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衛”是怎樣煉成的

2016-10-26 17:51木葉君山
現代兵器 2016年10期
關鍵詞:集團軍蘇軍德軍

木葉君山

1941年9月18日,也就是蘇聯衛國戰爭開始差不多三個月之后,蘇聯國防人民委員會發布第308號命令,宣布向一批戰績突出的部隊授予“近衛”稱號,從而令這一帝俄時期的精銳部隊番號重新出現在了俄國大地上。從那時開始,榮獲近衛軍稱號的部隊和兵團,都獲得了繡有“消滅德國侵略者”和 “為了祖國”字樣的特制軍旗,士兵們都驕傲地佩戴上了“近衛軍”胸章,各部隊在新式裝備列裝和物資補給等方面都具有優先地位。當然,更重要的是這些部隊都在打擊德國侵略者的戰斗中承擔起了更加艱苦、更為重要的任務。

到蘇聯紅軍攻克柏林時,蘇聯武裝力量中成為“近衛軍”的集團軍級部隊已多達11個諸兵種合成集團軍和6個坦克集團軍,其余各個級別的“近衛”部隊更是不勝枚舉,其中僅近衛坦克團就有66個之多。毫無疑問,這些頂著“近衛”榮譽的部隊和兵團為衛國戰爭的勝利立下了赫赫戰功,是名副其實的精銳之師。那么,“近衛”是怎樣煉成的?讓我們僅從其中一個近衛坦克團的經歷,去管窺其妙吧。

新編坦克旅的第一戰

第12坦克團曾裝備KV-85重型坦克

近衛第12重型坦克團的番號出現在1942年秋天,這是一個為了正面突破德軍地雷區和反坦克炮火力網而編組的特殊部隊。而這個近衛團的歷史可以上推到1941年9月,其“前身”是第21坦克旅。

德軍于1941年6月22日悍然入侵蘇聯后,被打了個措手不及的蘇軍在最初幾個月戰事里損失了大批坦克裝甲部隊.為了盡快向前線裝甲單位“輸血”,在尚不具備重組大規模坦克集群條件的情況下,蘇軍最高統帥部打破常規編制,于當年初秋緊急編組了30個坦克旅,以此作為坦克部隊重整旗鼓的發端,第21坦克旅便是其中之一。

該旅編組于莫斯科軍區的符拉迪米爾,不僅編裝規模超過戰爭初期時的標準坦克旅,而且以混編重型、中型、輕型坦克為裝備特色。第21旅下轄3個坦克營,其中第1營編有1個KV-1重型坦克連(7輛)和2個T-34中型坦克連(各10輛),第2和第3營則分別擁有30輛輕型坦克,主要型號是T-26。按照編組時的命令,這個擁有87輛坦克的旅將被“指定用于重要場合”。

到了當年9月底,許多與第21坦克旅同時期組建的坦克旅都已經投入到了抗擊德軍的“臺風行動”——也就是進攻莫斯科的作戰中,比如主要由士官生組成的第17坦克旅拼到傷亡殆盡,第18和第19坦克旅在俄國軍隊曾經抗擊過拿破侖的博羅季諾古戰場上有著英勇的表現,又比如第20和第22坦克旅在明斯克通往莫斯科的道路上步步設防、力阻德軍的推進。

在戰爭末期向納粹德國腹地推進的IS-2隊列

至于由M·斯科夫佐夫上校指揮的第21坦克旅,亦終于在10月初由整訓狀態轉為一線作戰部隊,被劃入加里寧方面軍的序列中。這時,攻向莫斯科的德軍前鋒已經猶如一把楔子插入了西方方面軍的戰區內,在10月14日攻占了莫斯科-列寧格勒鐵路沿線上的重要城市加里寧。對此,蘇軍立即制訂了就地反擊、在加里寧孤立包圍德軍第1裝甲師的作戰計劃,由加里寧方面軍的第29集團軍和第30集團軍實施東西夾擊,而第21坦克旅的任務是從10月16日開始進攻加里寧的東南郊。

