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加語文課思維含量的策略探究

2016-10-08 14:00沈華峰
考試周刊 2016年74期
關鍵詞:多角度語文教學

沈華峰

摘 要: 不給學生“既定結論”的思維訓練才能真正刺激學生用自己的頭腦解讀文本,用自己的眼睛觀察世界。在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要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眼下不少語文課人文熏陶過于“肥腫”,那么閱讀教學如何增加思維含量,實現語言和思維的雙增長呢?本文對此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 語文教學 多角度 有創意 思維含量

一、珍視“原始狀態”,思維梯度循序漸進

“所有的教育學融合成一句話,就是在學生原有的基礎上教”。我們應當正視學生實際存在的問題,然后討論如何處理。

(一)落實起點,扎實步伐。

教師要設計學生可接受的方法,達到“困難問題依靠學生自己解決”。

案例1:蔣軍晶教學《“鳳辣子”初見林黛玉》。教師問學生:王熙鳳的言行舉止給你留下什么印象?請寫在黑板上。按出現頻率從高到低分別是:熱情、能說會道、愛炫耀。教師圈出“熱情”問:你從哪里體會到了鳳辣子的熱情?

生1:又忙寫黛玉之手,問:“妹妹幾歲了?可也上過學?現吃什么藥?在這里不要想家,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訴我。丫頭老婆們要是不好了,也只管告訴我?!?/p>

師:可是“鳳辣子”問了這么多問題,林黛玉回答了嗎?學生陷入沉思。

生2:王熙鳳問得快,林黛玉沒時間作答,她是問給賈母聽,是為討好賈母。

學生沒有讀過《紅樓夢》整本書,他們根據“鳳辣子”對初次見面的林黛玉噓寒問暖,作出“假象”判斷,教師引導學生自己駁斥自己的觀點,學生經歷逐步洞悉事物的快樂。

(二)鏈接生活,鮮明形象。

“兒童宛如野生植物,他的成長是有機的、自然的”。兒童理解文本,需要形象思維的積累,為理解抽象文本打下基礎。

案例2:教學《爬山虎的腳》,文中的“蝸牛似的觸角”“蛻變成小圓片”,學生無法理解,因為爬山虎這種植物在我們生活中并不常見,學生缺少對這一形象的認識。

有學生在家鄉老街的徐源盛發現爬山虎的蹤跡,課余時間,教師帶領學生觀察。

之后學生用圖畫描繪出爬山虎的腳是怎樣一步步往上爬的,又在圖畫旁配上文字,難點迎刃而解。

二、沉入文本資源,思維對話有序多元

每一個優秀的文本,都蘊涵著豐富的資源,教師要善于進行開掘。

(一)落實文本整體,多縝密。

關注整體,從整體入手,方能觀全局,得其大要。

1.理清脈絡,自然有序。

當老師拋出一個大問題,學生答案是無序的,當教師用板書進行有效的梳理,收效會很明顯。學生喜歡詞語,詞語是孩子思維的支撐點。

案例3:教學《陶罐和鐵罐》。教師問:想一想陶罐和鐵罐之間發生了一件什么事?學生表述后,教師板書關鍵詞:堅硬、易碎、消失、古董。之后學生講述:堅硬的鐵罐看不起易碎的陶罐,許多年代過去了,鐵罐消失了,陶罐成了古董。

2.梳理發言,有效整合。

案例4:教學《懷念母親》,教師問:作者回想自己童年時,腦海中會浮現什么情景?生1:那時我還小,跟著母親到菜地里,母親摘豆子,我便捉螞蚱,捉住了螞蚱立刻給母親看,母親便會放下手里的活,端詳著我的杰作。生2:想起我跟著母親在菜地里的點點滴滴,那都是幸福時光。教師評點:第一位同學是描述具體的事,第二位同學的話可以作為總起。只有誰能先概括后具體地說一說。

