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的異同比較

2016-10-13 01:41李瑤
北方文學·中旬 2016年7期
關鍵詞:傳播方式

李瑤

摘要:劉勰曾在《文心雕龍.時序》中提到“歌謠文理,與世推移”,這一點,可以從文學發展的歷史中得到驗證。比如在生產力還不夠發達的先秦時期,出現的是口頭文學,而在造紙術和印刷術產生以后,書面文學又取代了口頭文學,占據了主要地位。直到20世紀末21世紀初,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以互聯網為發源土壤的網絡文學應運而生,傳統書面文學開始受到沖擊。網絡文學,雖是依托互聯網絡技術為載體,卻仍舊是用漢語抒情寫意,作為新時代的產物,它同樣肩負著延續文學發展的使命,與傳統文學既有不同之處,也有一些相似之處。本文將就此試做分析比較。

關鍵詞:興起;傳播方式;作者與讀者;創作過程;文本層次

中國大陸網絡文學是如何興起的呢?據資料顯示,這與海外留學生所創辦的電子刊物和國內理工科出身的文藝青年的自由創作有關。[1]互聯網登陸大陸以前,網絡創作主要在海外流行。1994年之后,網絡文學才在大陸迎來了春天,各種電子刊物和網絡小說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兜谝淮蔚挠H密接觸》、《星戰英雄》和《告別薇安》等小說的推出,使網絡文學高潮迭起,而近年來,由《步步驚心》、《甄繯傳》和《瑯琊榜》等熱門網絡小說改編的電視劇也是賺足了收視率和口碑,這更讓我們無法忽視網絡文學耀眼的存在。

然而,伴隨著網絡文學崛起的是傳統文學自身的衰退。尤其,自90年代市場經濟和科學技術逐漸發展以來,人們的物欲日漸膨脹,價值觀念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傳統文學的作家們同樣不例外,因而寫出的作品本身也就不復昔日的純粹。加之快餐文化和數字傳媒的盛行,傳統文學的生存空間和活力機制在不斷地被壓縮。

盡管如此,新生代的網絡文學,由于其自身的一些缺陷,在當下仍是無法撼動傳統文學的穩固地位。相反地,網絡文學要想長足發展,還必須從傳統文學的經驗中汲取教訓,而傳統文學亦需借鑒網絡文學的優勢來為自身的發展灌注新的活力因素。因此,研究二者的異同之處,還是頗有意義的。

一、傳播媒介和載體比較

“網絡文學”,顧名思義,就是以網絡為載體發展起來的文學。因而只要有互聯網覆蓋的地方,普通大眾就能通過網站和閱讀軟件來接觸網絡文學作品。一些比較知名的網站和閱讀軟件像盛大文學網、晉江文學城、豆瓣閱讀、掌閱等都會提供作者自由的寫作平臺,并同其中的一些作者訂立契約關系。而讀者可以根據這些閱讀平臺提供的作者、作品分類關鍵詞,自行選擇一本或者多本電子書進行閱讀,既自由隨意,又方便快捷。

相對于網絡文學作品的自由隨意,傳統文學作品卻因選擇了書寫印刷的途徑而更加嚴謹規范。這是因為印刷文本是要面向廣大的讀者,并流通于市面,它具有一定的審美和收藏價值,因而在印刷前,作品原稿會經過嚴格的篩選和審查程序,最終被挑選出來的多數都是具有豐富價值和潛力的作品。此外,這些傳統文學作品以其特有的筆墨書香和觸摸實感提供給讀者以閱讀和審美的享受,都是網絡文學作品難以實現的。在某種程度上,網絡文學作品能夠出版成書,正是傳統紙媒對它們的一種積極肯定。不過若比較起海量存儲和便捷時效,網絡文學卻又更勝一籌。

二、創作主體及讀者的比較

傳統文學的創作主體往往是由已被認定的作家或詩人構成,他們通過發表文學作品來表達自己對世界的獨特感受。這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做到。但二者還是有著明顯的區別,比如日常表達多數是直接感受,言語淺顯隨意。而文學的表達,沒有深厚廣博的積累和審慎縝密的思考,則很難獲得成功。加之,有些出版編輯的挑剔口味和審稿疲勞,傳統創作圈子自然成了多數已成名作家的天下。