在得到了第20預備步兵團支援的情況下,第21坦克旅同得到一批坦克加強的德軍第36摩托化步兵師展開了正面交戰,該旅第1營的KV-1重型坦克雖然數量有限,依舊在戰場上發揮了磐石般的作用。全旅的穩定表現鞏固了第30集團軍的左翼,使得蘇軍得以如計劃般地向加里寧城區南部壓迫推進。

戰至17日,發現自己有被蘇軍切斷危險的德軍第1裝甲師開始尋求從城區西面實施突破。德軍的這次進攻使得第29集團軍不得不把原計劃用于在城西南郊進攻的4個步兵師全部投入到了切斷爾熱夫-加里寧公路的戰斗中,與此同時,第21坦克旅和第8坦克旅則合力阻擋住了第1裝甲師的攻勢。經過此后的一系列交戰,蘇軍兩個集團軍到24日達成會師目的,加里寧城區幾乎被包圍。

不過,那時蘇德戰場上的主動權還屬于德國人。注意到加里寧危局的德軍中央集團軍群不斷調動援軍從南面進逼,令各處蘇軍陣地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在這樣的沖擊下,第21坦克旅本就開放的側翼漏洞變得愈發明顯,在受到德軍第6裝甲師的反復沖擊后,這個坦克旅不得不在11月2日退出加里寧一線,轉入后方整補。

升格為“近衛”

火力強大的IS-2是戰爭后期蘇軍近衛重型坦克團的主力裝備

這次11月初的整補來得正是時候,因為當蘇軍隨后于12月5日在莫斯科城下發起全面反擊時,第21坦克旅便能夠以完整的兵力投入戰斗。它的第一個任務是伴隨第371步兵師的反擊,后者是一個全新編成的部隊,第21坦克旅的到來給了其足夠的支撐。

隨著蘇軍的反擊不斷西進,第21坦克旅很快被納入第30集團軍的快速縱隊,兄弟部隊包括第8、第35坦克旅和第46摩托化步兵團。在這場首都城下的大反攻中,坦克展現出了無可替代的重要性,蘇軍素來仰仗的炮兵被遠遠甩在了后面,即便能夠加入戰斗也只有很少的炮彈可用。步兵們要么攀附在坦克上向前沖擊,要么緊跟在坦克壓出的車轍上前進,大大提高了在及膝深的積雪中行進的效率。在1941年至1942年冬天的漫天飛雪中,蘇軍坦克手一刻不停向西追擊敗逃之敵的場面,是衛國戰爭初期最令人振奮的景象之一。

第21坦克旅和友鄰部隊一路追擊著德軍第3裝甲集群。在這樣竭盡全力的推進中,該旅所裝備的重型坦克自然經受了嚴酷的考驗,由于補給縱隊很難跟進到位,往往意味著零部件、保障人員、燃料、彈藥的供應不足。即便是在這種困難的情況下,數量不斷減少的KV-1重型坦克依舊對德軍施以重擊,其對敵人的心理壓迫程度甚至超過了之前的夏秋戰役期間。

雖然速度緩慢,但是KV-1所到之處幾無對手。在凍土上缺乏有效屏障的德軍反坦克部隊37毫米和50毫米反坦克炮在各個角度上都對KV-1束手無策,裝備著低初速75毫米主炮或者短身管50毫米主炮的德國坦克同樣不是KV-1的對手,只有88毫米火炮和臨時救急的105毫米榴彈炮能夠發揮作用。不過,這些火炮自身龐大、移動困難、在雪地里更是隱蔽不易,往往容易淪為KV-1的75毫米主炮的獵物。僅僅1~2輛帶著滿身炮彈撞坑的KV-1就足以碾壓整段德軍陣地的場面屢見不鮮,那些匆忙地涂上雪地涂裝的KV-1開始獲得一個響亮的名號叫“白色猛瑪”。

