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態系統土壤生態化學計量學特征

2016-10-21 03:25張巧穎劉雪華
科學與財富 2016年9期
關鍵詞:武夷山土壤

張巧穎 劉雪華

摘要:生態化學計量學為研究土壤-植物相互作用與C、N和P循環提供了新的思路。利用生態化學計量比相關理論對武夷山41個土壤樣點進行研究,發現:1)土壤C、N和P平均值分別為25.35±12.59g·kg-1、2.95±2.12g·kg-1和0.29±0.11g·kg-1,變化范圍分別為6.07~56.54 g·kg-1、0.67~9.68 g·kg-1和0.06~0.49 g·kg-1;2)土壤C/N、C/P和N/P平均值分別為9.50±2.89、102.27±65.78和12.67±13.90,變化范圍分別為3.92~13.27、20.54~303.53和3.24~62.58;3)土壤C、N、P、C/N、C/P和N/P變異系數分別為0.50、0.72、0.39、0.30、0.64和1.10。結果表明:研究區土壤C和N含量豐富,微生物活動活躍,土壤較為肥沃,可為我國森林生態系統的恢復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土壤;生態化學計量學;中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系統;武夷山

0引言

生態化學計量學是近年來新興的生態學研究領域,對揭示土壤化學元素的可獲得性、循環和平衡機制及生態系統植被養分的限制性等具有重要意義,為研究土壤-植物相互作用與C、N和P循環提供了新的思路[1,2]。土壤養分是土壤肥力最重要的物質基礎,其中,N和P是生物生長的限制性養分,C是物質結構,三者密切相關,所以,關于C、N和P的生態化學計量學的研究最多[3]。生態化學計量學提出20多年來,國內外學者已在許多領域進行了應用。例如,張向茹等人在研究黃土高原不同緯度下刺槐林土壤生態化學計量學特征中發現土壤C/P和N/P隨緯度的升高顯著減小[4],劉興詔等人發現南亞熱帶森林不同演替過程中植物與土壤各土層的N/P隨演替的進行有不斷增加的趨勢[5]。然而,相較于國外生態化學計量學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國內研究則相對不足[6]。

我國森林生態系統退化程度嚴重,恢復已退化的森林生態系統成為當代人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武夷山是福建省著名旅游景點,因其保存著大量完整無損、多種多樣的林帶,是中國亞熱帶森林和南中國雨林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例證。作為中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態系統,研究其土壤中多種元素含量變化,循環平衡和有效性對恢復我國森林生態系統具有借鑒作用。因此,本文主要對武夷山土壤C、N和P含量及生態化學計量學特征進行探討,以期為恢復我國森林生態系統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

1研究區概況與數據源

1.1研究區概況

武夷山自然保護區位于27°33′-27°54′N,117°27′-117°51′E,處福建省武夷山市,區內多為北北東向和北西向的斷谷所分割,形成高山深谷地貌。武夷山地處中亞熱帶,四季溫度均勻,年平均氣溫約8.5~18℃,年降水量約1846~2150mm[7],是福建省降水量最多的地區。武夷山主要分布前震旦系和震旦系的變質巖系,中生代的火山巖、花崗巖和碎屑巖,由于坡度較大,成土母質多為坡積物或殘積-坡積物,土壤類型主要有紅壤、黃紅壤、黃壤、草甸土[8,9]。武夷山保存了世界同緯度帶最完整、最典型、面積最大的中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態系統,發育有明顯的植被垂直帶譜,幾乎囊括了中國亞熱帶所有的亞熱帶原生性常綠闊葉林和巖生性植被群落[10,7]。

1.2數據源

本文土壤樣品為2014年11月在武夷山自然保護區所采集的土壤。土壤野外采樣過程中,利用手持GPS準確定位。野外采樣共采集土壤樣品41個。將采集的土壤樣品帶回室內實驗室進行土壤理化性質的測定,測定項目包括有機質、全氮和全磷,有機質的測定采用高溫外熱重鉻酸鉀氧化-容量法,全氮采用開氏消煮法,全磷采用氫氧化鈉熔融-鉬銻抗比色法。在此基礎上再計算出C/N、C/P和N/P(質量比)的值,如表1;采用SPSS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P<0.05),如表2。

