間還是小型的散布的特色園林空間,都是構成完整的游覽體驗的重要環節,明晰的道路空間布局對景觀的總體感知起到重要的框架作用,同時豐富別致的小型園林空間設計會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4 結語

總的來說,園林景觀以人的參與為主,以人們的特殊體驗作為園林景觀的載體予以表達。園林景觀存在的目的是為廣大公眾服務。結合環境行為學研究,是希望從“人性化”的角度挖掘園林空間特征,提升園林景觀的質量與品位,高效的園林空間的營造是基于對人的環境行為的充分了解,并綜合構成空間的各要素,才能創造出舒適宜人、特色鮮明的人性化空間。

[1]李道增.環境行為學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2]李斌.環境行為學的環境行為理論及其拓展[J].建筑學報,2008,(02).

[3]Albert J.Rutledge.大眾行為與公園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0.

[4]戴菲,章俊華.規劃設計學中的調查方法5——認知地圖法[J].中國園林,2009.

[5]Kaplan R,Kaplan S.The Experience of Nature[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B:340

2013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綠色設計與可持續發展研究》(13ZD03);徐州工程學院教研課題《體驗式教學新模式下暗默知識的轉移研究——以園林規劃設計課程為例》(YGJ1540)。

G642

ADOI編號:10.14025/j.cnki.jlny.2016.17.057

南楠,碩士,徐州工程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園林景觀設計;郭莉,博士,徐州工程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景觀生態。

猜你喜歡
云龍園林公園
丁云龍:公益路上顯大愛
我家門前的小公園
清代園林初探
在公園里玩
古代園林里的“美人”
蘇云龍作品
和千年園林的今世之約
周云龍教授
雪中園林的七個片段
云龍湖浮游動物對環境變化的響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