一直前進到德國人在爾熱夫建立起的堅固的新陣地,第21坦克旅的冬季反攻才告結束。當該旅在年底奉命撤回莫斯科軍區休整時,全旅的實力已經下降到2個不滿編的坦克營,其裝備的T-26輕型坦克已經全部報銷在戰場上。

到了1942年夏天,德軍在蘇德戰場的南線恢復攻勢,是為“藍色行動”。這時的德國坦克裝備了長身管的75毫米高初速主炮,口徑較小的50毫米坦克炮也配發了新型的穿甲彈。于是,行動遲緩的“猛瑪”不再是不可阻擋的巨怪,而成了易于下手的目標。不過在那時,在冬季反攻中立下戰功的第21坦克旅并沒有出現在兵連禍結的南線,而是在整個1942年夏季都作為第41集團軍的一部分,駐守在爾熱夫以西的托洛佩茨突出部上。

和南線的激烈交戰相比,中央戰線相對“靜悄悄”。這時由Y·克林費爾德中校指揮的第21坦克旅所負責的戰區是沼澤濕地和林地,受制于這樣的地形,該旅的坦克很少采取主動出擊,更多是被當作蘇軍步兵的火力支撐點來使用。

一個好消息在1942年11月流傳開來,據說第21坦克旅即將開拔南下,準備投入斯大林格勒地區的戰事。這個傳聞讓那些受夠了平靜的沼澤地的坦克手們大感興奮,可是很快就證實是個假消息。新的指令傳達到了旅部,讓人難以接受的是,竟然是撤銷第21坦克旅的命令!

滿懷著困惑和失望,全旅的作戰人員按照命令要求到達位于圖拉以北的坦克訓練學校集中,在那里他們才轉憂為喜。原來撤銷第21坦克旅的番號并非否定這支部隊的戰功,事實正相反,是要向這支部隊授予一個新的稱號,這就是光榮的近衛第12重型坦克團!

何謂近衛重型坦克團

衛國戰爭開始后的1941年秋,蘇聯紅軍開始恢復使用帝俄時期授予戰功卓越部隊的特殊稱謂——“近衛”。那些在戰斗中表現出了突出勇氣和取得重大戰果的蘇軍部隊在原有的番號之前被冠以“近衛”榮稱,或者被授予全新的“近衛”番號。隨著戰爭的進行,“近衛”授勛的部隊規格越來越大,由最初的團、旅升格到師、軍,繼而是集團軍。在此后的數年中,各色近衛軍儼然成為蘇聯軍隊抗擊納粹德國的紅色主力。

就近衛坦克部隊的情況來說,最基本的編制是近衛坦克團,戰爭后期近衛坦克軍亦很多見。一個普通的坦克軍可能同時下轄“近衛”和非“近衛”坦克部隊,不過一旦這個軍升級為近衛坦克軍,那么其下轄的所有部隊全都能“連帶”獲得近衛稱號。

對于獲得近衛稱號的步兵師來說,榮譽之外往往意味著兵員及裝備的數量增加和優先補充權,而且在很多情況下意味著師和團屬重型裝備的顯著增加,士兵的給養保障也會明顯上一個層次。相比之下,獲得近衛稱號的坦克部隊、機械化部隊和騎兵部隊雖然不會額外增加兵員和裝備,不過一個重要“利好”是在新式武器的列裝上享有優先權。

在擁有近衛稱號的坦克部隊中,一個特別的編制是近衛重型坦克團。當1941年衛國戰爭爆發時,蘇軍只有2個完全意義上的重型坦克營,裝備著清一色的擁有5個炮塔的“陸上巡洋艦”T-35重型坦克。這些一度被寄予厚望的坦克很快就損耗完畢,其中只有很小部分是被德軍擊毀,更多的是因為油盡或機械原因而被車組成員毀棄的。與此同時,性能相對較為優異的KV-1重型坦克和另一種笨拙的“陸地怪物”KV-2則是同其他輕型、中型坦克混編在各坦克部隊中。