2結果分析

2.1研究區土壤C、N和P含量特征

研究區土壤C、N和P含量平均值分別為25.35g·kg-1、2.95g·kg-1和0.29g·kg-1,中值為27.12 g·kg-1、2.53 g·kg-1和0.29 g·kg-1,說明土壤中C、N和P含量多集中于平均值附近。土壤C、N和P變異系數分別為50%、72%和39%,C和N屬中等變異,P屬低變異。

2.2研究區土壤C、N和P化學計量學特征

武夷山土壤C/N、C/P和N/P平均值分別為9.50、102.27和12.67,變異系數分別為30%、64%和110%,C/N屬低變異,C/P屬中等變異,N/P屬強變異。

3討論

3.1土壤C、N和P含量分析

根據第二次全國土壤普查分級標準,研究區土壤有機質含量屬一級水平(>40 g·kg-1),全氮屬一級水平(>2 g·kg-1),土壤全磷屬六級極貧乏水平(<0.4 g·kg-1)。森林生態系統土壤的有機質主要來源是生長其上的自然植被,植被以凋落物的形式堆積于土壤表層,經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使土壤表層的有機質含量較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較好。我國南方高溫多雨,土壤的富鋁化作用明顯,使土壤固磷強度大,因而土壤P含量貧乏是我國中亞熱帶地區土壤的普遍特征[11]。

武夷山發育有明顯的植被垂直帶譜,海拔的不同發育不同的森林植被,不同的植被類型土壤的可溶性有機碳和氮存在差異[12],所以研究區的土壤C和N都屬中等變異,變異系數分別為50%和72%。由于我國南方土壤普遍屬于P限制,加之武夷山保護區受人為影響較少,因而不同類型植被P含量差異不大,P的變異性弱。

3.2土壤C/N、C/P和N/P分析

C/N可作為估算土壤N儲量的一個數值[13]。研究區土壤C/N平均值為9.5,低于我國土壤C/N平均值(10-12)[14]。微生物在分解有機物過程中,在一定范圍內,有機物C/N值越大,分解速率越小。研究區土壤C/N較低,土壤有機質分解速率較快,形成的腐殖質量多,土壤肥力較好,N儲量豐富。C/N屬低等變異,主要是因為C和N元素之間具有極顯著的相關關系,而且對環境變化的響應幾乎同步[15]。

研究區土壤C/P平均值為102.27,研究區土壤為P限制。Makino和Cotner認為在P限制的情況下(C/P大于93:1),C/P越小,植物生長率越高。反之,C/P比較高,微生物在有機質分解過程中存在P受限,從而與植物競爭土壤中的無機磷,不利于植物生長[16]。研究區土壤C/P比較低,有利于微生物在分解有機質過程中促進土壤有效磷的增加。土壤C/P與C呈極顯著正相關,與N和P不呈顯著相關關系,所以C/P與C一樣也屬中等變異。

研究區土壤N/P平均值為12.67,遠大于我國有機土(8)及我國陸地土壤(3.9)[17]。陸地生態系統中,土壤N/P越大,生物固氮量越小[18],研究區土壤生物固氮量明顯小于我國有機土壤和陸地土壤。N/P的強變異性說明研究區N和P時空分布不一致。

4結論

(1)研究區土壤C和N含量相對豐富,P含量貧乏,屬P限制。

(2)研究區土壤C/N和C/P變異程度相對較小,N/P變異程度相對較大,N和P時空分布不一致。

(3)研究區土壤C/N低于全國平均水平、C/P較低,但N/P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土壤較肥沃,N儲量較大,但是生物固氮量小。

猜你喜歡
武夷山土壤
它們的家園——武夷山
土壤
大美武夷山
靈感的土壤
為什么土壤中的微生物豐富?
識破那些優美“擺拍”——鏟除“四風”的土壤
風雨廊橋——武夷山馀慶橋
靈感的土壤
武夷山漂流口占
武夷山:作為“文化景觀”的歷史演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