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混凝土外加劑使用中的問題探討

2016-10-21 21:25陳明明
科學與財富 2016年9期
關鍵詞:外加劑用水量現象

陳明明

摘要:在混凝土、砂漿或凈漿的制備過程中,摻入不超過水泥用量5%(特殊情況除外),能對混凝土、砂漿或凈漿的正常性能要求而改性的一種產品,稱為混凝土外加劑。外加劑按其所對于應的功能不同分為減水劑、引氣劑、僧水劑、促凝劑、早強劑、緩凝劑、發氣劑、氣泡劑、灌漿劑、著色列、超塑化劑、保水劑、粘結列、阻銹劑,噴射混纂土外加劑等。下面就混凝土外加劑使用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進行了探討。

1 選擇混凝土外加劑和檢驗外加劑產品的質量

用戶單位可以根據工程設計、施工要求和技術指標進行比較,選擇適合的生產廠家混凝土外加劑產品。建議采?。孩俳M織實地考察,防止假冒。②根據工程技術要求提出所需外加劑產品的質量指標、型號和參量,通過試驗獲得封存樣品。③將首批外加劑與留樣作對比試驗,在所供產品符合《混凝土外加劑應用技術規范》(GBJ50119——2003)后即可批量使用檢驗外加劑產品質量的方法,對減水劑類產品,可采用凈漿流動度作比較。取同批號水泥,在同摻量、同水灰比及相同條件下進行檢驗,先測初始流動度,經1h后再做一次流動度作比較,或通過混凝土的坍落度損失作比較。兩種試驗誤差值允許在±5%。當發現現差異較大時,應及時告知廠方,以便查明原因。

2 檢驗外加劑與水泥的相容性

如何檢驗外加劑與水泥的相容性問題,是新問題,也是老問題。外加劑與水泥之間相容性問題應引起外加劑和水泥生產廠家的同等高度重視。許多實際施工狀況,即使是完全符合質量標準的水泥和外加劑,在作為原材料進行配制混凝土埋亦會出現不相容性。其主要現象;在使用一批外加劑或續供外加劑時,常出現混凝土坍落度有用大有小、坍落度損失或快或慢、凝結時間時長時短,有時還出現泌水等現象。檢驗外加劑與水泥是否相容的方法,對減水劑類產品,通常采用凈漿流動度作試驗即同一批外加劑與新進的水泥和原用的水泥進行比較試驗,以判別是否是外加劑的原因而出現的問題。在判明情況的前提下,一般采取調整外加劑摻量或適當調整混凝土配合比的辦法,同時與外加劑廠家或水泥廠家聯系。

3 混凝土坍落度損失過快

高性能混凝土工藝,應內具有良好的工作性,以滿足集中攪拌、遠距離運送、泵送、不振搗、自平流、自密實等過程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混凝土坍落度損失,此問題直接影響混凝土泵送及現場操作。導致混凝土坍落度損失的原因很多,較為多見的有外加劑的品質、水泥的因素、環境溫度、水灰比的大小、砂率的含泥量,摻合料的變化以及拌和方式等。其中最具影響的因素是水泥和外加劑。如需解決混凝土坍落度損失過快的問題,建議通過適當增加外加劑摻量,其幅度在原摻量基礎上增加10%~30%;如果是使用早強型新鮮水泥,則在原混凝土用水量的基礎上增加5%~10%。以上兩種方法均可。

4 混凝土出現泌水(結底)現象

混凝土在施工中出現結底及堵泵現象,一是外加劑減水率偏高,二是混凝土用水量偏大,三是水泥存放時間過和或者受潮等因素。發生此類現象,可適當調整混凝土用水量或外加劑摻量,也可通過適當提高砂率,以此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避免因泌水而造成混凝土結底、堵泵等現象發生。其中,如系減少混凝土用水量,減少幅度通常為原用水量的5%~10%:如系調整外加劑摻量,調整幅度在原摻量的基礎上減少10%~20%。與此同時,用戶單位應及時告知外加劑廠家對續供產品作適當調整。

5 凝結時間過長或過短現象

混凝土在施工過程中,有時會出現凝結時間與外加劑廠家提供的時間要求不相一致。究其原因,可能是雙方的檢測方法和環境溫度不一樣,或者是氣溫突變(日溫差﹥15℃)、水泥新鮮程度、以及混凝土配合比變化等多種因素造成的。針對上述狀況和混凝土配合比等因素,結合混凝土試驗的數據,對外加劑廠家提出所需凝結時間要求。廠家根據用戶意見作出相應的調整,力求避免出現誤差。

