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區民間木偶戲班現狀調查與研究

2016-09-28 05:16何穎川
老區建設 2016年4期
關鍵詞:木偶戲戲班老區

[提 要]木偶戲是傳統戲曲的一部分,在多元文化融合的當今社會,對于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生存狀態的研究是有必要的。筆者走訪了塘坊鄉本偶戲劇團,從木偶戲的歷史背景、生存現狀、劇目種類及經營模式四個方面進行了調查,由此發現,從其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劇目種類、廣泛的受眾基礎中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和藝術價值。但其半專業的人員構成、小規模的推廣形式、傳承人的岌岌可危、經營的黯淡卻是阻礙其持續發展的因素。

[關鍵詞]老區;木偶戲;塘坊鄉;戲班

[作者簡介]何穎川(1993—),女,江西財經大學藝術學院音樂與舞蹈專業2014級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民族音樂學。(江西南昌 330013)

一、塘坊鄉木偶戲概況

木偶戲遍布全國各地,且種類繁多,有布袋木偶、提線木偶、杖頭木偶、鐵枝木偶、藥發木偶等品種,受到不同年齡層次的喜愛,在老區中也存在著大量的木偶戲,例如泉州提線木偶戲、泰順藥發木偶戲、川北杖頭木偶戲,木偶戲班通常是通過大家募資或家庭單點的經營模式進行表演。作為老區的木偶戲,塘坊鄉木偶戲也深受當地人的喜愛。

塘坊鄉隸屬于江西省革命老區廣昌縣,地處閩贛交界的武夷山西麓丘陵地區,廣昌縣也是國家級貧困縣,地勢偏僻、經濟落后,正因此,使得廣昌的民俗文化得以更好的保護和傳承,有著濃厚的民俗文化氛圍。如甘竹鎮孟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赤水鎮每年舉行蓮神太子廟會,驛前鎮蓮花燈會等民俗活動,塘坊鄉木偶戲班經常在本地及周邊鄉村地區演出,這里是一塊難能可貴的民間文化樂土。

塘坊木偶戲的可考年代在清光緒年間,以首任班主唐先喜為領導的木偶戲班,通過家族與非家族式的傳承,經過唐先喜、謝財生、謝順生、謝運生、王祖凜、謝幫銀六代班主傳承至今。塘坊木偶戲的唱腔最初為贛劇唱腔,在謝運生班主時期糅合了京劇唱腔,所以在今天的塘坊木偶戲中既可以感受到贛劇的風味,又能體會到京劇的韻味。文革期間停演,文革結束后恢復演出活動并運行至今。

由于塘坊鄉毗鄰福建,所以與福建寧化的安遠劇團有著長期的交流合作,曾于2011年改名為“江西廣昌塘坊木偶劇團·福建寧化安遠劇團”,2014年再次更名為現在的“閩贛木偶劇團”,但演出的內容分別保持著各自的地方特色和方言。筆者起初認為觀看當地木偶戲曲的人必定不多,但實地考察后卻發現,除了當地人還有很多人從廣昌縣城甚至撫州市慕名而來,還未開場臺下已座無虛席。

2015年,塘坊木偶戲已成功入選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隨著不斷的發展,今后還有可能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然而在近百年的發展過程中,塘坊木偶劇團經歷了“生”與“死”的轉折,因為這類民間戲班的經營模式是自負盈虧,較少得到政府的資助和人力支持,受限于各種制約條件,戲班長期依靠自身發展,很難得到一個較大的發展空間。

本文將通過對塘坊木偶戲的考察簡述當前老區木偶戲的現狀,試圖對塘坊鄉木偶戲班的生存與發展進行探究并為其今后的發展提出建議。

二、木偶戲組織結構

木偶戲通常由班主、表演者、伴奏者構成,成員多為男性,表演木偶戲多為成員們的副業。

首先,我們來看一份塘坊木偶戲的藝人名單(表中“內場”指器樂表演者,“外場”指木偶戲演唱者)。

從上述表格中,我們可以發現一些規律:

(一)木偶戲藝人的來源

塘坊鄉位于廣昌縣最東邊,與福建的安遠鄉交界,所以與福建的木偶戲班常有交流,其中三位演員來自福建。在木偶戲演出的高峰時期,常常人手不夠,所以兩地的表演者會互幫互助。也正因表演者來自閩贛交界處,故木偶戲兼具閩贛兩省特色,最明顯的是在語言方面:兩位演唱者分別是福建安遠和江西塘坊人,雖然各自用家鄉的方言演唱,但因為兩地區距離較近故語言相似程度較高,觀眾容易理解演唱內容,所以不同的方言雖然在同一出戲中出現,但對于觀眾來說還是別有一番滋味。

