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社會信任基礎對區域經濟發展的研究

2016-10-18 12:10王倩文朱容成邊于晴馮濤計東亞
中國市場 2016年33期
關鍵詞:區域經濟信任

王倩文+朱容成+邊于晴+馮濤+計東亞

"

"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不再拘泥于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給經濟帶來的影響,而是更加深入地發現并研究到信任也是影響國家或區域經濟的重要影響因素。文章將總結經驗,運用國際主流實證分析方法,著重研究信任水平與區域經濟的關系,此次區域經濟對象是我國浙江與河南地區的地級市統計數據,借助于區域私有企業工業總產值、區域國有企業工業總產值以及區域總產值為信任的作用因素來分析,結果發現信任程度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

[關鍵詞]信任;區域經濟;工業總產值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3.030

自提出“社會資本”概念以來,學術界就對社會資本展開了大量的深入研究。其中,信任被人認為是一種積極的社會資本,它會帶動社會的福利水平,提高工人的積極性從而帶動企業的競爭力,提高區域經濟總實力。其中,著名學者Fukuyama認為信任結構之所以被認為是一項重要的社會資本,是因為人們在交易的過程當中會不自覺地遵守這非正式契約,一個社會長期既定下來的社會規范,這樣交易的成本會大大降低,經濟活動會正常并加快進行。Fukuyama還將社會劃分為兩種信任機構:高信任度社會和低信任度社會。社會的信任度高低將直接影響人們對信息的獲得和市場交易關系,也影響人們對政策變量的評價,導致經濟政策效果的弱化。

中國仍屬于信任度社會,正處于社會信任問題的高發展階段,事物在不斷發展的過程當中自然有許多并發癥,而我國正在面臨“信任危機”的窘境。這種窘境的造成是必然的,因此在任何方面我們都需要這種非正式的契約來影響我們的思維。我國社會信任度缺失嚴重,如今電商事業如日中天,可是誰又來拍著胸脯保證看不見的物品的質量,哪里有利潤,哪里就有假貨,特別是煙酒行業販假售假的現象更為嚴重,思維慣性的國人認為買到假貨理所當然,曾經我們引以為傲的“中國制造”標簽都在無意識地向公眾傳遞產品的盜版和假貨的信息。這種現象的存在如若不治理,將會膨脹放大最終嚴重阻礙交易的正常進行,影響到區域經濟的發展。

因此,研究分析我國的社會信任基礎及其對經濟發展的作用迫在眉睫。本文將總結經驗,運用實證研究方法以及我國浙江與河南地區的地級市統計數據,將信任作用于區域經濟,完成信任如何對經濟造成影響。

1 研究現狀評述及假設

1.1 關于社會信任基礎的研究

韋伯、杜爾凱姆等社會學家在早期對信任的定義以對及信任的分類有過研究,但他們都沒有明確定義“信任”的概念。德國社會學家尼科拉斯·盧曼認為廣義上的信任是一個人對社會生活的期望的信心。而弗朗西斯·福山認為信任程度直接影響企業規模,影響企業規模繼而影響企業的競爭力。

和國外研究相比,我國學者對信任的研究稍微落后于國外研究。自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我國學者不再局限于“誠信”層面。而是從社會角度開始看待信任問題給社會帶來的影響。到了2000年以后,我國的張維迎學者開始漸漸向信任對經濟是否產生經濟效果的方向研究,并得到一些相應的結論,但是我國學者對此方面的研究仍尚有不足。

1.2 關于區域經濟發展的研究

區域經濟的發展,是為尋找出帶動經濟發展的因素,為了找出因素所在,學者們樂此不疲。首先索洛發現擴展傳統生產函數形,再后來由于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物質資本越來越具有普適性,Putnam(1993)就發現社會資本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另外Fukuyama(1995)也發現社會資本影響經濟的發展。

然而,什么是社會資本,學術界對此都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標準去界定它。不同的學科對社會資本都進行了不同的概念界定??茽柭J為社會資本能夠帶動整個社會變得更好。Putnam(1993)認為社會資本與社會組織密不可分,它反映了社會組織的一些特征。之后又有不少學者提出社會資本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但大多數都認同Putnam的觀點。

1.3 信任基礎對區域經濟的影響研究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學家們逐漸意識到信任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并不亞于其他明顯的因素。有些學者通過分析研究認為交易成本的降低會促進信任對經濟的增長。阿羅認為信任的作用遠不止能夠降低交易的成本,而且還能夠促進對經濟的增長。羅納德·哈里·科斯通過研究發現雇主與雇員之間的高信任度會降低企業內部的交易成本,繼而提高企業經濟績效。諾斯指出在重復博弈模型中人們會為了追求各自的長期利益而與對方彼此間建立起相互信任。除此之外,信任會讓人產生信任感,避免產生其他由于合作的成本。達斯古普塔指出經濟學家在研究經濟問題時,信任因素常常會被忽略,但是信任是交易的核心,反復的博弈與博弈的經歷有可能使人與人之間建立信任。

