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解富余勞動力轉移難題助力精準扶貧
——南疆富余勞動力轉移情況調查報告

2016-10-25 08:44鄧康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業廳烏魯木齊830049
新絲路(中旬刊) 2016年3期
關鍵詞:南疆受訪者勞動力

鄧康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業廳烏魯木齊830049)

?

破解富余勞動力轉移難題助力精準扶貧
——南疆富余勞動力轉移情況調查報告

鄧康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業廳烏魯木齊830049)

編者按:黨中央和國務院提出的精準扶貧戰略,意在通過對貧困戶和貧困村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和精準考核,引導各類扶貧資源優化配置,實現扶貧到村到戶,即通過“靶向療法”,定位定向扶貧,總攻絕對貧困。雖然自2014年初推進至今,精準扶貧工作日漸機制化,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實施精準扶貧的現實過程中,“脫靶”現象仍然非常突出,實施扶貧新戰略、精準扶貧工作仍然面臨著較大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快轉變扶貧開發方式,實行精準扶貧”。6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調研時強調,“在扶貧攻堅上進一步理清思路、強化責任,采取力度更大、針對性更強、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續的措施,特別要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上下更大功夫”。真扶貧、扶真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是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也是中央的決策。

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是實現農民脫貧增收,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發展農村經濟,加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步伐的重要途徑。當前條件下,富余勞動力轉移成為人多地少的南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主要途徑之一。本文作者利用在南疆開展“訪惠聚”活動的機會,通過點與面相結合、實地訪談與問卷調查相結合,發現南疆富余勞動力外出務工的積極性不高的現狀,利用常住在村中,與調查對象長期相處的有利條件,深挖制約南疆富余勞動力轉移的深層次原因,并有針對性的提出促進南疆富余勞動力轉移五點意見和建議。

南疆;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

一、各級政府和住村工作組高度重視,為組織農民外出務工做了大量工作,但南疆富余勞動力外出務工的積極性不高

關于促進南疆就業和富余勞動力轉移工作,原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春賢同志高度重視,多次強調。在2015年底召開的南疆工作會議上,張春賢書記指出:在一定意義上,就業就是南疆發展和團結穩定的結合點,衡量發展穩定關系處理得好不好,很重要得是看就業問題解決的如何。必須從穩疆安疆的戰略高度,下決心解決好南疆的就業問題。凡是有利于促進就業的工作都要千方百計做好。自治區為南疆農民就業用四個“立足”(立足產業帶動、立足就地就近、立足疆內解決、立足援疆促進)做出的安排和部署,非常切合實際。作為自治區“訪惠聚”活動工作組一員,在國家級貧困縣,疏附縣薩依巴格鄉的一個農村生活和工作了半年多時間,直接親歷南疆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過程中的困局,萌發了通過深入調查研究,深挖制約南疆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深層次因素,給自治區和南疆政府匯總出一些建議和對策。本調查報告以“訪惠聚”活動所在鄉為基點,以所在村為典型樣本點,重點分析,以點帶面,提出破解南疆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過程中的難題,為具有類似情況的農村地區特別是南疆精準脫貧、去“極端化”、社會穩定等工作掃清障礙,鋪平道路。薩依巴格鄉維吾爾語意為“灘地上的果園”,因境內多灘地和果園而得名,是一個以傳統種植業為主的城郊鄉。全鄉轄16個行政村,2個場,91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5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2562人,維吾爾族人口占98.9%??偯娣e210.4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8萬畝。

(1)就業率低,富余勞動力轉移壓力大。據統計,2016年,全鄉勞動力人口8500人,總富余勞動力4500人,已轉移1291人,轉移率僅為28.69%。全鄉未就業3209人,其中因身體殘疾不能就業163人,因上學不能就業413人,因其他原因不能就業90人,閑在家里沒有就業2543人。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勞動力人應就業而未就業,這成為影響家庭脫貧致富、社會穩定和諧、經濟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2)從轉移和就業的區域來看,主要集中在南疆,集中在本地區內。其中,內地轉移就業36人,占2.31%;烏魯木齊及其周邊轉移就業100人,占6.41%;除烏魯木齊及其周邊北疆范圍內轉移就業65人,占4.17%;南疆其他區域(不含在疏附縣)轉移就業350人,占22.44%;本縣其他鄉鎮轉移就業740人,占30.13%;本鄉就業539人,占34.55%。