(二)聚焦局部沖突,多思辨。

課堂上,學生的質疑問難,不可等閑視之,這是學生從自身經歷出發在解讀課文中必然會產生的矛盾落差。而且文本中常常凝聚著一個或幾個不易察覺的點,只有敏銳捕捉這些細微存在,仔細推敲才可能生長出智慧的觸角。

1.推敲常理相悖處。

案例5:教學《漁歌子》。關于箬笠和蓑衣,農村里是有的,學生說是棕色的、褐色的,學生敏銳地捕捉了這一矛盾:詩中,箬笠是青色的,蓑衣是綠色的,是不是作者寫錯了?

生1:因為是春天,桃紅柳綠,青色的箬笠,綠色的蓑衣,配合著周圍的春色,很和諧。

生2:這樣讀起來有美感,我覺得是詩人有意改動的。

我們無從考證唐代的箬笠和蓑衣的色彩,學生分析卻頗有道理。在色澤鮮明柔和的意境中,“棕箬笠,褐蓑衣”,多不和諧。

2.挖掘文本空白處。

“空白點”,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思維空間和想象余地。在這些似乎“無”的空白之中,滲透著極豐富的“有”。

案例6:《老人與海鷗》學生想象老人與海鷗的暖心畫面:一只乖巧的海鷗輕輕蹭著老人的小腿,撓得老人直癢癢,另一只貪吃鬼又跳到了塑料袋上,伸長了脖子想偷吃。還有幾只調皮的海鷗“沒大沒小”地跳到老人的肩膀上,歡快地叫著。

教師扣住課文“空白”,讓學生多角度地思考,學生往往體現出極具個性化的思維方式。

三、拓展“語文視界”,思維空間無限延伸

(一)課外進駐課內,引出批判。

閱讀文本的目的,不只是為了吸收,不只是為了增加知識量,而是為了與頭腦中固有的價值觀發生碰撞,摩擦出新的火花。

案例7:《草船借箭》中,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華,借軍務設計陷害諸葛亮,是個小人。而看“百家講壇”的學生提出質疑: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國》中指出“周瑜的氣量是很大的,而且性情開朗?!度龂尽穼χ荑さ脑u價是‘性度恢廓,就是氣度寬宏”。

小說家的意圖是小說一定要好看,他塑造的是“文學形象”,而《三國志》記載的是“歷史形象”。學生能結合課外資料辯證地看待周瑜這個人物形象,這本身就值得贊賞。

(二)課內走向課外,豐富認識。

文化是需要靠實踐來積淀的,把書讀寬讀厚才是真目的。

案例8:教學《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教師指出:鄭振鐸先生認為《清明上河圖》之“清明”即清明節;某中學老師通過對木炭、石磙、扇子等考證研究,認為張擇端畫的是秋景,清明之意即“清明坊”,當時東京外城東郊區共劃分為三坊,第一坊就是“清明坊”;史樹青先生指出:清明,其實不是指季節,而是暗指“太平盛世”的意思。同學們,你贊同哪一種意見呢?

學生一時是給不出答案的,但是,他們發現這里竟然有“懸念”,這就夠了。

教師指出懸念,學生的認識興趣由課堂延伸到課外,學生會帶著好奇心和探索欲欣賞和觀察。把書讀活,不僅深刻,而且有樂趣。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

[2]小學語文教師.2011第一期——第十二期上海教育出版社.

[3]周一貫,著.語文教研案例論,寧波出版社.

[4]沈培坤,主編.和諧高效思維對話——新課堂教學的實踐探索,教育科學出版社.

猜你喜歡
多角度語文教學
一道三角函數問題的多角度思考
對一道三角函數題的多角度思考
一道數列題的多角度思考
多角度寫好讀后感
對一道習題的多角度思考與拓展
一道不等式題的多角度證明
高年級古詩詞教學藝術之我見
精心設計:培養語文興趣的土壤
低年級學生課前預習能力的培養
主問題設計需“對癥下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