(二)戲班成員基本為男性

木偶戲傳男不傳女是一個不成文的規矩。筆者在采風過程中發現,除了字幕播放者為女性,其他都為男性,而播放字幕是技術含量較低的工作。

(三)戲班成員以表演木偶戲為副業

戲班的所有成員基本都有各自主業,表演木偶戲只是在春節或農閑時期用來獲得額外收入的副業。因此只有在即將要表演的前幾日才會將劇本或樂器拿出來練習。表演內容多為前人傳承下來的曲譜,創新的部分較少。

(四)戲班成員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受限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歷史原因,戲班成員的父母更希望他們能盡快養家糊口,再加上當時當地也沒有認為讀書可改變命運的思想觀念,所以表演者普遍受教育程度偏低,多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對木偶戲感興趣的人就在藝人身邊學藝,通過學習這門技藝賺錢來補貼家用。

(五)傳承人缺乏,戲班成員呈半老齡化

隨著城鎮化的推進,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年走向城市,想通過木偶戲來增加收入的人也就越來越少了。目前最年輕的傳承人謝幫銀已經48歲,但現在仍沒有人來當學徒。

三、師承關系

從戲班的角度看,有三種形式:即家傳班、師傳班以及家傳與師傳結合而組成的戲班。木偶戲作為戲曲的一種,它的傳承方式也具有戲曲傳承的特點,家傳與師傳相結合,且傳男不傳女。在塘坊鄉木偶戲班中,經過唐先喜、謝財生、謝順生、謝運生、王祖凜、謝幫銀六代班主傳承至今。

所謂家傳,是指在一個家族內男丁成員中傳承,但未有同父、同祖父或同曾祖父的限定。在塘坊鄉木偶戲班中,新班主大部分是上一代班主家族中的同姓人士,班主或其他藝人會在下一輩的男丁中物色一些聰明、誠實而又愛好木偶戲的年輕人隨班學藝,一旦班主年邁或因其他原因戲班不能正常演出時,就會在隨班學藝的年輕人當中找一合適人選,選為班主組成新戲班外出演出,例如如謝財生與謝運生和謝順生都是同一個家族中人。

而師傳是指以班主為中心傳授技藝的傳承模式,這種傳承模式與家傳的不同之處在于它收徒授藝并不局限于同姓同輩的男丁,而是打破家族界限,完全以對木偶戲的喜好為收徒標準,王祖凜班主雖然想將班主的位置傳給侄子,但由于他對木偶戲毫無興趣,這才不得不將從小愛好木偶戲并積極學藝的謝幫銀定為傳承人,目前戲班由王祖凜和謝幫銀共同經營,同時二人還擔負著木偶戲的表演??梢?,師傳是一個開放的體系,沒有姓氏輩分之限定。

四、演出形式

木偶戲的演出劇目往往采用一些經典的傳說、故事,伴奏采用二胡、板尺、鼓、镲等傳傳統樂器進行伴奏,木偶采用提線、鐵枝、杖頭、布袋等形式,通過木偶藝人的操縱,使木偶模仿人的動作進行表演。

(一)劇目

塘坊鄉木偶戲的劇目多達五十余種,其中將劇目做成電子版的就有四十三種,用班主王祖凜的話說“可以每天都不重樣”。有記錄的劇目有:《彩樓配》、《回龍閣》《石獅豹》、《萬花市》、《百子圖》、《財寶記》、《長盛草》、《翠花緣》、《董仲舒》《福壽圖》、《洪橋渡》、《加壽圖》、《進寶珠》、《龍鳳配》、《女中魁》、《全仁義》《三桂芳》、《雙麒麟》、《雙元榜》、《渭水河》、《由天記》、《龍鳳閣》、《門閂記》《對玉環》、《龍虎會》、《三請師》、《雙星圖》、《韓湘子化齋》、《對丹》、《團圓會》《觀燈記》、《全家?!?、《男賣花》、《耕歷山》、《滿堂?!?、《雙駙馬》、《雙花燭》《雙結拜》、《造洛陽》、《三金箭》、《借衣訪賢》、《文王訪賢》。

劇本的內容大多是由周代、漢代、唐代、宋代有名的歷史故事改編而成,這些故事老少皆宜,耳熟能詳。戲班在舞臺一側配備了小型LED電子屏播放字幕,這有助于不懂當地方言的外地觀眾理解劇情。

(二)舞臺呈現

舞臺相對簡陋,一般在村里現成的約1米高的戲臺上搭一個3.8米長、3.5米寬、2米高的木偶戲戲臺,舞臺前方1米處放置1米高的背景板當作木偶表演時的背景。背景板后是外場表演者的位置,再后方是器樂表演者的位置。演出的設備除了電子屏外并沒有其他現代化輔助設備,演員們都是用真嗓子演唱。