一些風格獨特,但同樣具備創作才華的新人,只好通過其他的途徑來建構自己的理想國,網絡的出現就很好地滿足了他們的這種需求。也由于網絡的包容性和匿名性,其創作主體的身份十分豐富。它可以是某個大學的教授(如蔡智恒),也可以是傳統的作家(如王小波),還可以是不確定的群體(如某些媒體或網民發起的創作接龍)。只要作者本人具備一定的文字功底,樂意在網上碼字,能夠寫出為大眾所喜愛的作品,在這里,他們就可以平起平坐,享受自由的話語表達。比之傳統文學創作主體身份的多重受限,網絡文學創作主體的身份卻因創作平臺的特點而更加大眾化、平等化。

說到此,有必要提一下近年來出現的“觸網”和“脫網”現象,這一點二者是共通的。所謂“觸網”是指一些“作家授權文學網站刊登和轉載自己的作品”,或者加入網絡寫作。[2]最早進行這一嘗試的是文學史上赫赫有名的王小波,他不僅利用電腦寫出了《王二風流史》和《紅拂夜奔》,還自行研發了專門寫長篇小說的輸入法等軟件。后來,還有余華,在采訪中表示愿意嘗試網絡寫作。至于“脫網”,是指網絡上已成名的作家們逐漸淡出網絡,像傳統作家一樣,在網下寫作,出版紙質作品面向讀者。[3]比如慶山(原名安妮寶貝)、寧財神、江南、蕭鼎等當紅網絡作家。他們在網絡上已經積攢了很高的人氣,線下寫作并不會讓他們失去忠實的擁躉。

忠實的擁躉就像常來的客人,當他們發現某個作者的作品很合口味,就會持續地關注這一作家和他的作品,作家所有的創作也因讀者的閱讀和審美而實現了最終價值。讀者的地位可見一斑了。而不管是喜歡傳統味道的讀者,還是喜歡新奇味道的讀者,他們的身份都是文學接受的主體,是閱讀鑒賞的主體,是與作者處于同一客觀世界的人。不同的是,傳統文學的讀者只能通過作品,單方面地與作者對話,達到精神上的某種契合。而網絡文學的讀者卻可以影響作者和作品。造成這樣的差異并不是由于傳統讀者的不作為,而是因為網絡提供了讀者和作者直接交流的平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讀者對作品的理解和再創造及時地反饋到了作者那里,使得作者有了新的創作靈感和方向,作品的最終成形也就是眾望所歸了。

三、創作過程的比較

文學的創作過程,復雜而精細。它大致可以“劃分為發生、構思和物化三個階段”[4]。前兩個階段,兩者相似之處不少,物化階段,差異頗多。

首先,在發生階段,不論是哪派的作家,都需要收集儲備翔實的材料,并有一定的發現,從而在某種動機的引領下進入構思階段。這一過程非常重要,因為它影響著物化前的觀念成品,而觀念成品在大多數時候又決定著物化后的最終文本。再者,在構思階段,作家們都會有回憶、沉思、想象等多種心理活動,然后通過積極的加工改造,創造出完整的觀念成品。這些,二者在大體上是接近的,但還是有一些小差別。比如傳統作家收集材料的方式多是實地考察和親身經歷,而網絡作家足不出戶就可以獲得海量信息。還有讀者的參與討論和建言獻策也使得網絡作者跳出了個人思維的局限,在充分利用群體智慧的同時,也為作品的物化預熱。

物化時,傳統文學作家通過筆墨紙張等工具,從“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初稿完成后,再交由出版社編輯發行。而網絡文學作者則以鍵盤為筆,以電腦屏幕為紙,在敲擊聲中完成作品,形式可以是電子版的原創文學,也可以是附帶鏈接、圖片、音頻和視頻的超文本。在這一階段,無論是傳統文學作家,還是網絡文學作家,他們大都會對語言文字進行一定的提煉,巧妙地運用各種寫作技巧,有責任的作家更是會反復地推敲文本。

四、作品文本層次的比較

作品的文本層次總體上可以“分為三個大的層次:文學言語層面,文學形象層面和文學意蘊層面?!盵5]

