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爾伯特蒙古族短調民歌探微

2016-10-17 10:41孔奪
戲劇之家 2016年17期
關鍵詞:傳承與發展

孔奪

【摘 要】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獨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環境造就了其題材廣泛的短調民歌,本文運用民族音樂學的理論和方法,概述了杜爾伯特蒙古族的社會歷史和文化,對短調民歌的音樂形態進行了研究,對傳承與發展現狀進行了調查與思考,希望對短調民歌的發展提供可借鑒的理論參考。

【關鍵詞】短調民歌;杜爾伯特;音樂形態;傳承與發展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9-0063-02

一、杜爾伯特蒙古族的地域文化

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位于黑龍江省西南部,地處松嫩平原中部,是黑龍江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縣,現有人口24.7萬人,有蒙古、漢、滿、回、達斡爾、朝鮮、錫伯等17個民族,其中蒙古族4.37萬人,占總人口的17.6%。

杜爾伯特蒙古族信奉喇嘛教,從清朝年間開始,凡當喇嘛者免去一切苦役,喇嘛教影響著蒙古族人的社會生活。新中國成立以來,大部分喇嘛還俗,進行正常的生產生活。每年農歷六月初四開始的為期五天的那達慕,是蒙古族人民的盛會。蒙古族人民喜愛音樂,幾乎家家都有馬頭琴或者四弦琴,在節日、聚會均要以唱歌跳舞來慶祝。

二、蒙古族短調的起源

蒙古族民歌主要分為長調(烏日汀哆)和短調(寶古尼哆)。長調氣息悠長,帶有獨特的顫音發聲技巧;短調節奏明快,律動感鮮明,簡單易唱,具有良好的群眾基礎。蒙古族短調民歌題材廣泛,包括:薩滿教歌曲、狩獵歌曲、請神歌、宴歌、贊歌、勞動歌曲、愛情歌曲、思鄉曲等,多以四胡伴奏,敘事風格兼具抒情和旁白,多由真人真事改編而成。

惡劣的自然環境鑄就了蒙古族人民強悍的體魄和隱忍的性格,在與雪災、旱災、瘟等災害的抗爭中,蒙古族人民經受著失敗與挫折,這種悲的情緒自然而然地滲透到了蒙古族人民早期的短調民歌中,如《吉雅奇》。清代,在蒙漢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中,愛情常常成為權利較量下的犧牲品,因此此時的蒙古短調民歌多以愛情悲劇為題材,如《十兩銀子》。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河北連年旱災,漢民涌入蒙古,原來的游牧方式逐漸轉化為半耕半牧的定居方式,這時的短調民歌真實地反映了偽滿洲國統治下人民的不幸與苦難,如《勞工之歌》。新中國成立以來,杜爾伯特蒙古族在農業生產方式的影響下,短調的題材、體裁都隨之改變,具有更高的藝術性。

三、杜爾伯特蒙古族短調的音樂形態特征

(一)旋律特征?!靶梢舫獭奔葱芍邢群蟪霈F的兩個樂音,不同度數的音程會呈現出不同的色彩。

1.純一度音程的同音反復或延長。蒙古民歌的說唱性決定了這種水平直線型的旋律形態,雖缺少旋律的起伏,但有利于“說”清詞意,如《滿獨拉少爺》。

2.平穩的二度級進式。這種自然流暢的級進式在杜爾伯特蒙古族短調民歌中很常見。蒙古族音樂使用的是五聲調式,故多采用大二度音程,這樣既構成了旋律線條,又具備了相應的歌唱性,如杜爾伯特民歌《吉米》。

3.純四度、純五度音程的跳進式。四度、五度音程較寬,功能音級穩定,在杜爾伯特蒙古族短調民歌中經常使用,體現了草原的遼闊和蒙古族人民粗獷的性格,具有較強的動力感,如杜爾伯特民歌《春》。

4.三音列序進式。五聲調式中最基本的就是三音列序進式,是以依次向高或依次向低的序進形態以及回旋形態呈現的,這是中國民歌中常見的旋律手法,很好地體現了敘事性,如杜爾伯特民歌《欣得格巴達瑪》。

(二)節奏組合。杜爾伯特蒙古族民歌基本上采用的是2/4和4/4拍,節奏上往往使用“對稱性”節奏組合,樂句的音質組合基本一致,從而形成節奏的對稱性。杜爾伯特的短調民歌多由四個樂句組成,如《求生頌》第一、二樂句的節奏組合為對應式的呼應,第三、四樂句的節奏組合是有一組對應式的呼應。節奏的對稱性與蒙古歌詞的詩律相互依托,詩句中的對仗比興關系也影響著旋律結構中的節奏韻律。

