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學文化、五四精神和九三學社

2016-09-29 03:01程宏
民主與科學 2016年3期
關鍵詞:九三學社五四運動留學生

程宏

回顧九三學社70年的歷程,從戰后反帝、反封建、反內戰、爭取世界和平,到新中國“向現代科學進軍”“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再到改革開放后的,面向新世紀,全面建設大國強國的道路上,五四精神在九三學社這里得到了良好的繼承,并變成了“九三精神”得以發揚。

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當不同的國家和民族文化交流時,其基本特征雖然不能用“水往低處流”形容,但是總是以發達國家的先進文化向不發達國家傳輸為主。自洋務運動,特別是五四運動以來,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文化交流的過程,或者說是留學文化中的文化引進和改良的過程,是中國現代化的一個方面。五四運動和九三學社有著不解之緣,其重要紐帶就是中國的近現代留學運動。在民主科學來到中國百年之際,回顧和討論它們,對于本社弘揚五四精神,推動國家科技、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現代化都很有意義。

留學文化和五四運動

留學文化的結晶成果,通過留學生這個西學東漸的載體,滲透在中國近現代社會發展的每一階段,遍布于社會當今各個領域。留學文化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影響極為深遠,留學改變了留學人員的人生軌跡,改善了國人的文化結構,增進了國民的科技知識,加快了中國現代化進程,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從而也影響了世界格局。

鴉片戰爭引來近代留學潮

(留學與晚清帝國)

自19世紀70年代起,中國清朝開始推行第二次西學東漸,打開了近現代留學的大門,從此中國人出國留學熱情逐漸匯成一種文化潮流。近一個半世紀來,這股文化潮流雖有潮起潮落,但總的變化趨勢是一浪高過一浪,并且在20世紀70年代改革開放之后,變得洶涌彭拜、波瀾壯闊。

最初源于鴉片戰爭恥辱的近代留學與洋務運動,其軍事留學意圖十分明確:“吸取外人菁華,以灌輸文明于祖國”,“截他國之長,以補己國之短”,“師夷之技以制夷”。辛亥革命前后,近代留學層面,已經從事軍工的器物操作技能和制造技術,逐漸擴展到制度建設和文化思想層面。近代留學潮所帶來的文明表現在,出現了梁啟超、康有為、譚嗣同等一批思想家,他們翻譯大量日本人的西學書籍 ,傳播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包括反帝反封建思想 ,由此帶來制度文明的變革,廢除了科舉制度。最后導致孫中山等留學背景的革命家發起了辛亥革命,建立了共和國體制。

近代留學引發五四運動

(留學與北洋政府)

五四運動是新文化運動的高潮,是自鴉片戰爭以來70多年中華民族的覺醒,是長期以來新與舊、中與西的文化沖突的一次集中爆發,政治方面原因有帝國主義侵略和軍閥統治導致實行民主政治呼聲高漲,經濟方面原因有資本主義發展,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表現在西方啟蒙思想傳播,北洋軍閥全面推行的尊孔復古三綱五常、忠孝節義與日漸深入人心的民主共和觀念嚴重沖突。五四新文化運動對幾千年歷史凝結而成的文化傳統進行了總體性的理性批判??梢哉f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是五四運動的最重要根源,而這些恰恰是被近代留學潮所卷攜來的舶來文化。

五四新文化運動后,留學領域又漸變到科學技術為主,留學背景的學者異軍突起,出現了一群影響和改寫北洋歷史的人物,包括12位北洋政府總理(16屆共31位總理,留學者占比例39%)。

五四運動推動了現代留學潮

(留學與國民政府)

