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內外兼修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2016-10-18 14:01胡哲
中國市場 2016年33期
關鍵詞:文化治理跨界融合公共文化服務

胡哲

[摘 要]文化是民族的血液,更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標志,而公共文化是政府主導、面向受眾的傳播內容。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公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多元。為了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質量,在政府主導、文化共治和“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逐步成熟的前提下,努力打造內部人才培養和政府購買服務、外部全媒體發布和產業集群的新格局。同時,抓住文化與教育、科技、醫療、農業等領域跨界融合的機遇,建立公共文化項目引領示范區,成為文化產業新亮點。

[關鍵詞]公共文化服務;文化治理;跨界融合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3.245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將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納入國家“十二五”戰略,提出建立網絡健全、結構合理、發展均衡、運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毫無疑問,公共文化不僅和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更是民族歷史和精神的傳承和發揚。隨著綜合國力和經濟水平的日益提升,民眾對精神文化需求的標準和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傳統的文化治理模式也面臨著改革和創新,建立政府主導、多元參與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將成為趨勢和潮流。此外,以往相對單一的文化產業鏈條也將發生重組、擴充,形成區域化管理的全新融合模式。

1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特征和趨勢

從廣義上說,公共文化服務屬于公益性質的項目,主要是豐富民眾的精神生活,同時起到宣傳教育的作用。相比于其他的專業性服務而言,它的門檻設置較低,能夠以最廣闊的平臺去接納和滿足最龐大的受眾,自身呈現出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公共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是針對特定的人群設計的,也沒有排他性,對于民眾的參與實行普惠制。同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項目的資金來源大多是公共財政,項目的性質是隸屬于政府而服務民眾的,而非商業機構。

第二,雙重屬性。當文化超越藝術這一狹義范疇,擴展為商品和服務乃至形成產業時,文化產品和服務具有了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兩種屬性。[ZW(]轉引自李季、孫越《文化政策的經濟學解讀》《中國圖書評論》2013年第5期。[ZW)]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僅具備精神屬性,而且具有經濟屬性,是兩種屬性的疊加。主要是用文化的內涵給經濟實體帶來附加值。

第三,外部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滿足民眾精神需求的同時,還將引發一系列后續的“連鎖”反應,帶動相關產業鏈條和實體經濟的發展,從側面體現公共文化的價值。

我國的公共文化發展體系雖然起步較晚,但是備受民眾的歡迎。特別是隨著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發展,更將呈現出如下發展趨勢。

第一,政府主導、多元參與的文化治理新格局。如今,全能型政府正逐漸過渡為多元參與、協同共治。在文化治理領域,相關的企業和非營利組織會有更多的自由和發展空間,也將承擔更多的責任,形成全新的治理和產業格局。

第二,按需提供文化服務。如今,經濟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正改變著精神消費層次,民眾的公共文化需求也越發多元。根據大眾的集體需求開辦定制化的項目不僅實現了點—點的服務,更是公共資源的有效配置。

第三,產業集群化、項目區域化。部門和項目閉門造車、固步自封顯然不能適應新時期的需要、特別是公共文化的邊界已經越來越模糊,產業和項目的跨界融合不僅可以最大化地發揮資源和人才優勢,更能夠提升品牌和檔次。

2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遇到的問題和困惑

我國有著悠久和燦爛的歷史文化,然而具有深刻價值和內涵的文藝作品依舊匱乏。同時,藝術形式由于沒有深入挖掘和有效利用,感染力和影響力也大打折扣,加上物質經濟和精神需求斷層、不均衡地發展,都使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和發展遇到了相當的阻力。

第一,公共文化的內涵和原創力不足。優秀的文化藝術作品需要具備豐厚的底蘊和優雅的氣質,不僅要刻上特殊的文化烙印,更要加強文化創意理念的塑造。而我國公共文化不能引人入勝和讓人沉醉,根本就是內生動力不足,沒有深度挖掘潛在的價值和情感上共鳴的東西,很難打動受眾的內心,傳播的內容僅是碎片化的收集和整理,沒有成型的創意和靈感。

