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宣泄式網絡狂歡的反思

2016-10-11 20:22曹小娟魏修治
新聞世界 2016年10期

曹小娟+魏修治

【摘要】八達嶺野生動物園老虎襲人事件發生后,伴隨著監控視頻曝光引起的視覺沖擊,網絡流言大行其道。網民在“情緒優先”支配下對信息進行篩選并進行理解和評判,基于對規則的維護進行情緒化的網絡表達,形成宣泄式的網絡狂歡。本文反思該事件的網絡傳播現狀,提出網絡要進行“有價值”傳播。

【關鍵詞】老虎襲人事件;網絡表達;網絡狂歡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新媒體新聞侵權研究”(14AXW007);西安市社會科學專項“陜西省新媒介新聞侵權定量研究”(2015EA22)。

“7·23”八達嶺野生動物園老虎襲人事件從發生到8月24日《“7·23”東北虎致游客傷亡事件調查報告》出爐,持續一個月相關話題仍在網絡發酵。7月29日北京市安監局對該案件調查提出的建議中明確“不為網絡輿情所動,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1],但在調查報告出爐的第二天,死傷游客家屬在接受南方都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調查報告具有“傾向性”,相關輿論也“一邊倒”,讓死傷游客家屬意見很大[2]。一方要求“不為輿論所動”,另一方強調“輿論傾向”,再次將“輿論”推到了風口浪尖。

網友對傷亡者的批評建立在對“規則”維護的基礎上,具有正當性,但未免太過“高冷”。相關網絡報道和評論以戲謔的方式去圍觀和評判生死,則體現網民缺少悲憫情懷。為何站在“規則衛士”角度的網民會如此“冷漠”?

一、“視頻為證”下的流言傳播

“7·23”八達嶺野生動物園老虎襲人事件最早呈現在大家面前的是園區監控視頻中“瘋狂”的虎吃人。隨著視頻傳播裹挾著“知情人士爆料”:該女子與丈夫發生口角才下車的、女子“是男子的情人,平常關系不太和睦,孩子為其非婚子女”、是“專業醫鬧”,甚至在該女子住院后“醫生爆料”其父親在ICU監護室探視時醫鬧,隨后又傳出被咬傷女子身亡、咬人老虎被處死等各種版本的流言,這些流言最終都被證實為虛假信息。

(一)視頻基礎上的“合理想象”

7月24日中公教育發文《北京八達嶺野生動物園老虎傷人(含視頻)!夫妻吵架,不管不顧!沖動是魔鬼!》[3]中提到“年輕男女在車內發生口角”。當事人同事辟謠“事發人并不知道他們還在園區范圍內”被網友定義為“為了賴上動物園”。當事人在車內吵架,觀看車外視頻的網民怎么做到“了如指掌”?

“合理想象”一詞出現在新聞活動中,意指根據事實去想象、推測,并將其作為事實予以報道?!?·23”八達嶺野生動物園老虎襲人事件是網絡時代“合理想象”一詞的詮釋,但真實是新聞的生命,貌似“有理有據”的想象畢竟不是事實,需要在新聞報道中加以摒棄。

(二)網絡“新聞工廠”大行其道

新聞生產是以采訪調查為前提的,“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但進入新媒體時代,新媒體的開放、匿名、交互、多元、門檻低、監管難等特點,遇到人們憎惡的不符合社會規范的現象時,造就了網絡“新聞工廠”——不利于“違規”者的流言呈現“批量生產”狀態,在這個“新聞工廠”,生產者只需敲擊鍵盤就可以完成情緒的宣泄,而這種新聞生產如同接力棒般擴散,帶動網民進行再次“情緒式”新聞生產,這種生產沒有終點,辟謠也顯得蒼白無力,直至演變成網絡狂歡。

二、“碎片化”的網絡定性表達

7月25日眾多網頁和微信公眾號紛紛轉載《比老虎更可怕的,是一個人對規則的蔑視》,文中指出:某女在八達嶺野生動物園跟老公發生口角,一言不和就下車去拉老公車門,瞬間就被老虎拖走……在相關部門沒有定性的情況下,網絡輿論先進行了定性表達:蔑視規則,隨后各種不利的網絡傳言,進一步固化認知——“壞人壞報”。

(一)“情緒優先”效應下的碎片信息篩選

網絡帶來輿論碎片化,“7·23”八達嶺野生動物園老虎襲人事件發生后,網民對事件認知源于網上鋪天蓋地的“碎片信息”,這些碎片信息難辨真偽,事實與流言混雜,很難要求網民對信息進行調查核實,依據扎將克的“情緒優先”概念(主張對一個刺激信息產生周密認知思考之前,總是先做出情感的評價)[4],憑借自己的主觀臆斷進行簡單歸因,篩選符合自己感情訴求的信息。

新媒體在對“7·23”事件進行關注和轉載時,篩選符合自己情感訴求的信息,無限放大了“作死”這樣的細節,而“座位不舒服想換座位”、“以為已經出了園區”、“動物園救治不力”等信息被龐大的情緒化信息淹沒。2016年7月27日長江日報發表評論《老虎吃人事件:生命和人道高于對錯》中提到:在觀點的互“撕”中,被老虎咬死咬傷的死者和傷者卻“消失”了。