這樣,在1941年余下的時間里,蘇軍沒有超過連級規模的重型坦克部隊。而在戰場上,來自上述這些混編坦克單位的反饋并不令人感到滿意,不止一個坦克旅的指揮官指出,T-34中型坦克很好,但是輕型坦克完全配不上它們。至于KV-1重型坦克,德軍口徑在88毫米以下的火炮都拿它們沒辦法,它們也能夠在戰場上對敵人起到震懾作用。但是它們的速度太慢,很容易拖累T-34的行動節奏,甚而有令整個坦克旅被包圍或者被切斷補給線的危險。

正是基于這樣的實戰教訓,當蘇軍在1942年7月對部隊編制做出新調整之際,便決定將KV-1重型坦克從混編坦克旅中抽出,改為集中編組成重型坦克單位,規格主要是坦克團。這樣新編成的重型坦克團下轄5個坦克連,不過每個連只有2個排,每排更只有2輛坦克,這樣每個重型坦克團的坦克編制數只有20輛左右,相比之下,一個普通坦克團的營通常有21輛坦克。當然了,這樣做的一個好處就是重型坦克連的番號顯著增多,能夠在印象上放大紅軍的規模,據說這還是斯大林自己的主意。

這樣的以KV-1為主戰裝備的重型坦克團大都以在過去一段時間里立下戰功的坦克旅為基礎改編而成,許多都被冠以“近衛”之名,以表明其特殊重要的地位。在衛國戰爭中赫赫有名的近衛重型坦克團就這樣“批量”誕生,本文述及的近衛第12重型坦克團亦由是橫空出世。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都是以坦克為主要裝備和作戰手段,近衛重型坦克團卻和普通的坦克旅或坦克軍有著本質的不同,這些重型團在編成之初就有著明確的特定作戰目標。簡言之,并不是要執行大范圍包抄或者在敵后獨立遂行縱深突破作戰,而是配合步兵部隊對敵軍防線做正面進攻,以重型坦克的火力在德軍陣地上砸出缺口??梢哉f,這種伴隨步兵啃“硬骨頭”的任務,是完全為火力猛、防護強卻速度慢的重型坦克“量身訂制”的。

迭米揚克斯、庫爾斯克和基輔

按照上述的任務定位,近衛第12重型坦克團成為一個裝備著清一色KV-1重型坦克的團,不過坦克數量比類似的坦克團多1輛,總數為21輛。完成在圖拉以北的整訓后,這個近衛坦克團即奉命加入西北方面軍下轄的第11集團軍,參與到扼守迭米揚斯克包圍圈北段的戰斗中。

第12團在1942年12月末到達迭米揚斯克戰場,立即投入到了穩定羅西諾附近的戰斗中,此地是整個蘇軍包圍德軍的“大口袋”的頸部。第12團并非當地蘇軍唯一的坦克部隊,他們和另外兩個友鄰單位,也即近衛第3和近衛第11重型坦克團一并行動,這樣三者合起來的實力差不多有約60輛KV-1。

出人意料的是,近衛重型坦克的合力進攻卻沒能取得預想中的成功。KV-1的失敗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當地沼澤地形的限制,占據著良好既設陣地的德軍第225步兵師和第184突擊炮營集中打擊3個近衛坦克團的結合部,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戰果。突擊炮營裝備的長身管主炮的III號突擊炮尤其令人驚訝,一位名叫霍斯特·瑙曼的突擊炮車長還在此戰中成為第一個在德軍突擊炮部隊中贏得騎士鐵十字勛章的軍士——他指揮的III號突擊炮連續在迭米揚斯克打掉了21輛蘇軍坦克,包括數輛KV-1在內。

最終,德軍在1943年2月撤出了“口袋”,而到了那時,第12坦克團也已經撤出一線,開始接受整補。接收了新的KV-1后,第12坦克團在3月加入布良斯克方面軍下轄的第61集團軍,這意味著該團的戰區開始由蘇德戰場的北線向中部移動。雖然越向南面移動就意味著越發接近激戰的中心,也就預示著更大的犧牲,可是團里的老兵們卻為這樣的調動感到高興,因為終于可以離開北方的濕地和林場了,一名連長說:我們至少不用再擔心坦克在泥漿里沉沒了!