(3)從轉移勞動力的年齡結構和性別來看,20~35歲年齡段的男性居多。其中,20歲以下50人,占3.87%;20~35歲750人,占58.09%;36~55歲480人,占37.18%;55歲以上11人占0.85%。從性別結構看,男性750人,占58.09%;女性541人占41.9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業廳住曲云其村工作組對村里富余轉移工作非常重視,組長努爾穆罕默德·祖農,利用個人關系多處打聽用工單位,好不容易聯系了幾家用人單位,召集全村農民開大會,發布用工信息,但村民都不愿意去。

二、宗教和風俗習慣中的消極因素是阻礙南疆農民的外出務工的思想根源

1.農民對外出務工的積極性不高曲云其村(12村)位于薩依巴格鄉政府西北、縣城東南,距離疏附縣縣城約3公里,距鄉政府4公里。全村現有實際耕地3790畝,人均耕地2.2畝。全村下轄6個村民小組,總戶數369戶1722人。全村農業人口1499人,農業勞動力650人,富余勞動力260個,已轉移124個,轉移率不及二分之一。此次調查中,當問到“其和家人有沒有外出務工的想法”時,僅有34%的受訪者表示“有”,而近三分之二的受訪者表示“沒有”。一個在鄉政府領導告訴我們:農民根本不愿意外出務工,很多情況下是鄉上把指標任務下給各村,各村負責人找人湊數字,應付完成任務。調查中,當問到“在外出務工時間上的長短”時,有50%的受訪者表示沒有外出務過工,32%的受訪者表示利用農閑時間外出務工,僅有18%的受訪者表示常年在外務工,與前面非常低的富余勞動力轉移率相互印證。

2.語言溝通不暢和技術技能缺乏成為制約外出務工的主要因素

南疆大多數農村地區少數民族高度聚居,基本上不掌握普通話。薩依巴格鄉全村勞動年齡(男16~60歲,女16~55歲)共計6251人,從受教育程度看,大專及以上118人,占1.89%;高中或中技和高職310人,占4.96%;初中4252人,占68.02%;小學1518人,占24.28%;文盲53人,占0.85%。此次調查所選樣本村,全村百分之百維吾爾族,能聽懂和會講普通話村民極少。調查中,當問到“制約外出務工的主要原因”時,有52%的受訪者表示為“缺乏技術,語言溝通不暢,不能勝任工作”。當問到“希望各級政府在促進外出就業中做哪些工作”時,有35%的受訪者希望提供語言、技能都培訓,是6個選項中所占比率最高的。當問到“對普通話學習所持觀點”時,雖然有71%的受訪者表示“非常有用,渴望學習”,但也有29%的受訪者,近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沒多大用處,不想學”。

3.“等、靠、要”思想束縛了脫貧致富的志向

曲云其村有一個典型事例:有一個村民前幾年在村領導的關照下享受貧困戶政策的時候,家里日子過得緊巴巴的,整個人也很頹廢。村里在貧困戶“擠水分”的時候把其清理出享受貧困照顧的行列。沒有“靠”山的他發憤圖強,靠著自己勤勞的雙手,管理好自家的莊稼的同時,利用農閑時間外出打工,當年家庭收入過2萬元。這個典型事例不僅僅存在于南疆農村,在全國貧困地區普遍存在,具有普遍性。調查中,有8%的受訪者表示“生活可以湊合過得去,不用那么辛苦”。

4.自治區關于促進就業多項措施得到肯定和認可

調查中,當問到“認為各級政府當前正在推進的促進就業的措施,認為好的有哪些”時,有35%的受訪者者認為“提供語言、技能等培訓”措施好,有24%的受訪者認為“大力發展經濟,營造穩定社會環境,引進企業在工業園區建廠,提供就業崗位”措施好,有15%的受訪者認為“發展庭院經濟,調整種植結構,增加復種指數,促進就地就業”措施好,還有15%的受訪者認為“為促進就業和外出務工提供優惠政策、就業信息、資金補助”措施好,有11%的受訪者認為“鼓勵能人回鄉創業,帶動就業”措施好,無受訪者認為那項措施不好。

5.宗教和風俗習慣中的消極因素成為農民的外出務工的主要障礙

南疆少數民族農民大多數信仰伊斯蘭教,不信仰者也受信仰者的影響很大。伊斯蘭教有倡導和平、行善、遵循正道、孝敬父母、優待親戚、憐恤孤兒、救濟貧民等很多積極因素,但也有消極因素。調查中,雖然有69%的受訪者認可“只要努力就能過上好生活,只有努力才能過上好生活”,但仍有31%的受訪者認為“一個人的發財不取決于個人的意志,人們辛勤勞動是高尚的美德,愛勞動的人會受到真主的關愛,但不一定在這個世界享受真主的恩惠”。