(二)情緒化的網絡表達

“表達”是含有主觀色彩的,帶有表達主體的意愿、傾向、立場和情感的信息傳播。[5]而網絡的匿名性、把關人缺失使得網絡表達更具主觀色彩,基于“網絡沉默的螺旋”的情緒化的觀點得以夸大,少數意見被淹沒,出現了主觀情緒化表達盛行。

新媒體在報道該事件時,網民依據“情緒優先”篩選的原始材料進行意見表達,因此使用語言難免過于情緒化,對受傷女子進行集體譴責和批評,突出的是涉事女子“作”,即對規則的漠視,咎由自取成為網絡表達的主旋律,而動物園在網民的表述中則成為受害人。

三、“行為失范”帶來的錯位宣泄

“7·23”八達嶺野生動物園老虎襲人事件中,有的網絡表達中指出:可憐老人,可憐孩子,可憐老公,甚至可憐老虎,而作女不值得任何同情,甚至用了“雷劈”的字樣。7月27日《人民日報》發表評論《輿論別成另一只傷人“老虎”》,質疑網絡表達中使用“活該”甚至“作死”這樣的詞,指出網民對當事人過于刻薄與冷漠。當天11點《天津日報》實名認證微博“回應”:不是因為網友冷血,是變得理智,期望建立起更良好的社會秩序[6]。

(一)“行為失范”不應帶來對生命的漠視

事件發生后,作為傳統媒體的某臺播出了動物園的視頻監控畫面,整個過程鏡頭沒有做任何模糊處理,這一做法與“生命至高無上”[7]的新聞倫理不相符合。而網絡更是聚焦于當事人的行為失范,充斥著“不作死就不會死”、“自作孽不可活”等冷漠的字眼。指責別人不守規則,體現的卻是媒體和網民缺少悲憫情懷。

誠然,不守規則者應該受到懲罰,網友的輿論監督也無可厚非,但部分網民在對“行為失范”的監督中狂熱的對他人進行肆意的攻擊,也是一種行為失范——不尊重生命。

(二)“借題發揮”式的宣泄

2015年6月2日,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在精華網絡語言主題座談會上發布了《網絡低俗語言調查報告》,以情緒發泄為目的的網絡謾罵位居榜首。

1、謾罵式宣泄

在“7·23”八達嶺野生動物園老虎襲人事件發生后,一些網民對消息的真偽不加辨別急于以謾罵方式獲得情緒上的宣泄,“低智商必須被淘汰,這智商活著也沒意思!”等刻薄話大比拼顯然不屬于輿論監督范疇,形成了對當事人的人格權侵害。

2、謾罵“殃及池魚”

事件發生后有網友發聲“這事她爸媽負主要責任,這個世界這么危險還把她生出來”、“家庭教育有問題”等言論,這已經超越正常的“批評建議”范疇。

四、自媒體時代的網絡表達應理性

(一)網絡狂歡凸顯網民媒介素養缺失

“7·23”八達嶺野生動物園老虎襲人事件發生后的網絡狂歡,反映了自媒體時代,網民媒介素養缺失以及網絡倫理道德的不健全。

1、“草根化”的網民:存在思想的不成熟性和思維的簡單化,“夫愛隨郎、母愛無疆”、“垃圾人”等表述體現了網民缺少理性的思考。

2、“手電筒式”的價值評判標準:對他人行為要求異常嚴格,而對自己缺少反思。正如8月9日,人民日報金臺視線撰文《教養的手電筒,不能只照別人》。

3、“非黑即白性”的定性原則:在“標簽化”的基礎上,網民拒絕為當事人“洗白”的行為,當事人同事發聲被定義為“為了賴上動物園”、“那是他們家親戚”。

(二)營造“有價值”的網絡輿論

“網絡狂歡”式輿論的確引起了受眾對“不守規則的反思”,但鋪天蓋地的網絡流言、情緒化的網絡表達、“報應”論的網絡論斷直逼道德底線和法律底線,在倫理道德面前,任何人都不能缺席。

網絡應該是一個良性的輿論場,關注生命、關注個人的完善和發展,少一些指責,多一些“自省式思考”。例如:8月10日長城網《老虎咬穿女游客下頜,專家告訴你下頜骨折如何急救》、8月11日NBTV.CN新聞中心發文《雅戈爾動物園加裝高清監控,發現隱患及時處置》,這樣的新聞才更有價值。

注釋:

[1]國家安監總局、北京市安監局對“7·23”八達嶺野生動物園老虎傷人事件調查工作提出明確要求.http:// news.163.com/16/0804/08/BTK4D2FE00014SEH.html.

[2]調查報告在減輕園方責任.http://news.dahe. cn/2016/08-26/107393194.html.

[3]北京八達嶺野生動物園老虎傷人(含視頻)!夫妻吵架,不管不顧!沖動是魔鬼!http://jlin.offcn.com/ html/2016/07/21827.html.

[4]余紅、王慶.微博情緒再現與新媒體風險傳播的責任,新媒體社會責任藍皮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301-302.

[5]王君玲.網絡社會的民間表達[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3:30.

[6]http://www.weibo.com/tianjindaily?is_hot=1

[7]王軍.傳媒法律與倫理[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245.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