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年金何以成“短板”

2016-09-28 21:17陳小慧
大眾理財顧問 2016年7期
關鍵詞:年金短板養老保險

陳小慧

今年全國兩會審議通過的《“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將“構建包括職業年金、企業年金和商業保險的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作為下一個五年養老保險制度建設的重要目標之一。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企業年金已經成為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的一個“短板”。原因在于,雖然制度上并軌已經完成,但由于存在年金的差異,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和企業職工養老金的待遇仍然會有很大的差別,并沒有真正實現“公平性”這一改革目標。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障研究所所長金維剛在今年2月末的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上表示,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以后,必須重視在補充保險領域所形成的新的待遇差和矛盾,有關部門應當加大對企業年金發展的政策扶持力度。

扶持政策應該包括卻不限于:適當降低基本養老保險費率、加大企業年金的稅收優惠政策力度,降低企業年金的門檻、給予市場機構更大的投資自主權等。

人社部原副部長、中國社會保險學會會長胡曉義認為,在三支柱的養老保險體系中,應加強企業年金、職業年金這條“短腿”。清華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表示,目前降低企業社保費率存在空間,降費之后應該在費率上留一定比例,讓更多的企業自主選擇為職工建立企業年金。

國企才有的企業年金

對多大多數企業職工來說,年金如同一個“聽過卻沒見過”的“傳說”。100名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參保者中,只有不到7人擁有企業年金,而這7人幾乎全部集中在國有企業,尤其是國有壟斷企業之中。

中國養老保險在建立之初的設定是“基本養老保險、年金和個人養老儲蓄”三支柱的模式。從2004年成立到如今的12年間,企業年金被戲稱為“富人俱樂部”。覆蓋面狹小、稅收優惠激勵不足、市場機構“賠本賺吆喝”等問題,使企業年金難以承擔中國養老保險第二支柱的重任。

年金分為屬于企業職工的企業年金,以及屬于機關事業單位的職業年金。自從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正式落地之后,4000多萬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將全部建立職業年金,以彌補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待遇下降的部分。而企業年金到2015年年底只覆蓋了逾2300萬人。顯然,職業年金有望后來居上,成為年金的主力軍。

養老保險制度的不公平,正在從基本養老保險領域蔓延到補充養老保險領域。不公平狀態還將持續,進入年金俱樂部的公務員、事業單位職工和國企職工的養老待遇,將與沒有年金的普通參保者拉開差距。本刊記者采訪的多位專家認為,隨著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的正式啟動,“大力發展年金”變得更加迫切。

隨著基本養老保險實現全國統籌,“低繳費,低替代率”是未來改革的方向,政府所負責的公共養老金部分只能滿足大部分退休者的基本需要,年金將成為退休者生活水平不出現大幅降低的關鍵保障。為此,出臺優惠政策,鼓勵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建立年金已經迫在眉睫。

企業年金為何成為“富人俱樂部”?

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企業年金的發展稍顯乏力,畢竟企業年金最早是從民營企業開始的。人社部3月底公布的《2015年度全國企業年金基金業務數據摘要》顯示,截至2015年年底,共有7.5萬家企業建立企業年金,2316萬職工參保,積累的基金金額為9525.51億元。在經歷了幾年迅猛增長后,企業年金增長逐漸放緩,2015年資金規模增速僅為23.9%,全年新增職工數約23萬人,在職職工中擁有企業年金的人數比例仍不足 1/10。

從2004年正式啟動以來,企業年金一直都沒有迎來業內預期的爆發式增長,所覆蓋的7萬多家企業與全國各類企業逾1500萬家的總數相比,顯得微不足道;所覆蓋的職工數還不足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覆蓋人數的6.8%。

中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企業職工,有93%以上沒有企業年金。從國際比較來看,在全世界167個實行養老保險制度的國家中,有1/3以上國家的企業年金制度覆蓋了約1/3的勞動人口。其中,法國、瑞士和丹麥等國的年金覆蓋幾乎達到了100%,美國在60%左右,英國、加拿大在50%左右。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完成的一項關于“中國企業年金發展”的課題稱,企業年金發展中遇到的首要問題是覆蓋面小且覆蓋企業結構失衡,國企、外企和民企在參與度上差異較大。報告的執筆人、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韓克慶表示,年金制度最早源于民營企業的創新,但在制度發展的進程中,國有企業占比最高,以致年金計劃被詬病為“富人俱樂部”。

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研究所所長金維剛表示,建立企業年金的中央企業雖然不到設年金企業數量的8%,但其覆蓋的人群占參加企業年金總人數的比重,及占企業年金基金結余總額的比重都在50%以上。