(三)速度與力度。樂曲速度的快慢與音樂作品的情感表達密切相關。一般來說,歡快、明朗、愉悅的情緒常用快速,悲傷、哀婉、浪漫的情緒常用慢速。杜爾伯特蒙古族民歌多采用慢速和中速,如《罕山采茶》《求生頌》等,這種平穩、安靜的速度適合抒發深情、真摯的情感。力度的變化對情感表達也起著積極的作用。莊重大氣、氣勢磅礴的作品用較強的力度來表現,凄婉、纏綿的作品用較弱的力度來表現。

(四)調式音階?!罢{式”是由構成音樂各音之間的音程運動關系所體現出的結構特征。調式的不同是形成音樂風格與色彩表現差異以及文化特征的重要原因。西方常用大小調式,我國民族音樂常用五聲調式。目前可以搜集到的杜爾伯特蒙古民歌中,所有的民歌均采用五聲調式。羽調式使用最多,其次是徵調式、宮調式。羽調式多用來表述憂傷的情感,宮調式和徵調式色彩相對明朗。

(五)曲式結構。杜爾伯特蒙古族民歌多數是一段體的曲式結構,由兩句或四句對稱的樂句組成,如《哈坦怨》。不規則樂句構成的一段體曲式是比較少見的,如《姑娘思鄉》。

四、杜爾伯特蒙古族短調的傳承與發展

隨著時代的變遷,各種流行音樂的侵襲,原本具有悠久民族傳統的地方民歌漸漸消失在人們的生活中,生存空間極其渺小。盡管政府和音樂學專家們不斷強調地方民歌的價值,但民歌依然沒有在杜爾伯特總體音樂中占據應有的地位。隨著老一輩民間藝人的相繼離世,會演唱杜爾伯特蒙古族短調民歌的人寥寥無幾,杜爾伯特蒙古族短調的存在基礎日漸狹窄,保護與傳承勢在必行。

(一)短調民歌的傳承。民歌最直接有效的傳承方式就是口傳心授。杜爾伯特蒙古族人民是短調民歌的傳承主體,蒙古人民應樹立全民意識,長者或師傅應將自己掌握的民歌主動傳授給晚輩,青年人也要主動學習民族傳統文化,充分意識到民歌在民族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性。在中小學音樂課中也要專門學習短調民歌,對音樂教師進行短調民歌的專業培訓,培養蒙古族學生熱愛本民族傳統文化的觀念。社會民俗活動也是傳承的主要途徑。政府部門應積極組織與蒙古族民間音樂有關的社會習俗活動,讓人們在美妙的歌聲中交流、切磋,這樣既豐富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又促進了短調民歌的傳承。

(二)短調民歌的發展。注重科技對傳統文化的改造是傳統文化煥發青春的保證。廣西的實景演出《劉三姐》、云南的舞臺劇《云南印象》、蘇州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都運用新的舞臺技術、藝術設計,產生了美輪美奐的演出效果,不僅拉動了民間音樂的發展,還正在進軍國際市場。從上述成功案例可以看出,民族傳統文化通過與新科技的結合完全可產生新的文化精品,為傳統文化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保證。傳統文化需要與現代文化相結合。隨著時代的變遷,音樂文化是以動態的形式不斷發展和變化著的,我們需要準確地細讀,符合原意地解讀與詮釋,使短調民歌在發展中達到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合。

杜爾伯特蒙古族短調民歌深植于特定的歷史和生活狀態之中,它與杜爾伯特蒙古族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教育狀態等息息相關。研究杜爾伯特蒙古族的短調民歌必須研究他們的審美觀念、民俗性格,要理性地認知和把握短調民歌的傳播與傳承規律,對短調民歌的保存與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邵萱.杜爾伯特蒙古族民間音樂調查研究[J].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08.

[2]路廣.蒙古族敘事性短調民歌的悲劇性研究[J].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2007.

[3]劉玲玲.淺析蒙古族短調民歌的藝術特色[J].沈陽:東北大學,2013.

[4]波·少布.獨特的杜爾伯特蒙古族人生禮俗[J].民間文化,2001,(2):59-65.

[5]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文史資料.內部資料,1985.

作者簡介:

孔 奪(1979-),女,東北石油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

基金項目:大慶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一般項目)“大慶城市音樂產業文化發展模式研究”,項目編號:DSGB2015066。

猜你喜歡
傳承與發展
淺談貴州地區布依族舞蹈的傳承與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