(三)角色安排

木偶的角色分為文班和武班,文班有皇帝、娘娘、公主、丞相、尚書、軍師、狀元、榜眼、丫鬟、官旦、小旦、二旦、武旦、老旦、小生、老生,共16個。武班有小花面(小丑)、書生、苦生、太監、大花、二花、三花(丑角)、將(2個)、勇(2個)、兵(2個)、帥(2個)共15個。在木偶的角色中男女老幼、貧富善惡各種身份樣樣俱全,能適應各種劇目的演出。

(四)民俗功能

木偶戲在閩贛交界地區本身就是一種民俗活動。在春節、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時,村民請戲班來演出是為了祭祀神明、祈求平安,所以表演木偶戲大多是在土地廟中進行。例如在當地的謝湖排,木偶戲是在三官殿表演的,所以在開場前,都要進行傳統的祭祀活動。特別是在春節的時候,每家每戶都會出錢邀請木偶戲班進行表演,為自己和家人祈求平安。由此可見這種民俗活動頗受當地人喜愛。

五、經營模式

木偶戲的經營模式通常有兩種,一種是通過大家募資觀看木偶戲,另一種是家庭單點的方式獲得收入。

(一)經濟運作

塘坊鄉木偶戲班一直以來是以自負盈虧的自營方式運行,主要演出地區在塘坊鄉及其周圍的幾個鄉鎮。戲班在接到村民的邀請后進行演出。演出者和觀看者都是當地人,所以通常都是以口頭的保證和簡單的書面憑據這二種形式來完成交易。木偶戲出演的戲金每天在1000—1200元之間,一般由當地村民以每戶人丁數認捐;如果哪戶人家有喜事需專門慶賀,就會在村里舉辦堂會供全村人觀看木偶劇。戲班的主要開支為成員的工錢,由班主進行分配,外場成員一般抽兩成,內場負責人抽兩成,其他成員抽一成。在戲班資金有結余的情況下,班主會對道具進行更新。

(二)受眾構成

塘坊鄉地理位置偏僻,三面環山,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貧乏,不能充分滿足不同年齡層次人的不同要求,所以村民出資看戲必有對劇目內容的要求。觀眾的年齡層次主要分為以下三種:

1.老年人

老年人是觀看木偶戲的主要群體,一方面此年齡層次的人是在戲曲繁盛的年代成長,對戲曲有一定的感情,容易產生共鳴;同時,相對年輕人來說老年人對戲曲也更了解,對戲曲有一定的興趣。同時也借此與親朋相聚,享受節日時熱鬧的氣氛。

2.中年人

中年人對戲曲的興趣不足更看好的是熱鬧的氛圍。木偶戲班在塘坊村謝湖排三官殿表演時,大部分中年人都在觀眾席兩旁打牌、猜拳、聊天;對于他們來說,木偶戲的演出地更相當于他們聚會的場所,借此來進行娛樂活動。此行為也吻合中國人愛熱鬧的心理,在節日賦閑期間都希望與家人朋友相聚,此時少不了各種娛樂活動,而活動往往是熱鬧的,戲曲正好符合這一特點,它滿足了人們對熱鬧的需求。所以中年人也占觀眾的一定比例。

3.少年兒童

開演都是在節假日,兒童不需上學,四至十歲兒童的數量也占了觀眾的兩成左右,他們更多的是好奇,木偶與兒童玩具的大小相仿,而這些木偶身上五顏六色的古裝又是現實中少見的,更是吸引兒童目光的一大原因。

六、塘坊鄉木偶戲的傳承與保護

隨著改革開放的潮流,西學東漸的趨勢,我們國家接受和學習了許多西方先進的文化知識,但同時我國傳統的文化藝術卻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木偶藝術也在其中。當今木偶戲雖然遍布全國且廣為大家所知,但卻有著衰減的跡象。如今,木偶戲班多活動于農村等相對偏遠的受現代文明影響較小的地區,但不斷推移的城市化進程使木偶戲在農村仍然面臨威脅,年輕人受電視、網絡、手機各種信息媒體的影響對傳統的表演藝術的興趣非常淡薄,所以,木偶戲仍然面臨著市場狹窄,學藝人少;經費投入不足;還沒有形成系統傳承機制,對傳承人傳承工作缺乏聯系、資助、激勵、考核制度。面對木偶戲的發展困境,如何對木偶戲進行保護和改造仍然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猜你喜歡
木偶戲戲班老區
傳統戲劇——木偶戲
粵西北懷集貴兒戲現狀考察
2019年度廣東省老區宣傳工作 先進集體名單
木偶戲
內蒙古中西部地區移民音樂的民間存在形式研究
現代文化視野下二人臺藝術的多元傳承模式
革命老區展新姿
共同努力,為老區脫貧攻堅作出新貢獻
老區建設迎來新的歷史機遇
木偶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