第二,公共文化的外在表現方式略顯單一。傳播內容的有效性不僅取決于內容本身,也和傳播載體和方式密切相關。而公共文化的傳播多是單向的,展現形式和手法也相對固化,不具有互動參與和復合傳播的特性。把公眾定位在被動視聽的角色,沒有體驗和沉浸感,不僅是對公共文化傳播的削減,更是對軟硬件資源投入和使用的過度消耗。

第三,公共文化的附加價值應用還不夠豐富。公共文化的價值不僅僅是傳播內容本身,更應該是滲透到其他產業的附加值。特別是對于相對偏遠地區的農業、建筑、旅游等產業,具有一定的規模和資源,但價值有待開發,需要借助文化的標簽激發活力。此外,日常的產品如果能夠融入文化元素,進行包裝設計,就會產生超出產品本身的巨大價值。

3 全面構建新時期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對策建議

目前,我國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和國外的發達國家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必須堅持政府的文化政策導向和相關扶持力度,保證公共財政,進行內部人才培養和購買公共服務、外部全媒體發布跨界融合的公共文化服務新格局。

第一,加大創意型人才培養戰略。文化創意是興起的朝陽產業,是能夠與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直接對接的專業,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申請建立高校、企業、培訓機構等多個培養創意型人才的站點:在高校,設置相關的專業、學科、研究團隊;在企業,通過實戰的案例邊操作邊培養;在培訓機構,主要針對應用技術和軟件操作。此外,要建立人才梯度培養和“走出去、引進來”戰略,保證人才隊伍持續的戰斗力和前沿的視野。

第二,強化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機制。不可否認,多方參與文化治理可以營造更多的競爭機制,打破僵化的制度,激發民族的文化創造力,有利于市場的正向運轉。中央明確指出:“鼓勵社會力量、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培育文化非營利組織?!盵ZW(]《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41頁。[ZW)]政府通過購買公共服務不僅可以騰出更多的空間,更可以敦促企業和非營利組織不斷自主創新和研發,設計用戶體驗新模式,提升公共文化的產品創意和服務質量。

第三,建立全媒體發布和網絡參與平臺。文化藝術作品的價值在于在精神上給民眾滿足和教育,而通過圖書、電視劇、電影、動漫、游戲、玩具等多元載體的傳播不僅內容更豐富,而且能夠給受眾持續的視覺刺激和心理期待,讓文化價值深入內心。同時,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實時的用戶體驗和分享不但可以滿足公眾的獵奇心理,更能夠從側面收集相關的數據信息,用大數據去分析和判斷用戶的瀏覽軌跡、使用習慣、相關指令等,改進公共文化服務的細節。

第四,打造跨界融合的產業集群和示范區。新時期,不同產業的融合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特別是具有經濟疊加效應的文化產業,更應成為各大產業競相追逐的熱門。隨著“互聯網+”平臺效應的逐步放大,文化與教育、科技、醫療、農業等領域的融合也就水到渠成。根據“羊群聚集”效應,建立成熟的產業園區,不僅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更實現了優勢資源的互補,保證了文化附加值的最大化利用。此外,強化相關文化項目區域化,打造引領示范區,對于提升文化內涵和品質都是大有裨益的。

中國有著豐厚的歷史文明和底蘊,承載著幾千年燦爛的文化。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但是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政府主導、多元參與的先導性產業,和公眾的生活密不可分。實現內外兼修,即對內要努力培育原創作品和創意人才來提升品質,對外要積極搭建平臺園區來打造規模,不僅可以有效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質量,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更是文化“共建”和文化強國戰略的重要抓手。

參考文獻:

[1]高宏存.政府文化管理前沿[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4.

[2]陳波.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財政保障機制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3]連玉明.中國大數據[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4.

[4]阿里研究院.互聯網+:從IT到DT[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

[5]王名.非營利組織管理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6]趙志云,鐘才順,錢敏鋒.虛擬社會管理[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2.

猜你喜歡
文化治理跨界融合公共文化服務
政府公共文化服務的法理分析與法律構建
搞好公共文化服務,推動藝術普及
促進文化科技融合的模式與政策路徑分析
“文化治理模式”的理論與實踐創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