最先呈現在讀者面前,最早被感知的自然是可供閱讀的言語層。如前所述,作家在物化階段,大多會對語言文字進行選擇性地加工??捎幸稽c我們無法否認:網絡作家們的身份和語言運用水平參差不齊。的確,他們中有人寫出了精品,可是,還有很多作家缺乏深刻之作。這一方面是由于他們專業水平的不夠,另一方面也因網絡平臺限制較少,他們的寫作也就更加自由隨性,因而在語言的邏輯性和嚴密性方面還有待提升。傳統作家們畢竟有一定資歷和語言駕馭能力,在寫作時便會反復的推敲語言,加之有編輯的嚴格把關,語言方面自然更加考究。

再談文學的形象層。二者作品中的文學形象都不乏血肉豐滿、性格鮮明的人物:傳統文學作品有賈寶玉、曹操、宋江和孫悟空等經典人物,網絡文學作品也有李強(《飄渺之旅》主人公)、張小凡(小說《誅仙》主人公)、唐龍(《小兵傳奇》主人公)和紫川秀(小說《紫川》主人公)等出彩主角。但還是同一個問題,大多數網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同其語言一樣,經不起推敲,人物形象或流于“傻白甜”或又成“瑪麗蘇”、“杰克蘇”(指主角光環無敵的人設,前者指女主角,后者指男主角)。尤其當網絡上某種人物類型風頭正盛時,一些網絡作家便會盲目跟風,復制出各種版本的同類人物。不僅影響了網絡文學的創新活動,還容易使讀者產生審美疲勞。而傳統文學作品中的人物雖也有同類型的,但在作者高超的筆法下,卻又“同中有異”,比如《三國演義》中的關羽,忠勇;張飛,驍勇;趙云,智勇。他們一個個都是勇猛大將,但又各有特點。[6]

最后比較一下兩者的意蘊層。傳統作家以其豐富的材料儲備和優美凝練、富于邏輯性的語言,反映客觀世界,抒寫人生感悟,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作品也往往具有一定的歷史內容和哲學意蘊。比如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在描寫了北平小羊圈胡同市民艱難生活的同時,還展現了八年抗日戰爭的歷史畫面。又如王小波雜文集《我的精神家園》和《沉默的大多數》中透出的理性思考和對自由的追求,充滿了哲學意味。再關照網絡文學,以歷史為題材的有近年來大熱的《明朝那些事兒》、《那時漢朝》和《如果這是宋史》等作品,而具有哲理性的網絡作品卻少有耳聞。并且,大多數作品中的歷史是以架空、虛構的形式存在,捏造和錯誤之處頗多。因而比之傳統文學作品,只可說是新意和趣味有余,但歷史厚度和嚴肅程度則明顯不夠。不過,單純看二者的審美意蘊,卻又無法分明誰優誰劣。因為兩者都能給讀者帶來審美愉悅,這或是感官上的快意,又或是精神上的滿足。

五、結語

本文主要從網絡文學和傳統文學的傳播媒介和載體、創作主體及讀者、創作過程、作品的文本層次這四個方面對兩者進行了分析比較,梳理了兩者的對抗和融合之處,并從中找出了兩者發展的掣肘因素。在這一點上,兩者都有必要進行反思,并相互合作,取長補短,才能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接續起文學發展的重任。

參考文獻:

[1]歐陽友權.網絡文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

[2]袁躍興.網絡寫作為傳統文學帶來啟示[2016-07-04] 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4/0926/c172318-25742166.html

[3]網絡文學評論(第五輯)[M].廣州:花城出版社,2014,10.

[4] [5]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123,201.

[6]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猜你喜歡
傳播方式
左維澤:肝炎的分類、傳播方式及預防
節日宣傳,讓傳統傳播方式換“新顏”
“自媒體”與“把關人”——微博作為一種傳播方式的法律問題
從跨文化傳播的視角看西夏佛經的傳播方式
互聯網時代下報紙如何創新改革新聞傳播方式
微時代下微電影廣告傳播方式與價值分析
優質內容呼喚更好的傳播方式——談新媒體條件下的紙媒轉型
媒介融合下電視新聞傳播方式的變革趨勢
現代木刻與中國藝術傳播方式的革新
論傳播方式變革對文學經典傳播的影響——以《紅樓夢》為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