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馬木提江·賽買爾博士,在《新疆擴大就業轉變少數民族勞動者就業觀念對策分析》一文中認為,影響新疆少數民族就業觀念的主要因素是人們消極宗教思想的束縛。

三、變消極為積極,調動富余勞動力外出務工的積極性,全力做好推動富余勞動力轉移的各項工作

1.變宗教和風俗習慣的消極影響為積極影響,調動富余勞動力外出務工的積極性

(1)加快伊斯蘭教現代化、中國化步伐。伊斯蘭教圣地麥加所在國——沙特,之所以有今天的盛況,源于20世紀70年代,為適應現代文明的發展,在國內掀起的一場深刻的改革浪潮,采取了靈活的、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政策和措施,大量采用先進科學技術促進社會發展。這場改革和發展就是深入挖掘了伊斯蘭教中有利于社會發展的積極因素,對不適應的地方進行了變革。埃及、土耳其、巴林等伊斯蘭國家,都早早地進行了宗教改革,對《古蘭經》作出適應時代的闡述,來實現伊斯蘭教的現代化,發揚積極因素,遏制消極因素,以適應社會發展。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4月28日在考察疏附縣托克扎克鎮阿亞格曼干清真寺時指出,宗教要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積極宣揚社會主義建設的好理念,讓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現代化的生活方式正在改變人類社會的面貌。廣大宗教人士也要弘揚伊斯蘭教不斷適應社會發展的特性,引導信教群眾努力學習現代科學、現代文化和現代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以跟上時代步伐。

(2)改革少數民族中不合時宜的風俗習慣。每一個民族在社會生活各方面都有自己的風尚、習俗,內容豐富多彩,充分反映了各民族的特點。按照自治區黨委八屆八次全委(擴大)會議要求,必須堅持依法治疆和以德治疆相結合,用好“五把鑰匙”,習俗的問題要用尊重的態度去對待。一方面,要積極支持、提倡和發揚光大那些有利于各民族經濟文化發展,有利于各族人民群眾盡快脫貧致富,有利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風俗習慣。另一方面,對于民族風俗習慣中的那些不利于經濟社會發展、不利于人民群眾增收致富過上好生活、不利于群眾身心健康,影響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那些過時了的風俗習俗,也要引導各族群眾在自愿的基礎上逐步進行改革和發展。

(3)發揮宗教的積極作用,摒棄宗教的消極影響,引導少數民族農(牧)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就業觀。挖掘宗教的積極作用,引導廣大信教群眾樹立正確的宗教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信教群眾建立科學、文明、健康向上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生產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尤其是從文化的角度合理挖掘伊斯蘭文化中的積極因素,突出伊斯蘭教中尊重知識、提倡勤勞、勤勉工作等價值觀,大力發揮宗教有益于個人和社會發展的功能。

(4)發揮典型作用,營造氛圍,鼓勵農(牧)民轉變就業觀念。引導宗教人士加強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勇做學科技、懂科技、用科技,勤勞致富的表率。帶頭大力宣傳外出務工創收對農(牧)民增收的顯著作用和外出務工的先進典型事跡,以農(牧)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引導廣大群眾破除陳舊觀念,崇尚現代文明、現代科技,積極投身脫貧致富奔小康,爭取盡快過上美好生活的建設中去。

2.扶貧不能扶懶,轉變“小富即安”的“小農”思想

南疆很多富余勞動力不愿意外出務工是因為受消極宗教思想和小富即安的小農思想的雙重影響。這就要求我們在扶貧過程中做到精準。對于因病、因殘、缺勞力等致貧或返貧的,而且沒有能力發展產業或外出務工的,可以通過低保等相關政策來解決。對于因災、因學,家庭負擔較重等致貧或返貧,家里有勞力,勤勞肯干的,可以通過項目資金引導扶持發展產業或提供外出務工機會使其脫貧。對那些因懶致貧的所謂“貧困戶”,只能扶志,從思想上、精神上進行幫扶,積極引導貧困群眾摒棄“等、靠、要”消極思想,鼓勵他們主動學技術、找門路,變“要我富”為“我要富”,切實通過勤勞雙手摘掉貧困帽子,過上富裕生活。

3.加強雙語教育,去除語言溝通中的障礙

中國現在越來越強大了,包括土耳其在內的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在大學開設了中文外語專業或者孔子學院,學習漢語普通話。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連國語都不會講、不會用,怎么能生存和發展。加強對處于學齡階段的兒童及青年學生的雙語教育,對于已經超過學齡的年輕人可以利用夜校、各種培訓班開展普通話普及培訓,可以嘗試利用清真寺講經和信教群眾做禮拜的機會開展普通話學習,鼓勵用普通話講經、舉辦各種宗教活動。

