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略論現代都市精神生活

2016-09-28 19:02胡杏
戲劇之家 2016年16期
關鍵詞:空虛都市現代性

胡杏

【摘 要】都市的現代化,帶來了科技的革新,經濟的發展,也使人的精神生活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關于時間瞬時性的感受,震驚式的體驗,金錢至上的價值觀,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冷漠,甚至有人規避社交“自我隱退”,患了“畏觸癥”——“城市病”在都市中滿是“觸角”。我們呼喚都市精神生活的改善,呼喚精神生活與物質文明協調發展。

【關鍵詞】現代性;都市;短暫;震驚;空虛;理性;算計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8-0265-02

李歐梵在《上海摩登》的序言中坦言:“我認為現代性一部分顯然與都市文化有關?!钡拇_,現代性的問題被提出,與工業化、城市化、甚至全球化有密不可分的聯系。作為工業化與城市化空間載體的都市,自然成了現代性的發散與集聚地。在現實的生活中,客觀的環境變了,人們的精神生活又有什么變化呢?現代都市精神生活又呈現出怎樣不一樣的特點呢?

最早注意到城市的發展和人的行為、體驗之間聯系的當推本雅明。本雅明在《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中,捕捉到現代生活的“倩影”,她“短暫”“偶然”“過渡”。人們認識到時間的不可琢磨,看不到時間背后的歷史與過去,轉而去關注它的當下性,并指向未來。這應該是與現代科技的發展、生活的快節奏有很大的關聯。當下的科技發展,可以說是日新月異,你還來不及去把握當下的經驗,下一個新的東西的出現,使得你過去的經驗變得毫無用處,歷史似乎喪失了價值,把握現在就成了當下生活的主題。

經驗變得“無處可尋”,取而代之的是不斷對現在的生活做出反應的“震驚”體驗。城市的發展帶來了各種各樣的新東西、新感覺,也帶來了它的附屬品“城市病”。作家沈從文作為“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常常自詡為“鄉下人”。由鄉村移居到城市的他,常常對城市“頗有微辭”。他認為城市人睡眠不足,營養不良,連感官都有點麻木不仁,還說這樣的城市人是不幸的,造成這種不幸的是這個現代社會。顯然,對他來說,城市的精彩、新奇都隱去了,只剩下城市的喧囂,還有“失眠癥”。城市的喧囂刺激著人的神經,讓它難以放松下來,人的精神也變得緊張。

沈從文由于對都市有著深刻的懷疑和難以彌合的對抗心理,于是冷眼審視都市,對都市文化予以毫不留情的批判。在他筆下,都市人被金錢與權勢等非人因素支配,他認為人性的沒落全在于丑陋的都市,“這種‘城里人仿佛細膩,其實庸俗;仿佛和平,其實陰險;仿佛清高,其實鬼祟……老實說,我討厭這種城里人?!泵黠@地流露出對都市人生活方式和人生價值的強烈否定。

都市人一切向錢看的心理,西美爾則把它解釋為是受到貨幣經濟的影響。在西美爾看來,“現代性史前史存在于貨幣經濟的發展之中,他認為是貨幣經濟,而不是資本主義引起了社會關系的轉化,并造就了都市生活主要特征的根源?!蔽髅罓柮鞔_地指出,“貨幣經濟確實主宰著大都會,在奔流不息的金錢溪流中,所有事物都以相等的重力漂蕩,都市人從未表現出如此的務實?!倍@種務實的態度,將交換形式上的平等與實際上的冷酷無情結合起來。

對于貨幣這一手段的盲目追求,使現代人產生了空虛和無聊的感覺?,F代人為了無限制地追求快樂,其神經長時間地處于最強烈的反應之中,再也感覺不到對象的意義和價值的差別。個體在現代都市中的生存,成為一種毫無激情可言的自動化體驗和反應,一切變得陳舊、平庸、千篇一律和沒有新鮮感。因此,貨幣也在結構著都市人的情緒:“貨幣對主體的人激起了兩種相反的情緒:最深的悲哀和最大的幸福?!?/p>

因為貨幣,任何東西都變得可交換了,并且是“等價交換”。貨幣既是把人和物分隔開的屏障,又是消除這一隔閡的媒介。一切物品都可能成為商品,物品也祛除了其身上的感情、寄托等附加值,變得單調,沒有什么特色而言。貨幣對現代生活方式的介入,雖然大大增強了人際聯系,使個體獲得空前的自由和解放,但是這種自由的代價,卻是人際關系的冷漠與無情以及人類對獨特性和差異性事物感覺的日益萎縮。