當年7月,德軍在庫爾斯克突出部發動新的攻勢,及至德軍裝甲部隊厚集兵力以消除這個突出部的努力開始陷入困頓時,蘇軍也發起了有針對性的反攻:以庫爾斯克北面的奧廖爾為攻擊圓心。近衛第12重型坦克團重裝上陣了,該團于11日出發,配合近衛第9步兵軍向奧廖爾攻擊前進。這是一副相當壯觀的攻擊陣容,包括3個近衛步兵師、1個近衛坦克團、1個坦克旅、1個自行火炮團、2個炮兵師、2個近衛火箭炮團,這些兵力展開在不到10千米寬的進攻正面上。這樣的進攻足以叫停德軍在庫爾斯克的行動,而第12坦克團也就此贏得了新的戰功。

在接下來的秋季,第12坦克團換裝了一種新裝備,那就是KV-85重型坦克。這種新式坦克是以KV-1的底盤加上新設計的85毫米主炮塔而成,這種炮塔其實是為一種全新的重型坦克而特別試制的,所以KV-85實際上是一種帶有試驗性的混成品。

換裝完成后,新命令在11月末到來,第12坦克團全體登上火車,由蘇德戰線的中部繼續向南運動,前往基輔以西加入烏克蘭第1方面軍。從12月7日到14日,全團的所有KV-85重型坦克在戈斯特梅爾車站完成卸車,之后以夜間開進的方式悄然前行,到第18集團軍戰區報到集結,成為蘇軍即將在此地發起的新攻勢的核心力量之一。

蘇軍在烏克蘭戰場上的新攻勢于12月24日打響。這一次,蘇軍改變了以往常用的在拂曉實施炮火準備的做法,改而在下午突然動手,因為據蘇軍估計,那時德國人應該已經開始慶賀平安夜的到來了。

此戰中,第12坦克團的任務是配合戈魯波夫斯基中將的第101軍,沿著基輔-日托米爾公路向科切洛沃攻擊前進。在新任團長米哈伊爾·伊萬諾維奇·伊柳什金中校的有力指揮下,第12坦克團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一路摧毀敵軍陣地,擊退德國坦克的反攻。在第12坦克團的有力配合下,第101軍順利拿下了科切洛沃,并且在1944年1月5日解放了貝迪切夫。

在這場戰役中,第12坦克團的各連展現了良好的訓練水平和戰場通訊能力。有一個需要注意的細節是,和絕大多數普通的蘇軍坦克部隊缺少足夠的無線電設備不同,近衛重型坦克團在編組之初就為所有的坦克配備了無線電設備,當然只有連長座車以上級別的坦克同時具有收發報功能,而連里的一般坦克只有收報機。這樣的配置雖然和德軍坦克部隊相比仍有差距,但已經是較普通坦克部隊的一大進步。而且據不少近衛坦克團的軍官們反映,連里的坦克只能“收”而不能“發”倒也是件好事,因為這樣一來,連長以上主官就不會在無線通訊網里聽到坦克手們之間的大量“閑聊”了。

換裝新型坦克后的苦戰

在烏克蘭戰場上短暫休整后,第12坦克團在1944年2月轉隸近衛第1集團軍,不過當集團軍主力開始朝喀爾巴阡山進發時,第12團又接到了作為方面軍預備隊在原地待命的指令。不久,該團轉調近衛第1坦克集團軍下轄的近衛第11坦克軍,在3月9日攻擊向前,成功解放了斯塔羅科斯坦尼諾夫。4月,第12坦克團又被劃為方面軍預備隊,一個消息就在那時傳開:馬上要有新型坦克來啦。