五四運動中,胡適、陳獨秀、魯迅、錢玄同、李大釗等一些受過西方新式教育的學者站在中西文化交匯點的高處,宣揚“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的新文化,傳播“科學與民主”“自由與平等”“博愛與寬容”等現代思想,引進各種學術思潮,形成百家爭鳴的文化學術局面,將傳統國學“經史子集”的知識結構細分類別和擴充內容,將重點研究人與人關系的倫理學豐富到研究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論,將“知行合一”“天人合一”“ 情景合一”的理念轉向到“分析認知”。引進“科學”“哲學”的概念,由此產生??浦螌W的理念,自然科學和哲學社會科學的各學科建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

國民政府建設期間的留學產生了一群早期杰出外交官(王寵惠、顧維鈞等)、一群政黨領袖、一群抗日戰爭中重要的精神力量人物,一群科教文大師,包括一批科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81人,其中受過留學教育的有77人,占比95%)、一批大學校長(蔡元培、蔣夢麟、梅貽琦、張伯岺等)、一批文化藝術大師(李叔同、張大千、劉海粟、徐悲鴻、肖三、冼星海等)。這些人物的出現又進一步推動了現代留學大潮,至新中國成立之初,這些大師對中國當時和以后的現代化建設的影響無與倫比。

近代留學奠定當代中國崛起的基礎(留學與新中國)

1949年國家政權更迭,國家在培養新一代留蘇科技人才的同時,實施了“楚才晉用”的知識分子戰略,繼續聘用國民政府培養出來的留學人員,感召那些滯留海外的留學生帶著西方國家的新知識、新技術、新視野、新觀念、新思維回國參加祖國建設。新中國之初,在黨政軍界,開國元勛中不乏留學生,外交部更是留學生群聚的部門,有四大顧問:梅汝璈、周鯁生、涂允檀、陳翰生。在自然科學技術界,以留學生為主建立了大量新學科,他們參與制定了《1956~1967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奠定了向現代化進軍的基礎,科技、國防、工業和經濟建設得以迅速發展。1957年中科院首批和第二批學部委員共有190人(不計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留學人員有180人,占比95%。多年以后,中科院學部委員的留學出身比例仍然很高,1980年,中科院前三批學部委員共有473人中留學生占比82%。1999年,中科院629位院士中仍有81%,工程院423位院士中仍有54%具有留學背景。1999年, 23位兩彈一星功勛獲得者中留學生20人,占比87%,至2015年度,有25位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其中有留學生15人,占比60%。據2008年媒體報道,77%的高校校長、62%的博士生導師都有過出國留學經歷,他們成為我國科技、教育、經濟、文化等領域的領軍人物和重要生力軍。

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道路曲折坎坷,其成績雖然不像自然科學技術領域那樣輝煌,但是我們仍然可以看到留學文化的滲透和影響,1950年代中科院有近代史、考古、語言、社會、哲學、文學等15個研究所,那時中科院的哲學社會學學部委員有64人,其中留學人員有40人,占63%。

五四精神與九三學社

“五四”先鋒 和“九三”先賢

九三學社與五四運動有著深厚的淵源。當年五四運動的一些學生領袖成為了后來九三學社的發起人:許德珩(法)、潘菽(美)、楊振聲(美)和初大告(英),他們“五四”先鋒和留學經歷的雙重背景是其他政黨創始人所不能比的。雖然每個政黨都號稱奉行民主與科學,但是唯有九三學社在成立之初,就高高舉起民主科學的大旗。九三學社對追求民主與科學具有較久遠的歷史和光榮的傳統,對“民主科學來到中國一百年”發揮了獨特的重要作用。

1957年前后,九三學社被劃為右派分子共649人,占據社員總數的10.4%。其中中央委員13人,占中委的15.8%,分社委員75人,占分社委員總數的19.9%”。大批九三學社的領導和著名專家被打成右派,其中不乏留學背景的:儲安平(英) 、楊肇燫(美) 、薛愚(法)、袁翰青(美)、陸侃如(法)、陳時偉(美)、顧執中(?。?、樓邦彥(英)、董渭川(歐)、孟昭英(美)、吳藻溪(日)、雷海宗(美)、秦瓚 (美)、周拾祿(日)、王恒守(美)、惲震(美)、傅筑夫(英)、韓德培(美),他們絕大部分后來獲得平反。