4.加快南疆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引導農民向城鎮合理流動,穩定就業定居

(1)加快農業現代化讓富余勞動力外出務工無后顧之憂。農業現代化是用現代工業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管理方法管理農業、用現代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農民素質的過程。農業現代化可以概括為“四化”,即機械化、科學化、水利化和電氣化。南疆地區大多土地平整,只要開展土地流轉,使其集約經營,即可適用大型機械。農業機械化,用先進設備代替人力的手工勞動,在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中大面積采用機械化作業,從而降低勞動的體力強度,提高勞動效率,不但可以解放出更多的富余勞動力,還可以讓這些勞動力無后顧之憂的放心外出務工。

(2)加快城鎮化,以吸納更多的富余勞動力進城就業。只要城市工業部門的一般工資水平高于鄉村農業部門的一般工資水平,且達到一定比例,農民就愿意離開土地,遷移到城市中,謀求新的職業。隨著城鎮化的穩步推進,必然聚集大批企業和商貿市場,促進二、三產業的發展,必然吸納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到城市就業。南疆要精心打造以喀什、和田、阿圖什、阿克蘇為中心的中小城市,帶動南疆四地州所轄縣的縣域城鎮化。抓好喀什經濟開發區和各類工業園區建設,打造南疆產業的增長點,形成一批集聚效應明顯的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和中小企業集群。通過抓好這些聚集能力強的重點城鎮建設,促進人口和產業適度集中,以城鎮化帶動工業化和服務業發展,吸納更多的南疆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

5.貫徹落實好當前自治區關于勞動力轉移的各項政策措施,做好促進南疆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各項工作

(1)組織貧困家庭勞動力分四批實現就業。一是組織到企業就業一批。通過有組織、分類轉移的方式,組織貧困家庭勞動力就近就地在“短平快”項目、園區企業和農業經濟組織就業,或有組織轉移到疆內企業和內地企業就業。二是引導靈活就業一批,采取有組織外出或就地就近的方式,引導貧困家庭勞動力參加短期務工或季節性務工。三是鼓勵自主創業一批,對有創業意愿和創業能力的貧困家庭勞動力,結合當地農村產業發展,集中組織開展免費的創業培訓和創業指導,符合條件的,按規定給予創業扶持政策支持。四是實施援助就業一批,對貧困家庭中的畢業生和無技能、低文化水平的勞動力,重點采取有針對性的幫扶措施,多形式促進其脫貧解困。

(2)通過實施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加快發展農村新成長勞動力職業教育、完善和落實促進農民工就業創業的政策,來著力穩定和擴大農民工就業創業。通過規范勞動用工管理、保障工資報酬權益、擴大參加城鎮社會保險覆蓋面、加強安全生產和職業健康保護、暢通維權渠道、加強對農民工的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務工作等措施,來著力維護農民工的勞動保障權益。通過逐步推動平等享受城鎮基本公共服務、保障隨遷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加強醫療衛生和計劃生育服務工作、逐步改善居住條件、有序推進農民工在城鎮落戶、保障農民工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經濟收益分配權,來著力推動農民工逐步實現平等享受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和在城鎮落戶。通過保障依法享有民主政治權利、豐富精神文化生活、加強對農民工的人文關懷、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和留守老人關愛服務體系等措施,來著力促進農民工與城市社會融合。

(3)大力宣傳和利用好自治區大幅度提高對南疆四地州農村富余勞動力有組織、成規模轉移到疆內其他地區務工的補貼補助標準,特別是對貧困人員轉移就業給予特殊補助的優惠政策,鼓勵和有序組織南疆富余勞動力到內地發達省區廣闊天地就業和發展,爭取早日脫貧,和全國人民一道過上小康生活。[1-2]

[1]馬木提江·賽買爾.新疆擴大就業轉變少數民族勞動者就業觀念對策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0,(2)77-78

[2]蔣志輝;何平平.邊疆少數民族農村剩余勞動力跨省轉移的制約性因素與對策研究—以新疆維吾爾族為例[J].特區經濟,2011,(5)219-221

F320

A

鄧康處,男,陜西乾縣人,本科,研究方向農業經濟管理

猜你喜歡
南疆受訪者勞動力
今天,你休閑了嗎?
關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幾件小事
低碳生活從我做起
五成受訪者認為自己未養成好的閱讀習慣
2020年河南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5.81萬人
南疆木棉紅似火
廣東:實現貧困勞動力未就業動態清零
南疆最美是春天
筑夢南疆
新疆南疆一起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的診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