消息屬實,新坦克就是以“斯大林”命名的IS-2重型坦克,這又是一種成功超越了德國同級對手的設計。IS-2的自重只相當于德軍的“黑豹”式中型坦克,但是主炮的口徑卻達到了122毫米。當然了,為了追求這樣的打擊力而犧牲了一定的防護力和載彈量。據說在一次測試中,122毫米坦克炮曾經在1500米的距離上正面打入作為標靶的1輛德國中型坦克,貫穿戰斗室和發動機室之后,再從后甲板穿出!德國人在戰場上第一次領教這種火炮是在遇到ISU-122自行火炮時,希特勒在接到報告后就曾下令要避免和這類自行火炮正面交戰?,F在,IS-2無疑將是更令德國裝甲部隊頭疼的強勁對手。

伴隨著IS-2重型坦克的列裝,之前立下汗馬功勞的KV-1和KV-85等型號逐步退出一線。而蘇軍官方層面亦開始把裝備了IS-2的重型坦克團改稱作突擊坦克團,不過在各部隊的檔案和相當多的官方戰史中,依舊延用近衛重型坦克團的稱謂,因為這樣的稱呼遠為深入人心和為人熟知。

1944年5月,第12坦克團配屬近衛第1集團軍,接著在7月12日加入到第38集團軍的戰區,于第二天就參與到了利沃夫一線的戰斗中。第38集團軍的任務是在德軍防線上打開關鍵的通道,以便讓后續跟進的近衛第3坦克集團軍實施縱深突破。

為達此目的,集團軍司令謝苗諾維奇·莫斯卡連科中將把其攻擊正面壓縮到8.5千米,計劃以兩個步兵軍分成兩個波次投入進攻。步兵們將得到大批火炮的支援,包括第3突擊炮兵師的4個炮兵旅和1個火箭炮旅、2個反坦克炮旅、1個高射炮師和2個近衛火箭炮團。相對來說比較欠缺的東西是坦克,第12坦克團有29輛坦克,另外還有2個自行火炮團可以提供24輛SU-76和21輛ISU-152自行火炮。

細心的讀者或許會問,第12坦克團怎么有29輛坦克?確實,按照編制表,這個近衛坦克團應該有20輛IS-2重型坦克,事實也確實如此,它多出來的9輛并非IS-2,而是T-34/85中型坦克。這些T-34并非正式調撥,而是團里從戰場上的各種零星渠道里“私募”來的。這個有趣的事實充分表明了近衛第12重型坦克團作為一支資深部隊,所具有的那種在戰場上就地補給的應變能力。

利沃夫方向上的進攻在7月14日打響,原定于早上的行動因為天氣原因有所推遲,到14時35分,超過300架轟炸機和攻擊機發起了第一波火力打擊,之后是持續一個半小時的炮擊。這些火力壓制非常壯觀,卻并沒有摧毀多少敵人的工事,當重型坦克、自行火炮和步兵隨后開始進攻時便處處受阻,推進最遠的部隊只前進了幾千米之遙。

到了第二天,德國人就發起了反擊,第1和第8裝甲師等被德軍編成若干個戰斗群,戰斗群通常是以1個步兵團的兵力再加上10~15輛坦克組成。德軍的反擊來勢兇猛,在多個地段擊退蘇軍,令第38集團軍的戰線整體后退了2~4千米。第12坦克團的IS-2全力迎戰,在它們所到的地方穩定了戰局,但是畢竟數量太少。

蘇軍隨后投入了第2航空兵集團軍的大部分兵力,在15日下午出動1800架次、投彈716噸,大大緩解了地面部隊的壓力。7月18日,德軍再度以數個戰斗群發動反攻,被蘇軍擊退不下12次,IS-2重型坦克在同德軍“虎”式和“黑豹”式坦克的交鋒中表現出色。

在利沃夫一線膠著的戰斗讓第38集團軍受到了上級的嚴厲批評,第12坦克團的聲譽也受到了嚴峻的考驗。方面軍認為,莫斯卡連科在有效的步炮協同、快速投入反坦克部隊、維持各部隊之間有效通訊等工作上都沒能盡到本職,決定把第38集團軍轉調西南面的喀爾巴阡方向,其原有陣地交由近衛第3坦克集團軍接手。