信任可以促進經濟增長,但前提是要約束交易主體的行為、降低交易的成本。李楊(2005)認為信任作為社會資本不可或缺的部分,積極地作用于經濟的發展,經濟的發展帶來社會總福利水平的提高。除此之外,信任水平高還能帶來更多的投資機會與經濟活動,或多或少地促進經濟增長。Putnam(1993)首先認為信任是社會資本的一種,他通過找到兩者之間的紐帶因子推斷出社會資本影響經濟效益是通過協調的行動來實現的。另外Knack和Keefer(1997)發現信任是正向作用于經濟增長和投資率,他還發現在初始水平較低的國家信任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會更大。福山(1998)認為信任不僅影響經濟增長,而且認為社會可以決定經濟的效率。

1.4 提出假設

通過對文獻的研究我們認為,在我國供給側改革新的大環境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是否會受信任水平的影響這一問題,有進一步研究的價值。根據前人們現有的研究成果,我們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假設,信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即假設信任與區域GDP總量呈正相關關系;其次,對于經濟指標,本文采用私有企業產值和國有企業的工業總產值來衡量,假定影響都是正向的。在此基礎上,特提出以下假設:

第三種是農用土地綜合整治模式。這種土地整治模式依賴于土地整治項目,接著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的推動力,結合部分未利用地開發、地塊合并、土地平整、灌溉排水系統修建、田間道路整治等實施方法,加強對于現存的土地區域進行高效率的開發和利用,保護耕地的保有量,提高現代化農業水平,引入大型農業機械,推廣大面積的農業生產,優化農業生產的產業結構,逐步實現農業現代化。這種土地整治模式最適用于農村耕地較為集中的區域。

第四種是土地的生態整治模式。這種土地的整治模式是以保護和修復為主,通過生物技術實現農村生態的平衡修護,在提高農村自然生態平衡水平的同時,建設起完善的農村生態系統,提高當地土壤和水資源等自然資源的質量,減少人為的破壞,維護好農村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和諧統一。建設起農村發展的大型綠色生態系統,提高土地的價值和長期發展能力。這種土地整治模式主要應用于生態環境已經受到破壞,需要盡快修復的區域。

實際上為了能夠實現城鄉規劃發展的協調統一,需要考慮諸多因素的影響,土地綜合整治工作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在分析時需要充分調研不同區域之間存在的自然資源、地理條件和經濟發展背景等差異,平衡當地特色選擇更具有實踐意義的土地整治模式,對于有需要的還應該進行不同模式的組合,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實現土地的高效利用,節約利用土地資源,實現生態平衡的可持續發展。也只有通過土地整治的成功,才能夠推動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也是城鄉協調發展的一個重要保障。除了采取了不同的土地整治模式以外,還有一項需要充分考慮的問題就是相應的土地政策,土地政策作為土地整治工作的重要保障措施十分重要。下面將對土地整治模式對應的政策選擇進行簡要的分析。

3.2 土地整治政策

根據前文描述的土地整治模式可以將土地整治政策相應分為四種,即城市土地整治模式的政策保障、農村建設用地綜合整治模式的政策保障、農用土地綜合整治模式的政策保障和土地的生態整治模式的政策保障。

第一種城市土地整治政策依賴于政府部門的指導開展土地整治活動,政府在實施過程中作為宏觀指導部門,需要對涉及的各個行政部門進行合理分工和協調,推進整個城市土地整治工作的順利開展。其一,需要完善科學的土地規劃內容,保障城市土地整治的相關規劃內容與城市規劃能夠和諧統一,相互促進;其二,堅持對城市用地結構和經濟布局的科學性準則,對于土地整治工作不能過于急躁;其三,應該積極踐行城市土地的節約集約利用;其四,擴展土地整治工作的經濟來源,形成多元化的融資體系;其五,針對城市的地籍管理建立起科學可行的城市土地估價體系;其六,協調好居民遷移安置工作,做好對于征用土地的補償工作;其七,注重城市中綠化用地的規劃,保護城市中的生態環境;其八,做好對于土地整治工作法律法規的制定和編寫工作,政府部門需要予以嚴格監督;其九,充分賦予人民對土地整治工作的監督權力,開通意見反饋渠道,多重監督,實現土地整治工作的干凈透明;其十,重視對于土地整治工作的后續維護。