留學精英與“九三”成員

由于九三學社創建時就以高端知識分子為成員群體,而高端知識分子大多與西方教育相伴隨。1946年,九三學社創始,24名核心成員(第一屆理監事)中,就有20位具有留學和赴國外高級進修的經歷,占比83%。1948年,國民政府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81人中,77人具有留學背景,占比95.2%,其中不乏九三成員,如: 嚴濟慈(法)、吳學周(美)、楊鐘?。ǖ拢?、王家楫(美)、伍獻文(美)等。1955年中科院首批學部委員(不計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172人,九三成員有43人,其中有41人有留學背景。至1980年,學部委員473人,九三學社成員有105人(22%),其中92人,約87.6%有留學生背景。至2012年,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兩院院士1453人(包括兩院同時任職),九三成員有173位(12%),其中129人,約75%有留學背景。

1950年代從歐美回國的留學人員有2000多人,其中僅僅從美國回國的著名科學家中九三成員有: 程開甲、鄧稼先、洪朝生、李蔭遠、沈善炯、師昌緒、湯定元、唐有祺、謝家麟、徐僖、嚴東生、鄭國锠(拼音為序)院士。

九三成員中留美的鄧稼先,留英的陳芳允、程開甲和留德的趙九章、王淦昌等5人榮獲“兩彈一星”元勛獎章,留美的師昌緒、謝家麟和留英的黃昆、程開甲等4人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1955年被任命為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委員并參加制定12年科學發展規劃的有66位九三社員,其中有留學背景的有梁希(日)、茅以升(美)、嚴濟慈(法)、尹贊勛(法)、黃汲清(瑞)。

1956年度首次自然科學獎,在34項獲獎成果中有12位九三成員,其中至少9人有留學背景。1950年~2012年,歷屆中央主席、名譽主席、副主席47人,其中有31人,約66%有留學背景。

在哲學社會科學界,許多知名學者都是具有留學背景的九三成員,如教育家陳鶴琴(美),經濟學家孟憲章(日歐美)、秦瓚(美)、傅筑夫(英),法學家戴修瓚(日)、樓邦彥(英),語言和文學家俞平伯(日)、楊振聲(美)、金克木(印度),歷史學家雷海宗(美)、吳于廑(美),古文學家和文物鑒定家劉文典(日)、朱家溍(英)。

“九三精神”傳承五四精神

盡管當代留學大潮隨著經濟社會的全球化,留學文化內涵發生了很多演進,“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西學東漸的思想—五四精神對中國的影響一直持續未止。

回顧九三學社70年的歷程,從戰后反帝、反封建、反內戰、爭取世界和平,到新中國“向現代科學進軍”“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再到改革開放后的,面向新世紀、全面建設大國強國的道路上,五四精神在九三學社這里得到了良好的繼承,并變成了“九三精神”得以發揚。

清朝制度的滯后,致使中國這個本來領先于世界先進水平的文明古國在200年時間內驟然淪為任人宰割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所以民主與科學對于中國人來說一直是個極具誘惑力的中國夢。相比較而言,知識分子是最愛國的一個群體,九三學社以往正是凝聚了那種擔當天下大任于己肩的知識分子,對民主與科學的追求鍥而不舍,這在九三學社的《成立宣言》和《基本主張》中表現得最為典型,這是我們矢志不移,為之長期奮斗的目標。

(作者為北京市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研究員)

猜你喜歡
九三學社五四運動留學生
《五四運動》教學設計
毛澤東阻止九三學社解散
慶祝九三學社創建75周年
第一章 天上掉下個留學生
九三學社中央“五四運動與九三學社緣起”研討會在蘇州舉行
五四運動與九三學社緣起
北京外國留學生的規模與結構
95年前的“五四運動”
五四運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