可以說,這份調令就是一次“貶斥”,第12坦克團亦連帶被一并遣到喀爾巴阡山去了,可是后者在利沃夫的戰斗中是充分盡到了本分的,并沒有給“近衛”軍旗丟臉。作為基本上是配合步兵作戰的特殊坦克單位,近衛重型坦克團并不像常見的坦克軍或坦克集團軍那樣時常單獨出現在戰斗報告中而戰史留名。雖然其“名氣”可能不太大,但實際上在蘇德戰爭的后期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作戰難度較另外那些執行相對獨立的作戰任務的坦克部隊有過之而無不及。

舉例來說,如果條件允許,蘇軍的普通坦克部隊通常會避免正面攻擊德軍的堅固防線。因為有研究表明,戰損的坦克中有將近四成是在這樣的正面攻擊中損毀的。要知道,近衛重型坦克團所承擔的往往就是這樣的正面強攻任務,第12坦克團在利沃夫承擔的也是這樣的任務,并且為此付出了相當高昂的代價。

最后的疾風暴雨

對于第12坦克團來說,喀爾巴阡山是全新的戰場,更是巨大的挑戰。當地的德軍防御縱深達25千米,共設有5道防線。更為關鍵的是,山區的地貌本來就不適合重型坦克的施展。不過,在兄弟部隊已經取得了解放利沃夫的榮譽的情況下,第38集團軍也好,第12坦克團也好,都必須在崎嶇起伏的山地上拿出最好的表現來。

此地最初的戰事就非常激烈,第12坦克團在山腳地帶連續承受著德軍第1、第8、第16、第17裝甲師等多支部隊的反復沖擊。盡管德國人占有坦克數量上的優勢,第12坦克團的IS-2重型坦克還是堅如磐石,以極強的抗擊打能力一次又一次瓦解了敵人的進攻。而在這個近衛坦克團的穩定發揮下,第38集團軍在7月的最后時間里站穩了腳跟,并開始逐步朝喀爾巴阡山脈中至為重要的地方——杜科拉山口推進。

8月,第38集團軍進入休整和補充物資的階段,可是坦克和裝甲車輛的補充數量很少。當進攻于9月8日8時45分恢復時,第12坦克團再加上近衛第349重型自行火炮團,一共只有22輛坦克或自行火炮可用,為此不得不從同樣大受削弱的第25坦克軍抽調了25輛T-34坦克以作支援——這個軍當時一共只有86輛坦克可用。

其時斯洛伐克境內爆發了反德大起義,第38集團軍的任務就是盡快通過杜科拉山口攻入斯洛伐克,以響應斯洛伐克人民的斗爭。在進攻發起當日,蘇軍實施了125分鐘的炮火準備,在此期間,火炮配置達到了每千米140門的高密度。而當第12坦克團和第349自行火炮團開始投入到主要進攻方向上之后,事先精確規劃的炮彈落點距離沖在最前面的坦克還不到100米遠!

蘇軍第一天的突擊在幾小時里就前進了6~8千米,但是隨后就在德軍阻擊和困難地形的雙重作用下開始放緩。這是一場在峭立的崖壁間進行的艱苦戰斗,更是一次與時間的賽跑。9月10日,德軍第78步兵師在大批坦克的支援下發起反擊,第12坦克團做出了有力的回擊,確保了本方陣地的安全。相比于蘇軍坦克數量的不足,德軍在山口地帶集中了數個裝甲師的近180輛坦克,可是依舊無力打破IS-2布設的火網。

這個時期一個有意思的插曲是,第12坦克團在戰斗中得到了一個特殊單位的幫助,這就是由斯托尼科夫上尉指揮的特編坦克排,其裝備是3輛從德國人手里繳獲的“黑豹”式坦克。這些坦克來不及更換德軍的黃綠迷彩,只是臨時在炮塔兩側涂上大大的紅星,成為戰斗在IS-2重型坦克身旁的一道獨特風景線。