第二種是針對農村建設用地綜合整治模式的政策保障,也根據土地整治模式的不同分為兩種政策保障措施。首先是城市近郊農村建設用地綜合整治的政策保障,政策保障的重點就是考慮城市的快速擴張對于近郊產生的影響。一是通過對城鄉發展的統籌,確定具體的規劃并嚴格執行,避免城市的過度發展;二是尊重當地農民的普遍意愿,給大家發聲的權利和渠道;三是給出合理充分的土地補償標準,保護當地農民的既得利益;四是為失地農民做好就業服務,可以通過開展培訓和提供就業機會等方式促進當地居民的再就業;五是加大對影響居民生活水平的基礎設施建設工作,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和配套設施;六是改善戶籍制度,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七是加快推動農用地流轉,扶持特色農業經濟的發展;八是建立清晰的土地產權劃分,合理分配土地收益。另一種城市遠郊農村建設用地綜合整治的政策保障則依據農村目前的土地使用情況,明確城鄉發展規劃作為土地整治的依據,根據當地特點確定實施方案,參與的基層人員分工協作,做好農民的思想教育工作,完善土地收益分配制度,做好公共設施建設和社會保障。

第三種是關于農用土地綜合整治模式的政策保障,為了保障農田土地綜合整治模式的推進,需要政府出臺相應的惠民政策推動農業現代化在當地的推廣,加快當地農田使用率的提高,清晰產權劃分原則,規范進行農用土地的整治工作,合理分配土地整治后的收益。

第四種是土地生態整治模式的政策保障,其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證土地實現其經濟價值的同時,不會威脅到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以推廣和提倡生態農業的形式為主,加大對生態農業的資金投入,注重當地的生態補償機制,積極宣傳生態保護知識,形成一套比較科學的土地整治生態評價體系,加快生態保護工作的深入開展,保護土地的可持續利用和發展。

4 完善我國土地供給制度的建議

目前,我國土地供給制度已經實施多年,但現階段的供給制度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在此提出以下三點完善我國土地供給制度的建議。

第一,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現在土地制度改革過程中,城鎮低收入者和農民始終處在政策的受損者行列,所以我國土地供給制度更適用的是卡爾多—??怂剐?,即在很長時間以后,當前的土地供給制度在足夠長的時間內,能夠為社會、國家帶來效益,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在制度執行期間可能存在個別人的經濟利益受損的情況,與此同時,隨著社會的共同進步,所有人的經濟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所以在此建議土地供給制度應當與其他相關制度按照一定的原則進行整合完善:涉及土地所有權的界定、對土地使用權和土地建設權等進行整合,制定出合理的科學的土地產權管理制度,使土地能夠按照市場規律進行高效的使用;使土地供給制度與房地產相關產業稅收政策、金融政策等相關政策有機結合,增強互補性;認真規劃土地使用方針,合理計劃與開發土地,建立健全相關土地供給制度,認認真真引導土地的健康高效使用。

第二,政府根據實際需求調整現階段土地房屋政策限價等政策,政府在制定政策時應充分考慮房地產市場的供求關系,要符合市場規律,不能夠為了完成降低房價的任務而盲目地采取強制手段壓低商品房的低價及房價,這嚴重破壞了房地產正常的市場機制。目前一些城市為了改善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問題,先后出臺了經濟適用房、限價房的相關政策,但從目前的實際情況得出,排隊經濟適用房、限價房的人群非常龐大,現有的房屋供求量無法滿足所有人的需求,而政府又不得不為如何分配這些房屋而花費大量精力。

第三,放權于市場經濟,政府退出對土地供給制度的直接干預,采取間接監管的方式,讓土地供給在市場經濟下健康發展,政府不再直接起決定作用。

5 結 論

通過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土地整治工作是我國目前開展城鄉規劃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是實現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的基礎內容,在踐行過程中,需要根據不同地域的自然條件、地理因素和經濟發展背景來選擇適合當地的土地整治模式,以及相適應的政策助力,完善的土地供給側改革將更大范圍地加快土地整治效果,保證我國城鄉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范希軍,王常宇.淺談土地整治中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對策[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4(35).

[2]覃波.土地整治與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J].中國科技博覽,2014(14).

[3]李曉雪,薛繼斌.土地整治中農村建設用地整治潛力測算的探討[J].經濟研究導刊,2013(12).

[4]薛峰,佟園春.興安盟土地整治規劃農用地整治潛力評價研究[J].北方經濟,2013(10).

[5]高明秀,王璦玲.縣域土地整治的路徑探索·經驗特色與未來走向——以山東省肥城市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5(35).

[6]王利敏,李淑杰.土地整治公眾參與主體權益偏差分析——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6).

[7]趙凱,姜曉葵.農村土地整治的法治考量與制度建構[J].法制與經濟:上旬刊,2015(4).

[8]詹波.土地整治規劃編制存在漏洞及優化策略[J].農家科技:下旬刊,2016(3).

[9]張澤勇,潘效安,王羨峰.黃山市土地整治分區及對策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5(31).

[10]鄧楠.解析土地整治專項資金的管理和使用[J].環球人文地理:評論版,2016(1).

猜你喜歡
區域經濟信任
關于信任:最重要的十件往事
嚶嚶嚶,人與人的信任在哪里……
從生到死有多遠
實踐探索商務英語專業有效服務區域經濟能力的提升
信任
因為信任 所以快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