2006年7月5日,聯想企業年金獲得當時的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1號備案,正式進入運營實施階段。如今的窘況卻是,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在企業年金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小,全國企業年金的一半席位由中石油、中石化、國家電網、煙草等大型壟斷企業占據。

一位參與人大課題組訪談的相關政府部門人士直言不諱地指出,國企愿意做年金,私企不愿意做年金,因為國企是花國家的錢為職工謀福利,私企是花自己的錢為職工謀福利。

中國人壽養老保險北京分公司市場銷售部總經理劉慧表示,現在年金市場90%的容量都是國企,這是由制度決定的。國企只要滿足盈利條件,出資部門同意之后就可以建立年金,這筆錢是從國企利潤中拿出來,等于是全體國民分攤了成本。

韓克慶在調研中發現,有些民營企業建立企業年金,更多的是作為一項激勵措施,但近幾年來,民營企業開始采取合伙人股份制、員工持股計劃等更加富有吸引力的激勵手段。劉慧認為,對于小微甚至是中小民營企業來說,企業年金的門檻還是過高。政策規定,建立年金需要滿足3個條件:按時足額繳納社會保險費、連續盈利以及健全的民主決策機制,很多民營企業達不到這些要求。此外,企業年金計劃明確要求“普惠到75%的人群”也是民營企業不愿意參加年金的原因。

企業年金“病”在哪里?

中國社科院2015年年底發布的《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5》稱,2014年,不僅參加企業年金的職工人數增速較慢,而且職工工資增長也開始放緩,企業年金規模擴張再次遇到阻力。

報告稱,除了參加企業年金的職工人數繼續延續2013年的較慢增速之外,職工工資費基(即企業工資總額)增長也開始放緩,企業年金的規模擴張仍然乏力。本刊記者在采訪時發現,企業年金發展緩慢最根本的原因有兩條:一是基本養老保險費率太高;二是政府稅收激勵不足。

金維剛說,在2007~2014年的8年間,參加企業年金人數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的比重從4.8%增加到了6.8%,8年僅增加2個百分點。

他認為,企業承擔的基本養老保險費率過高、負擔過重,是我國企業年金發展不起來的根本原因,高費率嚴重擠壓了企業年金的發展空間,導致太多企業無力建立企業年金。此外,中小企業生產經營壓力很大,管理層不愿意建立年金;員工流動性也大,對促使企業建立年金的意愿非常淡薄。

韓克慶也認為,稅收優惠政策激勵效果不足是近年來年金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無論是政府方還是企業方,對于現行企業年金遞延納稅政策都頗有微詞。

所謂“年金遞延納稅”,出自2013年年底財政部、人社部和國稅總局聯合發布的《關于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個人所得稅有關問題的通知》。文件規定,從2014年1月1日起,實施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個人所得稅遞延納稅優惠政策。

這就是俗稱的EET模式(E代表免稅,T代表征稅),本來被業內認為會促進年金發展,但據劉慧的說法,按照現行稅制,職工在一次性領取企業年金時最高扣除45%的稅額,等于員工到最后只能領到本金,多年來的投資收益甚至企業繳納的錢,大部分都交給國家了。

年金的春天快來了嗎?

2015年企業年金投資數據卻十分亮眼。人社部數據顯示,2015年度加權平均收益率達到了9.88%,創下了2007年來的新高。與此同時,缺乏長期投資的理念仍是當前市場機構在年金運營中的主要問題。

我國企業年金投資運營完全按照市場化模式運作,形成了以委托人、受托人、賬戶管理人、托管人、投資管理人為主體的運作模式——企業及其職工為委托人,市場機構作為其他“4種人”。截至2014年年底,共有34家機構獲得57個企業年金管理資格。擴大企業年金規模變得越來越重要。

對于市場機構,它攸關盈利前景;作為老百姓的養老儲備來說,它維系著退休之后的養老生活水平;對于國家來說,它關系到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的完善。

企業對年金并非沒有需求。由于企業年金的優勢,一些知名外企也開始考慮參加中國的企業年金計劃,2015年高盛在華獨立法人機構7家全部建立了企業年金。

企業年金擴大覆蓋面真正的難點在民營企業,尤其是廣大中小企業。年金制度只有惠及到這些企業的員工,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和保障參保者退休后的生活水平。

金維剛介紹,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會倒逼企業年金的發展,要提高全國統籌層次,將來也要劃撥國有資本充實養老保險基金。

猜你喜歡
年金短板養老保險
平安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執行“強制休假”還需“補齊三個短板”
平安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DCT的優勢與短板并存
補齊短板 建好“四好農村路”
企業年金與職業年金的協調發展
退休后可以從職工養老保險轉為居民養老保險嗎
退休領取年金時該如何計稅
平安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我國建立企業年金的企業超過5萬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