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寶雞市區公眾對霧霾風險感知與應對行為研究

2016-10-21 02:26武洋洋周變紅陳代妍
科學與財富 2016年9期
關鍵詞:公眾

武洋洋 周變紅 陳代妍

摘要:為了了解寶雞市區公眾對霧霾災害的風險感知能力,以寶雞市渭濱區公眾為調查對象,采用問卷方式進行隨機調查,結果表明:在公眾對霧霾風險的現狀感知方面,公眾所得的霧霾信息無法較科學準確的區分霧和霾以及PM2.5的含義;但對寶雞市霧霾發生集中的季節感知能力很高。在公眾對霧霾災害的影響感知方面,寶雞市公眾對霧霾影響的感知能力較高,但是多停留在霧霾影響感知的表層,有待深化。在霧霾災害對公眾行為的改變程度方面,公眾會適度的調整戶外活動和日常生活,有較好且較積極的防霾行為。

關鍵詞:霧霾災害風險;風險感知;公眾;應對行為

引言

目前對寶雞市霧霾天氣的研究更多側重于霧霾的成因及污染特征等方面。在國內代豪以上海市為例,從行政管理的角度進行了霧霾天氣下公眾風險認知與應對行為的研究[1];顧金土等通過問卷的方式對南京居民的霧霾風險認知及應對行為進行了調查[7];李景宜、周旗等在國民災害感知方面建立了國民災害感知能力測評指標體系[8]。這些研究成果為本文研究提供了參考,但目前尚缺少將霧霾災害與公眾感知相結合的區域性研究。本文通過對寶雞市區公眾的調查,從現狀感知、受影響程度、行為改變程度三方面分析當地公眾對霧霾的感知狀況,希望能夠為當地的霧霾防治工作提供一些科學依據。

1 研究方法

1.1 調查問卷設計

本文采取調查問卷方式,本次的調查范圍是選取寶雞市渭濱區的公眾為研究對象,通過入戶訪談,共發放問卷210份,回收有效問卷180份,有效率86%。

問卷共分為五部分。問卷的第一部分是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第二部分是公眾對霧霾知識的了解、對政府及大眾傳媒在霧霾天氣中作用的看法;第三部分是判斷霧霾對公眾的影響程度;第四部分是霧霾天氣對公眾行為的改變程度;第五部分是附加部分,主要調查公眾獲取霧霾信息的渠道和對當前空氣質量的評價等。對調查結果采用李克特五分量表法,按不同的感知程度進行賦分。運用SPSS 22.0對所有回收的問卷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本文用SPSS 22.0對有效的問卷進行了內部一致性檢驗??梢钥闯?,本問卷的內部一致性信度達0.837(克倫巴赫a系數),說明問卷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1.2 技術路線圖

在信息過濾及感知—行為特征模式中,每個公眾都會接收到來自大眾傳媒關于災害風險事件的信息(如發生的原因、產生的危害、防御的措施等);因為公眾個體特征(如:性別、年齡、職業、知識結構等)不盡相同;由風險感知概念可知,每個公眾都將已知災害風險事件的信息和自身特征狀況結合進行感知,對風險信息過濾后聚焦于危害性最大的方面。公眾感知后,會對將要產生的或已經產生的危害進行預防或采取相應的急救措施,使個人利益損失最小化。公眾對災害風險感知結果的不同,導致應對行為作用點的不同,在“漣漪效應”下不斷放大并作用于社會秩序。在災害風險事件中,及時準確的做出決策,提供良好的行動方案,有利于事件的迅速掌控,避免或降低事件造成的影響;反之,則會引起事件的擴大和蔓延,破壞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逐漸演變為更大范圍的風險事故。

2 結果分析

2.1 公眾對霧霾風險的感知現狀分析

公眾對霧霾災害的現狀感知包括對霧霾現狀、霧霾信息的傳播及對政府應對措施的看法。公眾對霧霾的感知在很大的程度上取決于霧霾災害性天氣的發生頻率、持續時間、嚴重程度、公眾自身經歷以及在霧霾災害中公眾自身遭受的損失,經常以公眾自身的主觀感受為中心。鑒于公眾感知存在一定的主觀性,我們以查找搜集該區近些年霧霾災害性天氣的實際發生情況為標準,與問卷調查的結果進行對比,進而來判斷居民對霧霾感知的強弱。

調查結果顯示,公眾普遍認為寶雞市區的霧霾災害發生頻繁且嚴重,和以前相比空氣污染程度加重,且多發生在冬季。與該區近年來霧霾天氣的冬季頻發,秋季次之、春夏最少的實際發生狀況基本一致(根據韓潔、龐翻等人的研究結果),表明該區的公眾對霧霾天氣的感知較為準確。盡管該區的公眾對霧霾有一定的感知能力,但這種感知多停留在表面的感覺和認識上。通過調查顯示僅有32.2%和3.3%的公眾對霧和霾的區分比較清楚和非常清楚;合18.9%的公眾對霧霾和PM2.5值關系的認識比較熟悉和非常熟悉;合34.4%的公眾對霧霾天氣的成因比較熟悉和非常熟悉。雖然公眾對霧霾發生的機理知之甚少,但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霧霾災害帶來的危害更加關注。僅有20%的公眾對在霧霾天氣中應采取的防護措施及10%的公眾對霧霾帶來的危害比較陌生和非常陌生。