蘇軍和德軍在山地的反復拉鋸延長了戰役的時間,雖然在蘇軍一方參戰的捷克斯洛伐克第1軍最終在交織的凄風冷雨中奪取了杜科拉山口,喀爾巴阡山的戰斗還是在10月陷入了停頓,斯洛伐克起義也被鎮壓下去了。此役的最高主官、烏克蘭第1方面軍司令科涅夫元帥的總結報告點出了其中關鍵原因:“坦克兵團在山地失去了機動能力和穿透能力,因為它們只能成縱隊沿著道路實施進攻。除此之外,行動地域的天氣急劇地變壞:大霧蒙蒙,陰雨綿綿。所有土路都被沖壞,無法調運彈藥、裝備和食品。炮兵移動困難。陷在泥濘中的不僅有汽車、火炮牽引車和馬車,甚至還有坦克……”

時光進入1945年,二戰的最后時刻到來了。蘇軍從年初起開始嘗試把3個近衛重型坦克團合編為1個重型坦克旅,每個旅擁有65輛IS-2,從而成為一柄令人生畏的戰場重錘。戰術上,重型坦克旅下轄的各團更多的是兩兩為伴出動,有時配合自行火炮團,任務依舊是配合步兵在德軍防線上打開突破口、壓制敵人的堅固據點、摧毀一切可以摧毀的東西。

第38集團軍的下一次進攻在1945年1月15日9時50分打響,蘇軍在每千米進攻正面上集中了181門大炮,4個一線師分別在寬度為2千米的攻擊線上推進。而到了當日下午,第12坦克團的所有IS-2、第42坦克旅的40輛T-34/85、第208自行火炮旅的50輛SU-100也投入了進攻。

面對這種疾風暴雨式的進攻,當面之敵無力抵抗,蘇軍前鋒部隊在進攻的第一天突入6千米,其后兩天更是突進了15~20千米,一場預期中的攻堅戰迅速演化為了對殘敵的追擊。在接下來的15天里,第38集團軍疾進205千米,跨越7條河流天險,開始由波蘭南部向捷克斯洛伐克邊境地帶進發。

2月10日,集團軍的尖兵第227步兵團在第12坦克團的8輛IS-2和若干輛自行火炮的支援下,開始進攻擋在維斯瓦河接近地的最后一處德軍據點。團長尼古拉·恰羅夫中校派出2個各配有2輛坦克的加強排實施夜攻,先由步兵摸進至距離敵軍陣地50米的位置上,然后由距敵500米的IS-2打開車燈并連續發炮,慌亂中的德軍匆忙敗退,步兵們輕松奪下陣地。

從這個2月到歐洲戰事結束的5月,第12坦克團持續為向布拉格推進的第38集團軍的步兵提供強有力的支援,尤其是在面對捷克斯洛伐克舊的國防工事時,IS-2重型坦克在混凝土暗堡、單兵據點、反坦克龍齒等障礙物面前充分展現了主炮的威力。IS-2集中發炮、以數發炮彈轟毀擁有9個射擊陣地的大型暗堡的場面,成為1945年初春中歐戰場上壯觀的景象,也寫就了近衛第12重型坦克團在戰時的最后榮光。

有統計表明,衛國戰爭期間IS-2坦克的戰損率僅為T-34坦克的三分之一,是自行火炮部隊的三分之二。無怪乎有人打趣說:“如果你在紅軍裝甲部隊中服役,那么最理想的崗位就是IS-2!”是的,從KV-1到IS-2,從第21坦克旅到近衛第12重型坦克團,一支小小的坦克部隊,印證的乃是蘇聯紅軍在衛國戰爭中的不朽勝利。

(編輯/王路)

猜你喜歡
集團軍蘇軍德軍
漫畫輕兵器之二十四二戰時期德軍裝甲戰術
漫畫輕兵器之二十四二戰時期德軍裝甲戰術
勝利日閱兵(歷史老照片)
二戰德軍變身解放者?
“八路軍”為何改稱第十八集團軍?
漫畫輕兵器之十三
烏茲別克拆蘇軍紀念碑引俄不滿
坦克掛拖斗的秘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