6 混凝土快凝(假凝)現象

施工現場混凝土出現快凝(假凝)現象雖然并不多見,但仍時有發生(特別是在新進或更換水泥后)。個中原因:①水泥中含有無水石膏作為調凝組分;②水泥熟料與二水石膏在磨制過程中,因溫度控制原因致使二水石膏脫水生成半石膏或無水石膏。此類水泥在按標準檢測時為合格水泥,在不用外加劑配制混凝土是可以的,但與外加劑匹配時,就有可能造成不相容,因而在拌制混凝土時,會使混凝土產生快凝,同時對施工操作帶來困難,甚至造成混凝土出現泠縫,影響工程質量。此現象特別在夏季溫度偏高時更容易發生。當發生快凝(假凝)時,應當取必要的措施加以控制,如緩慢施工或待水泥降溫后再進行施工?,F則與水泥廠家和外加劑廠家共同商定合作調整方案。

7 混凝土裂縫現象

混凝土是一種非勻質性材料,在硬化過程中,由于各種材料變形不一,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些肉眼看不到的微裂縫(一般小于0.05mm)。對于肉眼見到的可觀裂縫,應在設計、施工中采取有效的技術措施,防止和控制裂縫的產生,以確保工程質量。常見的混凝土裂縫有以下幾種。

7.1 塑性收縮裂縫。此裂縫多產生于所澆筑混凝土表面,常出現在混凝土初凝之后終凝之前。其原因是混凝土澆筑后未及時覆蓋,水泥用量過多,或氣候過于干燥的情況下出現。

7.2 沉降收縮裂縫。此裂縫多沿結構上表面鋼筋通長方向或箍筋上面或在預埋件的附近周圍出現,通常于混凝土澆筑后發生。主要原因是水灰比過大,而使坍落度偏大。

7.3 凝縮裂縫。常在初凝前后出現,造成此種現象是由于混凝土過度振搗以及表面抹壓不及時或過度抹平壓光所致。

7.4 碳化收縮裂縫。多發生在混凝土澆筑完后數月乃至更長時間。起因是混凝土的氫氧化鈣與空氣中二氧化碳作用,引起表面體積收縮龜裂。

7.5 干燥收縮裂縫。此現象大多表面性的,一般在澆筑后一段時間出現。其中原因是混凝土成型后養護不當,受到風吹日曬,表面水分蒸發快:或過度振搗混凝土級配中砂石含泥量大,抗拉強度低:或混凝土結構連續長度較長,受溫度影響整體收縮大。

7.6 溫度裂縫。常在施工期間發生,主要是由于混混土超幾何分內部和外表特別是大體積混凝土基礎在澆筑時未采取預防措施和溫差較大引起的。

7.7 沉陷裂縫。多屬進深或貫穿性,其走向與沉陷情況有關。導致此種裂縫原因是結構、構件下面的地基軟硬不均,結構各部位負荷懸殊,模板剛度不足等因素。

7.8 凍脹裂縫。此系結構表面沿主筋箍筋方向寬窄不一致的裂縫。原因是冬季施工對混凝土結構及在進行預應力孔道灌漿時未采取保溫措施。

8 結束

隨著當今建筑業的蓬勃發展,混凝土在各類工程建設中起著日益巨大的作用。作為混凝土組分之一的外加劑,以其特有的技術性和工作性在混凝土工程中越發顯得必不可少。對于外加劑的應用,乍看起來似乎并不復雜,但其中有些問題卻是世界建筑領域中的共性難題,許多專家學者都在探索其中奧秘,尋求應對措施。在施工過程中,用戶與生產廠家的技術部門應保持直接的聯系,客觀地反映在使用混凝土外加劑過程中出現的相關問題,以便及時解決,保證混凝土質量。

猜你喜歡
外加劑用水量現象
建筑工程摻外加劑混凝土的力學性能檢驗
水泥與外加劑相容性差的原因分析與解決措施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某師用水水平分析與評價
混凝土外加劑應用現狀及未來發展研究
你的用水量是多少?
澳大利亞研發出新型農業傳感器可預測農作物用水量
混凝土外加劑檢測及應用技術簡析
它們離“現象級”有多遠
你能解釋下面的現象嗎
工業給排水用水量計算的重要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