政府在防霾、治霾的行動中起著主導作用,是霧霾風險政策的制定者;同時政府公開發布的文件、發布會等是普通公眾接受霧霾權威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研究表明:災害發生后,官方信息傳播的越廣,渠道越多,風險信息進入穩定期的時間就越短,就越能消除公眾的恐慌[10]。政府的各種資源優勢也使得在霧霾災害發生后,公眾或媒體往往將災害風險歸因于政府決策失誤或政府不作為等。在訪談和調查中部分公眾認為“霧霾嚴重應該找政府,找我干嘛”,調查顯示合41.2%的公眾不同意和完全不同意政府及時有效對霧霾進行了監測和預警;僅有合30%的公眾同意和完全同意政府應對霧霾天氣反應迅速;合31.1%的公眾同意和完全同意政府對霧霾天氣的應對措施是合理有效的。由此看出,公眾對政府的行為表現并不滿意,政府的應對能力和公信力有待提升。

在信息網絡化時代,公眾獲取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使得風險溝通成為大眾傳媒義不容辭的責任。大眾媒體在政府與公眾之間的橋梁作用也日益顯著。相對于政府,大眾媒體在風險溝通中是較為活躍的角色,是風險的傳播者。大眾傳媒應以社會安全為使命,全面科學的傳播災害風險信息,提出合理建議,緩減公眾恐慌情緒;同時媒體在災害風險傳播中的信息價值取向必須符合價值理性,以不損害公共利益為標準,要平衡政府(國家)、媒體與公眾三者間的關系,并以此為出發點進行報道。而現實中大眾傳媒在引導公眾認知的同時,由于受到傳播機制、風險語境、自身素質和處在復雜的利益生存鏈條之中等因素,大眾媒體信息的傳播并非絕對的客觀,導致在政府與公眾間的風險溝通中存在嚴重偏差。調查顯示,16.7%的公眾同意或完全同意大眾傳媒對霧霾信息報道比較正確。還要注意,在向公眾傳遞霧霾信息時要盡量避免信息的專業化或拗口,要使信息通俗易懂。

2.2公眾對霧霾災害影響的感知分析

公眾受霧霾災害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霧霾災害對公眾身體健康、日常生活等方面,在問卷中主要從霧霾預警、霧霾的危害、防霾措施、對霧霾的反思等幾個方面對公眾的影響程度進行分析;對公眾的影響程度采用里克特5點量表法進行分析,按不同的影響程度,賦1-5分,根據被調查公眾的回答求出每件影響事例的平均得分,得分越高說明對公眾的影響程度越大。

2.3 霧霾天氣對公眾行為的改變程度

受霧霾災害的影響,為了使利益損失最小化,公眾會采取各種理性和非理性的應對行為以期望降低損失。本文在了解了霧霾災害對公眾的影響后,進而分析公眾在受霧霾影響后做出行為選擇;影響程度越大,公眾行為的改變程度也越大。用SPSS 22.0對二者進行了Pearson相關性檢驗。

表2給出了Pearson相關系數及其檢驗結果??梢?,Pearson相關系數在0.01的顯著性(雙尾檢驗)上都非常顯著,可以推斷出霧霾對公眾的影響程度與霧霾對公眾行為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正相關。同時為證明霧霾對公眾影響的顯著性進行了假設檢驗:假設H0:霧霾事件對公眾行為有較顯著的影響。采用SPSS 22.0進行單個樣本的T檢驗(表),表中在α=0.01時,P<0.01,表示在統計上具有顯著性,接受假設。

公眾的應對行為受自身感知狀況的影響,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首先,在霧霾的防護方面,公眾對防霾有較強的基本意識和行為,但也有不理性行為的產生。其次,公眾會根據戶外的空氣質量調整個人的戶外活動、出行及其日常生活。最后,公眾還關注相關的霧霾信息、治理措施等方面并積極的參與環?;顒???偟膩碚f,寶雞市渭濱區公眾在霧霾災害發生時,大部分的公眾采取了積極的防護行為,有較好的防霾意識;但是仍有部分公眾因為自身利益的關系表現出規避的態度。

3 結論

本文以寶雞市渭濱區的公眾為研究對象,通過調查發現,該區公眾對霧霾感知能力處于中等水平,應對行為較積極可行。公眾對災害的感知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身經歷,同時,由于公眾的個體特征和所得信息客觀度的差異,使得感知與客觀事實存在偏差。公眾的感知在霧霾防治中起到基礎性作用,是防災減災的關鍵,直接影響災害政策的制定和防災、減災工作的開展;發揮好政府的主導作用和大眾媒體的橋梁作用,強化公眾、大眾媒體、政府三者間防霾、治霾信息的溝通,降低感知偏差,利于提高公眾對災害的熟悉性和可控性,幫助公眾成長。因此,在制定科學、有效的防霾、治霾應對機制和政策的過程中,重視公眾在災害事件中的風險感知非常必要。

猜你喜歡
公眾
微信公眾號
袁方:讓公眾更早地用得起好藥
微信公眾號
我自己的公眾號
當黑足鼬開了公眾號
公眾號3月熱榜
公眾號海報設計
公眾號9月熱榜
公眾號8月熱榜
公眾號5月熱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