于精神領域,則表現為“理性至上”和“算計”。無價的東西被賦予“價值”,再與貨幣來等價,繼而交換。人與人再也不需要“情感”,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距離越來越小,心理距離卻越來越大。都市人在交往中表現出的不坦誠、冷漠,甚至是膩煩,被理解為提高抵制他人的要求和期待這種能力的手段。

本雅明在《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中也提到了都市人之間關系的冷漠,感覺的麻木。在各種流動的空間中,例如公交車上,人們可能相對幾個小時而沒有一句交流,人們好像都在樂于活動在自己的私人空間里。隱私,是作為一種很好的自我保護的手段,但某種程度上也阻隔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我的世界你進不來,你的世界我進不去,人們的思想好像是獨立了,但在蜷縮在自己的世界里,缺少智慧的碰撞,不是一種封閉是什么?這與都市自己自詡的豐富、包容精神形成了反差。一端是城市的“豐富多彩”,一端是人精神的凋零。

西美爾將人精神方面的這種自我封閉歸納為“自我隱退與現代畏觸癥”。所謂“自我隱退”“矜持保守”顯示了現代都市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生活于現代都市中,人們為了保留最后的個體性和自由,往往采取“自我隱退”的保護機制。都市繁華的內核中是都市人越發感覺到的孤獨,形單影只,寧愿退回到自己的殼。這種避免與他人接觸,謹慎交往,最終產生一種現代感覺特征,在病理學上被稱為“畏觸癥”,也就是怕極了接觸物體?!拔酚|癥”,不僅表現為對物的畏觸,也表現為對人的畏觸。大都會的精神生活異常豐富,而個人只是孤獨地走在人群中。

都市文化,對個體自由的需求,導致個體最終選擇“向內轉”,即所謂的“審美隱退主義”,退回到內心深處,保護個體不受外界紛擾的影響。但這種自由和個性的保存在我看來,是一種消極避世的人生態度,于個人和社會都沒有益處。

對現實的規避讓我聯想到“宅男”和“宅女”。這類人群大多是青年、青少年群體,也是隨著現代化的出現而出現的。近年來,“宅”文化漸漸地和社會、時代的發展相適應,呈現出積極的方面,但是其消極的方面也是明顯的。

由于網絡的普及,淘寶、微信、支付寶、快遞等服務的發展,使得“宅男”和“宅女”足不出戶似乎就可以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問題,甚至包括交友、戀愛。但是,“宅”的生活方式,在方便生活的同時,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和處事心態?!罢比后w通過網絡超越空間的距離結交各方各類朋友,免除了傳統的面對面的交際障礙,在交往和處事時有選擇真實與隱匿的自由。然而,長期的不使用口頭語言來和人交往,也容易導致宅族群體性格愈加孤僻,不善言談現象更為嚴重,甚至會帶來社交能力的錯位與委縮。進一步講,發展下去很容易使人產生懶惰心理,放棄社交,放棄與社會的連接,放棄責任,甚至放棄工作、成為“啃老族”。

現代性帶來了人們意想不到的新奇、變化,但并不是所有“新”的東西就毫無缺點?,F代化的都市就給人們的精神生活帶來了不可言說的“痛苦”,人與人的淡漠、算計、距離、畏觸,需要呼喚溫情的陽光。人臉上的麻木、無表情,需要呼喚真誠的笑容。

都市物質生活的發展不會自動帶來精神生活的改善,都市物質生活的發展也不能以精神生活的衰退為代價。都市文化建設應該與城市改造同步進行,否則就會出現都市發展與都市文化建設不相協調的情況,這兩者之間差距的加大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嚴重后果。

參考文獻:

[1]李歐梵.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增訂版)[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2]李歐梵.未完成的現代性[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3]李歐梵.上海摩登[M].上海:三聯書店,2008.

[4]本雅明.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M].北京:三聯書店,1989.

[5]史書美.現代的誘惑[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猜你喜歡
空虛都市現代性
潛行水下 暢游都市
復雜現代性與中國發展之道
淺空間的現代性
購買“空虛”
15 Seconds to Stardom
由現代性與未來性再思考博物館的定義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
淺談夢窗詞之現代性
高三的空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